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首先是文言文,“言”是不可偏废的,文意和字词句的梳理是重点。但《论语》本身的文化内涵,又是要细细感悟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文”“言”并重,避免枯燥的说理和繁琐的字词解释。不久前,笔者聆听了特级教师肖培东先生的一堂《诲人不倦》,颇有感触。
【片段一】“言”“文”并重,引领学生
师:“诲人不倦”中的“诲人”,是什么意思?
生:教导别人。
师:“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呢?
生:教导别人不懈怠。
师:那么孔子为什么要主张“诲人”?或者说,人为什么需要教育?
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这里的“习”跟“学而时习之”的“习”意思是否一样?
生: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而使品行智力相差很远。这里的“习”是“习染”,而“学而时习之”的“习”是“温习”。
师:习染就是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包括教育在内。正因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天性,把人的天性往美好、高尚的方向发展,所以需要教育。再看第二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可见“诲人”的目的在于“移”,即改变,在于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学识修养。从这两句,大家看看孔子的主张是否有矛盾的地方?他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可以改变;一方面又说“不移”,不能改变。
生:他只说上等和下等的不移。
师:智力太高与太低的改变不了,但绝大多数中等人是可以改变的。孔子要教育的主要是一般人。那么孔子都教育过哪些人呢?大家找找具体的名字。
(生七嘴八舌:颜渊、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曾参、公西华等)
师:相传孔子弟子有三千人,有72位高才生!这么多人里面,有贫穷的,如颜回;有富有的,如子贡;有智商高的,如宰我;有智商低的,如曾参。
(展示课件: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出狱的犯人公冶长以及做过盗贼的颜涿聚。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地域和民族的: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的;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年龄大小的:例如,冉伯牛比孔子小7岁、季路比孔子小9岁,而子夏比孔子小44岁、子游比孔子小45岁)
师:从资料来看,孔子对他们都进行了有效的教育,使他们成才。孔子真正做到了什么?
生(齐):有教无类。
【赏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肖培东先生有明显的目标预设,选定的教学内容较合理。他不是枯燥地提问: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教育的对象是什么?而是循循善诱,从题目入手,三言两语引到“性相近,习相远”,同时也抓住了“习”“移”等重点字词,让学生明白了教育的作用。然后抓住“上等”和“下等”二词,巧妙过渡到教育的对象,引出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这充分体现了肖先生教学的机智,既解决了字词,又让学生明白了道理,做到“文”“言”兼顾,虚实结合。
【片段二】反复品读,感悟哲理
师:那么,他是如何诲人的呢?也就是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呢?
(生看书找答案,约3分钟)
生:因材施教,在第7章、第8章。
师:那么“愤”是什么意思?
生:心里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
师:就是很“纠结”的时候吧。(众生大笑)
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从中看出孔子主张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恍然大悟)这是启发式教学,而且要举一反三。
师:“举一反三”是什么意思?
生: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师:请大家齐读第7章、第8章。(生读)请问还有哪些属于启发式教学的例子?
生:第3章、第8章。
(师要求生齐读这两章的原文和翻译)
师:“绘事后素” 是什么意思?
生:绘画的事后于素地,即先有了底子然后绘画。
师:孔子为什么说“启予者商也” ?
生:因为他由彩绘联想到仁义的事情。孔子对子夏的回答感到意外,因为这是他事先没有想到的,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所以不由得赞叹。
师:了不起!分析得很精辟,老师佩服你。我们知道,《论语》是口语的记录,想象一下,孔子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潜藏的情感。请同学们大声读一读这句话,应当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开心的、欣喜的。
(生朗读,但读得不到位。师范读。生再读)
师:可见孔子从弟子的领悟中,自己也得到提升——这就是什么?
生:教学相长。
师:孔子说“始可与言《诗》已矣”,如果把“言”换成“教”,好不好?为什么?
(生自由朗读、思考,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不好。用“言”字可见孔子与学生能平等交流。
生:不好。用“言”字可知孔子尊重学生。
生:不好。用“言”字可看出孔子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诱导。
……
师:除了启发式,还有其他的教学方法吗?
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师:哪些例子体现了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生:第11章、第22章。
(生齐读这一章)
师:“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是什么意思?
生:冉求做事畏缩,所以要促一促他;仲由勇气过人,所以要压一压他。
师:孔子对冉有和子路说的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应该是怎样的语气呢?
生:对冉有,激励他做事要果敢;对仲由,暗示他做事不要冲动。
师:孔子对两位学生说话的语气是不一样的。下面请同桌进行对话表演,一个读学生“冉有问”“子路问”的内容,一个读老师“子曰”的内容。先练练,等会儿请同学来表演。
(同桌演练。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生体会话语中的丰富情感)
师:对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可见孔子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不仅因材施教,而且因人而答。还有哪些是因材施教的例子?
