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并重,感悟文化内涵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g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首先是文言文,“言”是不可偏废的,文意和字词句的梳理是重点。但《论语》本身的文化内涵,又是要细细感悟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文”“言”并重,避免枯燥的说理和繁琐的字词解释。不久前,笔者聆听了特级教师肖培东先生的一堂《诲人不倦》,颇有感触。
  【片段一】“言”“文”并重,引领学生
  师:“诲人不倦”中的“诲人”,是什么意思?
  生:教导别人。
  师:“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呢?
  生:教导别人不懈怠。
  师:那么孔子为什么要主张“诲人”?或者说,人为什么需要教育?
  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这里的“习”跟“学而时习之”的“习”意思是否一样?
  生: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而使品行智力相差很远。这里的“习”是“习染”,而“学而时习之”的“习”是“温习”。
  师:习染就是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包括教育在内。正因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天性,把人的天性往美好、高尚的方向发展,所以需要教育。再看第二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可见“诲人”的目的在于“移”,即改变,在于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学识修养。从这两句,大家看看孔子的主张是否有矛盾的地方?他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可以改变;一方面又说“不移”,不能改变。
  生:他只说上等和下等的不移。
  师:智力太高与太低的改变不了,但绝大多数中等人是可以改变的。孔子要教育的主要是一般人。那么孔子都教育过哪些人呢?大家找找具体的名字。
  (生七嘴八舌:颜渊、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曾参、公西华等)
  师:相传孔子弟子有三千人,有72位高才生!这么多人里面,有贫穷的,如颜回;有富有的,如子贡;有智商高的,如宰我;有智商低的,如曾参。
  (展示课件: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出狱的犯人公冶长以及做过盗贼的颜涿聚。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地域和民族的: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的;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年龄大小的:例如,冉伯牛比孔子小7岁、季路比孔子小9岁,而子夏比孔子小44岁、子游比孔子小45岁)
  师:从资料来看,孔子对他们都进行了有效的教育,使他们成才。孔子真正做到了什么?
  生(齐):有教无类。
  【赏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肖培东先生有明显的目标预设,选定的教学内容较合理。他不是枯燥地提问: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教育的对象是什么?而是循循善诱,从题目入手,三言两语引到“性相近,习相远”,同时也抓住了“习”“移”等重点字词,让学生明白了教育的作用。然后抓住“上等”和“下等”二词,巧妙过渡到教育的对象,引出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这充分体现了肖先生教学的机智,既解决了字词,又让学生明白了道理,做到“文”“言”兼顾,虚实结合。
  【片段二】反复品读,感悟哲理
  师:那么,他是如何诲人的呢?也就是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呢?
  (生看书找答案,约3分钟)
  生:因材施教,在第7章、第8章。
  师:那么“愤”是什么意思?
  生:心里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
  师:就是很“纠结”的时候吧。(众生大笑)
  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从中看出孔子主张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恍然大悟)这是启发式教学,而且要举一反三。
  师:“举一反三”是什么意思?
  生: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师:请大家齐读第7章、第8章。(生读)请问还有哪些属于启发式教学的例子?
  生:第3章、第8章。
  (师要求生齐读这两章的原文和翻译)
  师:“绘事后素” 是什么意思?
  生:绘画的事后于素地,即先有了底子然后绘画。
  师:孔子为什么说“启予者商也” ?
  生:因为他由彩绘联想到仁义的事情。孔子对子夏的回答感到意外,因为这是他事先没有想到的,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所以不由得赞叹。
  师:了不起!分析得很精辟,老师佩服你。我们知道,《论语》是口语的记录,想象一下,孔子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潜藏的情感。请同学们大声读一读这句话,应当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开心的、欣喜的。
  (生朗读,但读得不到位。师范读。生再读)
  师:可见孔子从弟子的领悟中,自己也得到提升——这就是什么?
  生:教学相长。
  师:孔子说“始可与言《诗》已矣”,如果把“言”换成“教”,好不好?为什么?
  (生自由朗读、思考,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不好。用“言”字可见孔子与学生能平等交流。
  生:不好。用“言”字可知孔子尊重学生。
  生:不好。用“言”字可看出孔子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诱导。
  ……
  师:除了启发式,还有其他的教学方法吗?
  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师:哪些例子体现了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生:第11章、第22章。
  (生齐读这一章)
  师:“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是什么意思?
  生:冉求做事畏缩,所以要促一促他;仲由勇气过人,所以要压一压他。
  师:孔子对冉有和子路说的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应该是怎样的语气呢?
  生:对冉有,激励他做事要果敢;对仲由,暗示他做事不要冲动。
  师:孔子对两位学生说话的语气是不一样的。下面请同桌进行对话表演,一个读学生“冉有问”“子路问”的内容,一个读老师“子曰”的内容。先练练,等会儿请同学来表演。
  (同桌演练。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生体会话语中的丰富情感)
  师:对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可见孔子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不仅因材施教,而且因人而答。还有哪些是因材施教的例子?
  生:第11.3章。
  师:孔子依据学生的特长,加以引导,使他们成才。请齐读这一章。(生读)
  师:除了启发式和因材施教,还有没有其他的教学方式?
  (生纷纷摇头)
  师:不管何时,不论怎样,我们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和失望!
  (生积极努力找寻)
  生:第5.9章 ,是一种鼓励的教学。
  师:说得很好!孔子为什么连续两次说“弗如也”?
