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进修学校组织获得“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的几位教师开汇报课,课题是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图形与证明(二)”的复习课。具体要求是对本章重点知识进行整理,帮助学生对证明的必要性、证明的方法与思路、证明表述的规范等有进一步的理解和领悟。笔者听过后,感受颇多。现就本节课的部分教学片段加以赏析,并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
片段一 活动与思考
用一张长方形纸片折一个正方形,你能证明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吗?
(2分钟后,学生就完成了操作,并积极思考证明方法)
生1:将长方形纸片按图1的方式折叠,裁去右边部分可得正方形ADEF。
师:生1折叠出的四边形ADEF一定是正方形吗?
生2:是的。由长方形ABCD可得:∠A=∠ADC=90°,由折叠知:△ADF≌△EDF,因此∠A=∠DEF=90°,AD=ED。所以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
师:生2的证明思路很清晰。通过这个活动大家有什么想法吗?
生3:仅靠操作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其正确性还须通过推理论证。
师:很好!今天我们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复习“图形与证明(二)”。
【赏析】本教学片段旨在通过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表现积极,学习兴趣浓,在思考如何证明时,思维活跃,表述清晰。教学中也有个别同学思路受阻,但通过与同桌的交流后也能完成。在新授课、习题课或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猜想、操作、说理、验证等手段,以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片段二 常规问题
例1 如图2,在△ABC中,AB=AC,D为底边BC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点E、F。求证:DE=DF。
师:请大家独立思考,并在学案上书写证明过程。
(大多数学生3分钟左右就完成了,教师选取一学生的作业展示,并请该生谈思考方法。)
生4:我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的。因为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而且这两条线段分别是△BDE、△CDF的边,分析条件可得到∠B=∠C,BD=CD,所以△BDE≌△CDF。
师:生4分析得很完整。还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生5:(展示作业)我是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的。因为DE、DF分别表示点D到边AB、AC的距离,要证明DE=DF,我就试着思考能否证明出AD是∠BAC的平分线,分析条件AB=AC,D为底边BC的中点,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平分顶角的性质就可以知道AD是∠BAC的平分线,从而解决问题。
师:大家明白生5的思考方法吗?(学生集体回答:明白)显然生5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从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呢?大家可以分别交流,然后面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交流内容。
(3分钟后,大部分小组有想法了)
生6:我们小组认为,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证明这两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不过,有时也可能与等腰三角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相联系。因此,在分析问题时,要结合已知条件、图形加以辨析,寻找适合的解决方法。
生7:我们小组认为,做证明题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从已知条件入手,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得到一些新的结论,然后对照结论,思考可运用哪些条件来解决问题;还有一种是可以由结论逆推,即倒过来思考。更好的做法是,从条件与结论两个方面共同思考,生4、生5就是这样做的,我们认为效果很好!
生8:我们小组认为,分析很重要,但证明过程的表述也很重要,每一个步骤都要完整,而且能运用我们所学过的定理、性质。
师:三个小组的代表汇报得很好!大家在讨论时特别好,既归纳了一般方法,还提出了注意点。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
【赏析】本题是一道常规的证明问题,难度小,解决方法单一。目的是帮助学生回顾等腰三角形的主要知识,并对证明问题的一般思路加以小结、归纳。在思考中,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互相补充、完善,表现出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几何证明问题的教学中,应以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形式为主,摈弃教师的“一言堂”旧习,教师在归纳、总结中也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片段三 变式问题
例2 如图3,将?荀ABCD的边DC延长到点E,使CE=CD,连接AE,交BC于点F。
(1)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加以证明。
(2)连接AC、BE ,如图4,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四边形ABEC是矩形。
(3)小明添加了∠AFC=2∠D,你能证明四边形ABEC是矩形吗?试一试。
(4)你能不能试着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添加适当的条件使问题成立?