生:第11.3章。
师:孔子依据学生的特长,加以引导,使他们成才。请齐读这一章。(生读)
师:除了启发式和因材施教,还有没有其他的教学方式?
(生纷纷摇头)
师:不管何时,不论怎样,我们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和失望!
(生积极努力找寻)
生:第5.9章 ,是一种鼓励的教学。
师:说得很好!孔子为什么连续两次说“弗如也”?
生:对子贡的肯定,颜渊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
师:对他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充分肯定。说完后,子贡会怎样呢?他会反思,会想快马加鞭赶上颜渊。
(生齐读这一章)
师:“弗如也”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语重心长。
生:有对学生的期盼。
师:是的,这不是打击,而是推动和激励!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第一个语气稍轻,后一个语气加强。等一下,我们请同学来读一读。
……
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孔子采用了启发式、因材施教还有鼓励式教学,那么,师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都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
生:讨论的方式、对话的形式。
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谈话的方式讨论一些问题,可称为“谈话式教学”。我们设想一下,孔子当时的教学氛围会是怎样的?
(生纷纷发言: 民主、平等、尊重、和谐)
师:孔子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凭借这样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表现了高超的教学艺术。他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方法,教诲学生从不懈怠,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拥戴。
【赏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一定要诵读的。《论语》中句式语气种类很多,陈述、疑问、判断、祈使、感叹等语气的传达,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同时,还有大量的语气词,如“也、哉、乎”等,潜藏了丰富的情感,是有待充分挖掘的教学素材。肖先生重视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品读,感悟其中蕴涵的哲理。当学生没有读出情感时,肖先生怀着极大的耐心引导他们品味。例如“启予者商也”读出开心的语气;“弗如也”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等。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在反复地品读中,学生理解了孔子的态度,也激发了琢磨文言文的兴趣,明白了文言语气对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这堂课确定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标题“诲人不倦”展开,沿着“什么是诲人——诲过哪些人——诲人的方法有哪些——诲人不倦体现在哪些地方”,很好地把握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既重视对“言”的品味,又注重对“文”的诠释,在反复品读中,使原本枯燥难懂的文言文,变得活力四射。学生跟着教师不知不觉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这是一次智慧的享受,是一次诗意的教学。(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第二中学)□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片段一】“言”“文”并重,引领学生
师:“诲人不倦”中的“诲人”,是什么意思?
生:教导别人。
师:“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呢?
生:教导别人不懈怠。
师:那么孔子为什么要主张“诲人”?或者说,人为什么需要教育?
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这里的“习”跟“学而时习之”的“习”意思是否一样?
生: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而使品行智力相差很远。这里的“习”是“习染”,而“学而时习之”的“习”是“温习”。
师:习染就是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包括教育在内。正因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天性,把人的天性往美好、高尚的方向发展,所以需要教育。再看第二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可见“诲人”的目的在于“移”,即改变,在于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学识修养。从这两句,大家看看孔子的主张是否有矛盾的地方?他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可以改变;一方面又说“不移”,不能改变。
生:他只说上等和下等的不移。
师:智力太高与太低的改变不了,但绝大多数中等人是可以改变的。孔子要教育的主要是一般人。那么孔子都教育过哪些人呢?大家找找具体的名字。
(生七嘴八舌:颜渊、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曾参、公西华等)
师:相传孔子弟子有三千人,有72位高才生!这么多人里面,有贫穷的,如颜回;有富有的,如子贡;有智商高的,如宰我;有智商低的,如曾参。
(展示课件: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出狱的犯人公冶长以及做过盗贼的颜涿聚。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地域和民族的: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的;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年龄大小的:例如,冉伯牛比孔子小7岁、季路比孔子小9岁,而子夏比孔子小44岁、子游比孔子小45岁)
师:从资料来看,孔子对他们都进行了有效的教育,使他们成才。孔子真正做到了什么?
生(齐):有教无类。
【赏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肖培东先生有明显的目标预设,选定的教学内容较合理。他不是枯燥地提问: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教育的对象是什么?而是循循善诱,从题目入手,三言两语引到“性相近,习相远”,同时也抓住了“习”“移”等重点字词,让学生明白了教育的作用。然后抓住“上等”和“下等”二词,巧妙过渡到教育的对象,引出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这充分体现了肖先生教学的机智,既解决了字词,又让学生明白了道理,做到“文”“言”兼顾,虚实结合。
【片段二】反复品读,感悟哲理
师:那么,他是如何诲人的呢?也就是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呢?
