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前不久,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在宁波搞了一个活动,叫作《向生活致敬》,在受表彰的六位电影编剧中有我。我已经跨进了70岁的门槛。其实,大家都知道我不是一个专业的编剧,我不过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27年前做过潇湘电影制片厂的厂长。虽然离开岗位这么久了,我的电影情结依然如初。退休后,我便开始了电影剧本创作。我想,这大概是把我放进《向生活致敬》的人物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回想起来,我的文学创作已经走过52年的历程,从17岁在部队发表作品至今,要问我有什么创作体会,我自己也没有办法讲清楚。
先讲一个故事:在20世纪最后的一个7月,我去日本参加“亚洲城市开发战略会议”(简称CD5会议)。当时,在我的简介上面就有电影制片厂厂长的简历。演讲完以后,很多记者都围着我。他们不问我怎么当市长,就问我,怎么当电影制片厂的厂长。在国外,一个当电影厂的厂长去当市长,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告诉他们,当市长,为老百姓办事,他是一个踏踏实实为老百姓服务的人,他要管理城市,这个城市也是他的作品。那么,電影厂的厂长,他主要是生产电影,生产艺术精神产品,它对我来说,是要把我的梦想、我对艺术的追求,以及我对观众的认知和理解变成产品,这也是作品,这是一个精神产品。所以我说,做电影厂的厂长,他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但是,当市长可不能太浪漫主义了。
现在想起来,我有时候参加一些活动,尤其是到国外访问时,记者们老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当市长,还写诗,写小说、散文,写电影,甚至现在又写戏了?我就告诉他们,因为喜欢。坦率地告诉各位,开始写作,根本就没想到是什么家,只是小时候读小说、读诗歌、读散文的时候,感到自己要能写出这些作品来,这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记得读朱自清的《背影》时,当时我是初中生,不是很懂,但是感觉《背影》写得太好了,真像自己的父亲。我们中学一位教高中的语文老师,曹老师,我看过他写的散文《湘西人民的新时代》,他是南下干部,是当时接管湖南日报的军代表,他有机会到湘西去采访,写了《湘西人民的新时代》。我读这篇散文,就很神往湘西。虽然我是湖南人,但是我没去过湘西,非常向往湘西。后来读沈从文的书,发现湘西真是非常的美,非常的神秘。
为什么讲这个人呢?因为读了《湘西人民的新时代》以后,有一天散步的时候,我见到了曹老师。我走过去说,曹老师,我读过你的文章。他问我哪个班的,我说我是初中多少班的,我想学写文章,想搞点文学创作,你能不能告诉我如何写?他说,你什么时候到我办公室来。我到他办公室后,他送了这么几本书给我:一本是郭小川的诗集,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本书是《安娜·卡列尼娜》。我现在想起来,这个老师太好了,他让我第一次读到了外国名著。我拿走时,他又叮嘱我,这几本书不要让任何人看见。我把书藏在箱子里,回到家才看,这时我发现,文学的天堂是多么的神秘!阿根廷著名的盲人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一句名言:如果有天堂,那它一定是图书馆的样子。天堂是什么样子,读这些名家的作品,我就已经进入了天堂。这个时候,我的创作愿望愈加强烈,当时我不知道有稿费。我投稿是“文革”时,那个时候没有稿费。就这样,几十年走过来,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地方工作,我几乎每天都在读书、写作,尽管我的作品不好。到现在为止,如果有人问我,你的代表作是什么,我不敢说,我没有代表作。如果问我哪一篇文章写得好,我也不敢说。因为我知道它的好,只是在某个时候某一种情况下,你的某篇作品可能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但如果把它当作一个好作品来说的话,那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
从开始写作走到今天,走进70岁门槛的那一天,我的学生问:“老师,这几十年来,你能不能说一下你写作成功的感受?”我真的没法说,如果我们把写作简单地说成功还是失败,用一种功利的东西去衡量它的话,也许能说的很多。但是,如果把自己当成一个作家来看,我就觉得没什么可说的。后来,我给他们讲我读到的一个小报道,一次,一些相当有学识的名家聚会时,有人出了一个题目“什么叫一个人的成功”,大多数人回答有什么样的作为和成果,甚至是功成名就才是成功。但是有一个老人站出来说,我的看法跟你们不一样。他说,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是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会想起来有多少个可以参透人心的朋友。如果找不到几个朋友,这一生是真正的失败。后来我就把这个告诉我的学生,如果要问老师是否成功,你们就看看老师身边有多少朋友。这里,自然包括自己的读者朋友。因此有诗人坦言,你记住了我的一句诗,我们便是朋友。要说创作的感受,这就是我最深的感受。
