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中心小学,广州510000)
【摘 要】新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不难发现:通常学生一看题就动笔做,见数就用来列算式,找不着思路,乱猜乱碰,结果错漏百出,确实令数学老师们无从下手。面对低年级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解题习惯差的现状,笔者认为在此阶段,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习惯尤其重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最终达到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技能共同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习惯培养;读题;解题;检题
一、会读题——采取多种方法读题,培养良好的读题习惯
(一)有目的品读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还很缺乏有意识、有目的地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的能力,也就是还缺乏有意注意。所以,对于大多数低年级学生来说,往往以为看到似曾相识的题,就以为用一样的方法列式解决。为使学生的解题有根有据,不盲从,就要让学生好像品读课文那样多读几次题,并要有目的、有任务地读,养成读完几次题后就要回答老师相关问题的习惯。
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求“相差数”的解决问题时,小雪说:“我套中了7个。”小华说:“我套中了12个。”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学生品读以后,在黑板上板书:“读题后,①你知道:小雪套中了( )个;小华套中了( )个。②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样长期的训练下来,学生就很容易形成梳理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就不会乱碰乱撞。
(二)动笔分析圈划读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大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开放性大,信息资源丰富,表达形式生动活泼。而低年级的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经常因为读不懂题就易出错。因此,笔者常常让学生用直线划出题目中的信息,再用波浪线划出问题,如有两个问题就要标明①号问题和②号问题,最后还要用笔圈出题中关键的字眼或重要的词。
如在二年级数学上册“用加、减法解决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教材呈现:“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为了让学生学会连贯地思考问题,为以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作好铺垫,要求学生读题目时要标注: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①男生有多少人?②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又如在“8的乘法口诀”的课后检测的小练习中,特意安排了这样的一道题:“劳老师和5个同学去参观博物馆,门票每人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如果不认真读和分析题目,学生很快就列出算式:5×8=40(元),就把“劳老师”这个有用的信息给忽略了,导致解题错误。故此在解决这道题时,要让学生反复读题,把全部的信息找出再想方法解决。
(三)画关系图读
为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在低段的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部分的呈现方式大多以图文结合为主,光读图不读文不行,只读文不读图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目,必须图文结合,从小就教会学生细心看图,认真品读题目,再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画出实物图或线段图,并在图上标上相关信息和问题,帮助自己读懂题意,理清数量关系。
如在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时,此类题是已知其中一个数和两个数之间的相差数,求另一个数。为了让学生理清此类题的数量关系,如题中数据不大就画象形图,如题中数据大则画线段图。如“人工野鸭岛今年有53只野鸭,去年比今年少18只。去年有多少只?”
二、会解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体验学习乐趣
(一)提取有用信息,事半功倍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充分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资源,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教学时,老师应用好这些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并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提取。
如在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有多余信息”的解决问题中:“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人没来?” 这是一道开放的题,学生没学过,之前的学习中都是两个有用的信息和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只要用准方法就能保证解题正确。其实让学生清楚地表述这道题的已知信息和问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作为老师要明确地教会学生分析:“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的9人”是与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几人没来?”息息相关,至于“踢进了4个”跟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实质的联系,它就是一个多余的信息,不能参加列式。学生学会以后就能形成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重对比,形成技巧
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概念之间和数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和加法对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设计了两个情境相似、数据相同、问题相同但数量关系不同的问题:“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当学生读完题并已经尝试解答后提出:“两题中都有4和5,都是解决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解答的方法却不同?”这时应充分地让学生通过讨论、摆学具、画图等方式,将两道题的有用信息和问题表示出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易懂,从而突出(1)号问题是“4个5相加”的乘法意义;(2)号问题是“4和5相加”的加法意义的区别,经这样一对比,学生就能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进行解决问题。
(三)多种策略思考,化难为简
教师是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开发者,怎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是开发这种潜能的关键所在。面对新问题应让学生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那么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一个人的策略应用好坏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对错。就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一共有多少人?”尝试要学生从图中找出相关的信息和问题:后排有□人,前排有□人,男生有□人,女生有□人,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要解决这道题,学生都知道要算出总人数用加法算,但为什么都用加法?都用加法算,怎么列式不同呢?这就是一个解题策略的问题了,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要教学生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
7 8=15(人)9 6=15(人)
学生亲身经历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找到信息并能分别用恰当的方法列式解决问题,掌握了解题的策略,体现解决问题方式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复杂的问题化难为简,让学生思维更活跃,兴趣盎然,引领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会检题——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培养负责态度和反思能力
学生经常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和错误,必须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在检题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考。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检验培养细心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一)回顾检
要求学生回顾检验主题图及自己列出的算式是否符合整个解题思路,再算一次,验证得数是否合理正确。
(二)逆向检
就是要求学生用算出的最终结果逆向地套回题中,检查是否合理。如在教学检验:“在学校卫生评比中,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时,有部分學生不认真做,把算式列成:12-3=9(面),这时,笔者让学生用逆向检题的方法进行检验,把最终算出的“二班9面”套回题中倒推,就发现:如果二班得了9面小红旗的话,就不符合题中信息“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这就说明这道题算错了,得马上纠正。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又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努力使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新问题的同时,教师也要时时处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习惯。