师:请大家思考问题1,并交流你的想法。
生9:我的结论是AB=CE,由?荀ABCD 可得AB=CD,又CE=CD,所以结论成立。
生10:生9的结论太简单了些,我的结论是△ABF≌△ECF。由AB∥CD可得:∠BAF=∠E,∠B=∠ECF,再由生9得到的结论,就可以证明了。
生11:在生10的基础上还可以得到BF=CF,AF=EF。
师:大家讨论得很好。哪位同学归纳一下,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12:我认为解决几何问题寻找结论,可以从线段、角、基本图形等方面思考。
生13:我认为寻找新的结论时,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已知条件,比如生9的结论就太简单了。
师:大家总结得很有条理,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中需要引起重视的地方。我们来看问题2,大家思考一会,然后交流。
生14:由生11得出的结论,可以知道四边形ABEC是平行四边形了,因此只要添加条件∠BAC=90°,或者AE=BC就可以了。
生15:也可以添加条件AE=AD,方法与生14的差不多。
师:大家思路很开阔,想法也很好。解决了问题(1)、(2)之后,有什么想法吗?
生16:问题(1)是根据已知条件寻找新的结论,问题(2)是给出部分条件和结论,让我们添加新的条件来解决。两个问题有很多的不同。
师:生16归纳得很好。这种问题我们称之为开放型问题,解决的途径常常有多种,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同时要吸收其他同学的一些精彩想法。大家共同来看问题3。
生17:由问题2的解决知道,四边形ABEC已经是平行四边形了,因此只要能结合条件∠AFC=2∠D,证明出四边形ABEC的一个内角是直角或者对角线相等就可以了。只是我还没有想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师:生17的思路很好!大家可以继续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
生18:我想出来了!由平行四边形ABEC可以得出∠ABC=∠D,所以∠AFC=2∠ABF,又∠AFC=∠B+∠BAF,所以,∠BAF=∠ABF,所以FA=FB,因此AE=BC,就可以证得四边形ABEC为矩形。
生19:在生18的基础上可以证明出AE=AD,又CE=CD,所以AC⊥DE,即∠ACE=90°,则问题就解决了。
师: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不同的思路我们留到课后交流了。刚才交流自己想法的三位同学中,哪一位同学的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齐答:生17!
师:是的。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有全局的意识,只有把解决问题的大方向把握了,那么问题就不难解决了。大家来思考最后一个小问题。
生20:我的问题是,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ABEC是菱形。可以从边、对角线的角度思考,具体是添加AB=AC,或者AE⊥BC。
生21:我的问题是,添加适当的条件,使四边形ABEC是正方形。至少需要添加两个条件,在生20的基础上,再添加∠BAC=90°或者AE=BC就可以了。
师:很好!请大家课后继续交流。刚才我们花了不少时间探究了四个问题,其实四个问题是环环相扣的,第(1)、(2)、(4)都是开放型问题,大家交流得很好!问题3是在问题2的基础上给出的一种特殊情况,生17的想法值得大家借鉴。下面我们来做练习……
【赏析】本教学片段以平行四边形为基础,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开放型问题和一个确定型问题,关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同时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也有所关注。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班级汇报等方式组织活动,效果很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思维非常活跃。在探究思维层次较高的问题时,可适当铺设台阶,增加变式练习,以更好地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
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在笔者平时所听的习题课中,大多数教师都不放心学生,只是一味地自己讲,不愿意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结果,题目讲解得很多,但收效甚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把握预设与生成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如在生2回答问题后,教师问:“生2的证明思路很清晰。通过这个活动大家有什么想法吗?”因此就出现生3的精彩小结。这样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常常出现的教师“一言堂”现象。再如,生5回答结束后,教师问:“大家明白生5的思考方法吗?(学生集体回答:明白)显然生5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从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呢?大家可以分别交流,然后面向全班汇报小组的交流内容。”学生交流出了一系列精彩的想法,帮助大家归纳出了一般性的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思路与方法。当然,如果教师接着问:“我们证明两个角相等可以有什么办法呢?”或许效果会更好。分析例2时,教师放手让学生思考,只说了简短的几句话,而且学生在交流中显得意犹未尽。其实,在后面的课堂练习中,教师也是这样做的。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复习课、习题课,我们在上新授课时也会遇到大量的习题教学。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关注如何分析问题,而不能一味地教学生做习题。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预设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就一定有效果。长期这样,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必将得到很大提升!(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39中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email protected]
片段一 活动与思考
用一张长方形纸片折一个正方形,你能证明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吗?
