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510641)
【摘要】:本文对丹尼尔·贝尔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的断裂以及“现代性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观点作简要评述,讨论了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信仰危机问题,并试图从历史和文化的维度为当前的信仰重建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丹尼尔·贝尔;信仰;文化;重建
一、资本主义社会信仰的失落
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周而复始的爆发,国家的政局动荡,现实使人们极度的失望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们正在经受着信仰的失落和生存的焦虑。人们的这种思想心态体现在社会的不同领域,在文化领域中表现为一种时代文化内在的矛盾冲突。贝尔在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乃至由此延伸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探讨中来对人们的生存处境和前景进行了思考。他以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内在的文化矛盾为切入点,基于对人们生存的关怀,来探讨人们的信仰,思考和追溯中来追寻人们生存的意义指向。
贝尔借用桑姆巴特的“贪婪攫取性”和韦伯的“禁欲苦行主义”概念,把“经济冲动力”和“宗教冲动力”看作推动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源。他认为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这两股力量一开始就被“锁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紧张关系,纠缠难分,相互制约,共同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发展。但是,随着“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宗教权威的破产”导致文化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逐渐弱化了文化原有的节制与约束功能。这样,“现代主义己经消耗殆尽。紧张消失了。创造的冲动也逐渐松懈下来。现代主义只剩下一只空碗”,“一旦社会失去了超验纽带的维系,或者说当它不能继续为它的品格构造、工作和文化提供某种‘终极意义’时,这个制度就会发生动荡”“文化意象的楷模己同现代主义冲动合二为一,它的意识形态原理就是把冲动追求当成了行为规范。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就在于此。现代主义的双重羁绊也因此产生”。因而,贝尔认为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它就是一种精神危机,因为这种新生的稳定意识本身充满了空幻,而旧的信念又不复存在了”。在贝尔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现象,基本都可以归结为社会结构内部“经济”与“文化”领域之间的“断裂”,而这种“断裂”则源自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断裂”,也即传统宗教信仰的失落。因而,要解决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结构内部矛盾,必须重建信仰。丹尼尔·贝尔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家,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独特视角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并从历史和文化维度为现代主义信仰重建提出了解决之道。贝尔的思考和建议对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建设和社会信仰重建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当前中国社会信仰危机表现
(一)主导信仰边缘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弱化是形成信仰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弱化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党员以及领导干部的信仰缺失导致了主导信仰的弱化。许多党政领导干部逐渐失去共产主义的信仰。不信马列信鬼神。跪在佛前的都是党员,卖官鬻爵,求神保佑升官发财等丑相时常见诸媒体曝光。但在镜头前、会议上,却口口声声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次,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导性意义产生怀疑。当代中国在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所走的现代化道路,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其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与丹尼尔·贝尔所描述资本主义国家信仰危机相比似乎更有过之而无不及。长期以来我们信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目标在现今人们的心目中逐渐趋于淡化,部分人包括一些共产党员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迷茫和困惑,甚至有的产生怀疑和动摇心理。把权力和财富看得至高无上,资本寻租和权力寻租相互伴生,盘根错节。不仅淡化了人们的政治信仰和伦理兴趣,而且侵蚀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信仰呈现世俗化
信仰呈现出世俗化倾向,崇权拜物现象日益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部分人把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原则设定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并进而推广到整个社会。人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沦为财富和金钱的奴隶。加上传统的信仰教育过于空泛,使一些人厌烦信仰,重视眼前的物质利益的追求,放弃和淡化崇高理想与信念,奉行利己主义原则,遇危不扶、有难不帮甚至见死不救等等。此外,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刺激下,封建社会缔造的“官本位”思想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人们的灵魂深处扎根蔓延。人们对权力的畸形崇拜,使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权力能够带来更多的“隐形财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权色交易、权钱交易比比皆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世俗化现象不仅侵烛了人们的思想,而且削弱了部分人对主流价值或信仰的坚定性。
(三)是非观念模糊化
信仰呈现非理性状态,人们的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等标准随之模糊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的理性和自主性得到了提升,但是部分人仍然还存在着盲从、盲信甚至是是非标准模糊化等倾向。对一些社会现实问题人们缺乏理性的思考,要么否定一切,要么肯定一切,如不能理性的看待社会主义的曲折与失误,遇到動荡的世界局势便否定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或动摇。当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明时,又不加理性分析和判断,盲目认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优越。此外,部分人心目中已经没有了正义、公平等价值标准,看到小偷行窃竟无人挺身而出,明知伪劣产品却能制假贩假,还有明星涉黑吸毒、艳照传播等,众多现象表明社会的正义感在丧失,最起码的价值判断标准被模糊化。当前中国的主流价值或信仰出现许多问题,一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和信仰体系遭受了冲击,担当中国人共同的信仰支撑的力量逐渐减弱,二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国家主导的信仰体系也遭到了挫折和冲撞,尽管在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仍然作為信仰体系而倡导,但它作为一种信仰力量和精神维系力量却极大地削弱了。所以,当今中国确立一种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是至关重要。
三、当前中国社会信仰的重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精神家园
十八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个人梦、国家梦、民族梦的实现,有着重要意
义。核心价值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它是一个社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毫无疑问,实现共产主义的信仰是我们应该自觉树立的信仰,这个信仰没有宗教信仰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前进方向、发展道路。信仰不是心血来潮的想法,它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道德坚守,它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的改变而变化,它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褪色,信仰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的持久性与坚定性。群众要树立起牢固的信仰,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住形形色色的诱惑,把青春年华、聪明才智用在最有用的地方、最有价值的地方。
