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白 稻谷黄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423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芦花白,稻谷黄。队长终于发话:“明天开镰!”消息像长了翅膀,不消一个时辰传遍老寨。
  一年辛苦,盼的就是这一刻啊。自从稻谷出穗扬花,我们疯了似的,一日几次地到寨外核桃林下张望,到河边田头观察。“芦花白了没有?”“稻谷黄了没有?”互相打探着,询问着,巴望着芦花快快飘白,谷穗快快黄熟。因为家家户户存粮无多,“田中谷子黄,家中饿死娘”,没有亲历过那个艰难岁月的人,是不能理解那种毛焦火燎的生活景况的。
  人人乐在心头,喜在眉梢。老寨沸腾了!领导层忙着运筹帷幄,男人们互相传递着派工消息,木匠们修理掼斗、篾匠们修补楼笆,马锅头拾掇鞍鞫、调教骡马。我们这些初出道的二愣子们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整修驿道,疏通寨中出口,以备大农具、马帮出入。妇女们缝补麻袋、准备绳索、浆洗衣服,还要敦促男人们把镰刀磨得雪亮飞快,以便轻装上阵。当然更重要的是筹划生活,这是家庭主妇的责任,只有让男人们吃饱,无论做什么事情才会干净利落,虎虎生风。把柜底的存粮悉数扫出筛簸干净,把早已变色、有些哈喇味的腊猪脚精心打整干净,用土锅炖在火塘旁——“三秋”前夜,老寨充满紧张忙碌气氛。
  滇西高原秋收来临的第一个早晨,老寨里炊烟提前升起,晨风中飘散出老腊肉、老苞谷饭、干腌菜和新瓜新豆的香味。就多数农家而言,这是最后一顿陈粮了,到了关键时刻,精打细算的主妇们才把这一招亮出来。艰难的日子终于熬过,新粮即将入仓。今天是新旧交替,明天就是继往开来。
  随着清脆的马铃声,欢声笑语从老寨漾出,向河边田坝淌去。
  小河从老寨脚下流过。秋了,河水清粼起来。河畔老柳依旧深绿,还有那伟岸挺拔的水冬瓜、枝繁叶茂的水杨梅,还不曾见一片黄叶。河堤芦苇枝叶肥壮,已绽放出淡绿或淡紫色的花絮。“芦花白”,那是作家诗人笔下广义的形容,其实真正白的是“白茅”,一种介之于芦苇与茅草之间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诗经》里有记载的,田埂、山坡、河堤、沙洲,都是它们的领地。白茅高过头顶,花絮硕长,经秋阳一晒,棉花般洁白轻飘,秋风一吹,纷纷扬扬。太阳渐渐高了,秋风起处,晨雾散开,田畴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像喝醉了的高原汉子,扬不起头来,藏在黄绿相间的谷叶间慵懒地酣睡着。稻浪一波连着一波,涌到田坝边又漾回来,又涌过去又漾回来。苇丛也在秋风中醒来,一如山女摆动裙裾,翩翩起舞,婀娜多姿。一河湾的金黄,一河湾的洁白,一河湾的深绿。“芦花白,稻谷黄,绿柳成行”,这便是高原秋天最灵动的画面,最生动的语言。汪曾祺笔下秋天的诗情画意,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展现。
  妇女们别起围裙一角、挽起衣袖,率先下田,从容不迫地开镰收获惬意的金秋。春耕大忙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抢栽抢插时的热汗还未干透,百十多天,绿秧苗长成黄金稻,春风秋雨催谷熟啊。“喏,这墒是我栽的,发得多喜人……”“我栽的这墒,这几丛稀是稀了点儿,穗头大籽粒饱满……”秋收的序幕就这样拉开,农人们先把一粒新稻郑重地放到嘴里嗑着,幸福地品味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但这只是瞬间的舒缓,说话间,银镰闪处,稻谷倒下,劳动节奏立马紧张起来。男子汉们拖着掼斗下田来了,他们宽大有力的双手如同一把钳子,把稻把牢牢钳住,轮开臂膀沉稳地向斗壁掼下去。“嘭!嘭!嘭嘭!”这一串串实打实的闷响,宣告高原秋收的开始。
  收割稻谷是有讲究的,大兵团作战,四个妇女割稻,四个男子打谷,八人一组,称“一张斗”,中等规模的生产队可以组织五六张斗,各组你追我赶,争分夺秒。妇女们割稻“刷刷刷”向前开进,男人们打一阵就要拖着掼斗向前推进,掼斗底部的两条流线型划水坊,在湿软肥沃的稻田里压下两条深深的辙痕。队长有时也参加某一组劳动,抢收规模大时就顾不上了,在各组间巡回检查督促、压阵指挥。一队之长,那是兵头将尾。麾下三五十户人家、百多两百人口,若在部队,是一个连的建制了。就说眼前的秋收吧,各组劳力强弱搭配,打下的稻谷如何运输;哪坝田先收哪坝田后打,先收稻谷还是先收核桃?够你谋划的,没有两刷子你试试?