难道我们写文章不是找朋友吗?难道我们写文章不是真正地在写温暖、能够将心贴得很紧、倾吐内心的文章吗?所以今天,要问我有什么体会的话,我就想用“手写我心”这四个字来回答。
手写我心就是要写自己对生活、社会、人情世故、家国、自然的真切感悟和认知。这就告诫自己,一个好的作品,首先应该感动自己,感动自己的某一种渴望,感动自己某一种对生命最深的理解,感动自己某一种对人世间那种最可珍惜的东西,你是怎样地在自己心中念念不忘的。我这个人,其实说起来,有时候想想,又幸运又感伤。十七八岁的时候,在部队发表了诗歌,部队首长就让你站在食堂里给大家朗诵。当时部队发表作品是很荣耀的。记得我的一首诗《我向往天空》,发表在空军报,在食堂里当着大家的面朗诵,那种感觉现在都是无以言表。应该说,那个时候,我在军校读书也是很优秀的,后来因为“文革”的原因,我复员回家,去当农民。1973年7月15号参加高考,当时我考的是武汉大学中文系,结果回去参加双抢(我们湖南叫抢收、抢种),得了急性肝炎,大学就没有读成,还要住医院,还要花钱来治病。我回去的那点钱花光了,就没法住院了,于是回家。我们村附近,有一个赤脚医生,其实这个医生可不是打赤脚的,他是我们湖南湘雅医院医学院毕业的优才生,也是因为划为右派,回到家乡农民监督他改造。别人告诉我,这位医生医术很高明,我便去找他看病。看完病以后,我们俩聊天,正好我看过《安娜·卡列尼娜》,也读过郭小川的诗,我们聊起来彼此非常相通。这个医生是个文学爱好者,他读的名著比我多多了。聊了半天就忘记了看病,还忘记给我开药。要吃晚饭了,他要我吃完晚饭再走,我说绝对不行,家里还惦记着我。他说,这个药,我明天给你开,你明天再来拿,我就回家了。第二天,我吃过早饭,到他那里,他把药给我买好了,还买了两盒蜂王浆。然后,又送我四本书,《飘》《基督山伯爵》《红与黑》《人间词话》。 我回到家,就觉得我的病肯定会好得快,因为医生不仅给了我治病的药,还给了治心的药。那年10月份的中专考试,我带着还没有治好的疾病,去参加,又考上了。可是我的肝炎还是不好,我到人民医院去复查的时候,碰到一个主治医生。这个医生说,怎么又是你?你高考就是我给你看的病,你今天又来了。我说,我又考上了中专,要证明我肝炎病是不是治好了。她说,别检查了,我写个合格的病历吧。这就是我终身难忘的,1973年的夏天。
12年以后,我做了浏阳县宣传部部长,正好那时候我做改成右派工作,我在花名册上找这个医生的名字。后来她是第一批摘掉右派帽子的。一年以后,我去看她,在医院旁边一个小餐厅,我请她吃饭,她走了进来。我说,你还认识我吗?她说,还认识。我说,当时就是你给我看的病,还鼓励我写作,送书给我看。
我讲这些是什么意思呢?每个作家,一个搞写作的人,我们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在我们的感情世界里,那种感情是值得珍惜的。现在我们有的作者很矫情,装模作样,很虚假,故装深沉,尤其是电视上有的节目,把少男少女搞得疯疯癫癫的。我做电影制片厂厂长的时候,那时候演员来演戏,是要深入生活、走进生活的。有一部电影,估计大家都看过,叫作《凤凰琴》,讲民办教师的电影。是刘醒龙的一个中篇小说改编的,我去找王朔买版权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故事。当时我的开价是五千,王朔说,不行,那你得加。我说多少?两万。那是1992年,电影剧本能拿去拍成电影的,五千至一万的稿费,我买这个版权还要改编,我给五千块已经够高了。我知道王朔当过兵,我也当过兵。我说,明天我要离开北京了,今天晚上我们去喝酒,好不好?喝酒的时候,我说王朔,到今天为止,有没有人买你这个小说的改编权?他说,没有。我说,我买你的改编,拍成电影,还有可能获奖。你相不相信我的眼光,我的眼光值多少钱?他瞪了我一下,就五千块钱。李保田第一次拍电影,他到民办教师的家里去体验生活,看这位民办教师怎样跟学生在一起,直接感受农村教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况。我敢说那些“小鲜肉”,不深入生活,能理解自己要塑造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吗?他们能懂一个革命者走向革命的大洪流中,是如何接受革命的磨难和视死如归吗?他能感悟一个人的意志和理想吗?他们不懂,怎么能表达这个人物呢,李保田演得多好。电影里面有一个情节,这位民办教师要死了,他想转为一个公办教师。两种不同的体制,正好说明中国的落后和贫穷。今天,当我们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候,民办教师命运的改变与改革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我们在座的各位,有的自己就做过民办教师,或者你们父母、亲人、朋友也做过民办教师。当时我就在想,都是教书,为什么有民办公办之分,就是因为我们落后,这部电影就是反映我们不合理的教师制度。所以,当一名教师,教了一辈子书,要离开人世的时候,他想的是:我希望给我正个名。为了让他安祥地走,给他做了一个假的公办教师的证书。告诉他,你转正了,你看!这是你的国家公办教师身份。