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催化剂是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现代化工生产中加快反应速率的重要、有效的手段。本课题取材于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但教材通篇只提供了一个实验,且不足以支持教材上本身的结论。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执教者最后确定为: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围绕变量控制,设计补充大量实验。既从逻辑上完善教材,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完美发挥实验在设问、探究、取证、追问方面的功能,让问题成为学生探究的催化剂。
【片段一】在实验情境中生成问题
师(课件上展示3张照片):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吗?
生 1:知道,上星期公布的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
生 2:是研究催化剂的。
师:那我们也来研究催化剂,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下面做一个实验,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演示课本上实验 2-6:将FeCl3溶液2滴滴入15 ml 5%H2O2溶液中,并投影于白板上)
生3:有气泡生成。
生 4:应该说“立即有大量气泡生成”。
师:像科学家一样,你试一试,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5:FeCl3加快该化学反应速率;FeCl3起了催化作用。
生 6:不对。FeCl3是一般的反应物,与5%H2O2发生了化学反应。
【赏析】教师先介绍热点话题,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然后,开发实验的教学功能——展示一个实验情境,让学生依据实验现象作出判断。这样就自然生成了问题:“FeCl3起了催化作用”抑或“FeCl3是一般的反应物”?让学生与实验进行了直接的“对话”,提出了一个使全班学生一下进入本节课的中心问题。所以说,实验不只是释疑,也可以设疑。
【片段二】在设计实验中探求问题
师:FeCl3是一般的反应物还是催化剂呢?要得到这个结论,需要我们寻找新的证据。
师:请观察上述反应后溶液中的颜色,并“晒出”你的观点。
生1:溶液是红色的,应该含有Fe3+。
生2:如果是Fe3+,那么FeCl3就是催化剂。
生3:不对,Cl-也可以做催化剂。
生4:应该检验这些离子是否存在,才好判断。
师:那如果FeCl3不是催化剂,而是一般反应物呢?
生:那会生成其他物质,所以还是要检验Fe3+和Cl-。
师:同学们的分析非常精彩!那怎样设计实验检验Fe3+呢?
生1:用硫氰化钾检验铁离子。
生2:如果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有红色,则为铁离子,反之,没有。
师:你的答案非常严密完整!那又怎样设计实验检验Cl-呢?
生: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则有Cl-,反之则没有。
师:不一样的方案,同一样的精彩!请同学们做分组实验,并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2分钟后各组同学纷纷举手,得出了相同的答案)
师:FeCl3在溶液中易电离出Fe3+和Cl-,那究竟是Fe3+做催化剂还是Cl-做催化剂呢?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呢?
生1:如果是Fe3+做催化剂,那么硫酸铁、硝酸铁也可以加快双氧水分解。
生2:如果是Cl-做催化剂,那么氯化钠、氯化钾也可以加快双氧水分解。
师:对。请同学们分组实验,并记录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2分钟后各组纷纷举手,结论是铁离子作催化剂)
【赏析】实验设计是落实本节课教学目的的关键,也是探究学习的“创造性”环节。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设计“FeCl3是催化剂还是一般反应物”的实验方案,同学们大胆猜想,引出了精彩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然后分组实验小心求证,得出答案。接下来,教师进行了如下追问:“究竟是Fe3+做催化剂还是Cl-做催化剂呢?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呢?”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这种用实验去追问本质的科学探索精神,更难落实于学生分组实验之中。分组实验时要求记录、分析并得出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实验的严谨性是非常重要的。执教者两次设计活动、4组实验活动把教学推向第一次高潮。
【片段三】在控制实验中正确理解问题
师:FeCl3可加快该反应,我们所熟悉的还有哪些催化剂可加快该反应呢?
生:MnO2。
师:那同学们根据桌上的药品设计实验看看哪种催化剂更“温和”,哪个更“暴躁”?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并用纸展示于投影台上)
师:同学们对比各组投影出的方案,进一步思索,哪些是有效实验方案?为什么?
生:用“浓度为30%溶液加两种催化剂、浓度为10%溶液加两种催化剂、浓度为5%溶液加两种催化剂”这3种是有效实验方案。
师:很好!现在叫你选择上述3种方案的一种,你选择哪一种?
生:我选择第一种。
师:你的理由呢?
生:浓度大,效果好。
师:其他同学还会有其他选择吗?
生:我选择第三种,浓度小,低碳环保。
师:很好的理由,很好的环保理念。大家给点掌声!
(同学们点头,鼓掌)
师:还有其他选择吗?
生:我选择中间一种,理由是:实验以现象清楚为宜,浓度过大过小都可能不明显。
师:好,想法独特!