  在高原汉子说来,收打稻谷算不上重体力活,若不是连阴秋雨的潜在威胁,简直是一种享受。而我们这些二愣子毛手毛脚,尚欠火候。觉着新鲜好玩,把稻把高高举起猛力掼下,眼看着跟不上节奏,手忙脚乱,抡开膀子一阵疯打,章法全无,谷粒四溅。队长铁青着脸一声断喝:“饿不够啊!那是到嘴的粮食,不是河边沙子。做工像工,务农像农,有你们这样乱打的吗?”我们有点狼狈,却不慌张,因为这是秋收,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心头甜着呢:“一籽下地,万籽归仓。耪田种地大庄稼,收利不收本……”骂归骂,队长过来如此这般示范,大粗活,学着也就上路了。
  打了一个时辰,掼斗里的稻谷渐渐堆厚了,前边两人出斗,后边两人捆草,四人各司其职,要在同一时间完成任务,否则严密的劳动节奏将被打乱。捆稻草是技术活,抽四五根稻草一绕一拉一扬,草把子就稳稳地站在收割过的田里,默默地注视着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出完斗捆完草,妇女们又放倒了大片稻谷,男人们又一波追赶。
  高原女人尽显女流本色,一把镰刀就是一台小型收割机,头重脚轻的谷丛被纷纷放倒。她们的腰椎里像装着橡皮筋,弯着腰,从田的这边割到那边,方才一身热汗地直起腰来。秋风掠过苇稍,带着河水的清凉,轻柔地拂过她们的脸颊。喘口气,又继续挥镰割转回来。黄爽爽的稻穗只在热烘烘的秋阳下躺得片刻,便被高原汉子抖落到掼斗里,分解成金灿灿的稻粒,完成了一次从种子到庄稼的轮回。高原女人与高原汉子角力斗技,她们恨不得一镰刀就把一丘稻谷放倒,让汉子们打不完跟不上;他们就是要撵着妇女们的屁股追打,让你赶着割,忙得直不起腰。
  我的可亲可敬的婶孃姐妹们啊,虽然你们一辈子都走不出大山皱褶,少施粉黛,鲜著红妆,但生活重负消磨不掉你们的天生丽质,绰约风姿。你们是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扬眉一笑,一河湾灿烂。没有你们此刻的挥汗如雨,高原的秋天将暗然失色。你们割稻的动作是那么舒展流畅,摆放的稻把是那么整齐美观;稻茬不高不矮,稻把不小不大,一色的剪刀口,让男人们赏心悦目,抄起来恰到好处。这就是美,就是美学——劳动美学。美是什么?就是质朴、本真、自然,就是对称、规矩、和谐。劳作着并快乐着,劳动着便幸福着……“嘭!嘭!嘭!”的打谷声,你追我赶的欢笑声,河流的哗哗声,还有那河边树上秋蝉的鸣唱声,汇成一曲高原秋韵,多么令人陶醉!