于是,他安详地走了。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悲哀的美丽谎言啊。有不少领导干部和人民大众看了这个电影,流下了眼泪。可以这样讲,民办教师命运的改变,这个电影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个小说的作者刘醒龙后来能成为茅盾文学奖得主,正好说明一个作家的人文情怀和他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担当。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中国搞股市,什么时候开始的?上世紀90年代初开始萌芽。我在潇湘制片厂抓了一部电影叫作《股疯》,潘虹演主角。为了这个电影,我还到上海采访了好多老股民,去了解什么叫作股市。现在看起来电影虽然有很多遗憾,但是,至少我们发现了一道光芒,一道市场经济的光芒。资本是经济的命脉。我知道今天在这里也有懂经济的人。我就想“手写我心”,就是要写自己心中的东西,自己所梦想的东西,所向往的,对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绝对不要去做无病呻吟,绝对不要去围绕某一种所谓的功利,去写那些连你自己都不想看、要别人看的作品,这种人大有人在,包括电影。这就不是“手写我心”。要写这个“心”,也是扭曲的心,扭曲的灵魂。我读过我们在座很多人的作品,我发现你们的作品很多都是写你们心里的作品,不是别人心里的作品。有时候你写作品为了赚钱,为了求名,那是一颗虚伪的心,一颗不诚实的心,一颗不纯粹的心。作家就在于一颗纯粹的心,唯有纯粹的作品才干净,才光彩照人。虽不是经典,但是有圣洁的高尚,虽不是名篇,但是有名篇的光芒,这就是“手写我心”的时候,感到无愧自己。那么要真正做到手写我心,我说关键的一招就是要“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我们湖南的老作家周立波先生,他就是一个最能够走进生活、走进老百姓中间,走进感情深处的典范。他当年写《山乡巨变》的时候,回到家乡待了几年,跟老百姓一起共艰苦共忧乐,甚至乡间女人那些骂人的话,他改了以后都变得非常的有趣,非常能表现一种乡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个动作,老百姓喝酒的动作,哪怕是坐凳子的一个姿态,都观察得细致入微,所以,他的作品写出来老百姓特别喜欢看,感到很亲切。这就是用心去打动读者,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
手写我心,就要把自己的感情,跟你所写的人物、所写的世界,深深地融入在一起。此时此刻,你的命运、你的喜怒哀乐都跟笔下的人物相激荡相呼应,你笔下写出来的文字就是你感情的流淌。
我喜欢跟农民打交道。我是农村出生的孩子,用什么药治稻子的病,什么药治什么虫子,种田怎样才能丰收,我都知道。当时,我还亲自组织参加过杂交水稻的制种工作。2007年11月21日,我离开市长岗位,担任省文联主席的时候,那天晚上就在家里跟我妻子说:“从明天开始我解放了,无官一身轻。”她问:“你想做什么?”我说:“我要写一部电影。”她说:“你能行吗?”我说:“试试看吧。”她问:“写谁呀?”我说:“写袁隆平。”
我为什么写袁隆平?不光是因为袁隆平对国家有巨大的贡献,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我曾经参加一次科技部会议的时候,我就问过某专家,袁隆平为什么不能推荐申请诺贝尔奖。他告诉我,要有两个获诺贝尔奖的人推荐,而且粮食生产只能得和平奖。因为政治的因素很难有人推荐,报纸上也刊登过袁隆平为什么不能当科学院士的争论。就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我要给袁隆平写电影,虽然我的电影起不了多大作用,但是总能给社会一个信息,这个人了不起,应该得到历史和现实的尊重和敬仰。那怎么写呢?种稻子,搞杂交水稻研究,放在银幕上能让人看下去吗? 于是,我怀着对袁隆平的敬仰之情,走进袁隆平的生活世界。我从袁隆平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开始,一直走到海南岛,我花了半年时间去了解他,把他的团队成员几乎都采访到了。因为我不太懂这个杂交水稻的理论,我找他们给我讲课传授专业知识。我明白了,我要写的不是写袁隆平怎么研究杂交水稻,我要写的也不是袁隆平有多少闪耀的荣誉,我是要写一个真正有人民情怀的科学家,我写的是一个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生命的价值、感情的价值的男人,他对学生的热爱,对妻子的真诚,对团队的友谊,对老百姓的大爱。几十年来,他矢志不移地追寻心中的杂交水稻之梦。他研究杂交水稻住的地方,海南岛三亚的那个茅棚里面,我去看了,几根木棒,搭一个木板,就是他的床。屋顶盖的是茅草,到了夏天,好大一只的蚊子围攻他。
