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犁地
春种的日子里,大地如酣睡初醒,墒情甚好。滩地里、沟台处、山洼上,到处都是农人们的吆喝声、牲畜的叫唤声、犁铧触碰草根的声音。
母亲也换了装束,在家里缺少劳力的境况下,一个人一头牛,甩开了一道道鞭影,目视翻起的泥土波浪儿,均匀地向前迈开大步。
当从田的这头犁到那头后,母亲便将耕牛叫停,放下犁杖,之后端起盛有作物的种子的盆具开始撒种。这一次她的步子迈得很小,却依然均匀。鸟儿啄食般的,母亲将手里的种子一次次撒向犁沟,每步一撮,每撮三粒,不多不少——她多像一位虔诚的施舍者啊,将手中的食物轻轻送到每位乞者的面前,人人有份,不偏不倚。
这之后,母亲放下盛有种子的盆具,拿起盛有肥料的家什开始播撒。
再听,吆喝声中夹杂着一声鞭响,母亲又握紧了犁杖……
割苜蓿
苜蓿是牛和羊的食粮。一年中,苜蓿能生出两茬,夏天长茂盛被砍后,秋季便又能长出一茬。
早晨,太阳刚露脸,草地上八角网状的露水像珍珠般闪耀着,草叶上的露珠随着“咔嚓、咔嚓”的声响破碎了晨梦。这声响乃是镰刀触碰苜蓿根部时所发出的。
镰刀在母亲手中收放自如,顷刻间炕大一片苜蓿便卧倒在地。露水打湿了母亲的衣裤,但不足为惜,因为,早晨的苜蓿水分大,牲口吃着健硕。父亲说:“割苜蓿其实比割庄稼难,苜蓿根硬,生长得也错杂。”
前两年,我没有离家在外时,割苜蓿是常做的事情。但我那时是在傍晚割(早上懒得起),等着气温降低了,太阳不毒辣了,便提着镰刀晃晃悠悠地向地里走去。想来,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中间断断续续我也割了近十年的苜蓿了,但至今割过的苜蓿茬子仍参差不齐。
有时跟母亲一并割,我便留意她有什么诀窍。我看到她腰弯得很深,右腿绷直着,左腿略弯曲,左手将苜蓿一搂,右手将镰刀一揽,再一搂,再一揽……仅此而已。仅此而已吗?
某一年秋天,当然,或许也是今年秋天,天色朦胧的夜晚,异乡的上空悬挂出一弯新月。这让我想起了家中院子里立放于墙角的那把旧镰刀,此些时日,它一定又在苜蓿地里忙乎着,竭力地施展着磨耗殆尽的锋芒。
背柴草
山腰上,母亲在捆绑收割后弃在地里的柴草。
她先把柴草打理成许多小捆儿,随后将一根绳子呈倒“U”字形铺开,接着左一捆儿右一捆儿地交叉摞起,直至摞到快一人高时,母亲便开始束绳子,一边束紧后,再束另一边。捆绑结实后,她深吸一口气,先是蹲下来,然后双膝跪地,几耸肩膀后终于将绳子套在了双肩上。
巨大的草捆覆盖了母亲的全部身影,很多次,我都担心她能不能站起来呀!也许,母亲自己心里也没底。但是,她必须站起来,因为她知道自己背着的不仅仅是一捆柴草。
只见母亲将身子往前倾了几倾,右手抓紧绳索,左手撑着地面,右腿抖动着慢得几乎不能再慢地一点点地绷直,随后左腿猛一拉,颤巍巍地立了起来。紧接着便一小步一小步向山下挪动。我真害怕此时有一阵风刮过来,那样,母亲定会被吹倒在山腰上。
夕阳下,一捆巨大的柴草向山下走动着,一时间,我看到母亲背起了整座大山,天边的霞光因她而涨红了的脸。
(摘自《散文选刊》)
春种的日子里,大地如酣睡初醒,墒情甚好。滩地里、沟台处、山洼上,到处都是农人们的吆喝声、牲畜的叫唤声、犁铧触碰草根的声音。
母亲也换了装束,在家里缺少劳力的境况下,一个人一头牛,甩开了一道道鞭影,目视翻起的泥土波浪儿,均匀地向前迈开大步。
当从田的这头犁到那头后,母亲便将耕牛叫停,放下犁杖,之后端起盛有作物的种子的盆具开始撒种。这一次她的步子迈得很小,却依然均匀。鸟儿啄食般的,母亲将手里的种子一次次撒向犁沟,每步一撮,每撮三粒,不多不少——她多像一位虔诚的施舍者啊,将手中的食物轻轻送到每位乞者的面前,人人有份,不偏不倚。
这之后,母亲放下盛有种子的盆具,拿起盛有肥料的家什开始播撒。
再听,吆喝声中夹杂着一声鞭响,母亲又握紧了犁杖……
割苜蓿
苜蓿是牛和羊的食粮。一年中,苜蓿能生出两茬,夏天长茂盛被砍后,秋季便又能长出一茬。
早晨,太阳刚露脸,草地上八角网状的露水像珍珠般闪耀着,草叶上的露珠随着“咔嚓、咔嚓”的声响破碎了晨梦。这声响乃是镰刀触碰苜蓿根部时所发出的。
镰刀在母亲手中收放自如,顷刻间炕大一片苜蓿便卧倒在地。露水打湿了母亲的衣裤,但不足为惜,因为,早晨的苜蓿水分大,牲口吃着健硕。父亲说:“割苜蓿其实比割庄稼难,苜蓿根硬,生长得也错杂。”
前两年,我没有离家在外时,割苜蓿是常做的事情。但我那时是在傍晚割(早上懒得起),等着气温降低了,太阳不毒辣了,便提着镰刀晃晃悠悠地向地里走去。想来,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中间断断续续我也割了近十年的苜蓿了,但至今割过的苜蓿茬子仍参差不齐。
有时跟母亲一并割,我便留意她有什么诀窍。我看到她腰弯得很深,右腿绷直着,左腿略弯曲,左手将苜蓿一搂,右手将镰刀一揽,再一搂,再一揽……仅此而已。仅此而已吗?
某一年秋天,当然,或许也是今年秋天,天色朦胧的夜晚,异乡的上空悬挂出一弯新月。这让我想起了家中院子里立放于墙角的那把旧镰刀,此些时日,它一定又在苜蓿地里忙乎着,竭力地施展着磨耗殆尽的锋芒。
背柴草
山腰上,母亲在捆绑收割后弃在地里的柴草。
她先把柴草打理成许多小捆儿,随后将一根绳子呈倒“U”字形铺开,接着左一捆儿右一捆儿地交叉摞起,直至摞到快一人高时,母亲便开始束绳子,一边束紧后,再束另一边。捆绑结实后,她深吸一口气,先是蹲下来,然后双膝跪地,几耸肩膀后终于将绳子套在了双肩上。
巨大的草捆覆盖了母亲的全部身影,很多次,我都担心她能不能站起来呀!也许,母亲自己心里也没底。但是,她必须站起来,因为她知道自己背着的不仅仅是一捆柴草。
只见母亲将身子往前倾了几倾,右手抓紧绳索,左手撑着地面,右腿抖动着慢得几乎不能再慢地一点点地绷直,随后左腿猛一拉,颤巍巍地立了起来。紧接着便一小步一小步向山下挪动。我真害怕此时有一阵风刮过来,那样,母亲定会被吹倒在山腰上。
夕阳下,一捆巨大的柴草向山下走动着,一时间,我看到母亲背起了整座大山,天边的霞光因她而涨红了的脸。
(摘自《散文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