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利斯声称他不得不充当查尔斯·达尔文的后卫。他说了一堆自己所认为的常识,却挑战了人类千百年来生活于其中的文明语境和优越感觉。当人因其能思考而高于其他物种并为此激动不已在几十个世纪里连篇累牍地歌颂自己的大脑、自己思考的优越性时,莫利斯却用非常清醒的思考把人拉到了与其他动物同等的地位,这无疑令人癫狂。
裸猿三部曲
[英]德斯蒙德·莫利斯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967年,莫利斯出版了《裸猿》,把人还原成“猿”,挑战了人类的优越感。一时,批评、谩骂、反对声不断,其著作甚至遭到禁止。然而莫利斯依然我行我素,在一片嘘声中,继续出版了《人类动物园》、《亲密行为》,印数已达两千万册。是的,你可以不同意他,但你不能漠视他,因为,他给出的人类生存答案往往不易反驳。
对人的批评不绝于耳,罗马俱乐部成员就忧心忡忡地指出人类增长的极限。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第三次浪潮的兴起,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能够想到的,人类迟早能做到。增长是没有极限的。莫利斯却另辟蹊径,发动了一场人的科学的革命,他以人的生物学的本质属性,反驳了人的进化和思维定式。
作为“宇宙的灵长,万物的精华”的一员,我也不喜欢莫利斯的所谓“使人兽化的”,“有损于”“人类形象”的观点。我们有足够的自信,有太多的自傲,可惜莫利斯偏不让你如愿。在一个被不断膨胀的物种优越感宠坏的群体中,莫利斯的声音显得非常另类。当其他学者温和地陈述人类症结并提出温情的解决方法时,莫利斯却一针见血地向你展示了一条关于人类生存发展真相的艰难历程。
“物种起源”曾撼动 “神创说”,几百年过去了,没有多少人还会公开审判达尔文,但人们不一定完全了解达尔文。莫利斯声称他不得不充当查尔斯·达尔文的后卫。他说了一堆自己所认为的常识,却挑战了人类千百年来生活于其中的文明语境和优越感觉。当人因其能思考而高于其他物种并为此激动不已在几十个世纪里连篇累牍地歌颂自己的大脑、自己思考的优越性时,莫利斯却用非常清醒的思考把人拉到了与其他动物同等的地位,这无疑令人癫狂。当然,他的被批被禁被争论被追杀和西方社会的宗教归宿不无关系,但如果他在它处放言,居于其中的人是否会对他宽容呢?答案几乎是否定的。因为莫利斯挑衅的不是西方的宗教,而是人类本身。
1987年我国有了《裸猿》第一个中译本,接着又先后出现过几个,要么不够完整,要么不够准确,终难让人领略其深刻含义。2010年3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德斯蒙德·莫利斯之“裸猿三部曲”的全译本。《裸猿》1987版的翻译者何道宽教授再续前缘,奉献了准确精炼、简约流畅的译本,且深得原作风趣语言之神韵,有异化之功。
裸猿“三部曲”由《裸猿》、《人类动物园》和《亲密行为》三本书组成。《裸猿》分析人与猿之间不可切断也无从回避的原始基因:人类无论怎样高度发展,仍受制于生物学规律;《亲密行为》则把视野完全还给人类,分析了我们被各种冠冕堂皇的思想包装得分外美丽的亲密行为的生物性动因,揭示了人类在日常生活方面“为”与“不为”的深层心理原因。而剖析人类生存现状的《人类动物园》提出了一个在现时现世几乎无法解决,也没有出路的严峻问题:我们的生存空间与我们的天性相悖,这使得都市生活日渐成为人性的灾难。
《裸猿》——文明的尾巴之谜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类在文明的道路上跃进,然而人类自身就是他所创造的文明的无法回避也无从消灭的小尾巴。意识到这一点,当时骂莫利斯的人应该要少一半。三部曲打头阵的《裸猿》致力于解开的,就是人类文明的尾巴之谜,而解谜过程的最大关键词,是“联系”而非对立。
