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存钱一样存时间
2008年,我移民到瑞士。考虑到我所读的大学离住的地方比较远,我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房东叫克里斯蒂娜,退休前是一所中学的教师。没几天,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一天,克里斯蒂娜告诉我:“我找到了一份工作,去照顾一个82岁的老教授。”我一阵困惑,瑞士的退休金可是很丰厚的,足以让她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得知我的疑问,克里斯蒂娜笑了起来:“我去工作并不是为了钱!”随后她道出了玄机:“我每天去工作,不过是把我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等到我老得不能动了再用。‘时间银行’由瑞士联邦社会保险部开发,服务时间将会存入社会保险系统的个人账户内,完全不用担心安全性。”
克里斯蒂娜一做就是一年。有一天,我正在图书馆看书,突然接到她的电话,说她从楼梯上摔了下来,我匆忙赶回去将她送进医院。克里斯蒂娜向“时间银行”提出了支取的申请,不到两个小时,“时间银行”就给她安排了护工———22岁的维基小姐。随后几天,维基每天都会抽两个小时来照顾克里斯蒂娜,不仅给她做可口的饭菜,还给她读报,讲一些开心的事情。
让时间流动起来
在克里斯蒂娜的指导下,我向“时间银行”提出了开户申请。两天后,申请通过,我收到了“时间银行”邮寄来的10张“时间支票”。克里斯蒂娜解释说,“时间银行”的用户可以用“时间支票”来进行时间的收支。收到一张,表示自己为别人提供了一个标准时间的帮助;反过来也可以支付给别人,表示接受了别人的帮助。
一个月后,我接到“时间银行”的通知,有一对70岁的夫妻欧仁和莉莉娅需要我提供帮助。见面后,我才知道夫妻俩原来是想去中国旅游,一方面想先了解一些风土人情,另一方面想学一些中文以备不时之需。在随后的两个月里,我每个周末都到欧仁的家里。在去之前,我会上网查找一些他们计划旅行城市的资料,另外我还准备了50句中文的日常用语。看着老夫妇努力地学着说中文,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乐趣。
有一次,夫妻俩留我吃饭。吃完饭后,欧仁像个小孩子一样笑开了:“已经有半年时间没人陪我们吃饭了!”原来,他们的儿子远在加拿大,只有圣诞节时才回来一次。看着夫妻俩满脸的笑容,我忽然想起了“时间银行”的宗旨———做时间流通的桥梁。时间的流通,不仅能让人们互帮互助,还能很好地弥补现代社会人们互不往来的缺憾啊!
无所不能的“时间支票”
随着不断地提供帮助,我收到的“时间支票”越来越多。一次,我理完发后才发现没带钱。理发店老板是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他表示如果我有“时间支票”的话,也可以用“时间支票”结账。见我疑惑不解,他笑着说他并不是想把这些“时间支票”留到老了再用,而是用来请一个钟点保姆照顾自己的孩子。
真没想到,“时间支票”竟然还可以当钱来使用。当天晚上我上网得知,这是瑞士政府的一种人性化规定。原来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瑞士经济受到了波及,于是政府出台了以服务换服务的政策。而这几年已经深得人心的“时间银行”,给这项政策提供了保障。对没有经济基础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只要肯付出时间,就可以换取自己想要的服务。
这之后,我的劲头更足了,一有空就向“时间银行”提出申请,除了陪老人聊天,我还提供园艺服务,以及替家长接送孩子。因为有了“时间支票”,我每个月的开销不到600美元。
在享受“时间银行”带来的好处时,我认识了瑞士女孩丹尼尔,丹尼尔也是“时间银行”的超级“粉丝”。交往半年后,我们决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用“时间支票”换取婚礼的全部服务。于是,我们向“时间银行”提出申请,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婚礼各项服务都得到了落实。婚礼当天,化妆品销售员搞定了新娘妆,蛋糕师送来七层高的结婚蛋糕,摄影师提供了两个小时的服务,酒店老板提供了场地以及五十人的小型聚会用品。计算下来,我们节约了3000美元,而付出的是200张“时间支票”。