  人啊,还真有点不可理喻!那些年粮食不够吃,睡梦里都在念叨着:“什么时候才不缺粮?”如今这一愿望早已实现,不愁穿不愁吃,只愁陈粮卖不得好价钱。不知咋的,当漾濞江边、雪山河畔秋收的田野里传来打谷机的轰鸣时,我却又情不自禁地怀念起早年轰轰烈烈、你追我赶的秋收场景来,在旧日的河流里打捞渐行渐远的掼斗打稻的声音,拼接已经模糊的时光碎片。诚如作家刘小川所言:“我记忆中的生产队时代,农民们在烈日下割麦子收谷子,很能找乐的……‘集体劳动好,把爱情来产生’。”
  中午休息,这可苦了男人们,要为妇女们磨镰刀。妇女们此刻才得以喘息,坐在埂头或稻草上,纳鞋底绣鞋帮说笑话。也吃点鲜核桃、烧苞谷、渍柿子、黄皮梨什么的,权当晌午。男人的镰刀不会白磨,当他们满头大汗地回到田边时,女人们总会给他们甜甜一笑,给一个烧苞谷或几个核桃,不管是不是自家媳妇,男人知足了。还不能休息,去抖几把稻草晒在田边,收工时捎回家,虽然是大集体,这是允许的。还要去弄点莽草,以备秋后打草鞋、草墩、草帘子之用,农家过日子,要未雨绸缪。
  我们巴不得这一刻到来,又还不会磨镰刀,如一匹匹脱缰的野马,直奔河滨。秋天的河水深过肩膀,流速特快。二愣子们各自扎个稻草捆扛到河中,美其名曰“骑谷秆马”,瞅准时机骑上去,顺流而下,其乐无穷。我初次弄险,有点虚,心扑扑直跳。“莫让稻草绕着脚,浅水处上岸……”磨镰刀的叔伯们总是这样高声告诫我们。鼓足勇气跨上草马,眨眼间漂下去一二十米。要冲过一道跌水坎了,我的心提了起来。正急着,浪头把我高高托起轻轻抛下,再高高托起轻轻抛下。那刻,我的心好像要蹦出来,虽在水中,却出了一头冷汗。河中搏浪,冒险刺激好玩。经历了这次惊心动魄,我算出道了。也会有几对青年躲进芦苇荡里,农家子弟,还不晓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支百唱不厌的高原丰收曲从苇荡间飞出:“东方的月亮升起来了哎啰哎,寨边的营火烧起来了哎。来吧,美丽的姑娘来跳舞哟,勇敢的小伙快来哟嗬。春天我们撒下谷种哎啰哎,秋天收获遍地黄金哎……”年轻人的事谁还管,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只有芦苇才晓得……
  秋雨挂在树梢。每年秋收总有不如意的时候,讨厌的秋雨往往会破坏劳动的氛围。看看天色变了,队长当机立断:“妇女停手,男人加油!”二愣子们不规范的劳作也暂时不被喝斥了,稻把带着呼呼风声,斗板被打得山响。割倒的稻谷打完打不完雨就来了。人们呼喊着,把掼斗竖起来,把装了稻谷的麻袋垒起盖上稻草把,跑到田边老柳树下暂避,有的干脆就地顶个稻草把权当雨伞。秋雨时间不长,片刻工夫也就晴了,不待雨水干透又开始收割,抢收一墒是一墒。“庄稼不用诳,只等收上楼”,丰产还要丰收呢。
  夕阳依依不舍地落下山去,掼斗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劳作进入尾声。队长忙乎着,安排背运稻谷,除了马帮加码,男劳力往往也要追加任务,实在运不完就安排守夜。这是二愣子们约定俗成的任务,秋夜的河滨又会生发出许多故事。秋到高原精神爽,新粮入仓腰杆硬,平日里背七八十斤背子脚杆软,眼下百多斤的麻袋扛在肩上还一溜小跑。人背马驮,逶迤归家,山间驿道上是一溜缓缓移动着的麻袋。收割过的田野如释重负,枕着涛声静静地躺在夕阳的余晖里,把一年来的艰辛从头细数。河流不知疲倦地低吟浅唱着,河堤芦苇依然故我地婆娑婀娜着,把一日美好时光珍藏……