由于莫利斯的清醒和冷静,由于他一击就中问题的核心,所以很多人,无论读过他的著作的,还是没读过他著作的,不是先畏惧了他手中明晃晃的手术刀,就是在道听途说中以为他解剖起人类来毫不留情。莫利斯所面对的大多数敌意,都来自误解。误解了他解剖的目的,误解了他对人类生物本性的态度。莫利斯一直强调他所言者,不过是常识是本质,可惜人们并不买账,总觉得他对人类居心叵测。然而,真正把《裸猿》读进去才明白,莫利斯虽然犀利,却也温柔而充满善意,因为,他压根没有把人类的生物本性和他们所创造的文明对立起来。他更多地表达的,是人类生物本性与其文明性的联系,或者说得更诗意一点,正是人类的生物性,才孕育了那称为人类文明的东西。我曾听不知是哪一位前辈学者说过:“好吃懒做”这个词在当代社会应获得价值重估和重新阐释,因为社会的发展(尤指技术和物质)基本离不开这四个字的推动。在莫利斯的语境下,如果我们把这四个字再泛化总结一下,那就可泛指人类的生物本性了。
人的生物本性不是用来给他们的璀璨文明“拖后腿”的,即便是《人类动物园》那本通篇讲人类生物性对人类社会性残酷设限的书,作者也无意表达“拖后腿”之类的意思。在他所揭示的种种限制中,往往还蕴涵着生机和赞美。然而文明了的人类很敏感,论其他动物的生物性可以,论人类这种动物的生物性就犯忌,这种匪夷所思又司空见惯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强盗逻辑只能说明一件事:跑步进入生物进化春天的人类已经为捍卫自身的进化优越性创造了一套话语霸权,而要在人类的话语霸权中议论人类,基本是一条从先驱通往先烈之路。让我们庆幸莫利斯虽然遭受了洪水猛兽般的非议,却并没有轻易地成为先烈,且倔强依然,独立依然。他很早就清醒地说过:写猫猫狗狗,大家都爱你;写人类自身,后果很严重。也许“裸猿”这个名字本身就令人不快,它带着嘲弄,又充满含蓄的攻击性,以至于当莫利斯在这个名字下揭示一连串的人类真相时,顿时礼崩乐坏,人人自危,乃至众口铄金。1994年,借着本书再版的机会,莫利斯说道:“过了25年,我送给你的讯息依然如故——你是旷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物种里的一员。请理解你的动物本性并予以接受。”现在2010年了,情况怎样呢?人口已冲破60亿了。
《人类动物园》——人类的自我囚禁
我们不是生活在城市水泥丛林中,而是自我囚禁在人类动物园中。
相比《裸猿》的“赤裸裸”引人不快,《人类动物园》要谨慎得多,也更易为都市文明人所接受,莫利斯试图寻找摆脱人类生存困境的出路,因此当他讨论完人之兽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与它和人之文明性不可分割的联系时,转而一头扎进了人性的困境,在这本书中解开了人类自我囚禁之谜。人类的自我囚禁恰恰来自社会的高度发展,来自文明的圆熟和蓬勃。而社会发展的动力、催熟文明的驱力又是什么呢?这是上一本书《裸猿》给出的答案。那么《人类动物园》所面临的就是一个极其有趣的矛盾关系,人的生物性发展了社会,又制约了这一发展的未来,对人类自身造成了困境。如果我们还生活于荒野,还没有走进都市这个动物园,那么这些困境都不成为困境,然而强化这一有违人类生物本性困境的,正是人类在生物本性驱使下所改造的社会。这听起来像绕口令,却是人类生存现状最合理的荒诞之处。在这本充满妙言警句的书里,莫利斯讲蜗居,讲打肿脸充胖子的高阶崇拜,讲领袖十大金科玉律,讲现代人的怪异行为,讲刺激过度与刺激不足的荒谬反应,又语带狂热地讲创造力和童心。也许我不该加上那些带有道德判断和审美决断意味的形容词,因为莫利斯论述他的“人群”,破解他们身上无法消除的生物符码,却并不占据道德制高点来判断他们。他会呼吁,会用密集而深情的句子和语气作含蓄的号召,但他的重点不是善恶。莫利斯不说教,相反,他幽默松弛,用轻松戏谑的语言分析严肃问题和残酷现实。
