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恩是一种美德,一种情感,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幼儿时期是一生中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主要阶段。然而孩子的感恩意识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本文通过两种行为的对比,浅析家长行为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影响。
【关键字】感恩 正确的行为 错误的行为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接触社会的机会越大,我们对孩子也就提出了更高标准的道德要求。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行为,如:让座、孝顺等。在一辆比较拥挤的公交车上,有这样两幕景象映入眼帘:
第一幕:公交车靠站,上来的乘客非常多,有老人、孕妇等,一个孕妇走到了前面。这时车厢里传来了一阵清脆的声音:“请您给老、弱、病、残及怀孕喝抱小孩的让座。”孕妇前面的几个位置上的人都无动于衷,当车厢里再想起提示语言时,一个妈妈对自己的宝宝说:宝宝,我们让阿姨坐吧!阿姨肚子里有小宝宝,这么拥挤很危险的。宝宝用力地点点头,和妈妈站起来让座。
第二幕:同一辆公交车,同一个孕妇,同样是带着孩子的妈妈,看着孕妇在车厢里,妈妈用漠然的眼神看着孕妇,孩子看了看妈妈,低头不语。
一、行为牵动孩子的感恩意识
为什么同样的一件事情,两个家长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呢?不同的态度又会对孩子刚刚启蒙的感恩意识产生什么印象呢?
家长一:当家长发现没有人让座的时候,马上以商量的口吻提出把座位让给更加需要的人,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形象,对孩子进行了随机教育,孩子也愉快地接受家长的建议,感恩意识在他的心里发了芽。
家长二:当家长发现没有人让座后,当着孩子的面,他给一个漠然的眼神,给了孩子一个冷漠而错误的暗示,孩子对于这个错误的提出没有异议并接受。她的感恩意识在心里变得单薄。用表格来比较家长一、二的教育行为、孩子意识、产生结果来看一下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由此我们看到,家长不同的教育态度,对于孩子在平时生活中的感恩意识产生了不通的影响。
二、行动影响孩子的感恩行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我们不断要求孩子要有感恩心的同时,必须把感恩的行为做给孩子们看。父母这个角色,他们的行为在孩子的面前暴露无疑、潜移默化。
1.正面的行为给孩子的感恩行为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正面的行为就是在孩子的面前给孩子一个可以信赖的榜样,坚持给孩子好的影响,及时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让孩子时时刻刻能感受到爱,更能让孩子看到家长付出的爱。这就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教养素质,讲究生活的艺术。如:在与孩子一起逛街的时候,当想扔垃圾的时候,如果你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并告诉孩子清洁员阿姨打扫很辛苦,如果每一个人把垃圾都扔进垃圾桶,那我们就可以帮助清洁员阿姨,更是爱护我们的环境。这样孩子会是乐意地接受了学习,给予孩子鼓励就等于积累了一些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更能鼓励孩子的一些感恩行为的再现。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如果孩子在肯定、感恩和鼓励的环境中,他就能学会感恩、进取与自信,并善于自我激励。”
2.错误的行为给孩子的感恩行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错误的行为给了孩子错误的意识,会让孩子的感恩行为在幼小时就被抹杀。如: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给予孩子物质上的高度关注,却忽略了孩子精神中所需的感恩教育。当面对一些行为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行为对于孩子的影响。孰不知物极必反,习惯成自然的孩子,长此以往父母一些错误的行为认为是对的,并学着做。“家长二”冷漠的眼神势必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讯息,以后在遇到这样的情况,用冷漠的眼神来对待。孩子就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也根本就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
三、让正确的行为为孩子的人生掌舵
1.明确要求。请先在孩子心里牢牢地树立这样一个认识:只有付出了劳动,才有资格大大方方地坐在餐桌旁吃饭,不劳动就没有饭吃。孩子做为一个人,是有义务的,只是因为年龄的大小,承担的义务大小有所不同:比如在家里帮助父母打扫卫生,饭前摆放碗筷、洗碗、浇花等等。当然,父母在得到孩子帮助时,请一定要及时并真诚地对孩子说声“谢谢”,这样才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需要自己的,自己在这个家庭中也是重要的一员,也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2.以身作则。父母以身作则,父亲与母亲既各自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心中有他人,“在乎”家中每一个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爱他人的需求。如常说:“行”“谢谢”“对不起”。参与社区服务,如访问敬老院,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体验父母的辛劳,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生活处处实践“分享”。
为人父母者,有甘也有苦;因为有甘,才有快乐,才有安慰,才有动机继续爱护孩子;因为有苦,才会埋怨,才会牺牲,才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们,请多用积极的教育态度,多给孩子一些肯定、鼓励和赞赏吧!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东湖苑幼儿园)
编辑/张俊英
【关键字】感恩 正确的行为 错误的行为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接触社会的机会越大,我们对孩子也就提出了更高标准的道德要求。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行为,如:让座、孝顺等。在一辆比较拥挤的公交车上,有这样两幕景象映入眼帘:
第一幕:公交车靠站,上来的乘客非常多,有老人、孕妇等,一个孕妇走到了前面。这时车厢里传来了一阵清脆的声音:“请您给老、弱、病、残及怀孕喝抱小孩的让座。”孕妇前面的几个位置上的人都无动于衷,当车厢里再想起提示语言时,一个妈妈对自己的宝宝说:宝宝,我们让阿姨坐吧!阿姨肚子里有小宝宝,这么拥挤很危险的。宝宝用力地点点头,和妈妈站起来让座。
第二幕:同一辆公交车,同一个孕妇,同样是带着孩子的妈妈,看着孕妇在车厢里,妈妈用漠然的眼神看着孕妇,孩子看了看妈妈,低头不语。
一、行为牵动孩子的感恩意识
为什么同样的一件事情,两个家长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呢?不同的态度又会对孩子刚刚启蒙的感恩意识产生什么印象呢?
