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国纺织工业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产业自主技术创新的进展
20世纪80年代,原纺织部提出纺织工业要转轨变型,由单纯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并重点支持以技贸结合方式引进技术,合作生产先进的纺织机械,用以支持纺织企业建设和技术改造。这一时期,纺织工业共引进包括涤纶长丝高速纺丝机、涤纶长丝弹力丝加捻机、转杯纺纱机、喷气织机、喷水织机、剑杆织机、圆网印花机、平网印花机、经编机、新型整理技术等100多项先进技术,并在消化、吸收、仿制后实现了国产化。这些项目带动了我国纺织工业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原料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我国纺织工业实施了“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引进技术与国产化”、“印染后整理工艺技术和设备一条龙”、“清梳联技术”、“精梳机项目”等国家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专项。据统计,1991—1998年,我国用于纺织工业技改投资达1400亿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达200多亿美元,并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合作方式生产了60多种新型纺织设备,推动了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的自动络筒机、清梳联合机、精梳机、浆纱机、整经机等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喷气织机及其配套件形成了自主研发与配套能力,印染机械产品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也随之明显增强。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共进口国外先进设备189亿美元,加上与之配套的技术改造投入,5年中我国纺织工业用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装备和技术的投入数千亿元,使我国纺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对全行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十五”期间,我国在引进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开发了聚酯和抽丝技术的成套装备,实现了大量新型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竹浆纤维、蛹蛋白粘胶长丝、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DTT)纤维、芳纶1313的产业化生产。其中,我国自主研发的年产20万吨成套聚酯技术,每万吨投资额仅是“八五”、“九五”期间的1/15—1/10,自主研发的涤纶直接纺长丝技术每万吨投资仅是“八五”、“九五”期间的1/15—1/12,自主研发的涤纶短纤技术每万吨投资仅是“八五”、“九五”的1/10—1/8。到“十五”末的2005年,我国纺纱采用清梳联比重达到36.8%,精梳纱生产比重为25%,无结纱超过50%,无梭布达到53%,全行业装备中采用国际先进装备与国内90年代后生产的已占40%左右,织造装备中采用无梭织机及相应配套的准备设备比例大幅提高。这些自主创新技术有效地降低了我国纺织工业的成本,增强了我国纺织服装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了“十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大发展。2005年与2001年相比,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了137.4%;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25.6%;纤维加工量增长97.8%;化学纤维产量增长134.2%;纤维加工量占全球比重由25%提高到36%。
二、我国纺织工业自主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纺织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十分薄弱,距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
据2004年我国工业普查显示,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综合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287%,其中纺织业为0.30%,服装业为0.16%,化纤业为0.47%,规模以下的企业绝大部分没有研发能力。这与发达国家平均5%的投入水平差距很大。
(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没有完全理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层次低、程度低、效率差、速度慢
首先,从转化层次看,目前,我国纺织工业绝大多数科技成果仅限于科学论文、专著和设备、样品上,而转化推进到商品化、企业化、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凤毛麟角。其次,从转化的程度看,目前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商品化率只有30%左右,产业化率仅10%左右,而发达国家纺织科技成果的最终转化率即商品化率和产业化率高达60—80%。再次,从转化的速度看,我国纺织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长、速度慢。第四,从转化的范围看,我国的纺织科技成果大多在单一领域一次性转化,而在发达国家,技术成果则在多个领域连续转化。
(三)共性技术体系建设主体缺位
随着纺织行业管理机构的撤消,在行业组织尚未起到产业组织职能的情况下,制定行业长期发展战略,选择技术方向、组织协调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消化引进技术等关系行业长远发展的工作停滞不前。而且,改制前,我国纺织行业的大院大所是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主要来源,企业一般不配置重大技术的研发能力。这些大院大所还担负着共性技术的工程化、技术的系统开发等职能。院所企业化改制以后,利益机制的变化决定其不会再为行业中的其他企业提供技术,而改制时也没有对企业今后的技术来源问题做出安排,使得纺织行业共性技术来源日趋枯竭。
三、推动纺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
一是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行业创新示范体系,集中力量解决行业技术创新中的共性问题,加速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二是政府部门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企业技术、产品创新和品牌培育的利益、积极性,强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促进我国纺织品原产地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开发和注册,塑造和提升我国纺织品原产地形象;研究制定对纺织品服装产品的登记备案制度,以适应国际化的生产需要,促进新型纺织品及服装品牌的创新发展。三要推广建设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使其成为提升纺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加速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四是要加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组织建设,对其中的非盈利性机构给予政策扶持。
(二)构筑技术创新融资体系,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
为此,一是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对技术创新投入;二是政府通过税收、信贷等手段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三是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尤其要构建适应纺织工业进入微利时代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作为研发投入主体的纺织企业有能力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强度。
(三)制定有关政策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建议设立纺织行业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基金,专门用于帮助有关企业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主要用于与引进技术有关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
(四)选准技术开发的切入点
要加快落实实施纺织行业科技发展纲要确定的“28+10”攻关项目,重点发展高技术、高性能、差别化、绿色环保纤维和再生纤维,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和非棉天然纤维开发利用;加强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原料在针织产品中的应用,重点开发高档绒类面料、弹性面料、保健型针织品、针织外穿服装、高档针织内衣等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工经所)
