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升二月天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2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浩瀚苍穹,繁星点点。东方辽远的地平线上,“东方苍龙”的星座里,“龙角星”悄悄伸出“龙角”,慢慢仰升起来。
  这是每到“二月二”这个民俗节,我脑海里浮现的诗意景象。
  民谚所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民俗,在北方又叫春龙节、农头节、龙头节等,在南方又叫踏青节,属中国古老二十四节气中“惊蛰”节气的民俗。中国民间历来认为龙是吉祥之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而农历“二月二”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亦意味着人们可以昂首挺胸,扬眉吐气,并且可以借这个时节,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这一天,民间过春节似的就有了剃头、祭祀、炸油糕、啃猪头、围粮囤、吃龙须面等习俗。
  在我的故乡——浙江温州,民间还广为流传着吃“芥菜饭”的习俗。“芥菜饭”是当地一道著名小吃,属于浙菜系。该菜品饭松菜嫩,香甘爽口,别有风味。芥菜饭的制作方法其实并不复杂:预先煮好白米饭,然后把洗净的嫩芥菜、猪肉、香菇按五比四比列配好,并切细剁碎备用。在炒锅里放入猪皮(肥)肉熬出油,先把备用的嫩芥菜、猪肉、香菇倒入同炒,当芥菜炒至松软变青后,再把已经煮熟的白米饭倒入锅内猛炒绊匀。最后放盐、味精、虾皮、香菜等佐料,焖一二分钟,一锅香喷喷的芥菜饭就可以起锅开吃了。那股香浓的味儿传来,让人垂涎三尺。据说,温州民间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说法。
  “二月二”的民俗充满诗情画意。民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象征着人们辞旧迎新,好运开始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娘娘来送饭,黎民天下收”的民谚则描绘了一幅普天和谐、其乐融融的美好春耕图。在诗歌方面,如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二月二日》的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宋代诗人释行海《丙辰二月二日喜晴》:“十分花气醉春情,拂晓先闻百舌声。白玉摇鞭芳草暖,踏青时节雨初晴。”
  那么,“二月二”时,为什么会有“龙抬头”的说法,其实,“二月二,龙抬头”这个民俗是有科学依据的。
  我国古代天文学把周天黄道确定为二十八宿(即 28个星座),并以此二十八宿在天空的位置来判断季节的变化。宿”表示居住,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东方的七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之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房、心宿代表龙的驱体、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在冬季,苍龙七宿都隐于北方地平线下。仲春(惊蛰至春分间),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即“东方苍龙”头部的两颗星,代表“龙”头上的两只犄角)就从东方地平线上仰升起来,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
  “龙抬头”,标志着春天的来临。这个时节,迎春花开,天气转暖,雨水渐多,而被人们视为“小龙”的蛇虫之类亦结束了冬眠,开始活动,可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词典《尔雅》中有云:“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角之见于东方也,物换春回,鸟兽生角,草木甲坼”。它的意思是在万物复苏的春天,“东方苍龙”的角宿每到傍晚即从东方升起。
  “二月二,龙抬头”这个民俗与“龙”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民间,有玉龙“炒玉米”的传说:在古代,有一条玉龙,为解人间干旱之苦,不惜冒犯天条而降雨,结果得罪玉帝而被囚。玉帝立下天规,只要金豆开花才会给予释放。人们感念玉龙的仁慈恩德,于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就聚集一起炒玉米。据说玉米样子很像金豆开花,囚管玉龙的太白金星看错了,故就释放了玉龙。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对于“龙”的仁慈恩德,人们是非常崇敬感恩的。据此,也有人说,“二月二,龙抬头”是人们为纪念仁慈恩德的玉龙而设立的纪念日。
