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林良富在“圆柱的认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处发展,使课堂充满活力。下面撷取几个片段与同仁共赏。
[片段一]猜想激发活力
■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1)号长方形平面向后平行移动后,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2)号长方体,以宽所在的一条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后,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
生:(展开想象后)长方体、圆柱体。(教师用多媒体动态演示)
师: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
师: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赏析]新课伊始,林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两个长方形,让学生猜一猜“(1)号长方形平面向后平行移动后,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2)号长方形以宽所在的一条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后,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 这独具匠心的导入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想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从长方形到长方体、圆柱体的形成过程,以证实学生的猜想。这看似简洁明了的引课环节,却成功地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在猜想中沟通了面与体的关系。简单的猜想,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片段二] 争辩增进活力
师:圆柱体的侧面有几个?
生1:圆柱体的侧面有无数个。
生2:我认为圆柱体的侧面只有一个,因为它展开了以后是一个长方形,没有无数个侧面的说法。
生1:我是说没有展开的圆柱体的侧面有无数个。
师:你怎么来说明白自己的观点?
生1:(上台演示)我沿着圆柱一侧往下摸是一个面,再移过去从上往下摸又是一个面,这样绕一圈可以摸出无数个面。(全场大笑)
师:现在同学们赞成哪一种说法?
生3:圆柱的侧面有无数个。
师:看来同学们还很有主见。像刚才同学的摸法,这侧面还可以摸出无数个面,那大家再摸一摸感觉一下,这个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的长有什么不一样。
生4: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平面,而侧面是一个弯曲的面。
师:这个弯曲的面叫曲面,所以我们一般说圆柱有一个侧面,这个侧面是曲面。请同学们再以不同的方式摸一摸。
[赏析]在探究“圆柱体的侧面有几个”时,当学生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时,教师没有去肯定与否定,而是用一句:“你怎么来说明白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上台演示。再追问:“现在同学们赞成哪一种说法。”这时学生还是说:“圆柱的侧面有无数个。”面对如此真实而又错误的想法,教师用一句:“看来同学们还很有主见”来评价学生,然后,带领学生再次探究,“像刚才这位同学的摸法,这侧面还可以摸出无数个,那大家再摸一摸,感觉一下,这个圆柱体的侧面与底面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在再次摸的过程中顿悟:“圆柱体的两个底面是平面,而侧面是一个弯曲的面。”在上述片段中,由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适时点拨,恰当引导,学生由直观认知转变为实践求证,拓展了空间观念,激发了思维,尤其是学生的争辩,更是给课堂增进了活力。
[片段三]拓展注入活力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圆柱的许多特征,你们根据这些特征,找一找下面手工制作的硬纸材料中,哪几份材料能围成一个圆柱体(接口不计)?为什么?
■
[(1)、(4)号为d=4cm的圆形,(2)、(3)号为d =3cm的圆形,(5)、(6)、(7)、(8)、(9)号分别为长方形、梯形、正方形。]
生1:(2)+(3)+(5);(1)+(4)+(7)
生2:还有(1)+(4)+(9);(2)+(3)+(6);
……
[赏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的特征,教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生的想象与思维激活,让学生在探索解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拓展题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而且注入了课堂的活力。学生有的将图2、图3和图5拼组成圆柱,有的将图1、图4和图9拼组成圆柱……学生在这一拼组的过程中,不仅对圆柱体的组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还在拼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有人说:“教育有三个维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林老师的这课堂无疑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email protected]
[片段一]猜想激发活力
■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1)号长方形平面向后平行移动后,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2)号长方体,以宽所在的一条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后,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
生:(展开想象后)长方体、圆柱体。(教师用多媒体动态演示)
师: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
师: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赏析]新课伊始,林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两个长方形,让学生猜一猜“(1)号长方形平面向后平行移动后,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2)号长方形以宽所在的一条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后,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 这独具匠心的导入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想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从长方形到长方体、圆柱体的形成过程,以证实学生的猜想。这看似简洁明了的引课环节,却成功地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在猜想中沟通了面与体的关系。简单的猜想,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片段二] 争辩增进活力
师:圆柱体的侧面有几个?
生1:圆柱体的侧面有无数个。
生2:我认为圆柱体的侧面只有一个,因为它展开了以后是一个长方形,没有无数个侧面的说法。
生1:我是说没有展开的圆柱体的侧面有无数个。
师:你怎么来说明白自己的观点?
生1:(上台演示)我沿着圆柱一侧往下摸是一个面,再移过去从上往下摸又是一个面,这样绕一圈可以摸出无数个面。(全场大笑)
师:现在同学们赞成哪一种说法?
生3:圆柱的侧面有无数个。
师:看来同学们还很有主见。像刚才同学的摸法,这侧面还可以摸出无数个面,那大家再摸一摸感觉一下,这个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的长有什么不一样。
生4: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平面,而侧面是一个弯曲的面。
师:这个弯曲的面叫曲面,所以我们一般说圆柱有一个侧面,这个侧面是曲面。请同学们再以不同的方式摸一摸。
[赏析]在探究“圆柱体的侧面有几个”时,当学生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时,教师没有去肯定与否定,而是用一句:“你怎么来说明白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上台演示。再追问:“现在同学们赞成哪一种说法。”这时学生还是说:“圆柱的侧面有无数个。”面对如此真实而又错误的想法,教师用一句:“看来同学们还很有主见”来评价学生,然后,带领学生再次探究,“像刚才这位同学的摸法,这侧面还可以摸出无数个,那大家再摸一摸,感觉一下,这个圆柱体的侧面与底面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在再次摸的过程中顿悟:“圆柱体的两个底面是平面,而侧面是一个弯曲的面。”在上述片段中,由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适时点拨,恰当引导,学生由直观认知转变为实践求证,拓展了空间观念,激发了思维,尤其是学生的争辩,更是给课堂增进了活力。
[片段三]拓展注入活力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圆柱的许多特征,你们根据这些特征,找一找下面手工制作的硬纸材料中,哪几份材料能围成一个圆柱体(接口不计)?为什么?
■
[(1)、(4)号为d=4cm的圆形,(2)、(3)号为d =3cm的圆形,(5)、(6)、(7)、(8)、(9)号分别为长方形、梯形、正方形。]
生1:(2)+(3)+(5);(1)+(4)+(7)
生2:还有(1)+(4)+(9);(2)+(3)+(6);
……
[赏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的特征,教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生的想象与思维激活,让学生在探索解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拓展题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而且注入了课堂的活力。学生有的将图2、图3和图5拼组成圆柱,有的将图1、图4和图9拼组成圆柱……学生在这一拼组的过程中,不仅对圆柱体的组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还在拼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有人说:“教育有三个维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林老师的这课堂无疑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