  生:对子贡的肯定,颜渊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
  师:对他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充分肯定。说完后,子贡会怎样呢?他会反思,会想快马加鞭赶上颜渊。
  (生齐读这一章)
  师:“弗如也”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语重心长。
  生:有对学生的期盼。
  师:是的,这不是打击,而是推动和激励!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第一个语气稍轻,后一个语气加强。等一下,我们请同学来读一读。
  ……
  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孔子采用了启发式、因材施教还有鼓励式教学,那么,师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都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
  生:讨论的方式、对话的形式。
  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谈话的方式讨论一些问题,可称为“谈话式教学”。我们设想一下,孔子当时的教学氛围会是怎样的?
  (生纷纷发言: 民主、平等、尊重、和谐)
  师:孔子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凭借这样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表现了高超的教学艺术。他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方法,教诲学生从不懈怠,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拥戴。
  【赏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一定要诵读的。《论语》中句式语气种类很多,陈述、疑问、判断、祈使、感叹等语气的传达,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同时,还有大量的语气词,如“也、哉、乎”等,潜藏了丰富的情感,是有待充分挖掘的教学素材。肖先生重视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品读,感悟其中蕴涵的哲理。当学生没有读出情感时,肖先生怀着极大的耐心引导他们品味。例如“启予者商也”读出开心的语气;“弗如也”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等。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在反复地品读中,学生理解了孔子的态度,也激发了琢磨文言文的兴趣,明白了文言语气对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这堂课确定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标题“诲人不倦”展开,沿着“什么是诲人——诲过哪些人——诲人的方法有哪些——诲人不倦体现在哪些地方”,很好地把握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既重视对“言”的品味,又注重对“文”的诠释,在反复品读中,使原本枯燥难懂的文言文,变得活力四射。学生跟着教师不知不觉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这是一次智慧的享受,是一次诗意的教学。(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第二中学)□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荷叶 母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2010年12月,笔者在成都有幸聆听了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荷叶 母亲》,这节课为“训练”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范例。  这堂阅读教学课,余老师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采用的仍然是板块式教学。  第一板块是“整体感悟 简洁评说”。进行这一板块教学时,余老师说:下面我们看第一次训练活动。(屏幕显示)从思想、内容、结构、情感等方面自由选
期刊
他,今年50岁,一个淳朴的山里人。扎根偏远乡村教育33年,从充满激情的年轻小伙子到沉淀岁月的中年教师,他从未离开过大山里的三尺讲台。33年来,他用自己的青春和肩负的责任,守护着一批又一批的山里娃茁壮成长。  从市区驱车1个小时后,我抵达了这所赣州市章贡区最偏远的学校。学校周围除了大山还是大山。“干了这一行,就要承担好这份责任。”朴实的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他就是赣州市章贡区水西镇永安小学教师黄义沛
期刊
一个阳光灿烂的周六清晨,像往常一样,昌北二小五(3)班的徐兴旺同学早早起了床,开始写作业、看书。午休后,徐兴旺抬头看看墙上的钟,已是下午两点了,便迫不及待地穿上球鞋,一路小跑来到学校,和十几个小伙伴相约在学校的塑胶足球场踢起了足球。“我以前不爱说话,也不大会与其他同学交谈,自从参加了少年宫足球活动,我不但敢和同学交谈,还认识了许多外校的新朋友,我们下课一起做作业,周末一起踢足球、玩游戏。我变得自信
期刊
语文学习与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平日里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教学中,我们该怎样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积累,丰富他们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张丹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带着你此时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句子吧。围观的人看了—
期刊
研究教学问题的设置,是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角度。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师用尽量少的关键性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集中而深入地阅读思考或讨论探究。这种问题或提问就像一个个风筝,无论怎样风云变幻,风筝飞得多高多远,它的线都牢牢地掌握在执教者的手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另一方面,学生思考的容量大,学习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显然,这种课堂是高效率的。请看特级教师周益民《半截蜡烛》
期刊
观看了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奖选手罗鸣亮老师执教的“认识整万数”一课,他用简单朴实的教学过程,演绎出了一堂灵动的课堂,深深地感染了我,下面撷取两个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 “猜”出的精彩  师:我从福建带来一个信封,里面藏着一个整万数,请看:(师从信封中抽出一部分)有两个6相邻,后面都是0,你觉得可能有几个0?  生1:我猜可能会有6个0。  师:可能吗?可能!  生2:我说可能会有3个到6个
期刊
我们知道,催化剂是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现代化工生产中加快反应速率的重要、有效的手段。本课题取材于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但教材通篇只提供了一个实验,且不足以支持教材上本身的结论。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执教者最后确定为: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围绕变量控制,设计补充大量实验。既从逻辑上完善教材,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完美发挥实验在设问、探究、取证、追
期刊
【片段一】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是夕阳斜照的意思,那可不可以把“铺”字换成“照”字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生:我觉得可以换,这样更清楚明白。  师:除了“照”还可以换哪些词呢?  (生相继说出:射、洒、映等)  师:换上这些词行吗?  生:我觉得行,因为它们的意思相近。   生:不行。(说不出理由)  师: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一起来查查字典,了解它们各自的意思,进行比
期刊
海安县十大杰出青年,南通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全国优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发表文章100多篇。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概率教学进入了我们的小学教学领域,如何把握好小学概率教学的“度”,是课程改革以来大家关注的热点之一。近几年,我先后观摩了不少关于概率的课堂教学,这些课中,既有名师和新秀的课,也有普通教师的课,他们的课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在教学过程中还遭遇到一些尴
期刊
【片段一】和在于引  师:预习了吗?谁敢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谁敢在不知道问题的情况下来回答。(生一人举手)  师:好,请你。(生站起来听问题)上课时不论是回答什么问题都是锻炼自己的机会,这个机会需要你自己去争取,你不争取,机会就从你身边溜走了。  师:我们今天上课的课题是什么?  生:《将相和》。  师:你们后悔了吗?(生纷纷点头)  师:现在我给大家第二次机会。谁来?(多数人举手)  师:你有足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