(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对比、结论)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对比,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都有气泡,但加入二氧化锰的气泡更快更多。
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MnO2催化能力更好。
师:其实过氧化氢分解还有一种生物催化剂,存在于动物的肝脏,叫过氧化氢酶。生物学家研究表明,它的催化能力是化学催化剂的107至1 012倍,如果用它催化,其情形会怎样呢?
生1:很剧烈。是现在反应速率的107至1 012倍。
生2:会爆炸。
师:还是让我们用实验做一个对比验证吧。
(教师用猪肝和二氧化锰做对比催化剂实验)
【赏析】这是本节课第三次实验设计——“那同学们根据桌上的药品设计实验看看哪种催化剂更‘温和’,哪个更‘暴躁’?”但这次与前两次不同:教师带领学生经历了“设计、评价”的过程。在实验评价中,渗透了变量控制和环保理念,评价过程中,没有回避不同答案:对3种选择都给予了肯定。教师补充的“猪肝实验”,一下扩大了学生的学科视野。这两个实验有惊奇、有波折、有期待、有反思、有体验。整个教学过程一波三折,充满了戏剧性。
【片段四】在实验拓展中挑战问题
师:我们在第一个实验中就提出了挑战。同学们有没有勇气对同一个课本实验进行第二次挑战?
生:有勇气。
师:那我们看看[实验2-6]:一个是固体二氧化锰,一个2 mol/ LFeCl3溶液,能不能比较催化能力强弱?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教材用了两个变量——催化剂的种类和浓度,所以也不具备可比性。
师:非常棒!我们如何设计实验使其具有可比性呢?
生1:比较催化剂的强弱只能控制一种变量,即催化剂的种类。要不都用同浓度的液体,要不都用固体。
生2:氧化铁粉末与二氧化锰粉末比较,保持5%过氧化氢不变。
生3:两个相同浓度的盐溶液,比如氯化铁、四氯化锰,也保持5%过氧化氢不变。
生4:四氯化锰不稳定,会分解,生成氯气、二氯化锰。
生5:那只有选择氧化铁与二氧化锰固体。
师:请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催化能力强)
……
【赏析】这个教学片段安排“对同一个课本实验进行第二次挑战”,继续应用变量设计实验,控制浓度为5%,氧化铁与二氧化锰都是固体,增加了证据的说服力。有教师听完课深有感触地说:“我做了二十多年的实验,也用了好多次的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从来都没有发现这种情况。太精彩了!”用实验突破知识难点、用实验超越书本、用实验引导思维,这一切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实验的魅力和探究教学的魅力”。(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email protected]
【片段一】在实验情境中生成问题
师(课件上展示3张照片):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吗?
生 1:知道,上星期公布的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
生 2:是研究催化剂的。
师:那我们也来研究催化剂,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下面做一个实验,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演示课本上实验 2-6:将FeCl3溶液2滴滴入15 ml 5%H2O2溶液中,并投影于白板上)
生3:有气泡生成。
生 4:应该说“立即有大量气泡生成”。
师:像科学家一样,你试一试,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5:FeCl3加快该化学反应速率;FeCl3起了催化作用。
生 6:不对。FeCl3是一般的反应物,与5%H2O2发生了化学反应。
【赏析】教师先介绍热点话题,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然后,开发实验的教学功能——展示一个实验情境,让学生依据实验现象作出判断。这样就自然生成了问题:“FeCl3起了催化作用”抑或“FeCl3是一般的反应物”?让学生与实验进行了直接的“对话”,提出了一个使全班学生一下进入本节课的中心问题。所以说,实验不只是释疑,也可以设疑。
【片段二】在设计实验中探求问题
师:FeCl3是一般的反应物还是催化剂呢?要得到这个结论,需要我们寻找新的证据。
师:请观察上述反应后溶液中的颜色,并“晒出”你的观点。
生1:溶液是红色的,应该含有Fe3+。
生2:如果是Fe3+,那么FeCl3就是催化剂。
生3:不对,Cl-也可以做催化剂。
生4:应该检验这些离子是否存在,才好判断。
师:那如果FeCl3不是催化剂,而是一般反应物呢?
生:那会生成其他物质,所以还是要检验Fe3+和Cl-。
师:同学们的分析非常精彩!那怎样设计实验检验Fe3+呢?
生1:用硫氰化钾检验铁离子。
生2:如果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有红色,则为铁离子,反之,没有。
师:你的答案非常严密完整!那又怎样设计实验检验Cl-呢?
生: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则有Cl-,反之则没有。
师:不一样的方案,同一样的精彩!请同学们做分组实验,并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2分钟后各组同学纷纷举手,得出了相同的答案)
师:FeCl3在溶液中易电离出Fe3+和Cl-,那究竟是Fe3+做催化剂还是Cl-做催化剂呢?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呢?