(2分钟后,学生就完成了操作,并积极思考证明方法)
生1:将长方形纸片按图1的方式折叠,裁去右边部分可得正方形ADEF。
师:生1折叠出的四边形ADEF一定是正方形吗?
生2:是的。由长方形ABCD可得:∠A=∠ADC=90°,由折叠知:△ADF≌△EDF,因此∠A=∠DEF=90°,AD=ED。所以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
师:生2的证明思路很清晰。通过这个活动大家有什么想法吗?
生3:仅靠操作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其正确性还须通过推理论证。
师:很好!今天我们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复习“图形与证明(二)”。
【赏析】本教学片段旨在通过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表现积极,学习兴趣浓,在思考如何证明时,思维活跃,表述清晰。教学中也有个别同学思路受阻,但通过与同桌的交流后也能完成。在新授课、习题课或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猜想、操作、说理、验证等手段,以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片段二 常规问题
例1 如图2,在△ABC中,AB=AC,D为底边BC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点E、F。求证:DE=DF。
师:请大家独立思考,并在学案上书写证明过程。
(大多数学生3分钟左右就完成了,教师选取一学生的作业展示,并请该生谈思考方法。)
生4:我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的。因为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而且这两条线段分别是△BDE、△CDF的边,分析条件可得到∠B=∠C,BD=CD,所以△BDE≌△CDF。
师:生4分析得很完整。还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生5:(展示作业)我是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的。因为DE、DF分别表示点D到边AB、AC的距离,要证明DE=DF,我就试着思考能否证明出AD是∠BAC的平分线,分析条件AB=AC,D为底边BC的中点,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平分顶角的性质就可以知道AD是∠BAC的平分线,从而解决问题。
师:大家明白生5的思考方法吗?(学生集体回答:明白)显然生5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从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呢?大家可以分别交流,然后面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交流内容。
(3分钟后,大部分小组有想法了)
生6:我们小组认为,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证明这两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不过,有时也可能与等腰三角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相联系。因此,在分析问题时,要结合已知条件、图形加以辨析,寻找适合的解决方法。
生7:我们小组认为,做证明题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从已知条件入手,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得到一些新的结论,然后对照结论,思考可运用哪些条件来解决问题;还有一种是可以由结论逆推,即倒过来思考。更好的做法是,从条件与结论两个方面共同思考,生4、生5就是这样做的,我们认为效果很好!
生8:我们小组认为,分析很重要,但证明过程的表述也很重要,每一个步骤都要完整,而且能运用我们所学过的定理、性质。
师:三个小组的代表汇报得很好!大家在讨论时特别好,既归纳了一般方法,还提出了注意点。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
【赏析】本题是一道常规的证明问题,难度小,解决方法单一。目的是帮助学生回顾等腰三角形的主要知识,并对证明问题的一般思路加以小结、归纳。在思考中,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互相补充、完善,表现出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几何证明问题的教学中,应以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形式为主,摈弃教师的“一言堂”旧习,教师在归纳、总结中也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片段三 变式问题
例2 如图3,将?荀ABCD的边DC延长到点E,使CE=CD,连接AE,交BC于点F。
(1)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加以证明。
(2)连接AC、BE ,如图4,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四边形ABEC是矩形。
(3)小明添加了∠AFC=2∠D,你能证明四边形ABEC是矩形吗?试一试。
(4)你能不能试着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添加适当的条件使问题成立?