大米放在缸里老鼠偷吃了,科研经费缺乏,他们吃不饱肚子,这就是一个科学家的遭遇。没有对人民的大爱,能这样坚持吗?所以,我心里想到了一个“情”字。写他跟稻子的人稻之情;写他跟父亲之间的父子之情;跟团队之间的团队之情;跟老百姓、跟他的领导、他的朋友之间的情。我就抓这个“情”字来写他。还要往深处去发掘什么呢,我就去买书。我找到一本书叫作《生命的科学》,五十多万字。在书中我发现一句话:“种子是生命的象征。”这句话告诉我,你今天写这部电影,就是写“种子是生命”,也是袁隆平生命的象征,也是生命对生命的渴望。于是我便抓住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造福人类”这个内核来宣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我跟袁院士说,你的杂交水稻研究,应是杂交水稻生命科学。别看同样一个作品,同样一个东西,当你升华到一个理论高度的时候,它就是高峰上的瑰宝。后来,《袁隆平》获得了华表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其实作为编剧的收获,不在这里,而是真正体悟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厚重而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品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自己不过是一粒种子而已。
我最近写一篇小散文,叫《泥土芬芳》。这篇散文怎么写起来的?我一个战友,他回来后当了村党支部书记,退休后没事干,天天爱写诗词、作对联,他们村上每家每户的对联都是他写的。为了让我去看他这些作品,非要我到他们村上去。我就去了。 “你看,这是我写的对联,我写的字。”他特别的高兴,我以一种世俗的观念问他,要钱了没有?他说,都是免费的。我说,你写这么多,都是免费的,人家书法家写都是一平方尺多少钱,有些人写的字没有你写得好,他们都卖钱,你还没卖钱。我太感動了,走的时候就想,现在这个中央八条太好了,不能大吃大喝,不能乱吃乱喝,非常好。我想,今天我到这个村里去,村上请我吃饭,我就违反了八条规定,我从家里带两瓶酒,放在车上。他们问我喝不喝酒?我说,我带酒来了,你们可以喝。这里的老百姓太可爱了,边吃饭边来人,老的少的来了一大堆。因为我曾经是这个县的县长,都想来看看我,看这个县长什么样子了?一看,还不像一个走不动路的老头。后来我说,你们现在要搞美丽乡村建设,我给你们写篇文章好不好?回家以后,我跟我老婆讲,这篇文章肯定会发表,这篇文章我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写的。后来,寄到人民日报,果真刊发出来了。我还发现副刊上,后来有个栏目就叫“泥土的芬芳”。
文章是今年7月份写的,10月他们这个村,学生去搞学研活动,每天成千上万人。
我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感情。我是在泥土里长大的一个农村孩子,是泥土芬芳熏陶我走向今天的,对泥土的眷恋之情,是我们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情、乡愁、乡梦。所以说,写作的时候应该是感情激动到了澎湃的时候,不吐不快的时候。
三
手写我心,需要有好的文学语言表达,才能让你的心和情充分地温暖和蕴含美的魅力。文学之道,是语言之道,人生之道。一个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掌握了驾驭语言的能力,他就可以得心应手地把自己观察、感受、想像的东西,巧妙地组织语言,准确、生动、简洁、精致,富有韵律、色彩、张力、质地,形神兼备地以最佳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抵达让读者产生阅读快感,心灵共鸣的真切体验,从而领略作家思想的深邃,情感的真诚,灵魂的崇高,境界的高远。这些年来,我读作品的一个感觉,觉得很多作品越来越没有文学性了。张炜先生有次到长沙讲课,我们有过交流。我说:“张炜,你那个小说《人在高原》那么长,坦诚地说我没看完,但是我要告诉你,你的文学语言非常有质地,非常干净。”
在我的心中,文学语言是作品的天际线,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周作人先生曾说:“现代的散文好像是一条淹没在沙土下的河流,多少年后,又在下游被挖掘出来,这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的。”这段话道出了汉语的自信与开阔。显然,在这里他提升了文学语言的“美与力”。我喜欢很多作家书写出来的优美文学语言,像汪曾祺、沈从文和孙犁先生的文学语言。我总觉得既是文学,语言必须有文学性,尤其是一篇好的散文,没有文学性,何谈散文?虽然这个文学性很难说清楚,但我还是要强调一点。就是你自己一定要对文学的语言有一种自我感受,你要能够感受那种文学语言,是你所喜爱欣赏并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就跟我们写诗一样的,好的诗句,即使一句两句,都让你终身难忘,“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多深情、多真切、多清纯,洋溢着文学语言的神韵丽质,甚至还能读出泥土味来,读出千千万万农民对土地的那种感情
有一次,我到一所大学去讲课,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谁谁谁得了什么奖,他的作品是不是当代高峰?
