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朝日新闻》的“リレーおぴにおん”(Relay Opinion,中文大意为“意见接力”)栏目,看到学者外山滋比古先生的文章,标题非常好玩——知的メタボを脱出せよ,根据文章内容,中文可翻译为“脱离大脑的知识肥胖”。
外山先生说:大脑不是用来装知识的仓库,而是用来创造的工厂。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过剩,人的大脑被塞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如今人们理所当然地倡议要减少垃圾、管理体重,也是时候该清理一下自己的大脑,脱离“大脑的知识肥胖”了。
之所以建议要“脱离大脑的知识肥胖”,是因为在大学任教的外山先生发现:有些学习努力、知识量特别大的学生,写起论文来虽然引经据典,却毫无创意,极其乏味,反而那些缺乏知识量的学生,却能写出有独特见解的论文。
外山先生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那些努力记忆知识的学生们,大脑里的知识过剩。当脑子里被填入各种各样的“知识”之后,反而导致失去了自由思考的空间——记住的知识虽然多,但没有一样是自己的。外山先生将这一类人称为“滑翔机”。“滑翔机”看起来很像飞机,但其实与飞机大不一样:滑翔机没有自己的动力装置,得完全依赖他力才能在空中飞翔,而且无法长距离地持久飞行。外山先生批评日本社会某些看起来优秀的“精英”,其实不过是貌似飞机的“滑翔机”。
外山先生所言之“滑翔机”,在中国也有一个专用名词——“知道分子”。知道得多,但没一个观点是自己的。有“知”无“识”,只有“知道”,没有文化。
如何让自己变得“有文化”一点,从“滑翔机”变成“飞机”,从“知道分子”变成“知识分子”呢?外山先生提出了“思考的整理学”。《思考的整理学》是外山先生早在1983年写的一本书,至今读起来依旧观点独特新颖,因此畅销不衰。
外山先生在《思考的整理学》里说:一个观点在大脑里产生并发展至成熟,有如酿制一坛芬芳的酒,急不得。而且也并非原材料越多越好,乱七八糟的材料都加进来的话,反而只能酿制出一坛劣酒来。因此,抛弃多余的原材料,换言之也就是抛弃过剩的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但仅仅做到给大脑的知识减肥还远远不够,大脑还需要沉睡,还需要发酵,还需要某种触媒的催化作用,才能最终酿成一个有创意的、视野独特的新观点。而“沉睡”与“发酵”,乃至“触媒的催化”,是需要时间与机缘的,急不得。
外山先生这段话,让我想起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这位出生于德国的加拿大移民作家,被《纽约时报》称为“美国最具人气的精神作家”,他在《The Power of Now》(中译书名为《当下的力量》)里写:“绝大部分人不具有创造性的简单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维,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
为了获取灵感与新的创意,需要让大脑停止思维,进入“无思维状态”。日本的数学家冈洁先生,也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冈洁先生一生研究“多变量解析函数”,身前曾解答出数学领域里的三大难题,而冈洁先生解答数学难题的钥匙,是停止思考数学,转而去学习俳句,研究日本文化。
冈洁先生认为:数学和俳句看似没有关系,但实际上相互作用非常大,因为它们都需要培养“情绪”。这儿的“情绪”,是个日文词,指内心的情感流动,是一个人内在的感性与风情,意思比较接近于中文所说的“情趣”。
冈洁先生认为数学就是“一门通过将自我情绪进行外在表现所创造出来的学问艺术”,因此,学习俳句,掌握“情绪”便非常重要。只有在情绪的感召之下,那一堆堆枯燥的数字,才会变为闪闪发光的美丽公式,才会成为赋有美感的数字,成为一种学问的艺术。
由此可见,要想从“滑翔机”变成“飞机”,从“知道分子”变成“知识分子”,除了“舍弃”,除了“沉睡”与“发酵”,让大脑进入无思维状态外,培养“情绪”也相当重要。而“情绪”的培养,在于学习各种“无用的东西”:如文学阅读、艺术鉴赏、琴棋书画、诗歌音乐……在这些看起来毫无实用价值的学习中,人的感性触角变得敏锐柔软,内心的情绪变得饱满丰盈。在这样的状态下,一旦邂逅具有催化剂作用的外部触媒,一份崭新的创意,便能一点即通,水到渠成。