难得的是他质疑人类的优越感,又大声疾呼;他冷观我们的作茧自缚,又不忘留下希望。莫利斯总是忍不住撕碎人类世界表象的装饰性美好,一语道破人类的悲哀。当三次工业革命和匪夷所思的无数技术革命让我们的生活越变越“好”并让我们沉浸在“发展”的繁荣和“超越”的喜悦中时,莫利斯却指出了这种超越的可悲——你以为自己是鸟,可以自由飞翔,其实不过是风筝,身后总扯着生物本性的长线;你以为发明的中央处理机,既可千变万化,又可像楔形文字一样古朴,其实不过学习和条件反射所决定的。我们以为人的智慧无所不能,却不知我们向自然发起的一切挑战与征服正在反噬人类。然而,如果你以为莫利斯是一个激进的环境保护主义者或者只是在批判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戕害从而表现出某种“堂吉诃德式”的正义感和“梁思成式”的忧患情怀,那么你又看偏了。智者之智就在于他从不用惯性的世俗思维去看问题。莫利斯并不直接批判和呼吁什么,他只是展现那满纸的密码又是什么。他分析外群体内群体,分析战争的发生,并不为正邪之辩。他总是一下子就走到问题的核心,破除所有道德情感、文化政治的障眼法。
《亲密行为》——习惯的真相
著名法语电影《新桥恋人》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你梦见谁,醒来就去见他。生活就该这么简单。”可惜,我们的生活面具重重,华服厚重,以至于最初的渴望都已经被掩盖被遮蔽被伪装。
如果你对于动物实在没什么好感,那么就去读《亲密行为》吧,莫利斯终于在这本书里把他的全副精力和全部眼光对准了可爱的纯粹的人类。这本书读起来更学术些,作者的视角也更细腻,而且整本书看似讨论人类亲密行为发生根源的生物学问题,实则发出了善意的社会学和美学呼吁。
莫利斯的犀利之处就在于他不相信什么“习惯”,他穿透了并批评了“习以为常”,穿透了所谓的常识带给人们的麻木与自以为是。他分解了“常态”,透露了“真相”,告诉我们“以为”和“实质”压根不是一回事。就拿抽烟这个成人世界的普遍行为来说,有几个人在享受快感时会想到,成人对香烟的依赖等于婴儿对奶嘴的依恋,所寻求者不过是久已失去的来自母亲的亲密抚慰。又如“以手支头”这个常见行为,原来是我们拥抱自我的变形——表面上,我们托腮;心灵深处,我们拥抱自己。在《亲密行为》中,莫利斯揭示的正是这些沉睡的真相,是从露出海面的那1/5冰山,去寻找与探索隐藏在海面下的那4/5的巨大冰山群。
他是深刻的。
莫利斯在揭示真相之后,总是忍不住提出使得人类生活得更幸福、更能与其文明程度相匹配的建议。真正文明的,不是文明的华服,而是被华服遮盖的本真。“温柔的施爱和受爱并不是虚弱的表现,并不仅仅是婴儿和年轻人的专利;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如果我们能释放我们的情感,偶尔陶醉于回归亲密感觉的神奇境界,生活不就容易得多、舒适得多了吗!”就像李安终于忍不住在他的《喜宴》中跳出来呼喊“这是中华5000年来的性压抑!”莫利斯也在彻底的手术后忍不住跳出来发出了热情洋溢的呼唤。
渡边淳一也曾在他的《失乐园》序言中说:“我感到人类已经迷失了自己的原点,他们不知道在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的反向极上,我们人类充其量不过是动物。”身处21世纪的中国来读莫利斯的“裸猿三部曲”极有价值。莫利斯著书时在欧美大陆上发生的一切人类生存困境与人性危机正是如今被视为西方发达国家精神垃圾场的中国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的国家似乎啥现代化的精神好处还没捞着,却被倾倒了一堆各种思潮的赝品,比如“垮掉的一代”的精神独立性、反叛性和创造性没学着,年轻人就先学会了怎么垮掉怎样速朽了。于是莫利斯的书,不仅写给了当时的欧美读者,更是写给了今天的中国读者。所谓经典,在于它给出的答案是永恒的。面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和时代症结,莫利斯的著作惊人地消解了时间的封印。
