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家训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nyliu2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阳明本名叫王守仁,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古代先贤讲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方面,王阳明无疑是一位典范。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儒學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和集大成者之一,他的思想学说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他也是出色的教育家,现存《王阳明全集》收录了大量王阳明给兄弟、子女以及晚辈们的书信。其中《示宪儿》被称为王阳明家训、家规的经典之作。
  王阳明家训、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
  《示宪儿》全文言简意赅,虽然只有96字,但是全面概括了做人、学习、持家、立业、养生等内容,既表明了王阳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心学功夫,也是写给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范本。
  《示宪儿》全文如下: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家训第一条就强调了“读书”和“孝悌”的密切关系。读书要读圣贤经典,读能够激发人内心中固有的善良和智慧的书。王阳明认为,“孝悌”是人之根本,而“读书”则是修成为圣贤的途径,所以他把“孝悌”和“读书”联系在一起。
  “学谦恭,循礼仪。”王阳明认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圣人。既然大家都可成圣人,都处于同一层面,任何人就没有资格轻视别人。所以,“谦”是对待天地万物基本的、正确的态度。而遵循的礼法,必须是和我们内心相应的,是我们内心认可的礼法,再去遵循它。除此而外,一些伪礼法都应该被摒弃。王阳明除了要家人遵循内心认可的礼法外,还要遵循道义。什么是道义?王阳明的解释是:“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则心得其义也。”意思是,心安就是义,而让人心安的办法则是“致良知”。
  “节饮食,戒游戏。”饿了就吃,但不能吃太多,只要保证身体的能量即可。不但不能吃太多,而且要量力,这个“力”是经济基础。饿了吃饭是天理,但如果超出了经济基础的大鱼大肉,这就是人欲。其次,饮食不可断,用外力阻止人的身体需求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最后,你要把食物彻底消化吸收,否则不如不吃。
  “戒游戏”不是彻底和游戏断绝往来,而是要以道与志向贯穿于游戏中。“虽小道,必有可观”,王阳明说,“如虚无、权谋、术数、技能之学,非不可超脱世情。若能于本体上得所悟入,俱可通人精妙。但其意有所著,欲以之治天下国家,便不能通,故君子不用。”
  王阳明训导家人及子女“毋说谎”,因为说谎意味着欺骗良知,长此以往,形成惯性,就成了口是心非的人,成了个虚伪的人。我们做事要依良知而行,这就是诚意。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毋说谎”只是个具体要求,王阳明希望家人后辈真正做到的是“诚意”。
  “毋贪利”并不是说任何追求利的行为都是错误的,而是主张在追求利的过程中,不泯良知,所以“毋贪利”其实是让人省察、克制,最终把贪利的念头清除出心。
  “毋任情,毋斗气。”王阳明说,人人都会生气,但斗气是不符合天理的。他告诫家人,当自己为某件事生气时,就把这件事当成是别人的。这样一来,你虽很怒,怒气却未能让你失去控制,时间一久,你也就恢复平静了。恢复平静,就是天理。
  “毋责人,但自治。”王阳明认为,责人易,责己难。自己有错,就要否定自己,然后改正。自治,就是自己治理自己,时常审视自己,反省自己的不对之处,加以改正。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那些盛气凌人、看不起别人的人,都是没有修养的目光短浅者。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地位低,或没有才干而看不起别人。一个有志向的君子,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在高处、远处,即便处在比别人优胜的环境中,也会谦卑自牧,清静自守,绝不会盛气凌人。“能容人,是大器”,做人就是要“海纳百川”。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坏,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这是王阳明家训的尾声,朗朗上口、朴实无华的几句话却足以让人深思一生。王阳明用的比喻非常贴切,他说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会受到影响;如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甚至烂掉。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就是“好心地”。有人问王阳明:既然良知是指引人向善的,而人人皆有,为何会有恶人?王阳明用很简单的一句话回答:恶人的良知被遮蔽了。做一个好人,从眼前看,得不到什么好处,但从长远看,却是占了大便宜;做一个恶人,眼前可以得到一些好处,但从长远看,必然要吃大亏。