家长一:当家长发现没有人让座的时候,马上以商量的口吻提出把座位让给更加需要的人,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形象,对孩子进行了随机教育,孩子也愉快地接受家长的建议,感恩意识在他的心里发了芽。
家长二:当家长发现没有人让座后,当着孩子的面,他给一个漠然的眼神,给了孩子一个冷漠而错误的暗示,孩子对于这个错误的提出没有异议并接受。她的感恩意识在心里变得单薄。用表格来比较家长一、二的教育行为、孩子意识、产生结果来看一下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由此我们看到,家长不同的教育态度,对于孩子在平时生活中的感恩意识产生了不通的影响。
二、行动影响孩子的感恩行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我们不断要求孩子要有感恩心的同时,必须把感恩的行为做给孩子们看。父母这个角色,他们的行为在孩子的面前暴露无疑、潜移默化。
1.正面的行为给孩子的感恩行为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正面的行为就是在孩子的面前给孩子一个可以信赖的榜样,坚持给孩子好的影响,及时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让孩子时时刻刻能感受到爱,更能让孩子看到家长付出的爱。这就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教养素质,讲究生活的艺术。如:在与孩子一起逛街的时候,当想扔垃圾的时候,如果你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并告诉孩子清洁员阿姨打扫很辛苦,如果每一个人把垃圾都扔进垃圾桶,那我们就可以帮助清洁员阿姨,更是爱护我们的环境。这样孩子会是乐意地接受了学习,给予孩子鼓励就等于积累了一些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更能鼓励孩子的一些感恩行为的再现。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如果孩子在肯定、感恩和鼓励的环境中,他就能学会感恩、进取与自信,并善于自我激励。”
2.错误的行为给孩子的感恩行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错误的行为给了孩子错误的意识,会让孩子的感恩行为在幼小时就被抹杀。如: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给予孩子物质上的高度关注,却忽略了孩子精神中所需的感恩教育。当面对一些行为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行为对于孩子的影响。孰不知物极必反,习惯成自然的孩子,长此以往父母一些错误的行为认为是对的,并学着做。“家长二”冷漠的眼神势必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讯息,以后在遇到这样的情况,用冷漠的眼神来对待。孩子就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也根本就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
三、让正确的行为为孩子的人生掌舵
1.明确要求。请先在孩子心里牢牢地树立这样一个认识:只有付出了劳动,才有资格大大方方地坐在餐桌旁吃饭,不劳动就没有饭吃。孩子做为一个人,是有义务的,只是因为年龄的大小,承担的义务大小有所不同:比如在家里帮助父母打扫卫生,饭前摆放碗筷、洗碗、浇花等等。当然,父母在得到孩子帮助时,请一定要及时并真诚地对孩子说声“谢谢”,这样才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需要自己的,自己在这个家庭中也是重要的一员,也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2.以身作则。父母以身作则,父亲与母亲既各自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心中有他人,“在乎”家中每一个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爱他人的需求。如常说:“行”“谢谢”“对不起”。参与社区服务,如访问敬老院,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体验父母的辛劳,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生活处处实践“分享”。
为人父母者,有甘也有苦;因为有甘,才有快乐,才有安慰,才有动机继续爱护孩子;因为有苦,才会埋怨,才会牺牲,才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们,请多用积极的教育态度,多给孩子一些肯定、鼓励和赞赏吧!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东湖苑幼儿园)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