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文,特别是写记叙文,常常要写到景物。这里说的景物,不光指自然风景,还包括生活中的场景、人物活动的场面等。写好景物的关键,是学会细化景物,即把景物写细。景物写得足够细,才会显得生动、形象,有现场感,才会呈现出足够的意蕴,起到丰富文章内涵、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
细化景物,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记叙或描写:景物的名称、位置、关系、大小、形态、色彩、质感、气味、声音、带给人的心理感受,与景物相关的其他事物,等等。当然,并不是每次写景物,都要把这些方面写出来,作者可根据写作需要、写作对象的具体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抓住其中的某些方面,灵活地描写。这看起来很简单,要做到位却不容易。关键是写作时,一旦写到景物,就要有“细化”的意识,知道在哪些地方用力。
本期杂志所刊登的学生作文,有的在细化景物方面,就表现得不一般。作者所写的内容看上去很平常,可谓生活中的寻常场景,但作者有细化景物的能力,使寻常的场景呈现出不寻常的、耐人寻味的情致。下面是本期《想飞就飞》栏目中《米粥香》一文中的一个片段:
于是我趿拉着干爽的棉质拖鞋,兴冲冲地去餐厅。略微泛黄的老木桌上摆着两碗粥,绘着迎春图案的那碗是我的,盛开夏荷的那碗则是你的;一碟苦瓜,一碟春笋,都是春日里常见的小菜。
这个片段写作者吃早餐,重点写了餐厅里的“景物”。作者有细化景物的意识和能力。这段描写的可取之处有三点。一是细化了“桌”:“略微泛黄的老木桌”,重点写了桌子的颜色;二是细化了桌上的两碗粥:“绘着迎春图案的那碗是我的,盛开夏荷的那碗则是你的”,重点写了碗上的图样;三是细化了桌上的“小菜”:“一碟苦瓜,一碟春笋”,写出了小菜的名称。作者通过细化餐厅里的“景物”,表现家庭生活的温馨祥和,表现母亲对自己体贴入微的关爱,并且抒发出自己内心的喜悦、感激之情。另外,作者写脚上的鞋,也对鞋进行了细化,那鞋是“干爽的棉质拖鞋”,写出了鞋的质地、种类。这里表面看是写自己的鞋,实际上表现的却是母亲对孩子生活上细致的照料,对孩子的关爱。总之,这段细化景物的文字,给文章增色。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体会细化景物的方法和意义,我们不妨把这一段文章中“细”的内容去掉,只留下基本内容,看看是什么效果:
于是我趿拉着鞋去餐厅。桌上摆着两碗粥,两碟小菜。
文字是不是变得干瘪无味、没有表现力了?《米粥香》一文之所以被编辑选中刊登出来,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这篇文章较好地细化了所写到的景物。在细化景物的过程中,细腻的情感丝丝缕缕地在文字里缠绕延展,这是它的可爱之处。
下面,我们欣赏鲁迅《故乡》中的一个段落,看看名家是如何细化景物的: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作者很注意细化景物。天空是“深蓝的”,写出了天空的颜色;月是“金黄的”“圆”的,写出了月的颜色和形状;海边是“沙地”,写出了海边地的状况;沙地上种的是“西瓜”,写出了沙地上作物的具体名称;西瓜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写出了西瓜地的面积、颜色;少年是“十一二岁”,写出了少年的年龄;少年带的项圈是“银圈”,写出了项圈的质地,这个“银”字还同时在视觉上写出了项圈的色泽,是景物中的一个亮点;少年手捏的是一柄“钢叉”,写出了叉的质地;少年用钢叉向“一匹猹”刺去,写了野兽的具体名字;那猹“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写出了猹逃走的路线。这段景物描写,没有运用什么特别的修辞手法,但优美鲜明,读来宛在眼前,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通过细化景物,呈现出月下瓜地那充满生机的景色,刻画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故人故事的深情怀想、无限珍惜等丰富情感。
