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关键词 美术欣赏 艺术形式 主题 意蕴
通过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学生可以了解艺术家是如何构思作品,如休运用、加工媒介,如何利用视觉特征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从而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美术教学却很难完全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就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当教师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他们总会这样说:“这幅画是多么漂亮的作品!”“画得多像真的啊!”“这幅画画的是什么?”等等。而当教师问及学生作品美在何处?作品表现什么时,他们却无言以对。欣赏美术作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至关重要。
一、从了解作品的主题、内容入手,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而主题又是由内容集中反映的,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画面的内容,即画面画的是什么,它们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用现有经验来判断。一般来说,对于写实风格的作品,学生认同后,或迷恋于写实的技巧、逼真的形象,或希望了解画中的内容、情节,而不是进入真正的欣赏过程;若面对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有一定距离的表现性、写意性风格的作品,他们就会产生既有新奇感又与原审美心理有抵触的矛盾心态,不能引起学生真正的审美反应;而面对抽象风格的作品时,学生因看不到任何与原有经验相联系的形象而产生诧异、茫然、排斥之感。所以,美术欣赏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知作品的外在形式,培养审美感知力、视觉审美能力。具体可分为几个层次:
1.感受作品的艺术特点,整体气势、节奏和美感,感知作品的形象、色调、肌理等视觉元素的特点以及构成作品后所产生的外在形式感与整体效果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审定作品的艺术形式,区别作品属于哪种美术类别,了解该类美术一般的形式、表现特点和欣赏方法。
3.体会作品的风格,体会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感受美术家的气质、个性,以及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感情和情绪。
二、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形象,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作者的艺术创作、艺术特点是和作者的生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形象时,最好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情况,进而给学生分析画家的艺术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仔细地分析作品形象,比如作品中有几个人物,他们的动态、表情、装束、道具,表达了什么情节或事件,周围的环境、气候、光线的作用等,从中去了解这一作品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希望借此所要表达的内容之外,还要结合作品适当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意图和创作过程等,介绍作品所表现的事件、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等,这样加深对作品内容、主题的理解,使学生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例如,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就不能仅从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来欣赏,需要教师介绍作品所表现的事件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从“破碎的形象”“惊恐的气氛”中深刻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灾难,也体会到毕加索内心的愤怒和同情以及爱国之情。这样的欣赏,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此外,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国家、民族、流派作品的不同的特点,对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也很有帮助。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也应注重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艺术常识,帮助他们欣赏作品的特征,从而加深对作品的主题和内容的理解。
三、从作品形式剖析、欣赏,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形式是表现内容的手段,没有形式就无法体现作品的内容,所以,欣赏作品,还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形式去分析、欣赏,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艺术家在创作一件美术作品时,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揭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更隐秘的意蕴,使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得以体现,这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秦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尚理想、和谐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禅宗意识等等。学生至此才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
面对古今中外许许多多风格迥异的优秀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让学生学会用内心去体悟和感受作品,达到真正地认识其内涵的目的,其中的关键不是教师如何能绘声绘色地讲解、评价作品,而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合适的方法,让学生作为欣赏的主体,循序渐进地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从而提高艺术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品位艺术欣赏能力的人。
关键词 美术欣赏 艺术形式 主题 意蕴
通过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学生可以了解艺术家是如何构思作品,如休运用、加工媒介,如何利用视觉特征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从而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美术教学却很难完全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就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当教师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他们总会这样说:“这幅画是多么漂亮的作品!”“画得多像真的啊!”“这幅画画的是什么?”等等。而当教师问及学生作品美在何处?作品表现什么时,他们却无言以对。欣赏美术作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至关重要。
一、从了解作品的主题、内容入手,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而主题又是由内容集中反映的,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画面的内容,即画面画的是什么,它们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用现有经验来判断。一般来说,对于写实风格的作品,学生认同后,或迷恋于写实的技巧、逼真的形象,或希望了解画中的内容、情节,而不是进入真正的欣赏过程;若面对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有一定距离的表现性、写意性风格的作品,他们就会产生既有新奇感又与原审美心理有抵触的矛盾心态,不能引起学生真正的审美反应;而面对抽象风格的作品时,学生因看不到任何与原有经验相联系的形象而产生诧异、茫然、排斥之感。所以,美术欣赏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知作品的外在形式,培养审美感知力、视觉审美能力。具体可分为几个层次:
1.感受作品的艺术特点,整体气势、节奏和美感,感知作品的形象、色调、肌理等视觉元素的特点以及构成作品后所产生的外在形式感与整体效果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审定作品的艺术形式,区别作品属于哪种美术类别,了解该类美术一般的形式、表现特点和欣赏方法。
3.体会作品的风格,体会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感受美术家的气质、个性,以及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感情和情绪。
二、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形象,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作者的艺术创作、艺术特点是和作者的生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形象时,最好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情况,进而给学生分析画家的艺术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仔细地分析作品形象,比如作品中有几个人物,他们的动态、表情、装束、道具,表达了什么情节或事件,周围的环境、气候、光线的作用等,从中去了解这一作品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希望借此所要表达的内容之外,还要结合作品适当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意图和创作过程等,介绍作品所表现的事件、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等,这样加深对作品内容、主题的理解,使学生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例如,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就不能仅从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来欣赏,需要教师介绍作品所表现的事件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从“破碎的形象”“惊恐的气氛”中深刻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灾难,也体会到毕加索内心的愤怒和同情以及爱国之情。这样的欣赏,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此外,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国家、民族、流派作品的不同的特点,对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也很有帮助。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也应注重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艺术常识,帮助他们欣赏作品的特征,从而加深对作品的主题和内容的理解。
三、从作品形式剖析、欣赏,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形式是表现内容的手段,没有形式就无法体现作品的内容,所以,欣赏作品,还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形式去分析、欣赏,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艺术家在创作一件美术作品时,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揭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更隐秘的意蕴,使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得以体现,这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秦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尚理想、和谐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禅宗意识等等。学生至此才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
面对古今中外许许多多风格迥异的优秀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让学生学会用内心去体悟和感受作品,达到真正地认识其内涵的目的,其中的关键不是教师如何能绘声绘色地讲解、评价作品,而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合适的方法,让学生作为欣赏的主体,循序渐进地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从而提高艺术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品位艺术欣赏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