这不是给我出难题吗?别人得了那么大的奖,你敢说他的不好?但是,我又不能不说。我说,就我的水平而言,他得什么奖我实在不敢评说。但是不管得什么奖,我认为其作品的文学语言在中国的优秀作家里绝对不是最好的。现在有些人,你别看他得了什么奖,他还没有弄懂真正的文学语言是什么。那么,我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致力于创作的话,也要在文学性、文学语言的表达上,去下深功夫。就是现在我们很多作品,包括我们一些得奖作品,其实都忽视了它的文学性。我是从写诗歌开始的,诗没写好。诗,没有诗的文学语言,怎么叫诗。你看看屈原的《楚辞》,文学语言构建的文学高境和情感天地是多么的精彩美妙。我们的文学作品,它既然叫作文学,它的本质就应反映在语言的文学性上。
纪念田汉诞辰120周年时,我写了《田汉的一生》,虽然只有二十多万字,但是我读了将近一尺多高的相关资料,并用毛笔写草稿,表示对田汉先生的敬仰和对文学的敬仰。
今天我跟大家谈这个体会的时候,是诚惶诚恐的。但愿我这些初浅的体会,能引起大家一点小小的思考。
(本文系作者在“2018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上的即兴演讲,标题为编者所拟,李梅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蒋建伟
剪纸插图:申沛农
前不久,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在宁波搞了一个活动,叫作《向生活致敬》,在受表彰的六位电影编剧中有我。我已经跨进了70岁的门槛。其实,大家都知道我不是一个专业的编剧,我不过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27年前做过潇湘电影制片厂的厂长。虽然离开岗位这么久了,我的电影情结依然如初。退休后,我便开始了电影剧本创作。我想,这大概是把我放进《向生活致敬》的人物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回想起来,我的文学创作已经走过52年的历程,从17岁在部队发表作品至今,要问我有什么创作体会,我自己也没有办法讲清楚。
先讲一个故事:在20世纪最后的一个7月,我去日本参加“亚洲城市开发战略会议”(简称CD5会议)。当时,在我的简介上面就有电影制片厂厂长的简历。演讲完以后,很多记者都围着我。他们不问我怎么当市长,就问我,怎么当电影制片厂的厂长。在国外,一个当电影厂的厂长去当市长,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告诉他们,当市长,为老百姓办事,他是一个踏踏实实为老百姓服务的人,他要管理城市,这个城市也是他的作品。那么,電影厂的厂长,他主要是生产电影,生产艺术精神产品,它对我来说,是要把我的梦想、我对艺术的追求,以及我对观众的认知和理解变成产品,这也是作品,这是一个精神产品。所以我说,做电影厂的厂长,他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但是,当市长可不能太浪漫主义了。
现在想起来,我有时候参加一些活动,尤其是到国外访问时,记者们老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当市长,还写诗,写小说、散文,写电影,甚至现在又写戏了?我就告诉他们,因为喜欢。坦率地告诉各位,开始写作,根本就没想到是什么家,只是小时候读小说、读诗歌、读散文的时候,感到自己要能写出这些作品来,这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记得读朱自清的《背影》时,当时我是初中生,不是很懂,但是感觉《背影》写得太好了,真像自己的父亲。我们中学一位教高中的语文老师,曹老师,我看过他写的散文《湘西人民的新时代》,他是南下干部,是当时接管湖南日报的军代表,他有机会到湘西去采访,写了《湘西人民的新时代》。我读这篇散文,就很神往湘西。虽然我是湖南人,但是我没去过湘西,非常向往湘西。后来读沈从文的书,发现湘西真是非常的美,非常的神秘。
为什么讲这个人呢?因为读了《湘西人民的新时代》以后,有一天散步的时候,我见到了曹老师。我走过去说,曹老师,我读过你的文章。他问我哪个班的,我说我是初中多少班的,我想学写文章,想搞点文学创作,你能不能告诉我如何写?他说,你什么时候到我办公室来。我到他办公室后,他送了这么几本书给我:一本是郭小川的诗集,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本书是《安娜·卡列尼娜》。我现在想起来,这个老师太好了,他让我第一次读到了外国名著。我拿走时,他又叮嘱我,这几本书不要让任何人看见。我把书藏在箱子里,回到家才看,这时我发现,文学的天堂是多么的神秘!阿根廷著名的盲人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一句名言:如果有天堂,那它一定是图书馆的样子。天堂是什么样子,读这些名家的作品,我就已经进入了天堂。这个时候,我的创作愿望愈加强烈,当时我不知道有稿费。我投稿是“文革”时,那个时候没有稿费。就这样,几十年走过来,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地方工作,我几乎每天都在读书、写作,尽管我的作品不好。到现在为止,如果有人问我,你的代表作是什么,我不敢说,我没有代表作。如果问我哪一篇文章写得好,我也不敢说。因为我知道它的好,只是在某个时候某一种情况下,你的某篇作品可能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但如果把它当作一个好作品来说的话,那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