  龙,其本源于上古星宿崇拜,是我国传统二十八宿天学体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星官所构成的形象,而“见龙在田”所描述的则是龙星伏没之后,位于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重新升起的天象。《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群星一年四季运行情况的阐发。初九,潜龙勿用:冬天的龙星,潜入北方地平线下看不见,所以无用;九二,见龙在田:仲春的龙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了起来,崭露头角,龙德显扬。仲春龙星出现于地表上,在卦象中属吉兆,乃生发之象。在农耕文化中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在人们的信仰中,“龙”是吉祥之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风化雨的主宰。自古以来人们亦将仲春龙星出现于地表上的日子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吉日。龙神驱邪,百毒不侵;龙神赐福,人畜平安;龙神发力,生机勃勃;龙神行云,风调雨顺。
  龙,亦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把龙描绘为具有“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的“九似”形象及其“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特征。这些形象和特征常用来象征祥瑞,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从而渐渐演变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最重要、最经典的传统文化元素——“龙”文化,并且一直世代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龙”文化深深地渗透着我们的血液细胞、思想灵魂和行为准则,以致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如关于“龙”的成语中,“飞龙在天”、“龙飞凤舞”、“龙腾虎跃”、“乘龙快婿”等,皇帝身上的龙袍、龙椅、龙床等,国宝瓷器中元青花龙纹图及古玉器中的C形玉龙等,绘画及老银币中的龙图案等,古老建筑物上的双龙顶、端午节的赛龙舟、元宵节的舞龙灯等,无不体现着中国“龙”文化元素。此外,关于“龙”的诗歌、传说、戏曲等作品亦很多,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离骚》《搜神记》《柳毅传书》等。这一切几乎渗透了我们生活的全部,以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使“龙”文化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永远凝聚、积淀、传播和传承的一种符号、一种情结、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并且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承认和尊重,故被誉为“龙的传人”、“龙的国度”等。
  从“龙”文化中,我们还可以发掘出其中诸多深层内涵:一是“龙文化”的六大普世观,如天人合一的境界观、博爱互助的仁心观、传统革新的通变观、阴阳调和的发展观、宽严相济的公正观、兼容并蓄的包容观等;二是“龙文化”的六大和谐处世理念,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传统变革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宽严处事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等六大主体关系的正确处世理念;三是“龙文化”的广博可贵精神,如自信自强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包容团结精神、奋进创新精神、惩恶扬善精神、福生梦想精神等等。这一切既贴近古人的思想亦符合我们时代的步伐,既适宜个人立身处世,亦顺应国家治理发展,可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儒家思想精华之所在。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龙”文化亦可以上升为我国治国理政、处理世界关系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一种战略文化、理念文化、国家文化乃至全球文化。
  我想,如果把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定为一个国家级的文化节的话,也许能更系统地体现中华民族“龙”文化,可以说,这是“龙”文化最佳纪念和传承方式。“二月二,龙抬头”是春的开始,意味着新的开端、新的进取、新的生机和新的希望。