生1:如果是Fe3+做催化剂,那么硫酸铁、硝酸铁也可以加快双氧水分解。
生2:如果是Cl-做催化剂,那么氯化钠、氯化钾也可以加快双氧水分解。
师:对。请同学们分组实验,并记录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2分钟后各组纷纷举手,结论是铁离子作催化剂)
【赏析】实验设计是落实本节课教学目的的关键,也是探究学习的“创造性”环节。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设计“FeCl3是催化剂还是一般反应物”的实验方案,同学们大胆猜想,引出了精彩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然后分组实验小心求证,得出答案。接下来,教师进行了如下追问:“究竟是Fe3+做催化剂还是Cl-做催化剂呢?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呢?”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这种用实验去追问本质的科学探索精神,更难落实于学生分组实验之中。分组实验时要求记录、分析并得出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实验的严谨性是非常重要的。执教者两次设计活动、4组实验活动把教学推向第一次高潮。
【片段三】在控制实验中正确理解问题
师:FeCl3可加快该反应,我们所熟悉的还有哪些催化剂可加快该反应呢?
生:MnO2。
师:那同学们根据桌上的药品设计实验看看哪种催化剂更“温和”,哪个更“暴躁”?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并用纸展示于投影台上)
师:同学们对比各组投影出的方案,进一步思索,哪些是有效实验方案?为什么?
生:用“浓度为30%溶液加两种催化剂、浓度为10%溶液加两种催化剂、浓度为5%溶液加两种催化剂”这3种是有效实验方案。
师:很好!现在叫你选择上述3种方案的一种,你选择哪一种?
生:我选择第一种。
师:你的理由呢?
生:浓度大,效果好。
师:其他同学还会有其他选择吗?
生:我选择第三种,浓度小,低碳环保。
师:很好的理由,很好的环保理念。大家给点掌声!
(同学们点头,鼓掌)
师:还有其他选择吗?
生:我选择中间一种,理由是:实验以现象清楚为宜,浓度过大过小都可能不明显。
师:好,想法独特!
(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对比、结论)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对比,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都有气泡,但加入二氧化锰的气泡更快更多。
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MnO2催化能力更好。
师:其实过氧化氢分解还有一种生物催化剂,存在于动物的肝脏,叫过氧化氢酶。生物学家研究表明,它的催化能力是化学催化剂的107至1 012倍,如果用它催化,其情形会怎样呢?
生1:很剧烈。是现在反应速率的107至1 012倍。
生2:会爆炸。
师:还是让我们用实验做一个对比验证吧。
(教师用猪肝和二氧化锰做对比催化剂实验)
【赏析】这是本节课第三次实验设计——“那同学们根据桌上的药品设计实验看看哪种催化剂更‘温和’,哪个更‘暴躁’?”但这次与前两次不同:教师带领学生经历了“设计、评价”的过程。在实验评价中,渗透了变量控制和环保理念,评价过程中,没有回避不同答案:对3种选择都给予了肯定。教师补充的“猪肝实验”,一下扩大了学生的学科视野。这两个实验有惊奇、有波折、有期待、有反思、有体验。整个教学过程一波三折,充满了戏剧性。
【片段四】在实验拓展中挑战问题
师:我们在第一个实验中就提出了挑战。同学们有没有勇气对同一个课本实验进行第二次挑战?
生:有勇气。
师:那我们看看[实验2-6]:一个是固体二氧化锰,一个2 mol/ LFeCl3溶液,能不能比较催化能力强弱?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教材用了两个变量——催化剂的种类和浓度,所以也不具备可比性。
师:非常棒!我们如何设计实验使其具有可比性呢?
生1:比较催化剂的强弱只能控制一种变量,即催化剂的种类。要不都用同浓度的液体,要不都用固体。
生2:氧化铁粉末与二氧化锰粉末比较,保持5%过氧化氢不变。
生3:两个相同浓度的盐溶液,比如氯化铁、四氯化锰,也保持5%过氧化氢不变。
生4:四氯化锰不稳定,会分解,生成氯气、二氯化锰。
生5:那只有选择氧化铁与二氧化锰固体。
师:请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催化能力强)
……
【赏析】这个教学片段安排“对同一个课本实验进行第二次挑战”,继续应用变量设计实验,控制浓度为5%,氧化铁与二氧化锰都是固体,增加了证据的说服力。有教师听完课深有感触地说:“我做了二十多年的实验,也用了好多次的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从来都没有发现这种情况。太精彩了!”用实验突破知识难点、用实验超越书本、用实验引导思维,这一切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实验的魅力和探究教学的魅力”。(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