文章写到这儿,突然发现一个问题:我这么长篇大论写下来,说来说去,也只不过是在分享前辈们的智慧和先人的经验而已。
好吧,我也只是一名“知道分子”。
外山先生说:大脑不是用来装知识的仓库,而是用来创造的工厂。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过剩,人的大脑被塞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如今人们理所当然地倡议要减少垃圾、管理体重,也是时候该清理一下自己的大脑,脱离“大脑的知识肥胖”了。
之所以建议要“脱离大脑的知识肥胖”,是因为在大学任教的外山先生发现:有些学习努力、知识量特别大的学生,写起论文来虽然引经据典,却毫无创意,极其乏味,反而那些缺乏知识量的学生,却能写出有独特见解的论文。
外山先生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那些努力记忆知识的学生们,大脑里的知识过剩。当脑子里被填入各种各样的“知识”之后,反而导致失去了自由思考的空间——记住的知识虽然多,但没有一样是自己的。外山先生将这一类人称为“滑翔机”。“滑翔机”看起来很像飞机,但其实与飞机大不一样:滑翔机没有自己的动力装置,得完全依赖他力才能在空中飞翔,而且无法长距离地持久飞行。外山先生批评日本社会某些看起来优秀的“精英”,其实不过是貌似飞机的“滑翔机”。
外山先生所言之“滑翔机”,在中国也有一个专用名词——“知道分子”。知道得多,但没一个观点是自己的。有“知”无“识”,只有“知道”,没有文化。
如何让自己变得“有文化”一点,从“滑翔机”变成“飞机”,从“知道分子”变成“知识分子”呢?外山先生提出了“思考的整理学”。《思考的整理学》是外山先生早在1983年写的一本书,至今读起来依旧观点独特新颖,因此畅销不衰。
外山先生在《思考的整理学》里说:一个观点在大脑里产生并发展至成熟,有如酿制一坛芬芳的酒,急不得。而且也并非原材料越多越好,乱七八糟的材料都加进来的话,反而只能酿制出一坛劣酒来。因此,抛弃多余的原材料,换言之也就是抛弃过剩的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但仅仅做到给大脑的知识减肥还远远不够,大脑还需要沉睡,还需要发酵,还需要某种触媒的催化作用,才能最终酿成一个有创意的、视野独特的新观点。而“沉睡”与“发酵”,乃至“触媒的催化”,是需要时间与机缘的,急不得。
外山先生这段话,让我想起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这位出生于德国的加拿大移民作家,被《纽约时报》称为“美国最具人气的精神作家”,他在《The Power of Now》(中译书名为《当下的力量》)里写:“绝大部分人不具有创造性的简单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维,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
为了获取灵感与新的创意,需要让大脑停止思维,进入“无思维状态”。日本的数学家冈洁先生,也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冈洁先生一生研究“多变量解析函数”,身前曾解答出数学领域里的三大难题,而冈洁先生解答数学难题的钥匙,是停止思考数学,转而去学习俳句,研究日本文化。
冈洁先生认为:数学和俳句看似没有关系,但实际上相互作用非常大,因为它们都需要培养“情绪”。这儿的“情绪”,是个日文词,指内心的情感流动,是一个人内在的感性与风情,意思比较接近于中文所说的“情趣”。
冈洁先生认为数学就是“一门通过将自我情绪进行外在表现所创造出来的学问艺术”,因此,学习俳句,掌握“情绪”便非常重要。只有在情绪的感召之下,那一堆堆枯燥的数字,才会变为闪闪发光的美丽公式,才会成为赋有美感的数字,成为一种学问的艺术。
由此可见,要想从“滑翔机”变成“飞机”,从“知道分子”变成“知识分子”,除了“舍弃”,除了“沉睡”与“发酵”,让大脑进入无思维状态外,培养“情绪”也相当重要。而“情绪”的培养,在于学习各种“无用的东西”:如文学阅读、艺术鉴赏、琴棋书画、诗歌音乐……在这些看起来毫无实用价值的学习中,人的感性触角变得敏锐柔软,内心的情绪变得饱满丰盈。在这样的状态下,一旦邂逅具有催化剂作用的外部触媒,一份崭新的创意,便能一点即通,水到渠成。
文章写到这儿,突然发现一个问题:我这么长篇大论写下来,说来说去,也只不过是在分享前辈们的智慧和先人的经验而已。
好吧,我也只是一名“知道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