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骨科医生应该具备的三大特点:具有专业前瞻性的视野和创新能力,具有敢于学术质疑的气魄,具有强烈帮助病人的社会担当和人文情怀。这三点在郭晓东的职业生涯中都得以体现。
他常说:“医学的进步要依靠具有科研思维的临床医生和具有临床思维的科学家。”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郭晓东发明转化了Union Plate髋臼解剖钢板、高位髂腹股沟入路,提出了脊髓脊膜腔综合征的理念和综合治疗新策略。
攻克一个个技术堡垒
2018年4月震惊中外的“中兴”事件再次向我们警示,如果没有创新,没有核心技术,就可能随时随地被“卡脖子”。芯片是通讯行业的核心技术,那么我国骨科的核心技术又该何去何从?郭晓东认为,创新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要“以所见知所不见,不能视而不见、见而不思、思而不作、作而不精。”
临床实践中,郭晓东体会到髋臼骨折手术没有“称手”的器械可用,便开始思考如何“原创”。终于经过近十年的构思和沉淀后,一套相对完整的新型髋臼解剖钢板体系跃然纸上。为了层层保护苦心钻研出来的成果,郭晓东先后申请获得了12项中国国家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以及PCT专利和美国专利各1项。
“不能为了写专利而写专利,放在柜子里的专利就是一堆废纸。”郭晓东又带着自己的专利和想法,马不停蹄地全国到处跑,与公司谈合作。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郭晓东与国内最大的一家骨科医疗器械公司达成了合作,成功将这套新型髋臼解剖钢板转化为产品。怀着深深的协和情感,郭晓东将其命名为Union Plate(“协和”钢板),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且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国外Stryker公司的髋臼特殊钢板。凭借Union Plate(“协和”钢板),郭晓东荣获中华医学会第18届骨科学术会议(COA)“最有价值设计奖”TOP10、中华医学院第19届骨科学术会议(COA)“创新与转化”二等奖各一项。目前,“协和”钢板在全国已开始推广和临床应用,获得了不错的早期临床疗效。
严重骨盆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常合并全身多器官损害、失血性休克等,危及患者生命,因而建立一套完整、长期的多学科协作下的综合救治机制,对于抢救骨盆骨折患者的生命尤为重要。

2017年元月的某天夜晚,43岁的田某不幸发生车祸致开放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到急诊科后行输血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但血色素不升反降,一度降至2g/dl(正常成人为13g/dl),患者生命危在旦夕。郭晓东闻讯后火速赶往医院,“协和骨盆小分队”和骨盆MDT(多学科团队)也各就各位。
患者神志淡漠、面色苍白,骨盆骨折致会阴部皮肤撕裂、淤青,会阴部和左下肢高度肿胀,大量水泡形成。命悬一线!常规的治疗流程是先由介入科进行介入造影治疗,寻找并栓塞可能存在的动脉活动性出血,然后再转入骨科手术室进行手术治疗。但患者的病情已不允许来回折腾,甚至在院内转运途中就可能发生意外。时间不等人,郭晓东当机立断,决定紧急启用“杂交手术室”为患者进行手术,即多科室同台协作。首先是介入科进行血管造影寻找可能的动脉出血,但没有任何发现,而此时患者的血压仍在持续下降,说明体内的血液仍在不停的“流失”,随后是由郭晓东带领的“协和骨盆小分队”上台手术。他采用了自己提出的高位髂腹股沟入路行剖腹探查,迅速找到了出血的源头,原来是骨折移位导致患者髂内静脉撕裂,出血不止,郭晓东旋即对破口进行有效缝补。直到这时,病人的血压才终于稳定下来。“我的这条命就是您捡回来的!”这是田某出院时的肺腑之言。
骨盆髋臼骨折的救治一直以来是创伤骨科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它考验的是医生的技艺和胆识,更是对医院医疗体系和水平的考验,而大多数基层医院的医生也不愿轻易涉足该领域。“迎难而上,敢想敢做。”正是凭着这股拼劲儿,在过去10余年对骨盆髋臼的临床工作与研究中,郭晓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堡垒。
就拿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来说,传统的手术方式是通过术中反复的X线透视,术者徒手置钉,稍有不慎,螺钉就可能损伤盆内重要的神经血管,引起无法挽回的灾难性后果,甚至当场死亡,而且术中医患双方都不得不暴露在大量的X线暴露之下,使得骨盆微创治疗并不“微创”。那到底是否存在一种相对安全、精准而又简便的解决方案呢?郭晓东提出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个性化体外导板来指导骨盆通道螺钉的精准置入,并成功应用于临床,使得骨盆微创变得安全简便,并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其研究成果也以SCI论文的形式率先发表于国际期刊上。

而在髋臼骨折治疗领域,郭晓东除了发明转化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可与国外产品相媲美的新型髋臼解剖钢板(Union Plate)之外,还提出了改良的手术入路,即高位髂腹股沟入路,克服了传统的手术切口创伤大、显露困难、解剖复杂等缺点,适用于绝大多数类型的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相关论文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均有报道。此外,针对目前国内外尚无较科学髋臼四方区骨折分型系统等问题,郭晓东还提出了一种新的髋臼骨折分型系统,髖臼四方区骨折协和分型,并逐渐得到同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