三部曲不无忧虑,而又充满希望。莫利斯挑战了“优越”,却给了你“智慧”:人,只有直面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
裸猿三部曲
[英]德斯蒙德·莫利斯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967年,莫利斯出版了《裸猿》,把人还原成“猿”,挑战了人类的优越感。一时,批评、谩骂、反对声不断,其著作甚至遭到禁止。然而莫利斯依然我行我素,在一片嘘声中,继续出版了《人类动物园》、《亲密行为》,印数已达两千万册。是的,你可以不同意他,但你不能漠视他,因为,他给出的人类生存答案往往不易反驳。
对人的批评不绝于耳,罗马俱乐部成员就忧心忡忡地指出人类增长的极限。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第三次浪潮的兴起,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能够想到的,人类迟早能做到。增长是没有极限的。莫利斯却另辟蹊径,发动了一场人的科学的革命,他以人的生物学的本质属性,反驳了人的进化和思维定式。
作为“宇宙的灵长,万物的精华”的一员,我也不喜欢莫利斯的所谓“使人兽化的”,“有损于”“人类形象”的观点。我们有足够的自信,有太多的自傲,可惜莫利斯偏不让你如愿。在一个被不断膨胀的物种优越感宠坏的群体中,莫利斯的声音显得非常另类。当其他学者温和地陈述人类症结并提出温情的解决方法时,莫利斯却一针见血地向你展示了一条关于人类生存发展真相的艰难历程。
“物种起源”曾撼动 “神创说”,几百年过去了,没有多少人还会公开审判达尔文,但人们不一定完全了解达尔文。莫利斯声称他不得不充当查尔斯·达尔文的后卫。他说了一堆自己所认为的常识,却挑战了人类千百年来生活于其中的文明语境和优越感觉。当人因其能思考而高于其他物种并为此激动不已在几十个世纪里连篇累牍地歌颂自己的大脑、自己思考的优越性时,莫利斯却用非常清醒的思考把人拉到了与其他动物同等的地位,这无疑令人癫狂。当然,他的被批被禁被争论被追杀和西方社会的宗教归宿不无关系,但如果他在它处放言,居于其中的人是否会对他宽容呢?答案几乎是否定的。因为莫利斯挑衅的不是西方的宗教,而是人类本身。
1987年我国有了《裸猿》第一个中译本,接着又先后出现过几个,要么不够完整,要么不够准确,终难让人领略其深刻含义。2010年3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德斯蒙德·莫利斯之“裸猿三部曲”的全译本。《裸猿》1987版的翻译者何道宽教授再续前缘,奉献了准确精炼、简约流畅的译本,且深得原作风趣语言之神韵,有异化之功。
裸猿“三部曲”由《裸猿》、《人类动物园》和《亲密行为》三本书组成。《裸猿》分析人与猿之间不可切断也无从回避的原始基因:人类无论怎样高度发展,仍受制于生物学规律;《亲密行为》则把视野完全还给人类,分析了我们被各种冠冕堂皇的思想包装得分外美丽的亲密行为的生物性动因,揭示了人类在日常生活方面“为”与“不为”的深层心理原因。而剖析人类生存现状的《人类动物园》提出了一个在现时现世几乎无法解决,也没有出路的严峻问题:我们的生存空间与我们的天性相悖,这使得都市生活日渐成为人性的灾难。
《裸猿》——文明的尾巴之谜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类在文明的道路上跃进,然而人类自身就是他所创造的文明的无法回避也无从消灭的小尾巴。意识到这一点,当时骂莫利斯的人应该要少一半。三部曲打头阵的《裸猿》致力于解开的,就是人类文明的尾巴之谜,而解谜过程的最大关键词,是“联系”而非对立。