2008年,我移民到瑞士。考虑到我所读的大学离住的地方比较远,我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房东叫克里斯蒂娜,退休前是一所中学的教师。没几天,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一天,克里斯蒂娜告诉我:“我找到了一份工作,去照顾一个82岁的老教授。”我一阵困惑,瑞士的退休金可是很丰厚的,足以让她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得知我的疑问,克里斯蒂娜笑了起来:“我去工作并不是为了钱!”随后她道出了玄机:“我每天去工作,不过是把我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等到我老得不能动了再用。‘时间银行’由瑞士联邦社会保险部开发,服务时间将会存入社会保险系统的个人账户内,完全不用担心安全性。”
克里斯蒂娜一做就是一年。有一天,我正在图书馆看书,突然接到她的电话,说她从楼梯上摔了下来,我匆忙赶回去将她送进医院。克里斯蒂娜向“时间银行”提出了支取的申请,不到两个小时,“时间银行”就给她安排了护工———22岁的维基小姐。随后几天,维基每天都会抽两个小时来照顾克里斯蒂娜,不仅给她做可口的饭菜,还给她读报,讲一些开心的事情。

让时间流动起来
在克里斯蒂娜的指导下,我向“时间银行”提出了开户申请。两天后,申请通过,我收到了“时间银行”邮寄来的10张“时间支票”。克里斯蒂娜解释说,“时间银行”的用户可以用“时间支票”来进行时间的收支。收到一张,表示自己为别人提供了一个标准时间的帮助;反过来也可以支付给别人,表示接受了别人的帮助。
一个月后,我接到“时间银行”的通知,有一对70岁的夫妻欧仁和莉莉娅需要我提供帮助。见面后,我才知道夫妻俩原来是想去中国旅游,一方面想先了解一些风土人情,另一方面想学一些中文以备不时之需。在随后的两个月里,我每个周末都到欧仁的家里。在去之前,我会上网查找一些他们计划旅行城市的资料,另外我还准备了50句中文的日常用语。看着老夫妇努力地学着说中文,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乐趣。
有一次,夫妻俩留我吃饭。吃完饭后,欧仁像个小孩子一样笑开了:“已经有半年时间没人陪我们吃饭了!”原来,他们的儿子远在加拿大,只有圣诞节时才回来一次。看着夫妻俩满脸的笑容,我忽然想起了“时间银行”的宗旨———做时间流通的桥梁。时间的流通,不仅能让人们互帮互助,还能很好地弥补现代社会人们互不往来的缺憾啊!
无所不能的“时间支票”
随着不断地提供帮助,我收到的“时间支票”越来越多。一次,我理完发后才发现没带钱。理发店老板是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他表示如果我有“时间支票”的话,也可以用“时间支票”结账。见我疑惑不解,他笑着说他并不是想把这些“时间支票”留到老了再用,而是用来请一个钟点保姆照顾自己的孩子。
真没想到,“时间支票”竟然还可以当钱来使用。当天晚上我上网得知,这是瑞士政府的一种人性化规定。原来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瑞士经济受到了波及,于是政府出台了以服务换服务的政策。而这几年已经深得人心的“时间银行”,给这项政策提供了保障。对没有经济基础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只要肯付出时间,就可以换取自己想要的服务。
这之后,我的劲头更足了,一有空就向“时间银行”提出申请,除了陪老人聊天,我还提供园艺服务,以及替家长接送孩子。因为有了“时间支票”,我每个月的开销不到600美元。
在享受“时间银行”带来的好处时,我认识了瑞士女孩丹尼尔,丹尼尔也是“时间银行”的超级“粉丝”。交往半年后,我们决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用“时间支票”换取婚礼的全部服务。于是,我们向“时间银行”提出申请,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婚礼各项服务都得到了落实。婚礼当天,化妆品销售员搞定了新娘妆,蛋糕师送来七层高的结婚蛋糕,摄影师提供了两个小时的服务,酒店老板提供了场地以及五十人的小型聚会用品。计算下来,我们节约了3000美元,而付出的是200张“时间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