从开始写作走到今天,走进70岁门槛的那一天,我的学生问:“老师,这几十年来,你能不能说一下你写作成功的感受?”我真的没法说,如果我们把写作简单地说成功还是失败,用一种功利的东西去衡量它的话,也许能说的很多。但是,如果把自己当成一个作家来看,我就觉得没什么可说的。后来,我给他们讲我读到的一个小报道,一次,一些相当有学识的名家聚会时,有人出了一个题目“什么叫一个人的成功”,大多数人回答有什么样的作为和成果,甚至是功成名就才是成功。但是有一个老人站出来说,我的看法跟你们不一样。他说,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是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会想起来有多少个可以参透人心的朋友。如果找不到几个朋友,这一生是真正的失败。后来我就把这个告诉我的学生,如果要问老师是否成功,你们就看看老师身边有多少朋友。这里,自然包括自己的读者朋友。因此有诗人坦言,你记住了我的一句诗,我们便是朋友。要说创作的感受,这就是我最深的感受。
难道我们写文章不是找朋友吗?难道我们写文章不是真正地在写温暖、能够将心贴得很紧、倾吐内心的文章吗?所以今天,要问我有什么体会的话,我就想用“手写我心”这四个字来回答。
手写我心就是要写自己对生活、社会、人情世故、家国、自然的真切感悟和认知。这就告诫自己,一个好的作品,首先应该感动自己,感动自己的某一种渴望,感动自己某一种对生命最深的理解,感动自己某一种对人世间那种最可珍惜的东西,你是怎样地在自己心中念念不忘的。我这个人,其实说起来,有时候想想,又幸运又感伤。十七八岁的时候,在部队发表了诗歌,部队首长就让你站在食堂里给大家朗诵。当时部队发表作品是很荣耀的。记得我的一首诗《我向往天空》,发表在空军报,在食堂里当着大家的面朗诵,那种感觉现在都是无以言表。应该说,那个时候,我在军校读书也是很优秀的,后来因为“文革”的原因,我复员回家,去当农民。1973年7月15号参加高考,当时我考的是武汉大学中文系,结果回去参加双抢(我们湖南叫抢收、抢种),得了急性肝炎,大学就没有读成,还要住医院,还要花钱来治病。我回去的那点钱花光了,就没法住院了,于是回家。我们村附近,有一个赤脚医生,其实这个医生可不是打赤脚的,他是我们湖南湘雅医院医学院毕业的优才生,也是因为划为右派,回到家乡农民监督他改造。别人告诉我,这位医生医术很高明,我便去找他看病。看完病以后,我们俩聊天,正好我看过《安娜·卡列尼娜》,也读过郭小川的诗,我们聊起来彼此非常相通。这个医生是个文学爱好者,他读的名著比我多多了。聊了半天就忘记了看病,还忘记给我开药。要吃晚饭了,他要我吃完晚饭再走,我说绝对不行,家里还惦记着我。他说,这个药,我明天给你开,你明天再来拿,我就回家了。第二天,我吃过早饭,到他那里,他把药给我买好了,还买了两盒蜂王浆。然后,又送我四本书,《飘》《基督山伯爵》《红与黑》《人间词话》。 我回到家,就觉得我的病肯定会好得快,因为医生不仅给了我治病的药,还给了治心的药。那年10月份的中专考试,我带着还没有治好的疾病,去参加,又考上了。可是我的肝炎还是不好,我到人民医院去复查的时候,碰到一个主治医生。这个医生说,怎么又是你?你高考就是我给你看的病,你今天又来了。我说,我又考上了中专,要证明我肝炎病是不是治好了。她说,别检查了,我写个合格的病历吧。这就是我终身难忘的,1973年的夏天。
12年以后,我做了浏阳县宣传部部长,正好那时候我做改成右派工作,我在花名册上找这个医生的名字。后来她是第一批摘掉右派帽子的。一年以后,我去看她,在医院旁边一个小餐厅,我请她吃饭,她走了进来。我说,你还认识我吗?她说,还认识。我说,当时就是你给我看的病,还鼓励我写作,送书给我看。
我讲这些是什么意思呢?每个作家,一个搞写作的人,我们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在我们的感情世界里,那种感情是值得珍惜的。现在我们有的作者很矫情,装模作样,很虚假,故装深沉,尤其是电视上有的节目,把少男少女搞得疯疯癫癫的。我做电影制片厂厂长的时候,那时候演员来演戏,是要深入生活、走进生活的。有一部电影,估计大家都看过,叫作《凤凰琴》,讲民办教师的电影。是刘醒龙的一个中篇小说改编的,我去找王朔买版权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故事。当时我的开价是五千,王朔说,不行,那你得加。我说多少?两万。那是1992年,电影剧本能拿去拍成电影的,五千至一万的稿费,我买这个版权还要改编,我给五千块已经够高了。我知道王朔当过兵,我也当过兵。我说,明天我要离开北京了,今天晚上我们去喝酒,好不好?喝酒的时候,我说王朔,到今天为止,有没有人买你这个小说的改编权?他说,没有。我说,我买你的改编,拍成电影,还有可能获奖。你相不相信我的眼光,我的眼光值多少钱?他瞪了我一下,就五千块钱。李保田第一次拍电影,他到民办教师的家里去体验生活,看这位民办教师怎样跟学生在一起,直接感受农村教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况。我敢说那些“小鲜肉”,不深入生活,能理解自己要塑造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吗?他们能懂一个革命者走向革命的大洪流中,是如何接受革命的磨难和视死如归吗?他能感悟一个人的意志和理想吗?他们不懂,怎么能表达这个人物呢,李保田演得多好。电影里面有一个情节,这位民办教师要死了,他想转为一个公办教师。两种不同的体制,正好说明中国的落后和贫穷。今天,当我们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候,民办教师命运的改变与改革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我们在座的各位,有的自己就做过民办教师,或者你们父母、亲人、朋友也做过民办教师。当时我就在想,都是教书,为什么有民办公办之分,就是因为我们落后,这部电影就是反映我们不合理的教师制度。所以,当一名教师,教了一辈子书,要离开人世的时候,他想的是:我希望给我正个名。为了让他安祥地走,给他做了一个假的公办教师的证书。告诉他,你转正了,你看!这是你的国家公办教师身份。于是,他安详地走了。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悲哀的美丽谎言啊。