  学习王阳明家训,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做一个“心地好”的人,坚持下去,定会对自己大有益处。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纵观历史,中国人对于茶的依赖贯穿始终,且不说将茶分享到列国的大度,国人自己将对茶的热爱也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诗词便可见一斑。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代才子纳兰容若取了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来怀念自己与妻子间的深情,读来令人感伤。茶在此词、此典故中也成为一个风雅的意向,成了古往今来情侣、爱人间表情达意的寄托。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期刊
“酒阑更喜团茶苦”,随着岁月的沉淀,我慢慢地喜欢上茶。茶于我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在茶里我学着静思,让浮躁的心安定下来。以前我的性格极度开放,现在已经慢慢收敛,沉淀心神。  喜欢素雅空间,中式的茶台上摆放着精致的茶具,拿起与放下之间萦绕着茶的香气。茶本身的魅力不必多言,更令人欣喜的是,爱上茶以后,不仅仅是心灵得到了慰藉,我也感受到了茶之美,茶器之美,一碗茶汤泡就之时仿佛人与茶相互成就,令人十分惊喜。 
期刊
如果有一天,你想起了一个人,以及和他在一起吃的食物。那个时候你就知道,孤独的味道尝起来是如何的。  随着村上隆的这句话,开启温哥华之旅,温哥华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温哥华在19世纪初时还是一片荒野,在19世纪时,随著近代工业的兴起及新的矿产资源的发现,使得加拿大的经济从此开始进入发展时期。1792年,英国人乔治·温哥华海军上校的探险船航海到巴拉德湾一带,继而在1862年时欧洲移民在海湾沿岸定居,建
期刊
《论语·阳货》第一则,记载的是阳货和孔子之间的一次交锋:阳货希望孔子出山,帮助自己;但孔子自小讨厌阳货,长大后看到阳货陪臣执国命,更是厌恶他。  阳货是有架子的,他不会亲自登门拜见孔子。他也知道,孔子是看不上他的,不会主动投怀送抱。但阳货毕竟是阳货,他是有手段的。他先放出风声,要孔子去见他。但孔子装傻,不去见。阳货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条计他乘孔子不在家,派人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  按孟子的说法
期刊
众所周知,萧红与萧军在1934年10月抵达上海,不久即与鲁迅先生结识,鲁迅先生给了他们很多帮助。许广平曾写过两篇关于萧红的回忆文章,通过她的文字,使我们能够从一个侧面增进对这位女作家的了解。  很多资料上记载鲁迅与萧红、萧军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内山书店,但据许广平的回忆,双方的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在一个咖啡馆里,“大约一九三四年的某天,阴霾的天空吹送着冷寂的歌调,在一个咖啡室里我们初会着两个北方来的不甘
期刊
是一种物质  是一种袭击  别样的性感与忧伤  是苏州人的生活方式  是中国文人的好消遣  起伏  苏州评弹很妖的,这是我听了多年后的感受。  对于南方的气息,我始终怀着非常特别的热忱,仿佛潜藏在骨子里的南方记忆。比如南音、昆曲、南方的建筑、植物、器皿,还有蘇州评弹。一言难尽的前世记忆。  很多年前去苏州迷上了评弹。平江路的音箱里永远放着苏州评弹,与这个城市相依相缠,如昆曲一样,是这个城市的灵魂。
期刊
经常有人说,一吃补药就上火,前几天吃了补血的营养品,立刻嘴里就起溃疡了,晚上2、3点钟开始睡不着,很烦躁,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样的问题,多半是有肝火,所以不能滋补,需要疏肝泻火后,再来滋补。  现代社会,情绪不佳的人多,人们忙于工作,各种压力纷至沓来,如何调整大家的情绪?  读博士的时候,曾经听说,某老中医,一辈子就用一个方子,小柴胡汤加减,患者如云。  等到我毕业了,发现每天给大家推荐的,
期刊
《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hang)。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佻(tiao),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qin)。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礼之开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篇章,“
期刊
好的睡眠是一味良药。睡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充足的睡眠,能给人补充能量,让人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睡觉有“大补”之效。古代养生家认为:“少寐乃人之大患。”因此宋代诗人陆游《午梦》中写道:“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睡方何在?睡乡有路在心安,古人云:“先睡心,后睡目。”睡觉时排除一切杂念,不再思考问题,保持心情恬淡虚无,举念即除,渐除渐少,自会得以安眠。最重要的是心静、忘己。所以古之“寤、
期刊
阳明先生以其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和磨砺实践,验证了一条“人皆圣贤”“由凡入圣”的大人之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阳明心学的终极是达至万物一体之仁的“圣人”的人生境界。圣人的思想是“合”,是整体观,圣人的视野是一种“上帝思维”,运用到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高层制定企业愿景目标方向时,应该像“上帝”一样从更广大、更精微、更长远的角度来面对发展中的任何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