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意识到将单纯的语言学习转向语言与文化的共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文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对高中英语课堂中学生中华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与英语语言学习作用,采用实践研究法与比较法、观察法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高中英语;文化素养
【作者简介】杨南,河北唐山外国语学校。
在我国,英语教学者,特别是高中英语教学者,源于高考的压力,很长一段时间,始终将语言學习与文化学习割裂开来。随着高考的不断深化改革,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意识到,离开文化的语言学习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甚至无法应对高考,于是开始将单纯的语言学习转向语言与文化的共同学习。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富民强,国际交流愈发广泛,人们的视野不断拓宽,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的人感受到文化才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外国语教学的重心开始由以语法教学为主体转移到语言环境与思维引导上来。目的语国家的思想、文化学习也逐渐成为了教学重点。然而,对于西方文化与思维模式的理解与把握一定是要建立在对于本民族的文化的深谙熟知的基础之上的,正所谓“不忘本来,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就在讲话中强调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在英语教学中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是学习外语中更好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关键。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即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而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专业学习又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现行高中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学习他国的语言,加深对他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学会尊重他国的语言和文化,进而更好地认识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所以加强中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培养非常有必要。曾经有一专业剧团应法国文化交流中心邀请,赴法表演《范进中举》。为了做到让观众更好的了解剧情级人物关系,剧团花大价钱将整出戏进行了外文文字翻译。剧团领导颇具自信,因为这部戏基本上已在国内拿下了戏剧类的所有奖项,如今语言已不是障碍,相信在法国好评如潮已势在必得。全团人员信心满满,奔赴法国。谁知,首场演出下来,并未得到意料之中的效果,观众反应欠佳。剧团领导困惑不已,询访多名法国观众才得以解惑:范进中举在法国犹如参选政府要员,没有选上,另谋生路即可,为什么非要坚持,坚持到最后当选了,应该皆大欢喜,却为何又疯掉了呢?这就是文化的不同,理解的差异。法国人当然不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对人的思想有着怎样的冲击力,所以即便是解决了文字上的障碍,思想的鸿沟依然存在。就如我们看法国人表演默剧,很少有人能感受到默剧带给法国人的酣畅淋漓的快感。再如:在英美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用白布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在英美国家恰恰相反,在婚礼上,新娘穿白色婚纱步入教堂,白色象征纯洁的爱情,而中国的新娘则穿红色以示吉祥。再如,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壮如牛”等词语,而在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就要说成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s horse ,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都要用horse 呢?因为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而早期的英国人是用马来耕作。在汉语中,我们常用“狗”这个词来表示一些贬义的甚至带有一些讽刺的意像,比如:“狗腿子”,“狗汉奸”,甚至一些人常用“狗娘养的”这个词来泄愤,我们也把这个词视作脏话。可见“狗”在中国社会中代表着低下,不值得尊重。而在国外,很多国家把狗视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有很多诸如 “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这样的表达。由此可见文化的差异。那么英语的语言渊源在于何方?汉语的语言根基又在何处?归根结底离不开彼此的民族文化。无论对于一个语言学习者还是教授者,不了解语言国家,特别是自己母语国家的文化,那么学好一门语言,能够在自己的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自由游走可谓是天方夜谭。因此在我们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指导与学习是对英语教学根本目标的践行与落实。
对于外国语学习者,中华传统文化的培养更是广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灵活运用一门外国语是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但并非终极目标。外语学习者在熟练把握一门语言之后,必定会是以外语为工具、为媒介来完成交流、沟通、信息传递的目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随着国门的敞开,世界想要了解中国需求越来越迫切,而对于中国的了解,归根结底是对蕴藏着中华民族内涵与精髓的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正凭借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眼球,一步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世界看中国,文化先行!
作为外语学习的基础层,实践证明,高中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素养的提升,有助于目的语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走进高中英语课堂,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建军,黄显华.校本课程发展与教育行动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5):15-16.
[2]冯莹莹,蔡敏.教师行动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2):19-20.