有不少领导干部和人民大众看了这个电影,流下了眼泪。可以这样讲,民办教师命运的改变,这个电影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个小说的作者刘醒龙后来能成为茅盾文学奖得主,正好说明一个作家的人文情怀和他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担当。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中国搞股市,什么时候开始的?上世紀90年代初开始萌芽。我在潇湘制片厂抓了一部电影叫作《股疯》,潘虹演主角。为了这个电影,我还到上海采访了好多老股民,去了解什么叫作股市。现在看起来电影虽然有很多遗憾,但是,至少我们发现了一道光芒,一道市场经济的光芒。资本是经济的命脉。我知道今天在这里也有懂经济的人。我就想“手写我心”,就是要写自己心中的东西,自己所梦想的东西,所向往的,对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绝对不要去做无病呻吟,绝对不要去围绕某一种所谓的功利,去写那些连你自己都不想看、要别人看的作品,这种人大有人在,包括电影。这就不是“手写我心”。要写这个“心”,也是扭曲的心,扭曲的灵魂。我读过我们在座很多人的作品,我发现你们的作品很多都是写你们心里的作品,不是别人心里的作品。有时候你写作品为了赚钱,为了求名,那是一颗虚伪的心,一颗不诚实的心,一颗不纯粹的心。作家就在于一颗纯粹的心,唯有纯粹的作品才干净,才光彩照人。虽不是经典,但是有圣洁的高尚,虽不是名篇,但是有名篇的光芒,这就是“手写我心”的时候,感到无愧自己。那么要真正做到手写我心,我说关键的一招就是要“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我们湖南的老作家周立波先生,他就是一个最能够走进生活、走进老百姓中间,走进感情深处的典范。他当年写《山乡巨变》的时候,回到家乡待了几年,跟老百姓一起共艰苦共忧乐,甚至乡间女人那些骂人的话,他改了以后都变得非常的有趣,非常能表现一种乡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个动作,老百姓喝酒的动作,哪怕是坐凳子的一个姿态,都观察得细致入微,所以,他的作品写出来老百姓特别喜欢看,感到很亲切。这就是用心去打动读者,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
手写我心,就要把自己的感情,跟你所写的人物、所写的世界,深深地融入在一起。此时此刻,你的命运、你的喜怒哀乐都跟笔下的人物相激荡相呼应,你笔下写出来的文字就是你感情的流淌。
我喜欢跟农民打交道。我是农村出生的孩子,用什么药治稻子的病,什么药治什么虫子,种田怎样才能丰收,我都知道。当时,我还亲自组织参加过杂交水稻的制种工作。2007年11月21日,我离开市长岗位,担任省文联主席的时候,那天晚上就在家里跟我妻子说:“从明天开始我解放了,无官一身轻。”她问:“你想做什么?”我说:“我要写一部电影。”她说:“你能行吗?”我说:“试试看吧。”她问:“写谁呀?”我说:“写袁隆平。”
我为什么写袁隆平?不光是因为袁隆平对国家有巨大的贡献,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我曾经参加一次科技部会议的时候,我就问过某专家,袁隆平为什么不能推荐申请诺贝尔奖。他告诉我,要有两个获诺贝尔奖的人推荐,而且粮食生产只能得和平奖。因为政治的因素很难有人推荐,报纸上也刊登过袁隆平为什么不能当科学院士的争论。就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我要给袁隆平写电影,虽然我的电影起不了多大作用,但是总能给社会一个信息,这个人了不起,应该得到历史和现实的尊重和敬仰。那怎么写呢?种稻子,搞杂交水稻研究,放在银幕上能让人看下去吗? 于是,我怀着对袁隆平的敬仰之情,走进袁隆平的生活世界。我从袁隆平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开始,一直走到海南岛,我花了半年时间去了解他,把他的团队成员几乎都采访到了。因为我不太懂这个杂交水稻的理论,我找他们给我讲课传授专业知识。我明白了,我要写的不是写袁隆平怎么研究杂交水稻,我要写的也不是袁隆平有多少闪耀的荣誉,我是要写一个真正有人民情怀的科学家,我写的是一个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生命的价值、感情的价值的男人,他对学生的热爱,对妻子的真诚,对团队的友谊,对老百姓的大爱。几十年来,他矢志不移地追寻心中的杂交水稻之梦。他研究杂交水稻住的地方,海南岛三亚的那个茅棚里面,我去看了,几根木棒,搭一个木板,就是他的床。屋顶盖的是茅草,到了夏天,好大一只的蚊子围攻他。
大米放在缸里老鼠偷吃了,科研经费缺乏,他们吃不饱肚子,这就是一个科学家的遭遇。没有对人民的大爱,能这样坚持吗?所以,我心里想到了一个“情”字。写他跟稻子的人稻之情;写他跟父亲之间的父子之情;跟团队之间的团队之情;跟老百姓、跟他的领导、他的朋友之间的情。我就抓这个“情”字来写他。还要往深处去发掘什么呢,我就去买书。我找到一本书叫作《生命的科学》,五十多万字。在书中我发现一句话:“种子是生命的象征。”这句话告诉我,你今天写这部电影,就是写“种子是生命”,也是袁隆平生命的象征,也是生命对生命的渴望。于是我便抓住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造福人类”这个内核来宣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我跟袁院士说,你的杂交水稻研究,应是杂交水稻生命科学。别看同样一个作品,同样一个东西,当你升华到一个理论高度的时候,它就是高峰上的瑰宝。后来,《袁隆平》获得了华表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其实作为编剧的收获,不在这里,而是真正体悟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厚重而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品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自己不过是一粒种子而已。
