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新理念,随之而来的当然要有新的语文课堂导学观念。我认为,要做到这方面的改革,必须着重抓好两点:一是学生怎样学,二是教师如何引导。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和人文素养,倡导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探究,明确了语文学习的五大目标:积累和记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怎样让学生自觉地参加学习活动,而不是我要讲什么,我要教给他们什么。具体的做法是: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学习紧张心理,引导他们走出功利性的学习心态,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单元、不同目标的要求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提问的兴趣和热情,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比如高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容易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这时候教师对导学的目标要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学习目标一节一节地确定,不要一节课既要求读懂内容,又要求能分析结构特点或表现手法。文言文本身已在形式上给学生设置了阅读障碍,能在一节课里借助注释读个大概已是学生认为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了。这时因势利导地与身边的生活联系,让他们觉得文言文也是有趣味性可体会的,无形中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设计好讨论的方案,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参与讨论
例如,我曾尝试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围坐在老师的周围,并且按照1到6号做了明确的分工。每次讨论有学生主持,有学生汇报,有学生负责记录,有学生代表其他同学交流发言,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着热闹而实际上流于形式的倾向,也不会出现有学生充当旁观者的现象。当然,不一定每个课堂都要求分组讨论学习,有的时候,一个好的导语、几个精要的问题设计也能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散文《我与地坛》是一篇幅较长的文章,若按传统的分析学习,会花费大量时间,并抹杀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开篇我把导语设计为:一个人当他处于生命中的花季时,最想做的是什么?当他不能与同龄人一样伴随欢声笑语却要残酷地面对死亡时,会有怎样的心态?作家史铁生就经历了这样的坎坷,今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探讨走近史铁生……调动学生的探求欲望后,我再把事先设计的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质疑评论,最后同样是用两节课就把问题解决了。这个经验告诉我,只要你给学生机会,合作学习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而且效果比教师讲的要理想。
三、让学生自己认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自我定位,检查,教师指导督促实施
制定过多的学习目标,会“欲速则不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随文进行,不要过于全多,有些问题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多次训练才能掌握。有的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一下子设计了十多个问题,学生讨论了大部分时间,还没时间交流评议就下课了,更不用说自己质疑、探究了。因此,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堂要解决的一两个问题,集中解决,这样比布置多个任务而没法完成效果要好得多。
四、要立足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学习的细微之处注意积累
语文能力和素养不一定通过考试反映出来,往往体现在平时阅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小环节上。也只有在这些细微之处讲究起来,才能使大多数学生磨炼感悟。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围绕着高考的题型,学生读错了字认为无关大碍,就不纠正,写作格式错误也没发现等。我们知道,语文学习就是要在这些细小之处的认真中培养学生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观摩语文课,不禁为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所折服,对此有人认为这是作秀的表现,但也有人执著地坚持。我认为,教师的素养和艺术教学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做才能进行有效的导学、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呢?我认为:
(1)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优秀的老师说:深文要浅教,浅文要深教。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对课文教学目标、选材背景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2)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景,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语文的自由王国的必要手段。课堂首先要有民主、自由、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兴趣学习,但仅仅停留在这些是不够的。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要向横向和纵向发展。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会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校园文化资源、多媒体设备等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创造性的教师更善于创设相关情景,引领学生的想象力向未知领域飞跃,正如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神通万里”。有的老师在讲授古典诗词时,不去一词一句地讲解,而是借助于自己的主观优势比如朗读,带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反复吟咏之后,伴之以恰当的动作。听这样的课,我们怎么能够指责老师的表演代替了学生的学习呢?