(二)弘扬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不断推进传统伦理道德与时俱进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它所表达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思想等,都是我們民族用之不竭的思想信仰源泉。当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批判性继承。就目前我国社会所面临的信仰危机而言,如何弥合近代以来由于激烈的反传统导致的传统核心价值观断裂问题,由于市场经济的弊端对人们的是非善恶美丑真假观念的混乱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目前传统文化兴起,对传统美德的倡导越来越成为共识。但我们在看到可喜的一面的同时,也应防止其出现过度市场化倾向。因此,应根据当前中国社会实践本身和文化本身特有的发展模式,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归,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文化传承态度。我们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内核,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现实,一方面要对传统道德思想中的糟粕加以清理,另一方面也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底蕴加以发扬,要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信仰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使两者在人民内在精神中相得益彰。
(三)大胆借鉴人类文明发展成果,实现信仰的时代化和开放性
自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贡献。对待外来文化,我们一方面应有开放的心态,不能把西方的文化当成洪水猛兽,但同时也应防止泥沙俱下。因此,对待外来信仰,应以批判的态度慎重地对待,如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须做到洋为中用西为我用。在现代化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共同的信仰体系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提倡社会上不同信仰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到相互理解和包容,形成一个合理健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信仰体系,从而为我国社会治理奠定坚实的价值观念基础。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社会利益需求和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推进超越性信仰体系的建设,比如在宗教信仰方面,我国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另一方面,也必须重视社会信仰的底线思维。即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信仰都始终坚持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范围之内,所有的信仰都必须坚持爱社会主义中国,爱中共领导的国家政权。这是政治底线,也是外来信仰和传统信仰必须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張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复旦大学,2012.
[2]陈淑雅,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控制理论[D].河南大学,2012.
[3]张三元,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与中国精神的弘扬[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2).
[4]施惠玲,荆学民,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的历时过程与克服路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作者简介:刘思聪,男,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本文对丹尼尔·贝尔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的断裂以及“现代性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观点作简要评述,讨论了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信仰危机问题,并试图从历史和文化的维度为当前的信仰重建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丹尼尔·贝尔;信仰;文化;重建
一、资本主义社会信仰的失落
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周而复始的爆发,国家的政局动荡,现实使人们极度的失望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们正在经受着信仰的失落和生存的焦虑。人们的这种思想心态体现在社会的不同领域,在文化领域中表现为一种时代文化内在的矛盾冲突。贝尔在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乃至由此延伸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探讨中来对人们的生存处境和前景进行了思考。他以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内在的文化矛盾为切入点,基于对人们生存的关怀,来探讨人们的信仰,思考和追溯中来追寻人们生存的意义指向。
贝尔借用桑姆巴特的“贪婪攫取性”和韦伯的“禁欲苦行主义”概念,把“经济冲动力”和“宗教冲动力”看作推动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源。他认为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这两股力量一开始就被“锁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紧张关系,纠缠难分,相互制约,共同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发展。但是,随着“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宗教权威的破产”导致文化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逐渐弱化了文化原有的节制与约束功能。这样,“现代主义己经消耗殆尽。紧张消失了。创造的冲动也逐渐松懈下来。现代主义只剩下一只空碗”,“一旦社会失去了超验纽带的维系,或者说当它不能继续为它的品格构造、工作和文化提供某种‘终极意义’时,这个制度就会发生动荡”“文化意象的楷模己同现代主义冲动合二为一,它的意识形态原理就是把冲动追求当成了行为规范。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就在于此。现代主义的双重羁绊也因此产生”。因而,贝尔认为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它就是一种精神危机,因为这种新生的稳定意识本身充满了空幻,而旧的信念又不复存在了”。在贝尔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现象,基本都可以归结为社会结构内部“经济”与“文化”领域之间的“断裂”,而这种“断裂”则源自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断裂”,也即传统宗教信仰的失落。因而,要解决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结构内部矛盾,必须重建信仰。丹尼尔·贝尔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家,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独特视角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并从历史和文化维度为现代主义信仰重建提出了解决之道。贝尔的思考和建议对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建设和社会信仰重建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当前中国社会信仰危机表现
