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经典,洞见圣人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bnmzhao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经的问题是近一百年间才产生的问题,因为在之前,这个问题不是个问题。
  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功,那他首先要对成功有一个基本的思考和界定。成功不是稀里糊涂就能做到的:让人成为人,让生命之花绽放。不论是牡丹花还是菊花,开放了就是成功,而不在于它被卖到谁家。不是说有钱人买了这朵花,它就成功了,没钱的人买了这朵花,它就不成功;或者说没人把它拿走,它在大自然中自然地绽放就叫不成功,不是这样的。但是今天,我们已经习惯性地认为,这朵花被人掐走才叫成功。不是很奇怪吗?所以我们要回到生命那个本然去看待问题。
  经典本身不是家园——经典是通人、达人、君子所留下来的,可以辅助我们寻找家园的路标。假如说,我们有个心灵家园所在,你需要回去。就要寻找一条路径,此路径即是“道”。因为你还在你身上,只是你不知道你是谁了,或者你误认为你是谁,如此而已。所以当我们演说时,不得不画一个辅助线试图让大家明白。用文字打比方,就可能被这个比方给迷误了,你一直以为好像有一段距离,这是第一要消除的。第二,脏了要擦干净,只是比喻。心要像镜子,这都是比喻。但是你不能真的那么以为。所有圣人的经典中都有大量的比方,你要直指他的比方为知,就会对经典本身产生迷恋,一旦对经典本身产生迷恋,以为读了《道德经》,我就能获得能量;读了《圣经》,我就能获得上帝的庇护;读了《金刚经》,我就……这些都是作怪!我们对经典有无上的敬畏感,这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要拿这敬畏感作为条件:我们有这种敬畏感,它就能给我力量。一定要纯粹!你趴在祖先坟前磕头,不是真的祖先在那土地里,但是你必须真的当他在土地里,以表达你的敬畏感。
  我们为什么要对先贤磕头?中国人都知道“祭神如神在”,孔子为什么要强调这个?他真的不是让你迷信,但是你必须得要有信仰。信仰与迷信没关系。有人说:“我什么都不信,我信自己。”你信自己,那么你自己是谁啊?那就叫迷信。你自己是个虚空无主体的人,你怎么叫信自己,无非信自己的情绪。只要拍着胸脯说“我信自己”,你这一生将过得非常不堪,会被自己耍得晕头转向。那不是一个大丈夫表明自己有丈夫气的话,恰恰是一个狂徒的妄言。事实上,的确每个人必须信自己,但是那个“自己”必须是见独的自己,所谓宇宙间光条条、赤裸裸、独一不二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与宇宙同大的“我”——就不是肉身所控制的东西了。问题是一般人有没有那个能力找见那个自己?所以要有无上的敬畏感:敬畏生命,敬畏任何一物。所以孔子在《论语》中告诫弟子“祭神如神在”!你必须知道,在宗庙中祭祀的时候神在。出去的时候可以忘掉,甚至你可以不进去拜他,但是你不能在祭祀的时候,一边磕头一边嘴里叽里咕噜地说我才不信这一套呢!你要么不干这事,你要是干这事,就真诚干这个事,这就是儒家所说的“诚”的功夫。


  “精诚所至,金石可镂”这话绝对不是虚的。读经也是如此。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早你教他说废话也是教,你教他读经也是教。就像一个空隙,填什么都是填。人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之所以欲望越来越多,是因为他的想法越来越多,他已经可以启动思维了。当他开始启动思维的时候,他只有把曾经装在肚子里的经验自己拿去琢磨。如果你之前装的都是废话,他就只能去琢磨废话;如果你之前装的是圣贤的东西,他总会琢磨琢磨圣贤的,圣贤那些直击人心的语言就会越琢磨越有味道。这就是为什么古代那些圣人,小时候思维方式就不一样。
  你一定要有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要想有出众的人生,你就必须有出众的思维。思维不出众,老梦想有出众的结果,怎么可能呢?成功的人,思维一定出众,王阳明科考没有考上。一般人没考上都在那里难过、羞愧。王阳明那时候还年轻,就说:“人皆以不及第为耻,吾独以不及第而动心为耻。”同样都年轻过,为什么他能这样想,你不能这样想?一般人是以外在的考不上为耻辱,他却说,我考不上说明我没有本事,如果我因为考不上,我就开始动心了,就开始糊涂了,这才是耻辱。随便地动所谓的荣耻之心,那说明你晃荡。梁漱溟的父亲,在梁漱溟第一次没考上的时候说:“恭喜你了,儿子!你若不幸考上秀才,你一条腿就没有了;你若中了举人,四肢就砍掉了;你要是最不幸,中了状元,你就成了植物人了。”这……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儿子。所谓“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那就是不随波逐流,不媚俗,不从众,也不刻意地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