【摘 要】新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不难发现:通常学生一看题就动笔做,见数就用来列算式,找不着思路,乱猜乱碰,结果错漏百出,确实令数学老师们无从下手。面对低年级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解题习惯差的现状,笔者认为在此阶段,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习惯尤其重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最终达到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技能共同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习惯培养;读题;解题;检题
一、会读题——采取多种方法读题,培养良好的读题习惯
(一)有目的品读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还很缺乏有意识、有目的地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的能力,也就是还缺乏有意注意。所以,对于大多数低年级学生来说,往往以为看到似曾相识的题,就以为用一样的方法列式解决。为使学生的解题有根有据,不盲从,就要让学生好像品读课文那样多读几次题,并要有目的、有任务地读,养成读完几次题后就要回答老师相关问题的习惯。
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求“相差数”的解决问题时,小雪说:“我套中了7个。”小华说:“我套中了12个。”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学生品读以后,在黑板上板书:“读题后,①你知道:小雪套中了( )个;小华套中了( )个。②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样长期的训练下来,学生就很容易形成梳理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就不会乱碰乱撞。
(二)动笔分析圈划读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大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开放性大,信息资源丰富,表达形式生动活泼。而低年级的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经常因为读不懂题就易出错。因此,笔者常常让学生用直线划出题目中的信息,再用波浪线划出问题,如有两个问题就要标明①号问题和②号问题,最后还要用笔圈出题中关键的字眼或重要的词。
如在二年级数学上册“用加、减法解决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教材呈现:“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为了让学生学会连贯地思考问题,为以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作好铺垫,要求学生读题目时要标注: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①男生有多少人?②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又如在“8的乘法口诀”的课后检测的小练习中,特意安排了这样的一道题:“劳老师和5个同学去参观博物馆,门票每人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如果不认真读和分析题目,学生很快就列出算式:5×8=40(元),就把“劳老师”这个有用的信息给忽略了,导致解题错误。故此在解决这道题时,要让学生反复读题,把全部的信息找出再想方法解决。
(三)画关系图读
为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在低段的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部分的呈现方式大多以图文结合为主,光读图不读文不行,只读文不读图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目,必须图文结合,从小就教会学生细心看图,认真品读题目,再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画出实物图或线段图,并在图上标上相关信息和问题,帮助自己读懂题意,理清数量关系。
如在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时,此类题是已知其中一个数和两个数之间的相差数,求另一个数。为了让学生理清此类题的数量关系,如题中数据不大就画象形图,如题中数据大则画线段图。如“人工野鸭岛今年有53只野鸭,去年比今年少18只。去年有多少只?”
二、会解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体验学习乐趣
(一)提取有用信息,事半功倍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充分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资源,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教学时,老师应用好这些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并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提取。
如在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有多余信息”的解决问题中:“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人没来?” 这是一道开放的题,学生没学过,之前的学习中都是两个有用的信息和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只要用准方法就能保证解题正确。其实让学生清楚地表述这道题的已知信息和问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作为老师要明确地教会学生分析:“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的9人”是与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几人没来?”息息相关,至于“踢进了4个”跟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实质的联系,它就是一个多余的信息,不能参加列式。学生学会以后就能形成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重对比,形成技巧
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概念之间和数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和加法对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设计了两个情境相似、数据相同、问题相同但数量关系不同的问题:“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当学生读完题并已经尝试解答后提出:“两题中都有4和5,都是解决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解答的方法却不同?”这时应充分地让学生通过讨论、摆学具、画图等方式,将两道题的有用信息和问题表示出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易懂,从而突出(1)号问题是“4个5相加”的乘法意义;(2)号问题是“4和5相加”的加法意义的区别,经这样一对比,学生就能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进行解决问题。
(三)多种策略思考,化难为简
教师是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开发者,怎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是开发这种潜能的关键所在。面对新问题应让学生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那么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一个人的策略应用好坏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对错。就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一共有多少人?”尝试要学生从图中找出相关的信息和问题:后排有□人,前排有□人,男生有□人,女生有□人,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要解决这道题,学生都知道要算出总人数用加法算,但为什么都用加法?都用加法算,怎么列式不同呢?这就是一个解题策略的问题了,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要教学生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
7 8=15(人)9 6=15(人)
学生亲身经历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找到信息并能分别用恰当的方法列式解决问题,掌握了解题的策略,体现解决问题方式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复杂的问题化难为简,让学生思维更活跃,兴趣盎然,引领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会检题——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培养负责态度和反思能力
学生经常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和错误,必须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在检题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考。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检验培养细心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一)回顾检
要求学生回顾检验主题图及自己列出的算式是否符合整个解题思路,再算一次,验证得数是否合理正确。
(二)逆向检
就是要求学生用算出的最终结果逆向地套回题中,检查是否合理。如在教学检验:“在学校卫生评比中,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时,有部分學生不认真做,把算式列成:12-3=9(面),这时,笔者让学生用逆向检题的方法进行检验,把最终算出的“二班9面”套回题中倒推,就发现:如果二班得了9面小红旗的话,就不符合题中信息“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这就说明这道题算错了,得马上纠正。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又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努力使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新问题的同时,教师也要时时处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