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五”期间,上海生物产业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2006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目前,上海共拥有生物医药骨干企业446家,其中有上海医药集团、复星医药等大中型企业46家,境内外上市9家。我国获准上市的近20种基因工程药物,半数以上在上海均有开发生产。已有葛兰素、强生、施贵宝、罗氏、诺华等十多家国际著名生物医药跨国公司在沪投资建厂或设立研发总部。扬子江、恒瑞、天士力、汇仁、三九等国内大中型生物医药集团相继在上海建立了生产和研发基地。还涌现出一批基础扎实、有良好发展前景、具备做大做强潜力的生物医药企业。
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研发中心为核心的现代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涵盖了基础创新、临床研究、应用开发、工艺设计优化等创新链的主要环节。
在产业特色上,上海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坚持生产制造、研究开发、专业服务三业并举,以研发产业、专业服务带动生产制造业,重点聚焦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四大领域。
在基地形态上,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张江高科技园区(新药创制、合同研究)为核心,徐汇枫林地区(原创研究和药物临床研究)、青浦工业园区(药物制剂和天然药物)、南汇周康地区(生物医学工程)、奉贤星火地区(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为扩展,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各具特色产业的布局。
近几年上海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主要有:
一、积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研发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一)以企业为主体,组织实施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制
2004年、2005年先后重点支持了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新药、乙肝治疗性疫苗、组织工程、肝炎和艾滋病血液筛查系统、心脑血管介入器械等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生物技术产品的产业化攻关,共计支持资金2.53亿元。其中大部分项目已获得了令人鼓舞的阶段性成果,部分产品顺利上市销售,推进了上海生物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能级的提升。
(二)加大企业承担科技项目的比例,引导建立产学研联盟
从2003年以来,上海市在生物医药科研方面,特别是在应用研究领域,加大了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大部分项目要求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申报。以此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久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进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培育,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加大对创新药物的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2005年10月,在本市医保用药乙类目录调整时,上海推进了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的工作,经过专家反复论证,23个疗效显著、价格合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进入本市医保用药范围。这项工作对于鼓励本市制药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投入,起到了显著的激励作用。
二、推进实施国际化战略,促进上海生物产业融入国际产业创新链
(一)重点鼓励企业开展产品的国际注册与营销工作,支持符合国际标准的CGMP改造,提高医药制造业的管理水准,加快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进入全球产业链的步伐
从2003年以来,上海医药集团、复星医药、中信国健、科华生物、微创医疗等企业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出口结构也从以往以大宗原料药、低端一次性医疗器械为主,逐步向高附加值产品调整转变。
(二)抓住欧美发达国家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业务向亚洲、东欧转移的机遇,扶持推进医药研发外包等现代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加速融入国际生物医药创新链
2005年,上海市和浦东新区政府共同成立了“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中心”。在中心的组织协调下,加盟企业互通信息,承接了多项国际研发外包订单。目前,药明康德、开拓者化学、睿智化学、睿星基因等研发外包企业已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声誉。2005年,据浦东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浦东新区各类医药企业承接研发外包业务的产值已经达到5.3亿元左右,成为上海生物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三)引导生物产业各类资源集聚,发挥规模效应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开始谋划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其中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是重点聚焦的两大战略产业之一。为了促进张江生物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上海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举措。1999年实施了“聚焦张江”战略,制订了《上海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举全市之力,为张江高科技园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成立了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专门承担张江生物医药基地的开发、招商、管理和服务;加速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向张江集聚,提升人气。据初步统计,“九五”、“十五”期间,政府投资建设的各类生物医药研发机构70%以上都进驻张江,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研发互动格局,大大推进了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目前,张江核心区已成为推进上海生物产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做好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提高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从“九五”后期,上海紧紧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快了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布局,先后在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张江高技术园区”,启动建设了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中医药创新园、张江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上海市检测中心、上海实验动物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十几个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
这些平台为上海以及外省市医药企业、研发机构提供了广泛的技术支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做好公共服务平台硬件建设的同时,上海重点抓好全市生物科研仪器存量资源的联网和共享,一是推进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大中型研发设备的对外开放,在网上公布服务内容、服务收费。目前已有300百多台套生物医药研发仪器入网;二是制订规章,要求使用政府财力购置的科研设施必须对外开放。为了调动仪器设备提供方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根据对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对服务提供者给予资金补助。
(五)强化组织保障,合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1996年,上海设立了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联席会议,成立了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负责全市生物医药科研和产业化推进工作,成员单位包括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经委、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医保局,浦东新区政府等多个委办局和区县。
在营造政策环境方面,上海形成了“市、区”联动的工作格局。市级层面,生物医药企业主要参照《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简称“科技十八条”),《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配套政策》等创新政策,享受税收、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
(六)积极培育创业投资机构,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融资环境
生物医药产业是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新药的研发需要大量投资。1998年,上海市政府出资6亿元人民币,成立了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采取“基金的基金”模式,进一步吸引海内外各种社会资金,放大政府资金规模,吸引培育创业投资专业管理团队,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中生物医药产业的就是其重点投入的领域。目前,除上海创投以外,上海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实业等政府性投资公司都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要的投资方向。
在创业投资的推动孵化下,不少生物医药创业企业成功度过了种子期,进入快速成长期;不少创新成果成功完成转化,进入了市场。
