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西兰学习故事是在新西兰国家早期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叙事性评价。本文以学习故事入手,探讨其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和发展,以儿童动态的、发展的评价视角支持和提升儿童,总结对我国幼儿发展评价体系所具有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新西兰早期教育;学习故事;教育评价
一、概念界定
学习故事是一套用叙事的方式进行的形成性学习评价体系,通过对儿童在真情实境的生活场景活动中的连续性观察与记录,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做出质性研究和解释性评价。学习故事关注学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生成性的评价方式来促进儿童自身的建构与发展。学习故事起源于新西兰,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记录方式、评价标准风靡全球,以儿童为主体的能力培养、自我认知和科学评价方式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对新西兰学习故事的理解与思考,能够进一步对我国的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给予启发。
儿童学习评价呈现出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情境性、复杂性、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使儿童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而又有思想的人在社会里的价值和身份,进一步提升自我认同感,为将来的独立生活、勇于探索做好铺垫。
二、基于儿童观的教育评价体系
新西兰教育部在发展国家课程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相应的评价模式。教育部在1995年开启了“在早期教育环境中评价儿童的经验”的项目,并于2001年正式提出以学习故事作为新西兰儿童发展的评价模式,并以国家早期教育课程为基础。《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框架》颁布之初,新西兰政府就意识到,对儿童的评价方式是该课程框架能否真正在幼教机构中实施的关键。“为什么评价?评价什么?怎么评价?”新西兰幼教工作者们意识到,“用一根标尺衡量所有人的学习并不公平”,而且不是所有重要的东西都可以量化。基于新西兰的学习故事是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独具特色的课程框架下,评价本身就会有着鲜明的特色。
(一)课程模式与评价体系并驾齐驱
新西兰文化传统认为,儿童是有能力的、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从这一积极的儿童观出发,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从幼儿园环境、一日活动安排、课程对幼儿的适宜性和发展性等角度出发,为幼儿创设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个体价值和潜力的幼儿园课程。新西兰学习故事自始至终都贯彻于儿童观、课程观、学习与发展观的教育理念之中;同时,四大原则(赋权原则、历史发展原则、家庭和社区原则、关系原则)不仅是新西兰早期课程开展的根本,也是学习故事评价的指导原则。由此可见,新西兰国家早期教育课程是形成学习故事的基础,基于课程Te Whāriki对儿童观、评价目的以及评价原则的解释与规定,最终形成了学习故事这一评价体系。
(二)连续评价与评价目的协同一致
学习故事评价的方式和目的是以幼儿在不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学习中发现的“哇时刻”进行记录。教师在撰写学习故事时也在不断地挖掘幼儿的兴趣点和“哇时刻”,教师有计划、有目标的引领幼儿完成学习任务,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自我管理的学习习惯,把看似隐性的成长以学习故事这样显性的方式展示出来。并且,伴随着幼儿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结合过程性评价的教育手段指导幼儿完善行为习惯及成长发展。以动态、积极的角度看待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而非对儿童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检测或筛选与评定。这一系列的评价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连续性的观察与评价才会更加科学和丰富,才会获取更多有助于儿童成长进步的新发现。
连续性,可以指从最久远的过去延续至今,或继续延续到最久远的未来,而延续的则是一个可能的自我,一个理想中的身份。
一方面,学习故事的评价内容具有连续性。基于幼儿开始探究的主题或活动的兴趣点不断地进行观察、给予有效指导、记录故事發展等一系列内容的丰富。对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哇时刻”要着重描写记录,内容的连续性和真实性对于深挖其背后的教育意义带给幼儿的成长具有巨大影响。