  老人小孩早在寨外迎候了。新谷到家,希望与欢乐到家。娃娃们互相追逐着打闹着,乐颠颠跳到麻袋上打滚。老人们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捧新稻,掂掂饱满程度,深情地闻着,咧开缺牙少齿的嘴醉心地笑起来,心便安定了。狗们在欢乐的人群中蹿来蹿去,摇着尾巴跳起来嗅嗅主人的手背。居心叵测的公鸡瞄准机会乘虚而入,偷啄一嘴新稻,在人们的骂声中落荒而逃,转瞬间又兴高采烈地去向小母鸡暗送秋波。
  入夜,老寨欢腾的气氛持续升温。拾掇柴禾,点燃火把,洗锅挑水,打扫臼磨,家家火光闪烁,笑声朗朗。天真活泼的孩子帮着母亲把灶火烧旺、把火把点亮。辛劳的母亲把新稻倒入大锅中,加适量清水——高原农家炒谷米。水涨了,拿锅铲翻动几次,不消一个时辰,一屋子都是诱人的香味。进而,老寨飘起一股香喷喷、热乎乎的新米味道,那是一缕慰藉人们饥饿心理的馨香啊,是每年只有一次的幸福时光。慢慢的水干了,还要不停地翻动。此时父亲就会让孩子安静下来,把灶中的柴火撤出,把红彤彤的炭火扒匀,让灶膛里的余温使大铁锅保持适当温度,把已煮得七八成熟的新谷焙干焙脆,这又是另一种香味,让人馋涎欲滴。媳妇掌握着火候,焙得恰到好处时便把谷舀出,凉在簸箕里……在后来的岁月里,每到秋收,我断不了要打听一番老家的炒谷米。而年轻人总是令我失望地说:“没听说过、没吃过。”同龄人奚落说,什么年代了,哪个还兴吃炒谷米?我怅然若失,怀念的是那热烈的气氛,那让庄稼人心头滚热的醇厚馨香……
  家家户户如此这般,忙完这一切,夜已深了。小娃娃已在热烘烘的灶旁睡着,小嘴角挂着口水,小鼻尖拖着鼻涕。母亲抱起孩子,轻轻揩去口水擤去鼻涕,给他(她)洗洗脚、擦擦脸,亲亲热呼呼的小脸,睡下了。汉子吸完一锅老草烟,留下满屋子的涩呛味,踢掉鞋,两脚掌互相拍打拍打,匆匆上床。“洗洗再睡……”“河边不是洗过的嘛。”“懒鬼……”就听得两口长长的叹息:“这日子总算熬出头了……”
  次日未及天明,“咚!咚!咚!”的声音把老寨唤醒,勤快的媳妇舂新米啦。任懒的汉子此刻再也睡不住了,破例早起要搭婆娘打下手。“这个碓就不要你舂了……”“那……那要我春哪个碓?”“你还要舂哪个碓?养足精神好下田!”说归说,小俩口还是配合默契地舂起新米来。
  那个早晨,高原老寨农家桌上是热气腾腾的炒谷米饭,让人至今唇齿留香……
其他文献
题记:如果说生命是一只蝶,蛹只有勇敢地冲破它的茧,才能绽放出它的美丽,在我的期冀里,大理音乐就应该像蝶一样放飞自己的梦想,享受破茧那一刻的美丽。    时间:2009年12月3日  地点:大理州文联  主持人:《大理文化》编辑左家琦   话 题:大理音乐的现状、困扰和解决机制。  谈话人:杨红斌,大理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云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大理州音乐家协会主席。  张 涛,大理学院艺术
期刊
大理,是一个“雪与花争妍,山与水竞奇,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乐土以居,佳山水以游”的地方,被人们誉之为“奥区奇甸”。它是人类理想的劳动生息之地:是云南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美丽、丰富、神奇的大理,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清代大理文人马恩溥在其《大理形势说》中赞道:“五金皆出,五谷皆熟,鱼盐蔬果足于供,牛羊鸡犬易于畜。”大理,真可谓是“
期刊
剑川“得勒母子汤”     “得勒母子汤”,是剑川特有的一道美汤,鲜嫩香爽,在肴席上颇受青睐。然其汤名却不能望文生义,照字面去理解。“得勒母子汤”是剑川白族语,意为蚕豆母枝叶与蚕豆瓣儿(干、鲜均可)一起合煮的汤,的确不失为一味奇汤。虽说滇西普种蚕豆,然而“得勒母子汤”这一吃法,或许惟故乡剑川独有。  在品味这一美汤之前,让我们对蚕豆的身世先作一下了解。故乡白曲《蚕豆谣》中有一节云:“霜降一到就下田