中学生平时阅读课内外佳作时,遇到好的景物描写,不妨多揣摩揣摩,看看作者是如何细化景物的,体会一下这种细化描写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平时写作文,遇到写景物时,不妨也揣摩一下,自己是否细化了笔下的景物,还可从哪些方面细化景物以更好地突出文章的要旨。如此,会有效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细化景物,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记叙或描写:景物的名称、位置、关系、大小、形态、色彩、质感、气味、声音、带给人的心理感受,与景物相关的其他事物,等等。当然,并不是每次写景物,都要把这些方面写出来,作者可根据写作需要、写作对象的具体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抓住其中的某些方面,灵活地描写。这看起来很简单,要做到位却不容易。关键是写作时,一旦写到景物,就要有“细化”的意识,知道在哪些地方用力。
本期杂志所刊登的学生作文,有的在细化景物方面,就表现得不一般。作者所写的内容看上去很平常,可谓生活中的寻常场景,但作者有细化景物的能力,使寻常的场景呈现出不寻常的、耐人寻味的情致。下面是本期《想飞就飞》栏目中《米粥香》一文中的一个片段:
于是我趿拉着干爽的棉质拖鞋,兴冲冲地去餐厅。略微泛黄的老木桌上摆着两碗粥,绘着迎春图案的那碗是我的,盛开夏荷的那碗则是你的;一碟苦瓜,一碟春笋,都是春日里常见的小菜。
这个片段写作者吃早餐,重点写了餐厅里的“景物”。作者有细化景物的意识和能力。这段描写的可取之处有三点。一是细化了“桌”:“略微泛黄的老木桌”,重点写了桌子的颜色;二是细化了桌上的两碗粥:“绘着迎春图案的那碗是我的,盛开夏荷的那碗则是你的”,重点写了碗上的图样;三是细化了桌上的“小菜”:“一碟苦瓜,一碟春笋”,写出了小菜的名称。作者通过细化餐厅里的“景物”,表现家庭生活的温馨祥和,表现母亲对自己体贴入微的关爱,并且抒发出自己内心的喜悦、感激之情。另外,作者写脚上的鞋,也对鞋进行了细化,那鞋是“干爽的棉质拖鞋”,写出了鞋的质地、种类。这里表面看是写自己的鞋,实际上表现的却是母亲对孩子生活上细致的照料,对孩子的关爱。总之,这段细化景物的文字,给文章增色。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体会细化景物的方法和意义,我们不妨把这一段文章中“细”的内容去掉,只留下基本内容,看看是什么效果:
于是我趿拉着鞋去餐厅。桌上摆着两碗粥,两碟小菜。
文字是不是变得干瘪无味、没有表现力了?《米粥香》一文之所以被编辑选中刊登出来,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这篇文章较好地细化了所写到的景物。在细化景物的过程中,细腻的情感丝丝缕缕地在文字里缠绕延展,这是它的可爱之处。
下面,我们欣赏鲁迅《故乡》中的一个段落,看看名家是如何细化景物的: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作者很注意细化景物。天空是“深蓝的”,写出了天空的颜色;月是“金黄的”“圆”的,写出了月的颜色和形状;海边是“沙地”,写出了海边地的状况;沙地上种的是“西瓜”,写出了沙地上作物的具体名称;西瓜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写出了西瓜地的面积、颜色;少年是“十一二岁”,写出了少年的年龄;少年带的项圈是“银圈”,写出了项圈的质地,这个“银”字还同时在视觉上写出了项圈的色泽,是景物中的一个亮点;少年手捏的是一柄“钢叉”,写出了叉的质地;少年用钢叉向“一匹猹”刺去,写了野兽的具体名字;那猹“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写出了猹逃走的路线。这段景物描写,没有运用什么特别的修辞手法,但优美鲜明,读来宛在眼前,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通过细化景物,呈现出月下瓜地那充满生机的景色,刻画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故人故事的深情怀想、无限珍惜等丰富情感。
中学生平时阅读课内外佳作时,遇到好的景物描写,不妨多揣摩揣摩,看看作者是如何细化景物的,体会一下这种细化描写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平时写作文,遇到写景物时,不妨也揣摩一下,自己是否细化了笔下的景物,还可从哪些方面细化景物以更好地突出文章的要旨。如此,会有效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