  “圣人求同”,看历代圣贤是怎么干的,要朝那里靠近,而不是和俗众靠近。朝圣贤靠近,才有众生。朝流俗靠近,就既没有流俗,也没有圣贤。我们今天的教育,已经让老的不知道自己是老的,少的不知道自己是少的。孔子说“十五志学而不志于谷”,我们要怵然觉得:我十五岁应该干嘛?我十五岁的时候满脑子在想着怎么能考上重点中学。然后,孔子说不志于谷,你再想想,你志于什么?不就是志于后来能找个好工作,志于谷吗?你突然发现你和圣人已经远离了。这个时候会出现这么一个状况:要么是孔子错了,要么就是你错了。如果还承认孔子安排的是对的,你就要想想,你和他不一样,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三十而立”。我们如果把“三十而立”理解为:我们已经三十岁了,我们要能养家了。那叫什么立?无论你是九岁能混饭吃,还是三十岁,或者是八十岁,都与你的志向无关,那都是混饭吃。这个“立”,是人格立起来了!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了。这是十五年志学的结果。十五年志于道,直击生命的本然。用十五年的时间,十五岁到三十岁,才差不多知道自己是谁。立志了,这个人算是立起来了,不是匍匐在地上,不是别人说啥,你都情绪上地说好或者不好。我心情快活的时候,别人说什么我都觉得对;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别人说什么我都说不对。这叫立得住吗?立不住头脑和灵魂,立不住心。这个“立”,就是后来张载说的,立心!三十岁知道自己是谁。立心,能够独立思考,四十岁才能不惑。这不惑就是不糊涂了。用十年的时间善护,善护着自己的本心。终于有一颗正心了,我知道我是谁了。所谓“不惑”,就是你知道,上对父母应该怎么办,中对兄弟应该怎么办,下对晚辈应该怎么办。对自己,该干嘛不该干嘛,你知道该怎么办。什么是你要的,什么是你不要的,你很清楚。再过十年,“五十而知天命”。今天的人也大言不惭地说我五十了,知天命之年。这话怎么好意思说?那是孔子说的,哪是你用的呢?真是胡乱贴标签。什么叫“知天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是立自己的心,“不惑”是知道自己该怎么混,遇到事该怎么处理。但这只是在人世间。到五十岁才知道天地和我们是一体的啊!知道我命与天,天命不是我想死就死,想活就活。你就知道什么叫有你不可控制的东西。你不至于傲慢到“哎呀,天奈我何”!你的命归天管,你不要挣扎。你既不要绝望,也不要亢奋。这天命,不是被动,也不是主动,既有使然、使命,也有天命,因为你的命是天给的。但是我们一般人却认为命是我们自己的。这关一定要破掉!如果你以为是你自己的,你就会自杀。你觉得你可以处理你的命,这是该天杀的。你怎么有权利去处理你的命呢?你得要诚惶诚恐地尊重你的命,重命而不轻死,所谓“尊生而重命”,但是重命不等于贪生。这才叫知天命。你知道你的每一天都是上天给的,但是你绝不贪生,也不找死。
  读经,是重新聆听圣人的教诲。多一个按照圣人教诲行事的人,这世界就多一个君子,多一个君子,就会少一个小人。这也是一个人心阵地的抢夺战。这就是今天为什么要读经,为什么这么多同仁重启书院之教。这是一个人心的抢救战,而且刚刚开始。
其他文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上师。也许因为商业帝国的庞大,特别容易吞噬一个人的身心,阿里巴巴集团的成功,反而让马云的心灵更加空荡。这位商业奇才,两次跟所谓的道家大师李一和气功大师王林结识,都差一点酿成伪大师的帮凶。为什么?当今的中国古文化断层多年,没有扎实的文化根基,没有大智慧文化的种子,哪里会生长出大师的栋梁。钱学森生前呼唤大师的出现,正缘于此。人终归属于心灵的。越是权力、地位、财富、事业、名气大的人,
期刊
今年“4·20”四川雅安芦山7级地震,给当地造成了巨大损失,不仅水电气中断,房屋也几乎全部受损,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可是,在芦山地震震中龙门乡古城村却有一座百年老宅屹立不倒。该老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上下两层,木瓦结构。与周围民房或倒塌、或开裂不同,老宅除了屋脊上掉下几片瓦片外,其他几乎完好无损。7户张姓人家震后在这里照常生活。  为什么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仍能昂然屹立?这其中到底藏有怎样的奥秘?