另一方面,学习故事是一种连续的评价模式。学习故事不是基于儿童表现出的某一点或某一时刻进行记录或评价,而是通过一个连续的时间段或规律性的观察和追踪。因为儿童要由简单到复杂的发现自己的学习倾向,这之间需要不断地尝试、试误、发现和改进,最后才会确定自己的活动目标。只有连续的观察记录才会让儿童发现真正的自我,找到那个理想的身份。
(三)学习故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习故事参与主体包括教师、儿童、家庭成员和一些幼教机构工作者。
第一,学习故事是儿童自己的故事。在故事里有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进步与成长;通过学习故事,儿童获得积极地价值体验、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参与的每一个活动,都会有种“小主人翁”意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来自教师、家长的安排,对自我认同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学习故事也是教师的教育故事。教师在撰写学习故事的同时,也是一名研究者和记录者。以日常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基于幼儿成长的教育热点为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进行观察研究,这也就是学习故事赋予教师观察儿童的新方式和新视角——注意、识别、回应。在一次次的观察中,发现儿童遇到的问题或新发现,有些是不太重要的,有些是极其细微的但价值很大的事件,识别对儿童有价值的信息,过滤掉没有意义的学习是体现教师教育涵养的重要环节。如何给予儿童以恰当的回应,继续保持儿童的探究欲和好奇心,是前两者必须准确的观察与识别后的结果。在不断地细致观察和正面回应的过程中,建立起以教师和幼儿为双主体的互动循环,以主题课程为中心点展开一系列的特色课程,融合学习故事的探究需要,形成了良性有效的课程发展模式。
第三,学习故事还是家长的故事。家长在了解了学习故事所蕴涵的巨大教育潜力之后,会更加积极配合教师,联系学校。在家也会有意的去观察和记录孩子的点滴成长进步,为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影响一致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学习故事的启发:走近儿童,促进发展 《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框架》中首先提出的就是儿童观。“此课程基于以下理想:儿童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追求身体、心理精神健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他们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以儿童为主的教育观在学习故事中更加凸显,也是所有新西兰幼教工作者所奉行的教育理念。
这种对儿童信任、尊重的积极儿童观,使教师在评价儿童的学习时不会以传统的“找不足、找差距”的视角关注儿童不能做什么,而是尽量关注儿童能够做什么,“发现优点、发现能做的和感兴趣的”,通过捕捉儿童学习过程中一个个让人惊喜时刻来刻画儿童作为活动的参与者、故事的撰写者、能力的培养者为主的个人形象体现,让幼儿对自我有一定的准确认知,积极参与构建自主发展的各类活动。早期教育不仅需要为儿童進入小学做准备,更需要培养他们作为终身学习者所需要的健全人格、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并且帮助儿童建构自己对人、对地方和对事件的理论。基于这种教育理念,对我国幼儿教师在学习故事记录和观察角度、方式以及理念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教师在撰写学习故事时,应该始终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观察记录,真正做到“想幼儿之所想、急幼儿之所急”。秉持着以儿童观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真真切切的俯下身来,倾听儿童内心的想法;理解并关注他们“出格”的行为,在我们成人世界的面前,他们的小小想法、常常隐藏着大大的潜力。我们要用耐心和等待去发现这个不一样的世界。学习故事不仅是教会教师以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对待幼儿,更是一种成长记录袋。教师作为一个书写者,把儿童的天真烂漫、创造探索记录下来;然而第一书写者永远是儿童,他们经历着自己的成长、未来的人生。有权利按照他们自己的生长规律学习发展,教师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支持者;尊重幼儿作为一个独立人的权力,从了解他们,走近他们开始。
参考文献:
[1]王明珠.利用学习故事提高教师观察解读幼儿的能力[J].早期教育,2014(11):39.
[2]彭丹.新西兰学习故事及其对我国幼儿园评价工作的启示[J].早期教育·教科研,2016(01).
[3]爱德华兹等.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1.