由于莫利斯的清醒和冷静,由于他一击就中问题的核心,所以很多人,无论读过他的著作的,还是没读过他著作的,不是先畏惧了他手中明晃晃的手术刀,就是在道听途说中以为他解剖起人类来毫不留情。莫利斯所面对的大多数敌意,都来自误解。误解了他解剖的目的,误解了他对人类生物本性的态度。莫利斯一直强调他所言者,不过是常识是本质,可惜人们并不买账,总觉得他对人类居心叵测。然而,真正把《裸猿》读进去才明白,莫利斯虽然犀利,却也温柔而充满善意,因为,他压根没有把人类的生物本性和他们所创造的文明对立起来。他更多地表达的,是人类生物本性与其文明性的联系,或者说得更诗意一点,正是人类的生物性,才孕育了那称为人类文明的东西。我曾听不知是哪一位前辈学者说过:“好吃懒做”这个词在当代社会应获得价值重估和重新阐释,因为社会的发展(尤指技术和物质)基本离不开这四个字的推动。在莫利斯的语境下,如果我们把这四个字再泛化总结一下,那就可泛指人类的生物本性了。
人的生物本性不是用来给他们的璀璨文明“拖后腿”的,即便是《人类动物园》那本通篇讲人类生物性对人类社会性残酷设限的书,作者也无意表达“拖后腿”之类的意思。在他所揭示的种种限制中,往往还蕴涵着生机和赞美。然而文明了的人类很敏感,论其他动物的生物性可以,论人类这种动物的生物性就犯忌,这种匪夷所思又司空见惯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强盗逻辑只能说明一件事:跑步进入生物进化春天的人类已经为捍卫自身的进化优越性创造了一套话语霸权,而要在人类的话语霸权中议论人类,基本是一条从先驱通往先烈之路。让我们庆幸莫利斯虽然遭受了洪水猛兽般的非议,却并没有轻易地成为先烈,且倔强依然,独立依然。他很早就清醒地说过:写猫猫狗狗,大家都爱你;写人类自身,后果很严重。也许“裸猿”这个名字本身就令人不快,它带着嘲弄,又充满含蓄的攻击性,以至于当莫利斯在这个名字下揭示一连串的人类真相时,顿时礼崩乐坏,人人自危,乃至众口铄金。1994年,借着本书再版的机会,莫利斯说道:“过了25年,我送给你的讯息依然如故——你是旷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物种里的一员。请理解你的动物本性并予以接受。”现在2010年了,情况怎样呢?人口已冲破60亿了。
《人类动物园》——人类的自我囚禁
我们不是生活在城市水泥丛林中,而是自我囚禁在人类动物园中。
相比《裸猿》的“赤裸裸”引人不快,《人类动物园》要谨慎得多,也更易为都市文明人所接受,莫利斯试图寻找摆脱人类生存困境的出路,因此当他讨论完人之兽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与它和人之文明性不可分割的联系时,转而一头扎进了人性的困境,在这本书中解开了人类自我囚禁之谜。人类的自我囚禁恰恰来自社会的高度发展,来自文明的圆熟和蓬勃。而社会发展的动力、催熟文明的驱力又是什么呢?这是上一本书《裸猿》给出的答案。那么《人类动物园》所面临的就是一个极其有趣的矛盾关系,人的生物性发展了社会,又制约了这一发展的未来,对人类自身造成了困境。如果我们还生活于荒野,还没有走进都市这个动物园,那么这些困境都不成为困境,然而强化这一有违人类生物本性困境的,正是人类在生物本性驱使下所改造的社会。这听起来像绕口令,却是人类生存现状最合理的荒诞之处。在这本充满妙言警句的书里,莫利斯讲蜗居,讲打肿脸充胖子的高阶崇拜,讲领袖十大金科玉律,讲现代人的怪异行为,讲刺激过度与刺激不足的荒谬反应,又语带狂热地讲创造力和童心。也许我不该加上那些带有道德判断和审美决断意味的形容词,因为莫利斯论述他的“人群”,破解他们身上无法消除的生物符码,却并不占据道德制高点来判断他们。他会呼吁,会用密集而深情的句子和语气作含蓄的号召,但他的重点不是善恶。莫利斯不说教,相反,他幽默松弛,用轻松戏谑的语言分析严肃问题和残酷现实。