期刊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牛郎织女的传说历经千年不衰,让被称为东方情人节的七夕成为最具浪漫色彩的中国传统节日。  然而,传统七夕怎样过,才算过足中国味?  流传了2000多年的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已被中国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百年来,诗人们更是创作出大量与此相关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
期刊
◎由小见大  柳公绰从小就有点圣人的模样,非圣贤的书不读,在自我修养上“狠斗私字一闪念”,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小事上,他却看得很重。有一年发生天灾,粮食欠收,老百姓多吃不饱饭,这在家境富裕的柳家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可柳公绰则不然,虽然衣食无忧,他却有一种“忧天下之忧”的情怀,自觉减少了粮食消费,每顿饭不超过一碗,只吃个半饱,一直到丰年,才恢复了原来的饭量。有人不太理解,曾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说
期刊
八月,犹觉夏日漫长,且让我们在诗中念想另一个季节,夏的暑热中会否感受到一丝冬的清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松竹梅岁寒三友的竹,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化。  竹不仅起源于中国,而且中国是竹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作为物质文化的竹,古代文人刘岩夫对竹的实用功能做了精辟的论述,竹之“及乎将用,则裂为简牍,于是写诗书彖象之辞,留示后代。微则圣哲之道,坠地而不闻矣,故后人又何所宗欤?至若簇而箭之,插羽
期刊
古今教育对比  现在一个孩子从6岁读小学开始算的话,大学毕业22岁,至少读16年书。其实如果读5年蒙学(包括洒扫应对进退、六艺对应的现代科目)、3年经史,然后游学2年,一共10年,将会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出来?  用16年培养一个庸才,大人孩子一起遭罪(并非绝对,出庸才的几率较高),和用10年的时间去培养一个人才(也并非绝对,只是可能性很高,但至少是一个价值观、心智健全的人),孰优孰劣,显而易见
期刊
如果壶会说话,她一定会责怪我的粗心。  读陆羽《茶经》,我突发奇想,用古法煎茶喝。我便开始用这把壶煮普洱茶喝。  煮茶之前,要先将洗壶时所留下的水分烤干。用茶刀从茶饼上撬下些许茶后,把茶投入壶中。手执壶柄,转动壶身,以使壶均匀受热,同时,不停地晃动壶身,也可避免茶块焦煳。待茶块水分烘干,逼出茶香之时,即可往壶中注入开水洗茶。  洗茶的水倒出来,可用于温杯。  再放水煎茶,水在壶中,稍稍过半。煎茶要
期刊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唐·王梵志  ◎最初的纯一  仿佛只要一跟人提及禅佛,都会觉得,那是一种虚幻缥缈的境界,有着不可领悟的玄机。却不知,深刻的底蕴,表达的即为朴素的道理。而朴素的外在,却寄寓深沉的内涵。我们总把佛界看作是谜,费尽心思地想要琢磨出最后的谜底。却不知,人生一局棋,关于输赢,我们总是无能为力。
期刊
儒家由孔子创立,宣扬仁义礼乐,以“仁爱”为核心、 “中庸”为准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与道家的“清静无为”还不完全一样。中医的养生之道,除与医学发展有关系,还与宗教、哲学、伦理道德、民风习尚等有关系。儒家思想千百年来就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儒学也在影响着中医养生学的发展。  孔子讲的“仁爱”,除了亲人、爱人之外,还包括孝悌、宽、信、敏、惠、简、恭、谦、温、刚、毅、勇等等道德行为规范,
期刊
在各种养生功法中,常常可以见到抱球的动作。汲取阳气的时候,双手应往天空抱球;而要滋阴的话,就要朝身体下方抱地气;太极讲究的是阴阳和谐,所以抱球一般是抱在腰间。因此,如果遇到肝肾阴虚引起的口干、失眠、更年期提前等症状,太极滋阴法是最便捷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阴气不管多少,也要经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阴血、阴气与生俱来,年轻的时候可以不断地得到滋养和补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又不断地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