下一步,上海市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新机制,率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保污染少、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模式,将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生物产业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研发中心为核心的现代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涵盖了基础创新、临床研究、应用开发、工艺设计优化等创新链的主要环节。
在产业特色上,上海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坚持生产制造、研究开发、专业服务三业并举,以研发产业、专业服务带动生产制造业,重点聚焦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四大领域。
在基地形态上,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张江高科技园区(新药创制、合同研究)为核心,徐汇枫林地区(原创研究和药物临床研究)、青浦工业园区(药物制剂和天然药物)、南汇周康地区(生物医学工程)、奉贤星火地区(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为扩展,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各具特色产业的布局。
近几年上海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主要有:
一、积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研发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一)以企业为主体,组织实施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制
2004年、2005年先后重点支持了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新药、乙肝治疗性疫苗、组织工程、肝炎和艾滋病血液筛查系统、心脑血管介入器械等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生物技术产品的产业化攻关,共计支持资金2.53亿元。其中大部分项目已获得了令人鼓舞的阶段性成果,部分产品顺利上市销售,推进了上海生物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能级的提升。
(二)加大企业承担科技项目的比例,引导建立产学研联盟
从2003年以来,上海市在生物医药科研方面,特别是在应用研究领域,加大了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大部分项目要求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申报。以此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久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进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培育,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加大对创新药物的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2005年10月,在本市医保用药乙类目录调整时,上海推进了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的工作,经过专家反复论证,23个疗效显著、价格合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进入本市医保用药范围。这项工作对于鼓励本市制药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投入,起到了显著的激励作用。
二、推进实施国际化战略,促进上海生物产业融入国际产业创新链
(一)重点鼓励企业开展产品的国际注册与营销工作,支持符合国际标准的CGMP改造,提高医药制造业的管理水准,加快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进入全球产业链的步伐
从2003年以来,上海医药集团、复星医药、中信国健、科华生物、微创医疗等企业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出口结构也从以往以大宗原料药、低端一次性医疗器械为主,逐步向高附加值产品调整转变。
(二)抓住欧美发达国家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业务向亚洲、东欧转移的机遇,扶持推进医药研发外包等现代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加速融入国际生物医药创新链
2005年,上海市和浦东新区政府共同成立了“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中心”。在中心的组织协调下,加盟企业互通信息,承接了多项国际研发外包订单。目前,药明康德、开拓者化学、睿智化学、睿星基因等研发外包企业已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声誉。2005年,据浦东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浦东新区各类医药企业承接研发外包业务的产值已经达到5.3亿元左右,成为上海生物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三)引导生物产业各类资源集聚,发挥规模效应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开始谋划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其中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是重点聚焦的两大战略产业之一。为了促进张江生物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上海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举措。1999年实施了“聚焦张江”战略,制订了《上海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举全市之力,为张江高科技园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成立了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专门承担张江生物医药基地的开发、招商、管理和服务;加速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向张江集聚,提升人气。据初步统计,“九五”、“十五”期间,政府投资建设的各类生物医药研发机构70%以上都进驻张江,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研发互动格局,大大推进了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目前,张江核心区已成为推进上海生物产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做好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提高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从“九五”后期,上海紧紧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快了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布局,先后在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张江高技术园区”,启动建设了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中医药创新园、张江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上海市检测中心、上海实验动物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十几个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
这些平台为上海以及外省市医药企业、研发机构提供了广泛的技术支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做好公共服务平台硬件建设的同时,上海重点抓好全市生物科研仪器存量资源的联网和共享,一是推进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大中型研发设备的对外开放,在网上公布服务内容、服务收费。目前已有300百多台套生物医药研发仪器入网;二是制订规章,要求使用政府财力购置的科研设施必须对外开放。为了调动仪器设备提供方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根据对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对服务提供者给予资金补助。
(五)强化组织保障,合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1996年,上海设立了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联席会议,成立了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负责全市生物医药科研和产业化推进工作,成员单位包括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经委、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医保局,浦东新区政府等多个委办局和区县。
在营造政策环境方面,上海形成了“市、区”联动的工作格局。市级层面,生物医药企业主要参照《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简称“科技十八条”),《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配套政策》等创新政策,享受税收、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
(六)积极培育创业投资机构,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融资环境
生物医药产业是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新药的研发需要大量投资。1998年,上海市政府出资6亿元人民币,成立了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采取“基金的基金”模式,进一步吸引海内外各种社会资金,放大政府资金规模,吸引培育创业投资专业管理团队,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中生物医药产业的就是其重点投入的领域。目前,除上海创投以外,上海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实业等政府性投资公司都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要的投资方向。
在创业投资的推动孵化下,不少生物医药创业企业成功度过了种子期,进入快速成长期;不少创新成果成功完成转化,进入了市场。
下一步,上海市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新机制,率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保污染少、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模式,将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生物产业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