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阳明本名叫王守仁,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古代先贤讲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方面,王阳明无疑是一位典范。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儒學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和集大成者之一,他的思想学说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他也是出色的教育家,现存《王阳明全集》收录了大量王阳明给兄弟、子女以及晚辈们的书信。其中《示宪儿》被称为王阳明家训、家规的经典之作。
王阳明家训、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
《示宪儿》全文言简意赅,虽然只有96字,但是全面概括了做人、学习、持家、立业、养生等内容,既表明了王阳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心学功夫,也是写给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范本。
《示宪儿》全文如下: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家训第一条就强调了“读书”和“孝悌”的密切关系。读书要读圣贤经典,读能够激发人内心中固有的善良和智慧的书。王阳明认为,“孝悌”是人之根本,而“读书”则是修成为圣贤的途径,所以他把“孝悌”和“读书”联系在一起。
“学谦恭,循礼仪。”王阳明认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圣人。既然大家都可成圣人,都处于同一层面,任何人就没有资格轻视别人。所以,“谦”是对待天地万物基本的、正确的态度。而遵循的礼法,必须是和我们内心相应的,是我们内心认可的礼法,再去遵循它。除此而外,一些伪礼法都应该被摒弃。王阳明除了要家人遵循内心认可的礼法外,还要遵循道义。什么是道义?王阳明的解释是:“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则心得其义也。”意思是,心安就是义,而让人心安的办法则是“致良知”。
“节饮食,戒游戏。”饿了就吃,但不能吃太多,只要保证身体的能量即可。不但不能吃太多,而且要量力,这个“力”是经济基础。饿了吃饭是天理,但如果超出了经济基础的大鱼大肉,这就是人欲。其次,饮食不可断,用外力阻止人的身体需求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最后,你要把食物彻底消化吸收,否则不如不吃。
“戒游戏”不是彻底和游戏断绝往来,而是要以道与志向贯穿于游戏中。“虽小道,必有可观”,王阳明说,“如虚无、权谋、术数、技能之学,非不可超脱世情。若能于本体上得所悟入,俱可通人精妙。但其意有所著,欲以之治天下国家,便不能通,故君子不用。”
王阳明训导家人及子女“毋说谎”,因为说谎意味着欺骗良知,长此以往,形成惯性,就成了口是心非的人,成了个虚伪的人。我们做事要依良知而行,这就是诚意。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毋说谎”只是个具体要求,王阳明希望家人后辈真正做到的是“诚意”。
“毋贪利”并不是说任何追求利的行为都是错误的,而是主张在追求利的过程中,不泯良知,所以“毋贪利”其实是让人省察、克制,最终把贪利的念头清除出心。
“毋任情,毋斗气。”王阳明说,人人都会生气,但斗气是不符合天理的。他告诫家人,当自己为某件事生气时,就把这件事当成是别人的。这样一来,你虽很怒,怒气却未能让你失去控制,时间一久,你也就恢复平静了。恢复平静,就是天理。
“毋责人,但自治。”王阳明认为,责人易,责己难。自己有错,就要否定自己,然后改正。自治,就是自己治理自己,时常审视自己,反省自己的不对之处,加以改正。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那些盛气凌人、看不起别人的人,都是没有修养的目光短浅者。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地位低,或没有才干而看不起别人。一个有志向的君子,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在高处、远处,即便处在比别人优胜的环境中,也会谦卑自牧,清静自守,绝不会盛气凌人。“能容人,是大器”,做人就是要“海纳百川”。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坏,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这是王阳明家训的尾声,朗朗上口、朴实无华的几句话却足以让人深思一生。王阳明用的比喻非常贴切,他说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会受到影响;如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甚至烂掉。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就是“好心地”。有人问王阳明:既然良知是指引人向善的,而人人皆有,为何会有恶人?王阳明用很简单的一句话回答:恶人的良知被遮蔽了。做一个好人,从眼前看,得不到什么好处,但从长远看,却是占了大便宜;做一个恶人,眼前可以得到一些好处,但从长远看,必然要吃大亏。
学习王阳明家训,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做一个“心地好”的人,坚持下去,定会对自己大有益处。