难得的是他质疑人类的优越感,又大声疾呼;他冷观我们的作茧自缚,又不忘留下希望。莫利斯总是忍不住撕碎人类世界表象的装饰性美好,一语道破人类的悲哀。当三次工业革命和匪夷所思的无数技术革命让我们的生活越变越“好”并让我们沉浸在“发展”的繁荣和“超越”的喜悦中时,莫利斯却指出了这种超越的可悲——你以为自己是鸟,可以自由飞翔,其实不过是风筝,身后总扯着生物本性的长线;你以为发明的中央处理机,既可千变万化,又可像楔形文字一样古朴,其实不过学习和条件反射所决定的。我们以为人的智慧无所不能,却不知我们向自然发起的一切挑战与征服正在反噬人类。然而,如果你以为莫利斯是一个激进的环境保护主义者或者只是在批判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戕害从而表现出某种“堂吉诃德式”的正义感和“梁思成式”的忧患情怀,那么你又看偏了。智者之智就在于他从不用惯性的世俗思维去看问题。莫利斯并不直接批判和呼吁什么,他只是展现那满纸的密码又是什么。他分析外群体内群体,分析战争的发生,并不为正邪之辩。他总是一下子就走到问题的核心,破除所有道德情感、文化政治的障眼法。
《亲密行为》——习惯的真相
著名法语电影《新桥恋人》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你梦见谁,醒来就去见他。生活就该这么简单。”可惜,我们的生活面具重重,华服厚重,以至于最初的渴望都已经被掩盖被遮蔽被伪装。
如果你对于动物实在没什么好感,那么就去读《亲密行为》吧,莫利斯终于在这本书里把他的全副精力和全部眼光对准了可爱的纯粹的人类。这本书读起来更学术些,作者的视角也更细腻,而且整本书看似讨论人类亲密行为发生根源的生物学问题,实则发出了善意的社会学和美学呼吁。
莫利斯的犀利之处就在于他不相信什么“习惯”,他穿透了并批评了“习以为常”,穿透了所谓的常识带给人们的麻木与自以为是。他分解了“常态”,透露了“真相”,告诉我们“以为”和“实质”压根不是一回事。就拿抽烟这个成人世界的普遍行为来说,有几个人在享受快感时会想到,成人对香烟的依赖等于婴儿对奶嘴的依恋,所寻求者不过是久已失去的来自母亲的亲密抚慰。又如“以手支头”这个常见行为,原来是我们拥抱自我的变形——表面上,我们托腮;心灵深处,我们拥抱自己。在《亲密行为》中,莫利斯揭示的正是这些沉睡的真相,是从露出海面的那1/5冰山,去寻找与探索隐藏在海面下的那4/5的巨大冰山群。
他是深刻的。
莫利斯在揭示真相之后,总是忍不住提出使得人类生活得更幸福、更能与其文明程度相匹配的建议。真正文明的,不是文明的华服,而是被华服遮盖的本真。“温柔的施爱和受爱并不是虚弱的表现,并不仅仅是婴儿和年轻人的专利;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如果我们能释放我们的情感,偶尔陶醉于回归亲密感觉的神奇境界,生活不就容易得多、舒适得多了吗!”就像李安终于忍不住在他的《喜宴》中跳出来呼喊“这是中华5000年来的性压抑!”莫利斯也在彻底的手术后忍不住跳出来发出了热情洋溢的呼唤。
渡边淳一也曾在他的《失乐园》序言中说:“我感到人类已经迷失了自己的原点,他们不知道在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的反向极上,我们人类充其量不过是动物。”身处21世纪的中国来读莫利斯的“裸猿三部曲”极有价值。莫利斯著书时在欧美大陆上发生的一切人类生存困境与人性危机正是如今被视为西方发达国家精神垃圾场的中国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的国家似乎啥现代化的精神好处还没捞着,却被倾倒了一堆各种思潮的赝品,比如“垮掉的一代”的精神独立性、反叛性和创造性没学着,年轻人就先学会了怎么垮掉怎样速朽了。于是莫利斯的书,不仅写给了当时的欧美读者,更是写给了今天的中国读者。所谓经典,在于它给出的答案是永恒的。面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和时代症结,莫利斯的著作惊人地消解了时间的封印。
三部曲不无忧虑,而又充满希望。莫利斯挑战了“优越”,却给了你“智慧”:人,只有直面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