[4][新西兰]玛格丽特·卡尔,温迪·李著,周菁译.学习故事与早期教育:建构学习者的形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5]安·S·爱泼斯坦著,李敏谊译.有准备的教师——为幼儿学习选择最佳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段昕彤(1991—),女,汉族,吉林省通化市,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学专业研究生。
张婷(1993—),女,汉族,山西省朔州市,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硕士。
关键词:新西兰早期教育;学习故事;教育评价
一、概念界定
学习故事是一套用叙事的方式进行的形成性学习评价体系,通过对儿童在真情实境的生活场景活动中的连续性观察与记录,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做出质性研究和解释性评价。学习故事关注学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生成性的评价方式来促进儿童自身的建构与发展。学习故事起源于新西兰,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记录方式、评价标准风靡全球,以儿童为主体的能力培养、自我认知和科学评价方式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对新西兰学习故事的理解与思考,能够进一步对我国的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给予启发。
儿童学习评价呈现出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情境性、复杂性、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使儿童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而又有思想的人在社会里的价值和身份,进一步提升自我认同感,为将来的独立生活、勇于探索做好铺垫。
二、基于儿童观的教育评价体系
新西兰教育部在发展国家课程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相应的评价模式。教育部在1995年开启了“在早期教育环境中评价儿童的经验”的项目,并于2001年正式提出以学习故事作为新西兰儿童发展的评价模式,并以国家早期教育课程为基础。《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框架》颁布之初,新西兰政府就意识到,对儿童的评价方式是该课程框架能否真正在幼教机构中实施的关键。“为什么评价?评价什么?怎么评价?”新西兰幼教工作者们意识到,“用一根标尺衡量所有人的学习并不公平”,而且不是所有重要的东西都可以量化。基于新西兰的学习故事是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独具特色的课程框架下,评价本身就会有着鲜明的特色。
(一)课程模式与评价体系并驾齐驱
新西兰文化传统认为,儿童是有能力的、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从这一积极的儿童观出发,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从幼儿园环境、一日活动安排、课程对幼儿的适宜性和发展性等角度出发,为幼儿创设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个体价值和潜力的幼儿园课程。新西兰学习故事自始至终都贯彻于儿童观、课程观、学习与发展观的教育理念之中;同时,四大原则(赋权原则、历史发展原则、家庭和社区原则、关系原则)不仅是新西兰早期课程开展的根本,也是学习故事评价的指导原则。由此可见,新西兰国家早期教育课程是形成学习故事的基础,基于课程Te Whāriki对儿童观、评价目的以及评价原则的解释与规定,最终形成了学习故事这一评价体系。
(二)连续评价与评价目的协同一致
学习故事评价的方式和目的是以幼儿在不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学习中发现的“哇时刻”进行记录。教师在撰写学习故事时也在不断地挖掘幼儿的兴趣点和“哇时刻”,教师有计划、有目标的引领幼儿完成学习任务,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自我管理的学习习惯,把看似隐性的成长以学习故事这样显性的方式展示出来。并且,伴随着幼儿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结合过程性评价的教育手段指导幼儿完善行为习惯及成长发展。以动态、积极的角度看待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而非对儿童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检测或筛选与评定。这一系列的评价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连续性的观察与评价才会更加科学和丰富,才会获取更多有助于儿童成长进步的新发现。
连续性,可以指从最久远的过去延续至今,或继续延续到最久远的未来,而延续的则是一个可能的自我,一个理想中的身份。
一方面,学习故事的评价内容具有连续性。基于幼儿开始探究的主题或活动的兴趣点不断地进行观察、给予有效指导、记录故事發展等一系列内容的丰富。对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哇时刻”要着重描写记录,内容的连续性和真实性对于深挖其背后的教育意义带给幼儿的成长具有巨大影响。