编辑/林青雨
古代先贤讲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方面,王阳明无疑是一位典范。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儒學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和集大成者之一,他的思想学说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他也是出色的教育家,现存《王阳明全集》收录了大量王阳明给兄弟、子女以及晚辈们的书信。其中《示宪儿》被称为王阳明家训、家规的经典之作。
王阳明家训、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
《示宪儿》全文言简意赅,虽然只有96字,但是全面概括了做人、学习、持家、立业、养生等内容,既表明了王阳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心学功夫,也是写给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范本。
《示宪儿》全文如下: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家训第一条就强调了“读书”和“孝悌”的密切关系。读书要读圣贤经典,读能够激发人内心中固有的善良和智慧的书。王阳明认为,“孝悌”是人之根本,而“读书”则是修成为圣贤的途径,所以他把“孝悌”和“读书”联系在一起。
“学谦恭,循礼仪。”王阳明认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圣人。既然大家都可成圣人,都处于同一层面,任何人就没有资格轻视别人。所以,“谦”是对待天地万物基本的、正确的态度。而遵循的礼法,必须是和我们内心相应的,是我们内心认可的礼法,再去遵循它。除此而外,一些伪礼法都应该被摒弃。王阳明除了要家人遵循内心认可的礼法外,还要遵循道义。什么是道义?王阳明的解释是:“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则心得其义也。”意思是,心安就是义,而让人心安的办法则是“致良知”。
“节饮食,戒游戏。”饿了就吃,但不能吃太多,只要保证身体的能量即可。不但不能吃太多,而且要量力,这个“力”是经济基础。饿了吃饭是天理,但如果超出了经济基础的大鱼大肉,这就是人欲。其次,饮食不可断,用外力阻止人的身体需求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最后,你要把食物彻底消化吸收,否则不如不吃。
“戒游戏”不是彻底和游戏断绝往来,而是要以道与志向贯穿于游戏中。“虽小道,必有可观”,王阳明说,“如虚无、权谋、术数、技能之学,非不可超脱世情。若能于本体上得所悟入,俱可通人精妙。但其意有所著,欲以之治天下国家,便不能通,故君子不用。”
王阳明训导家人及子女“毋说谎”,因为说谎意味着欺骗良知,长此以往,形成惯性,就成了口是心非的人,成了个虚伪的人。我们做事要依良知而行,这就是诚意。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毋说谎”只是个具体要求,王阳明希望家人后辈真正做到的是“诚意”。
“毋贪利”并不是说任何追求利的行为都是错误的,而是主张在追求利的过程中,不泯良知,所以“毋贪利”其实是让人省察、克制,最终把贪利的念头清除出心。
“毋任情,毋斗气。”王阳明说,人人都会生气,但斗气是不符合天理的。他告诫家人,当自己为某件事生气时,就把这件事当成是别人的。这样一来,你虽很怒,怒气却未能让你失去控制,时间一久,你也就恢复平静了。恢复平静,就是天理。
“毋责人,但自治。”王阳明认为,责人易,责己难。自己有错,就要否定自己,然后改正。自治,就是自己治理自己,时常审视自己,反省自己的不对之处,加以改正。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那些盛气凌人、看不起别人的人,都是没有修养的目光短浅者。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地位低,或没有才干而看不起别人。一个有志向的君子,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在高处、远处,即便处在比别人优胜的环境中,也会谦卑自牧,清静自守,绝不会盛气凌人。“能容人,是大器”,做人就是要“海纳百川”。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坏,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这是王阳明家训的尾声,朗朗上口、朴实无华的几句话却足以让人深思一生。王阳明用的比喻非常贴切,他说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会受到影响;如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甚至烂掉。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就是“好心地”。有人问王阳明:既然良知是指引人向善的,而人人皆有,为何会有恶人?王阳明用很简单的一句话回答:恶人的良知被遮蔽了。做一个好人,从眼前看,得不到什么好处,但从长远看,却是占了大便宜;做一个恶人,眼前可以得到一些好处,但从长远看,必然要吃大亏。
学习王阳明家训,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做一个“心地好”的人,坚持下去,定会对自己大有益处。
编辑/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