(生看书找答案,约3分钟)
生:因材施教,在第7章、第8章。
师:那么“愤”是什么意思?
生:心里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
师:就是很“纠结”的时候吧。(众生大笑)
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从中看出孔子主张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恍然大悟)这是启发式教学,而且要举一反三。
师:“举一反三”是什么意思?
生: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师:请大家齐读第7章、第8章。(生读)请问还有哪些属于启发式教学的例子?
生:第3章、第8章。
(师要求生齐读这两章的原文和翻译)
师:“绘事后素” 是什么意思?
生:绘画的事后于素地,即先有了底子然后绘画。
师:孔子为什么说“启予者商也” ?
生:因为他由彩绘联想到仁义的事情。孔子对子夏的回答感到意外,因为这是他事先没有想到的,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所以不由得赞叹。
师:了不起!分析得很精辟,老师佩服你。我们知道,《论语》是口语的记录,想象一下,孔子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潜藏的情感。请同学们大声读一读这句话,应当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开心的、欣喜的。
(生朗读,但读得不到位。师范读。生再读)
师:可见孔子从弟子的领悟中,自己也得到提升——这就是什么?
生:教学相长。
师:孔子说“始可与言《诗》已矣”,如果把“言”换成“教”,好不好?为什么?
(生自由朗读、思考,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不好。用“言”字可见孔子与学生能平等交流。
生:不好。用“言”字可知孔子尊重学生。
生:不好。用“言”字可看出孔子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诱导。
……
师:除了启发式,还有其他的教学方法吗?
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师:哪些例子体现了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生:第11章、第22章。
(生齐读这一章)
师:“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是什么意思?
生:冉求做事畏缩,所以要促一促他;仲由勇气过人,所以要压一压他。
师:孔子对冉有和子路说的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应该是怎样的语气呢?
生:对冉有,激励他做事要果敢;对仲由,暗示他做事不要冲动。
师:孔子对两位学生说话的语气是不一样的。下面请同桌进行对话表演,一个读学生“冉有问”“子路问”的内容,一个读老师“子曰”的内容。先练练,等会儿请同学来表演。
(同桌演练。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生体会话语中的丰富情感)
师:对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可见孔子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不仅因材施教,而且因人而答。还有哪些是因材施教的例子?
生:第11.3章。
师:孔子依据学生的特长,加以引导,使他们成才。请齐读这一章。(生读)
师:除了启发式和因材施教,还有没有其他的教学方式?
(生纷纷摇头)
师:不管何时,不论怎样,我们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和失望!
(生积极努力找寻)
生:第5.9章 ,是一种鼓励的教学。
师:说得很好!孔子为什么连续两次说“弗如也”?
生:对子贡的肯定,颜渊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
师:对他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充分肯定。说完后,子贡会怎样呢?他会反思,会想快马加鞭赶上颜渊。
(生齐读这一章)
师:“弗如也”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语重心长。
生:有对学生的期盼。
师:是的,这不是打击,而是推动和激励!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第一个语气稍轻,后一个语气加强。等一下,我们请同学来读一读。
……
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孔子采用了启发式、因材施教还有鼓励式教学,那么,师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都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
生:讨论的方式、对话的形式。
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谈话的方式讨论一些问题,可称为“谈话式教学”。我们设想一下,孔子当时的教学氛围会是怎样的?
(生纷纷发言: 民主、平等、尊重、和谐)
师:孔子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凭借这样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表现了高超的教学艺术。他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方法,教诲学生从不懈怠,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拥戴。
【赏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一定要诵读的。《论语》中句式语气种类很多,陈述、疑问、判断、祈使、感叹等语气的传达,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同时,还有大量的语气词,如“也、哉、乎”等,潜藏了丰富的情感,是有待充分挖掘的教学素材。肖先生重视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品读,感悟其中蕴涵的哲理。当学生没有读出情感时,肖先生怀着极大的耐心引导他们品味。例如“启予者商也”读出开心的语气;“弗如也”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等。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在反复地品读中,学生理解了孔子的态度,也激发了琢磨文言文的兴趣,明白了文言语气对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这堂课确定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标题“诲人不倦”展开,沿着“什么是诲人——诲过哪些人——诲人的方法有哪些——诲人不倦体现在哪些地方”,很好地把握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既重视对“言”的品味,又注重对“文”的诠释,在反复品读中,使原本枯燥难懂的文言文,变得活力四射。学生跟着教师不知不觉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这是一次智慧的享受,是一次诗意的教学。(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第二中学)□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