我最近写一篇小散文,叫《泥土芬芳》。这篇散文怎么写起来的?我一个战友,他回来后当了村党支部书记,退休后没事干,天天爱写诗词、作对联,他们村上每家每户的对联都是他写的。为了让我去看他这些作品,非要我到他们村上去。我就去了。 “你看,这是我写的对联,我写的字。”他特别的高兴,我以一种世俗的观念问他,要钱了没有?他说,都是免费的。我说,你写这么多,都是免费的,人家书法家写都是一平方尺多少钱,有些人写的字没有你写得好,他们都卖钱,你还没卖钱。我太感動了,走的时候就想,现在这个中央八条太好了,不能大吃大喝,不能乱吃乱喝,非常好。我想,今天我到这个村里去,村上请我吃饭,我就违反了八条规定,我从家里带两瓶酒,放在车上。他们问我喝不喝酒?我说,我带酒来了,你们可以喝。这里的老百姓太可爱了,边吃饭边来人,老的少的来了一大堆。因为我曾经是这个县的县长,都想来看看我,看这个县长什么样子了?一看,还不像一个走不动路的老头。后来我说,你们现在要搞美丽乡村建设,我给你们写篇文章好不好?回家以后,我跟我老婆讲,这篇文章肯定会发表,这篇文章我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写的。后来,寄到人民日报,果真刊发出来了。我还发现副刊上,后来有个栏目就叫“泥土的芬芳”。
文章是今年7月份写的,10月他们这个村,学生去搞学研活动,每天成千上万人。
我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感情。我是在泥土里长大的一个农村孩子,是泥土芬芳熏陶我走向今天的,对泥土的眷恋之情,是我们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情、乡愁、乡梦。所以说,写作的时候应该是感情激动到了澎湃的时候,不吐不快的时候。
三
手写我心,需要有好的文学语言表达,才能让你的心和情充分地温暖和蕴含美的魅力。文学之道,是语言之道,人生之道。一个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掌握了驾驭语言的能力,他就可以得心应手地把自己观察、感受、想像的东西,巧妙地组织语言,准确、生动、简洁、精致,富有韵律、色彩、张力、质地,形神兼备地以最佳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抵达让读者产生阅读快感,心灵共鸣的真切体验,从而领略作家思想的深邃,情感的真诚,灵魂的崇高,境界的高远。这些年来,我读作品的一个感觉,觉得很多作品越来越没有文学性了。张炜先生有次到长沙讲课,我们有过交流。我说:“张炜,你那个小说《人在高原》那么长,坦诚地说我没看完,但是我要告诉你,你的文学语言非常有质地,非常干净。”
在我的心中,文学语言是作品的天际线,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周作人先生曾说:“现代的散文好像是一条淹没在沙土下的河流,多少年后,又在下游被挖掘出来,这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的。”这段话道出了汉语的自信与开阔。显然,在这里他提升了文学语言的“美与力”。我喜欢很多作家书写出来的优美文学语言,像汪曾祺、沈从文和孙犁先生的文学语言。我总觉得既是文学,语言必须有文学性,尤其是一篇好的散文,没有文学性,何谈散文?虽然这个文学性很难说清楚,但我还是要强调一点。就是你自己一定要对文学的语言有一种自我感受,你要能够感受那种文学语言,是你所喜爱欣赏并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就跟我们写诗一样的,好的诗句,即使一句两句,都让你终身难忘,“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多深情、多真切、多清纯,洋溢着文学语言的神韵丽质,甚至还能读出泥土味来,读出千千万万农民对土地的那种感情
有一次,我到一所大学去讲课,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谁谁谁得了什么奖,他的作品是不是当代高峰?
这不是给我出难题吗?别人得了那么大的奖,你敢说他的不好?但是,我又不能不说。我说,就我的水平而言,他得什么奖我实在不敢评说。但是不管得什么奖,我认为其作品的文学语言在中国的优秀作家里绝对不是最好的。现在有些人,你别看他得了什么奖,他还没有弄懂真正的文学语言是什么。那么,我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致力于创作的话,也要在文学性、文学语言的表达上,去下深功夫。就是现在我们很多作品,包括我们一些得奖作品,其实都忽视了它的文学性。我是从写诗歌开始的,诗没写好。诗,没有诗的文学语言,怎么叫诗。你看看屈原的《楚辞》,文学语言构建的文学高境和情感天地是多么的精彩美妙。我们的文学作品,它既然叫作文学,它的本质就应反映在语言的文学性上。
纪念田汉诞辰120周年时,我写了《田汉的一生》,虽然只有二十多万字,但是我读了将近一尺多高的相关资料,并用毛笔写草稿,表示对田汉先生的敬仰和对文学的敬仰。
今天我跟大家谈这个体会的时候,是诚惶诚恐的。但愿我这些初浅的体会,能引起大家一点小小的思考。
(本文系作者在“2018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上的即兴演讲,标题为编者所拟,李梅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蒋建伟
剪纸插图:申沛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