  在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充满诗意的“龙抬头”景象,让我遐思联翩,无限向往……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梧州市地处浔江和桂江交汇处,两江交汇后称西江。浔江、桂江、西江交汇梧州,俗称“三江水口”。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光热水资源较丰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是一座宜居的城市。  一个城市有它自己的味道,山水有它自己的味道,每种食物都会有它自己的味道,比如梧州龟苓膏的味道,就是蕴藏在梧州人对乡愁记忆中的味道。  在炎热的夏天,来一碗冰冻过的龟苓膏,直接可以清热解毒、消暑止渴。当一块丝滑冰爽的龟苓膏轻轻入口,细
期刊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走遍树林和山岗,她采的蘑菇最多,多得像那星星数不清……”  学这一首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是在初中时代,唱着明快的歌词,展开丰富的想象,勤劳美丽的小姑娘,莽莽苍苍的山林,遍地生长的蘑菇,构成一幅幅美丽祥和的画面,令人神往和陶醉。从学这首歌的时候起,这样的画面,不只一次走近我的梦里,很有让人踏进树林采撷蘑菇的冲动。  真正体验采蘑菇的乐趣,是来藤县之
期刊
又是木棉花开时节。每次上下班路过体育馆,看到那几株木棉,我都忍不住停下来,欣赏那一树树灿若云霞的木棉花。  体育馆前的木棉树,从何时起扎根于此我无心考证,我更愿意猜测它们比这附近的楼房还要年长些。木棉树高约四层楼,挺拔而又不失婀娜,张开的树冠很是豪气,它覆盖着那庞大的地下根系,树枝恣意伸展出各自的形态,或躬,或跃,或探,或转,像极了一个个热情奔放的舞者。枝头上挤挤挨挨地布满了杯口大小、红彤彤火焰似
期刊
一觉从梦中惊醒,我试图去抓,却什么也没有抓到,只有死一般的寂静。我顿然醒悟,母亲是真的去了,世上那个最疼我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2006年7月23日这样一个不朽的日子,母亲黄金兰还是在儿孙们的声声呼唤里,在我无尽的泪河中悄然的离我们而去,那一刻我几乎停止了呼吸,没有了思维,心里空荡荡仿佛已随母亲飘入了天堂。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梦到慈祥的母亲来到我身边。在梦里,自己像儿时那样躺在母亲的怀抱里撒娇;
期刊
春暖花开,夏雨哗哗,秋风瑟瑟,冬日暖阳,四季就这样循环往复着。时间过得太快,一转眼到深秋,才惊觉,一年又快过去啦。我一直喜欢秋天,因为这个季节单纯又复杂,蕴藏了令人沉醉的喜悦。  秋天的模样是纯净、多味的。秋日的阳光,明快、欢愉透过白云,风传达着快乐的诗意。我喜欢站在窗台,看着静谧而遥远的天空。澄澈,如我心情。那是一种蓝,蓝得清晰。于是,我的心也会跟着变得纯粹,忘记了日常的纷纷扰扰。闭上眼睛,思绪
期刊
三毛,多才、多情,但她的爱情路,总是坎坷。  青年时的三毛恋爱了,分手了;又恋爱了,准备结婚了,心上人却猝死了。如此起起伏伏的人生灾难三毛泡在泪水中一个人默默体验着。  人世间总会遇上花开花落、柳暗花明的日子。  是荷西让三毛看到了和拥有了柳暗花明。三毛、荷西曾经错过六年时间,但拥抱了七年相爱相敬的生活。这就是她写的《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是否痛快活过》。七年中,荷西这个异国男子在她行走天涯之时
期刊
旭日初升,晨光被早风吹散开来。我走在上班的路上,轻柔的光质围拢着我,也围拢着路上一双双匆忙的脚步。  一叶莲比我们都起得早,在光线穿透窗玻璃的一瞬间,它就醒了。在不大的办公室里,它静卧在柜子上面的一个玻璃瓶中,以一袭墨绿等待着我的到来。  对于莲花,我自小情有独钟。唐代诗人郭震的《莲花》写道“脸腻香熏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诗中先写花,后写叶,用湘妃的美丽衬托荷莲
期刊
当我们想起“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碧水东流至此回”等诗句时,北流河却特立独行地往北而去,这也注定了她在众多江河中的卓尔不群。  北流河源起一个叫做双孖峰的地方。这条长约五百里的智水如一匹悠长光滑的碧缎,沿着家乡藤县缓缓铺开。缘于她的娴雅和秀丽,古藤州人赋予她一个别致的名字———绣水。  绣水舒舒缓缓,从远古走来,从山麓平原走来,一路浅唱低吟,诉说着动人的故事、描绘着逝去的岁月……  一  古老的百
期刊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我的童年在濛江老家度过。伴着我一起走过童年的是:纸飞机、车铁环、灌草蟋、捉迷藏,特别是那些谚语童谣。在白发满头的今天,紧凑生活之余,勾沉起来,感受那一份逝去的纯真和童趣。  猜迷语,可以说是伴着我成长并较大影响着我的成长。  “一粒谷,撒满屋”(打一物,灯火),这是母亲给我讲的第一个迷语,年幼的我当然猜不出,母亲说:在漆黑的房屋里点燃一盏灯火,整个房屋都光亮起来。  “
期刊
清晨醒来,听到楼下有人大声说话,隔窗望去,只见四五个人围着一只垂死的小狗。那小狗一身漂亮的棕黄色,干净而有光泽,想来是一只受到主人疼爱的宠物,也曾活泼可爱地奔来跑去;如今却静静躺在冰冷的马路上,眼神黯淡,嘴角流血,四肢抽搐。听人议论,它是被汽车轧死的。看到这令人怜惜的一幕,我不知怎么,忽然动了养宠物的心,似乎想以我的爱心去呵护他们;而我绝对是曾发誓过此生不养宠物的。  我曾养过一只狗,在我没上小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