另一方面,学习故事是一种连续的评价模式。学习故事不是基于儿童表现出的某一点或某一时刻进行记录或评价,而是通过一个连续的时间段或规律性的观察和追踪。因为儿童要由简单到复杂的发现自己的学习倾向,这之间需要不断地尝试、试误、发现和改进,最后才会确定自己的活动目标。只有连续的观察记录才会让儿童发现真正的自我,找到那个理想的身份。
(三)学习故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习故事参与主体包括教师、儿童、家庭成员和一些幼教机构工作者。
第一,学习故事是儿童自己的故事。在故事里有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进步与成长;通过学习故事,儿童获得积极地价值体验、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参与的每一个活动,都会有种“小主人翁”意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来自教师、家长的安排,对自我认同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学习故事也是教师的教育故事。教师在撰写学习故事的同时,也是一名研究者和记录者。以日常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基于幼儿成长的教育热点为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进行观察研究,这也就是学习故事赋予教师观察儿童的新方式和新视角——注意、识别、回应。在一次次的观察中,发现儿童遇到的问题或新发现,有些是不太重要的,有些是极其细微的但价值很大的事件,识别对儿童有价值的信息,过滤掉没有意义的学习是体现教师教育涵养的重要环节。如何给予儿童以恰当的回应,继续保持儿童的探究欲和好奇心,是前两者必须准确的观察与识别后的结果。在不断地细致观察和正面回应的过程中,建立起以教师和幼儿为双主体的互动循环,以主题课程为中心点展开一系列的特色课程,融合学习故事的探究需要,形成了良性有效的课程发展模式。
第三,学习故事还是家长的故事。家长在了解了学习故事所蕴涵的巨大教育潜力之后,会更加积极配合教师,联系学校。在家也会有意的去观察和记录孩子的点滴成长进步,为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影响一致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学习故事的启发:走近儿童,促进发展 《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框架》中首先提出的就是儿童观。“此课程基于以下理想:儿童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追求身体、心理精神健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他们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以儿童为主的教育观在学习故事中更加凸显,也是所有新西兰幼教工作者所奉行的教育理念。
这种对儿童信任、尊重的积极儿童观,使教师在评价儿童的学习时不会以传统的“找不足、找差距”的视角关注儿童不能做什么,而是尽量关注儿童能够做什么,“发现优点、发现能做的和感兴趣的”,通过捕捉儿童学习过程中一个个让人惊喜时刻来刻画儿童作为活动的参与者、故事的撰写者、能力的培养者为主的个人形象体现,让幼儿对自我有一定的准确认知,积极参与构建自主发展的各类活动。早期教育不仅需要为儿童進入小学做准备,更需要培养他们作为终身学习者所需要的健全人格、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并且帮助儿童建构自己对人、对地方和对事件的理论。基于这种教育理念,对我国幼儿教师在学习故事记录和观察角度、方式以及理念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教师在撰写学习故事时,应该始终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观察记录,真正做到“想幼儿之所想、急幼儿之所急”。秉持着以儿童观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真真切切的俯下身来,倾听儿童内心的想法;理解并关注他们“出格”的行为,在我们成人世界的面前,他们的小小想法、常常隐藏着大大的潜力。我们要用耐心和等待去发现这个不一样的世界。学习故事不仅是教会教师以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对待幼儿,更是一种成长记录袋。教师作为一个书写者,把儿童的天真烂漫、创造探索记录下来;然而第一书写者永远是儿童,他们经历着自己的成长、未来的人生。有权利按照他们自己的生长规律学习发展,教师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支持者;尊重幼儿作为一个独立人的权力,从了解他们,走近他们开始。
参考文献:
[1]王明珠.利用学习故事提高教师观察解读幼儿的能力[J].早期教育,2014(11):39.
[2]彭丹.新西兰学习故事及其对我国幼儿园评价工作的启示[J].早期教育·教科研,2016(01).
[3]爱德华兹等.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1.
[4][新西兰]玛格丽特·卡尔,温迪·李著,周菁译.学习故事与早期教育:建构学习者的形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5]安·S·爱泼斯坦著,李敏谊译.有准备的教师——为幼儿学习选择最佳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段昕彤(1991—),女,汉族,吉林省通化市,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学专业研究生。
张婷(1993—),女,汉族,山西省朔州市,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