师:请大家思考问题1,并交流你的想法。
生9:我的结论是AB=CE,由?荀ABCD 可得AB=CD,又CE=CD,所以结论成立。
生10:生9的结论太简单了些,我的结论是△ABF≌△ECF。由AB∥CD可得:∠BAF=∠E,∠B=∠ECF,再由生9得到的结论,就可以证明了。
生11:在生10的基础上还可以得到BF=CF,AF=EF。
师:大家讨论得很好。哪位同学归纳一下,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12:我认为解决几何问题寻找结论,可以从线段、角、基本图形等方面思考。
生13:我认为寻找新的结论时,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已知条件,比如生9的结论就太简单了。
师:大家总结得很有条理,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中需要引起重视的地方。我们来看问题2,大家思考一会,然后交流。
生14:由生11得出的结论,可以知道四边形ABEC是平行四边形了,因此只要添加条件∠BAC=90°,或者AE=BC就可以了。
生15:也可以添加条件AE=AD,方法与生14的差不多。
师:大家思路很开阔,想法也很好。解决了问题(1)、(2)之后,有什么想法吗?
生16:问题(1)是根据已知条件寻找新的结论,问题(2)是给出部分条件和结论,让我们添加新的条件来解决。两个问题有很多的不同。
师:生16归纳得很好。这种问题我们称之为开放型问题,解决的途径常常有多种,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同时要吸收其他同学的一些精彩想法。大家共同来看问题3。
生17:由问题2的解决知道,四边形ABEC已经是平行四边形了,因此只要能结合条件∠AFC=2∠D,证明出四边形ABEC的一个内角是直角或者对角线相等就可以了。只是我还没有想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师:生17的思路很好!大家可以继续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
生18:我想出来了!由平行四边形ABEC可以得出∠ABC=∠D,所以∠AFC=2∠ABF,又∠AFC=∠B+∠BAF,所以,∠BAF=∠ABF,所以FA=FB,因此AE=BC,就可以证得四边形ABEC为矩形。
生19:在生18的基础上可以证明出AE=AD,又CE=CD,所以AC⊥DE,即∠ACE=90°,则问题就解决了。
师: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不同的思路我们留到课后交流了。刚才交流自己想法的三位同学中,哪一位同学的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齐答:生17!
师:是的。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有全局的意识,只有把解决问题的大方向把握了,那么问题就不难解决了。大家来思考最后一个小问题。
生20:我的问题是,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ABEC是菱形。可以从边、对角线的角度思考,具体是添加AB=AC,或者AE⊥BC。
生21:我的问题是,添加适当的条件,使四边形ABEC是正方形。至少需要添加两个条件,在生20的基础上,再添加∠BAC=90°或者AE=BC就可以了。
师:很好!请大家课后继续交流。刚才我们花了不少时间探究了四个问题,其实四个问题是环环相扣的,第(1)、(2)、(4)都是开放型问题,大家交流得很好!问题3是在问题2的基础上给出的一种特殊情况,生17的想法值得大家借鉴。下面我们来做练习……
【赏析】本教学片段以平行四边形为基础,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开放型问题和一个确定型问题,关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同时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也有所关注。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班级汇报等方式组织活动,效果很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思维非常活跃。在探究思维层次较高的问题时,可适当铺设台阶,增加变式练习,以更好地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
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在笔者平时所听的习题课中,大多数教师都不放心学生,只是一味地自己讲,不愿意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结果,题目讲解得很多,但收效甚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把握预设与生成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如在生2回答问题后,教师问:“生2的证明思路很清晰。通过这个活动大家有什么想法吗?”因此就出现生3的精彩小结。这样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常常出现的教师“一言堂”现象。再如,生5回答结束后,教师问:“大家明白生5的思考方法吗?(学生集体回答:明白)显然生5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从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呢?大家可以分别交流,然后面向全班汇报小组的交流内容。”学生交流出了一系列精彩的想法,帮助大家归纳出了一般性的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思路与方法。当然,如果教师接着问:“我们证明两个角相等可以有什么办法呢?”或许效果会更好。分析例2时,教师放手让学生思考,只说了简短的几句话,而且学生在交流中显得意犹未尽。其实,在后面的课堂练习中,教师也是这样做的。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复习课、习题课,我们在上新授课时也会遇到大量的习题教学。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关注如何分析问题,而不能一味地教学生做习题。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预设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就一定有效果。长期这样,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必将得到很大提升!(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39中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