[3]谭永清.走进校本教研新天地——新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内涵、意义及其行动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9):20-21.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高中英语;文化素养
【作者简介】杨南,河北唐山外国语学校。
在我国,英语教学者,特别是高中英语教学者,源于高考的压力,很长一段时间,始终将语言學习与文化学习割裂开来。随着高考的不断深化改革,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意识到,离开文化的语言学习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甚至无法应对高考,于是开始将单纯的语言学习转向语言与文化的共同学习。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富民强,国际交流愈发广泛,人们的视野不断拓宽,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的人感受到文化才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外国语教学的重心开始由以语法教学为主体转移到语言环境与思维引导上来。目的语国家的思想、文化学习也逐渐成为了教学重点。然而,对于西方文化与思维模式的理解与把握一定是要建立在对于本民族的文化的深谙熟知的基础之上的,正所谓“不忘本来,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就在讲话中强调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在英语教学中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是学习外语中更好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关键。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即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而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专业学习又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现行高中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学习他国的语言,加深对他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学会尊重他国的语言和文化,进而更好地认识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所以加强中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培养非常有必要。曾经有一专业剧团应法国文化交流中心邀请,赴法表演《范进中举》。为了做到让观众更好的了解剧情级人物关系,剧团花大价钱将整出戏进行了外文文字翻译。剧团领导颇具自信,因为这部戏基本上已在国内拿下了戏剧类的所有奖项,如今语言已不是障碍,相信在法国好评如潮已势在必得。全团人员信心满满,奔赴法国。谁知,首场演出下来,并未得到意料之中的效果,观众反应欠佳。剧团领导困惑不已,询访多名法国观众才得以解惑:范进中举在法国犹如参选政府要员,没有选上,另谋生路即可,为什么非要坚持,坚持到最后当选了,应该皆大欢喜,却为何又疯掉了呢?这就是文化的不同,理解的差异。法国人当然不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对人的思想有着怎样的冲击力,所以即便是解决了文字上的障碍,思想的鸿沟依然存在。就如我们看法国人表演默剧,很少有人能感受到默剧带给法国人的酣畅淋漓的快感。再如:在英美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用白布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在英美国家恰恰相反,在婚礼上,新娘穿白色婚纱步入教堂,白色象征纯洁的爱情,而中国的新娘则穿红色以示吉祥。再如,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壮如牛”等词语,而在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就要说成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s horse ,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都要用horse 呢?因为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而早期的英国人是用马来耕作。在汉语中,我们常用“狗”这个词来表示一些贬义的甚至带有一些讽刺的意像,比如:“狗腿子”,“狗汉奸”,甚至一些人常用“狗娘养的”这个词来泄愤,我们也把这个词视作脏话。可见“狗”在中国社会中代表着低下,不值得尊重。而在国外,很多国家把狗视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有很多诸如 “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这样的表达。由此可见文化的差异。那么英语的语言渊源在于何方?汉语的语言根基又在何处?归根结底离不开彼此的民族文化。无论对于一个语言学习者还是教授者,不了解语言国家,特别是自己母语国家的文化,那么学好一门语言,能够在自己的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自由游走可谓是天方夜谭。因此在我们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指导与学习是对英语教学根本目标的践行与落实。
对于外国语学习者,中华传统文化的培养更是广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灵活运用一门外国语是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但并非终极目标。外语学习者在熟练把握一门语言之后,必定会是以外语为工具、为媒介来完成交流、沟通、信息传递的目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随着国门的敞开,世界想要了解中国需求越来越迫切,而对于中国的了解,归根结底是对蕴藏着中华民族内涵与精髓的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正凭借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眼球,一步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世界看中国,文化先行!
作为外语学习的基础层,实践证明,高中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素养的提升,有助于目的语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走进高中英语课堂,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建军,黄显华.校本课程发展与教育行动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5):15-16.
[2]冯莹莹,蔡敏.教师行动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2):19-20.
[3]谭永清.走进校本教研新天地——新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内涵、意义及其行动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