(一)主导信仰边缘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弱化是形成信仰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弱化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党员以及领导干部的信仰缺失导致了主导信仰的弱化。许多党政领导干部逐渐失去共产主义的信仰。不信马列信鬼神。跪在佛前的都是党员,卖官鬻爵,求神保佑升官发财等丑相时常见诸媒体曝光。但在镜头前、会议上,却口口声声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次,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导性意义产生怀疑。当代中国在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所走的现代化道路,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其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与丹尼尔·贝尔所描述资本主义国家信仰危机相比似乎更有过之而无不及。长期以来我们信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目标在现今人们的心目中逐渐趋于淡化,部分人包括一些共产党员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迷茫和困惑,甚至有的产生怀疑和动摇心理。把权力和财富看得至高无上,资本寻租和权力寻租相互伴生,盘根错节。不仅淡化了人们的政治信仰和伦理兴趣,而且侵蚀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信仰呈现世俗化
信仰呈现出世俗化倾向,崇权拜物现象日益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部分人把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原则设定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并进而推广到整个社会。人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沦为财富和金钱的奴隶。加上传统的信仰教育过于空泛,使一些人厌烦信仰,重视眼前的物质利益的追求,放弃和淡化崇高理想与信念,奉行利己主义原则,遇危不扶、有难不帮甚至见死不救等等。此外,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刺激下,封建社会缔造的“官本位”思想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人们的灵魂深处扎根蔓延。人们对权力的畸形崇拜,使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权力能够带来更多的“隐形财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权色交易、权钱交易比比皆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世俗化现象不仅侵烛了人们的思想,而且削弱了部分人对主流价值或信仰的坚定性。
(三)是非观念模糊化
信仰呈现非理性状态,人们的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等标准随之模糊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的理性和自主性得到了提升,但是部分人仍然还存在着盲从、盲信甚至是是非标准模糊化等倾向。对一些社会现实问题人们缺乏理性的思考,要么否定一切,要么肯定一切,如不能理性的看待社会主义的曲折与失误,遇到動荡的世界局势便否定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或动摇。当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明时,又不加理性分析和判断,盲目认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优越。此外,部分人心目中已经没有了正义、公平等价值标准,看到小偷行窃竟无人挺身而出,明知伪劣产品却能制假贩假,还有明星涉黑吸毒、艳照传播等,众多现象表明社会的正义感在丧失,最起码的价值判断标准被模糊化。当前中国的主流价值或信仰出现许多问题,一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和信仰体系遭受了冲击,担当中国人共同的信仰支撑的力量逐渐减弱,二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国家主导的信仰体系也遭到了挫折和冲撞,尽管在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仍然作為信仰体系而倡导,但它作为一种信仰力量和精神维系力量却极大地削弱了。所以,当今中国确立一种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是至关重要。
三、当前中国社会信仰的重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精神家园
十八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个人梦、国家梦、民族梦的实现,有着重要意
义。核心价值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它是一个社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毫无疑问,实现共产主义的信仰是我们应该自觉树立的信仰,这个信仰没有宗教信仰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前进方向、发展道路。信仰不是心血来潮的想法,它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道德坚守,它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的改变而变化,它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褪色,信仰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的持久性与坚定性。群众要树立起牢固的信仰,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住形形色色的诱惑,把青春年华、聪明才智用在最有用的地方、最有价值的地方。
(二)弘扬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不断推进传统伦理道德与时俱进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它所表达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思想等,都是我們民族用之不竭的思想信仰源泉。当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批判性继承。就目前我国社会所面临的信仰危机而言,如何弥合近代以来由于激烈的反传统导致的传统核心价值观断裂问题,由于市场经济的弊端对人们的是非善恶美丑真假观念的混乱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目前传统文化兴起,对传统美德的倡导越来越成为共识。但我们在看到可喜的一面的同时,也应防止其出现过度市场化倾向。因此,应根据当前中国社会实践本身和文化本身特有的发展模式,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归,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文化传承态度。我们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内核,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现实,一方面要对传统道德思想中的糟粕加以清理,另一方面也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底蕴加以发扬,要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信仰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使两者在人民内在精神中相得益彰。
(三)大胆借鉴人类文明发展成果,实现信仰的时代化和开放性
自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贡献。对待外来文化,我们一方面应有开放的心态,不能把西方的文化当成洪水猛兽,但同时也应防止泥沙俱下。因此,对待外来信仰,应以批判的态度慎重地对待,如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须做到洋为中用西为我用。在现代化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共同的信仰体系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提倡社会上不同信仰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到相互理解和包容,形成一个合理健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信仰体系,从而为我国社会治理奠定坚实的价值观念基础。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社会利益需求和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推进超越性信仰体系的建设,比如在宗教信仰方面,我国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另一方面,也必须重视社会信仰的底线思维。即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信仰都始终坚持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范围之内,所有的信仰都必须坚持爱社会主义中国,爱中共领导的国家政权。这是政治底线,也是外来信仰和传统信仰必须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張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复旦大学,2012.
[2]陈淑雅,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控制理论[D].河南大学,2012.
[3]张三元,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与中国精神的弘扬[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2).
[4]施惠玲,荆学民,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的历时过程与克服路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作者简介:刘思聪,男,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