期刊
伴着山崩地裂一声巨响大 地在颤抖  您瘦弱的身躯为我撑起坚实 的堡垒  坚强的身影无私的爱给了我 生存的机会  我安然无恙您却离我飞去了 天堂  妈妈爱心永恒我们不怕    黑夜,寂寞、孤独和恐惧伴随 着我  漫天的繁星闪闪是您在陪我 说话  脑海中浮现出往日快乐的时 光  牢记您讲故事教唱歌时微笑 的模样  妈妈爱心永恒我们不怕    阳光的手臂擦拭着废墟上的 阴影  彩虹在余霞的烟尘中升起  
期刊
今年是祝圣寺建寺100周年,在隆重庆祝的日子里,我们不能不深切缅怀祝圣寺的创建者——中兴鸡足山的虚云大师。  传说鸡足山是佛祖大弟子迦叶尊者的道场,也是迦叶继承佛祖衣钵、守衣入定以待弥勒的圣地。据史志记载,唐代南诏、宋代大理国时期,这里已有僧小澄、慈济等人的活动,元代开始建立了禅宗寺院,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达到鼎盛,寺庵一百多座,与五台、九华、普陀、峨眉齐名。清康熙以后,鸡足山渐趋衰落,没有建新寺,
期刊
老君山属横断山系云岭主脉,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之间的丽江、剑川、兰坪三县交界处,因传说中太上老君在此炼丹(有说山形如太上老君炼丹炉)而得名,史家称之为“滇省众山之首”。  老君山峰系集结,山势雄伟。主峰太上峰海拔4247米,峰巅高愈200多米,状若金字塔,是千万年冰雕雪凿的角峰,常雄居于冰雪云雾之中,时隐时现。由于主峰处道家圣地,峰名合道家至尊之义,又盛产祛病延年的“金不换”草药,加上
期刊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期刊
头戴一顶灰蓝白条纹的长遮阳凉帽,身穿白色衬衣,脚穿一双白色的旅游鞋,双眼戴着一副墨镜,悠悠然坐在一把折叠椅上,鱼竿在前面高高扬起,双眼傻呆呆地望着那片微波荡漾的水面,这个人就是我。  我面向草海,面向多情的水。水,生命之源。那粼粼波光,是生命之光。有人说,女人似水,男人似山。水温顺如绵但具有鲜活的生命,它时而喧闹,时而平静,尤如一个青春靓丽的少女,喜怒哀乐一应俱全。家乡的人特别钟爱水,所以把“三尺
期刊
清晨,在小镇偏僻的东南角的一个简陋小院里,我尚躺在床上,朦胧间,有鸟声清脆地从窗外传来,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我肆意想象着鸟的数量,一只,两只,或是一群。想象在树叶之间,鸟儿怀着怎样的兴奋心情在歌唱——略带暖意的鸟鸣很快就雾一样地在我心里弥漫开来……我不禁为家人当初倾尽所有买下这个简陋的居所而暗自得意,这地方好就好在有原主人栽种下的三百多棵果木环绕,意料不到的是竟还可以听到鸟鸣。  作为这个小镇上县
期刊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任何虚构。  ●笔者与副教授偶然相识,仅见过一面……。  ●副教授来自首都,是洱海容纳她生命的最后归宿。是他杀?自杀?不慎落水?    1999年9月23日(星期四)上午11时许,笔者二女儿在家接到大理州公安局洱海公安分局的电话:团山公园里洱海边上的一座亭子附近,漂浮着一具女尸,打捞上来后,发现女尸放在亭子上的遗物中,有笔者的姓名、电话号码,要笔者前往确认。笔者刚上完第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