(3)教师的评价反馈应是启迪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课堂中,教师决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应在恰当评价学生发言的同时适当点拨,促进课堂教学的新亮点的生成。我们有很多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只做肯定和否定的评价。有时学生的回答有展开的契机,却有意无意轻易放过,实在是可惜。
(4)教师的个人魅力展示如果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不妨偶尔为之。新的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看到不少的语文课堂,学生根本不会做主人。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开始分组讨论。乱哄哄的一阵后,教师点几个“优秀生”回答了事。这样的课,看似热闹,学生开心,老师轻松,但是真正的学习效果却大打折扣。
我们当然不是说教师都要满腹经纶,讲起课来滔滔不绝,学生只有记笔记听讲的份。但是如果教师腹中空空,怎么奢望学生才华横溢?作为语文教师应有扎实的基本功,较为宽泛的阅读面,才可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有的教师有很好的先天条件,下工夫练习诵读,范读课文披文入情,令学生陶醉;有的潜心研究板书艺术,每一堂课都留下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令学生带着一种仰慕的心情;有的教师对写作颇有心得,不时有文章见于报刊之中,更是在学生写作前来一篇“教师示作”,这样的教师感染下的学生怎么会视写作为难题?当然,教师不能以教代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代替或者包办学生的学习,不能因自己读得好而剥夺了学生读的感受。我真心愿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在课改的环境下开创新的导学局面。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学习紧张心理,引导他们走出功利性的学习心态,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单元、不同目标的要求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提问的兴趣和热情,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比如高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容易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这时候教师对导学的目标要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学习目标一节一节地确定,不要一节课既要求读懂内容,又要求能分析结构特点或表现手法。文言文本身已在形式上给学生设置了阅读障碍,能在一节课里借助注释读个大概已是学生认为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了。这时因势利导地与身边的生活联系,让他们觉得文言文也是有趣味性可体会的,无形中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设计好讨论的方案,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参与讨论
例如,我曾尝试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围坐在老师的周围,并且按照1到6号做了明确的分工。每次讨论有学生主持,有学生汇报,有学生负责记录,有学生代表其他同学交流发言,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着热闹而实际上流于形式的倾向,也不会出现有学生充当旁观者的现象。当然,不一定每个课堂都要求分组讨论学习,有的时候,一个好的导语、几个精要的问题设计也能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散文《我与地坛》是一篇幅较长的文章,若按传统的分析学习,会花费大量时间,并抹杀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开篇我把导语设计为:一个人当他处于生命中的花季时,最想做的是什么?当他不能与同龄人一样伴随欢声笑语却要残酷地面对死亡时,会有怎样的心态?作家史铁生就经历了这样的坎坷,今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探讨走近史铁生……调动学生的探求欲望后,我再把事先设计的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质疑评论,最后同样是用两节课就把问题解决了。这个经验告诉我,只要你给学生机会,合作学习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而且效果比教师讲的要理想。
三、让学生自己认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自我定位,检查,教师指导督促实施
制定过多的学习目标,会“欲速则不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随文进行,不要过于全多,有些问题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多次训练才能掌握。有的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一下子设计了十多个问题,学生讨论了大部分时间,还没时间交流评议就下课了,更不用说自己质疑、探究了。因此,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堂要解决的一两个问题,集中解决,这样比布置多个任务而没法完成效果要好得多。
四、要立足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学习的细微之处注意积累
语文能力和素养不一定通过考试反映出来,往往体现在平时阅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小环节上。也只有在这些细微之处讲究起来,才能使大多数学生磨炼感悟。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围绕着高考的题型,学生读错了字认为无关大碍,就不纠正,写作格式错误也没发现等。我们知道,语文学习就是要在这些细小之处的认真中培养学生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观摩语文课,不禁为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所折服,对此有人认为这是作秀的表现,但也有人执著地坚持。我认为,教师的素养和艺术教学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做才能进行有效的导学、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呢?我认为:
(1)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优秀的老师说:深文要浅教,浅文要深教。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对课文教学目标、选材背景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2)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景,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语文的自由王国的必要手段。课堂首先要有民主、自由、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兴趣学习,但仅仅停留在这些是不够的。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要向横向和纵向发展。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会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校园文化资源、多媒体设备等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创造性的教师更善于创设相关情景,引领学生的想象力向未知领域飞跃,正如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神通万里”。有的老师在讲授古典诗词时,不去一词一句地讲解,而是借助于自己的主观优势比如朗读,带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反复吟咏之后,伴之以恰当的动作。听这样的课,我们怎么能够指责老师的表演代替了学生的学习呢?
(3)教师的评价反馈应是启迪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课堂中,教师决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应在恰当评价学生发言的同时适当点拨,促进课堂教学的新亮点的生成。我们有很多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只做肯定和否定的评价。有时学生的回答有展开的契机,却有意无意轻易放过,实在是可惜。
(4)教师的个人魅力展示如果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不妨偶尔为之。新的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看到不少的语文课堂,学生根本不会做主人。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开始分组讨论。乱哄哄的一阵后,教师点几个“优秀生”回答了事。这样的课,看似热闹,学生开心,老师轻松,但是真正的学习效果却大打折扣。
我们当然不是说教师都要满腹经纶,讲起课来滔滔不绝,学生只有记笔记听讲的份。但是如果教师腹中空空,怎么奢望学生才华横溢?作为语文教师应有扎实的基本功,较为宽泛的阅读面,才可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有的教师有很好的先天条件,下工夫练习诵读,范读课文披文入情,令学生陶醉;有的潜心研究板书艺术,每一堂课都留下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令学生带着一种仰慕的心情;有的教师对写作颇有心得,不时有文章见于报刊之中,更是在学生写作前来一篇“教师示作”,这样的教师感染下的学生怎么会视写作为难题?当然,教师不能以教代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代替或者包办学生的学习,不能因自己读得好而剥夺了学生读的感受。我真心愿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在课改的环境下开创新的导学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