20世纪80年代,原纺织部提出纺织工业要转轨变型,由单纯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并重点支持以技贸结合方式引进技术,合作生产先进的纺织机械,用以支持纺织企业建设和技术改造。这一时期,纺织工业共引进包括涤纶长丝高速纺丝机、涤纶长丝弹力丝加捻机、转杯纺纱机、喷气织机、喷水织机、剑杆织机、圆网印花机、平网印花机、经编机、新型整理技术等100多项先进技术,并在消化、吸收、仿制后实现了国产化。这些项目带动了我国纺织工业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原料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我国纺织工业实施了“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引进技术与国产化”、“印染后整理工艺技术和设备一条龙”、“清梳联技术”、“精梳机项目”等国家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专项。据统计,1991—1998年,我国用于纺织工业技改投资达1400亿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达200多亿美元,并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合作方式生产了60多种新型纺织设备,推动了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的自动络筒机、清梳联合机、精梳机、浆纱机、整经机等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喷气织机及其配套件形成了自主研发与配套能力,印染机械产品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也随之明显增强。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共进口国外先进设备189亿美元,加上与之配套的技术改造投入,5年中我国纺织工业用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装备和技术的投入数千亿元,使我国纺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对全行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十五”期间,我国在引进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开发了聚酯和抽丝技术的成套装备,实现了大量新型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竹浆纤维、蛹蛋白粘胶长丝、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DTT)纤维、芳纶1313的产业化生产。其中,我国自主研发的年产20万吨成套聚酯技术,每万吨投资额仅是“八五”、“九五”期间的1/15—1/10,自主研发的涤纶直接纺长丝技术每万吨投资仅是“八五”、“九五”期间的1/15—1/12,自主研发的涤纶短纤技术每万吨投资仅是“八五”、“九五”的1/10—1/8。到“十五”末的2005年,我国纺纱采用清梳联比重达到36.8%,精梳纱生产比重为25%,无结纱超过50%,无梭布达到53%,全行业装备中采用国际先进装备与国内90年代后生产的已占40%左右,织造装备中采用无梭织机及相应配套的准备设备比例大幅提高。这些自主创新技术有效地降低了我国纺织工业的成本,增强了我国纺织服装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了“十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大发展。2005年与2001年相比,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了137.4%;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25.6%;纤维加工量增长97.8%;化学纤维产量增长134.2%;纤维加工量占全球比重由25%提高到36%。
二、我国纺织工业自主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纺织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十分薄弱,距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
据2004年我国工业普查显示,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综合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287%,其中纺织业为0.30%,服装业为0.16%,化纤业为0.47%,规模以下的企业绝大部分没有研发能力。这与发达国家平均5%的投入水平差距很大。
(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没有完全理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层次低、程度低、效率差、速度慢
首先,从转化层次看,目前,我国纺织工业绝大多数科技成果仅限于科学论文、专著和设备、样品上,而转化推进到商品化、企业化、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凤毛麟角。其次,从转化的程度看,目前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商品化率只有30%左右,产业化率仅10%左右,而发达国家纺织科技成果的最终转化率即商品化率和产业化率高达60—80%。再次,从转化的速度看,我国纺织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长、速度慢。第四,从转化的范围看,我国的纺织科技成果大多在单一领域一次性转化,而在发达国家,技术成果则在多个领域连续转化。
(三)共性技术体系建设主体缺位
随着纺织行业管理机构的撤消,在行业组织尚未起到产业组织职能的情况下,制定行业长期发展战略,选择技术方向、组织协调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消化引进技术等关系行业长远发展的工作停滞不前。而且,改制前,我国纺织行业的大院大所是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主要来源,企业一般不配置重大技术的研发能力。这些大院大所还担负着共性技术的工程化、技术的系统开发等职能。院所企业化改制以后,利益机制的变化决定其不会再为行业中的其他企业提供技术,而改制时也没有对企业今后的技术来源问题做出安排,使得纺织行业共性技术来源日趋枯竭。
三、推动纺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
一是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行业创新示范体系,集中力量解决行业技术创新中的共性问题,加速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二是政府部门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企业技术、产品创新和品牌培育的利益、积极性,强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促进我国纺织品原产地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开发和注册,塑造和提升我国纺织品原产地形象;研究制定对纺织品服装产品的登记备案制度,以适应国际化的生产需要,促进新型纺织品及服装品牌的创新发展。三要推广建设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使其成为提升纺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加速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四是要加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组织建设,对其中的非盈利性机构给予政策扶持。
(二)构筑技术创新融资体系,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
为此,一是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对技术创新投入;二是政府通过税收、信贷等手段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三是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尤其要构建适应纺织工业进入微利时代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作为研发投入主体的纺织企业有能力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强度。
(三)制定有关政策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建议设立纺织行业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基金,专门用于帮助有关企业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主要用于与引进技术有关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
(四)选准技术开发的切入点
要加快落实实施纺织行业科技发展纲要确定的“28+10”攻关项目,重点发展高技术、高性能、差别化、绿色环保纤维和再生纤维,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和非棉天然纤维开发利用;加强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原料在针织产品中的应用,重点开发高档绒类面料、弹性面料、保健型针织品、针织外穿服装、高档针织内衣等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工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