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见到敦煌,是在美术鉴赏课上,看见的是纸质版、图文版的敦煌。当敦煌飞天壁画出现在眼前的一刻,我被壁画精巧的构思、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及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从那时起,便萌生了一个美好的愿望:一定要去敦煌亲眼目睹壁画人物的尊容。从此,敦煌莫高窟便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
又见敦煌,是刚刚过去的五一劳动节。一路从武汉到青海再到甘肃,沿途看见的是江南到西北,高原到平原,草原到沙漠的景象。如果说五月的青海让你觉得很无奈,那么河西走廊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会让你感觉还是青海好。列车从西宁经嘉峪关到达敦煌,梦中的敦煌真真切切、安安静静地就在自己的脚下,凝视着敦煌站的站牌,那一刻,心中充满激动和好奇,接下来,我会用心体验敦煌、感受敦煌。所谓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汉朝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后,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南北两道,是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凭借丝路繁华,敦煌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敦煌,夢中的敦煌,我离你越来越近。仿佛大喊三声,你就会穿越千年来到我的身边。两千一百年的丝绸之路,一千六百年的莫高窟,世界四大古文明交汇之地,无数个故事,无数个人物,我想快行五十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与自己的心见面,与古代人交谈,聆听壁画人物故事,一睹先贤的尊容。
敦煌隶属酒泉,一分绿地九分黄沙,市区及周边绿树成荫,清一色的小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直冲云霄,绝不似江南的树婀娜多姿。一出城,景致完全大变,漫天黄沙,远处近处黄沙无处不在,难见一丝丝的绿。平地、沙丘处处都是让人无奈的尘土的颜色。感慨之际,远远看见连绵的沙山,山旁大片类似土房子似的,两层、三层,还有“窗户”, 画中的莫高窟缓缓映入眼帘,车上的乘客惊呼起来,同样的沙丘,同样的泥土本色,层层大小不一的洞窟,还有洞窟下干涸的河床及河床周围的一片绿洲,让我们喜出望外。当年,沙门乐尊云游到此,见夕阳下的三危山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奇妙的佛光感动,于是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佛门弟子,达官贵人,商贾百姓,善男信女纷纷来这里捐资开窟,长达一千多年,经久不衰。感谢乐尊,是他缔造了莫高窟,开创了这盛世敦煌。
从公元366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三华里长的三危山崖壁上,密密层层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壁画技巧高超,数量惊人,一方方连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藏经洞中,还发现了大量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珍贵文物。因游客众多,出于对壁画的保护,每组游客只能随机选取八个洞窟参观。虽然我们这组没有反弹琵琶的飞天洞窟,但几乎每个洞窟中都可看见飞天的画像,出现最多的是说法图、经变图,绘有各式各样的菩萨,是名副其实的千佛洞。
敦煌莫高窟254窟的《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中国早期佛教艺术中最流行的题材之一。我们有幸参观了这个现存北魏第254窟主室,南壁表现的十个情节,构图独特别致,在单幅画面内把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同情节交叉编排在一起,既形成鲜明的主题又有变化,且整体结构完整。莫高窟第148窟,是一个大型涅槃窟,佛像卧于塌上,身长14.4米,肩宽3米。卧佛的身后和头前足后,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菩萨等举哀塑像七十三身。讲的是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观佛的卧姿,犹如安睡一般,面容安详,衣服上的纹理清晰可见。曾经,以为佛是永远的佛,包括肉身和灵魂,来到这里,才知道佛也是会涅槃的,由此想来,天下万物莫不如此。
参观洞窟时,每进一个门,我都会小心翼翼,唯恐弄出声响,又怕呼吸过重,伤害到壁画。因为我已经在好几个洞窟中,看到原本饱满圆润的壁画人物失去了鲜艳的色彩,他们的脸,他们的手臂,他们的衣服还有他们的手指和脚趾,已经变黑。当年,为了让自己的美貌得以永恒,那些王公贵族,名门闺秀,商贾巨富纷纷捐资修建洞窟,把自己的塑像放在洞中供万世敬仰,不曾想,随着丝绸之路的没落,敦煌慢慢淡出历史舞台,千年黄沙缓缓入倾,洞窟迟早也会被黄沙淹没,更别说壁画上的色彩,天下没有不褪的颜色,更没有不散的筵席……
敦煌,敦煌,默念这个名字,好像有一种来自远方的内心深处的呼唤,沙漠、驼铃、莫高窟、月牙泉,每一处都是大梦开始的地方。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随手捧起一把沙,就是一段历史,随手翻开一卷书,就是一段故事。而我们要做的便是翻开古卷,拨开尘沙,穿越千年,让敦煌神秘曼妙的艺术,飞出敦煌,飞向世界。
从莫高窟洞口走出来的时候,三危山不再有刚来时看到的荒凉和孤独。三危山是幸运的,莫高窟及窟中充满灵气和动感的人物,赋予它超凡脱俗的气质,它不再是一座看一眼就会忘却的荒山,因为,那里有无数鲜活的灵魂和故事。“我从未离开,我是你的苍天,我是你的麦田,我一直都在。”
又见敦煌,是刚刚过去的五一劳动节。一路从武汉到青海再到甘肃,沿途看见的是江南到西北,高原到平原,草原到沙漠的景象。如果说五月的青海让你觉得很无奈,那么河西走廊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会让你感觉还是青海好。列车从西宁经嘉峪关到达敦煌,梦中的敦煌真真切切、安安静静地就在自己的脚下,凝视着敦煌站的站牌,那一刻,心中充满激动和好奇,接下来,我会用心体验敦煌、感受敦煌。所谓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汉朝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后,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南北两道,是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凭借丝路繁华,敦煌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敦煌,夢中的敦煌,我离你越来越近。仿佛大喊三声,你就会穿越千年来到我的身边。两千一百年的丝绸之路,一千六百年的莫高窟,世界四大古文明交汇之地,无数个故事,无数个人物,我想快行五十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与自己的心见面,与古代人交谈,聆听壁画人物故事,一睹先贤的尊容。
敦煌隶属酒泉,一分绿地九分黄沙,市区及周边绿树成荫,清一色的小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直冲云霄,绝不似江南的树婀娜多姿。一出城,景致完全大变,漫天黄沙,远处近处黄沙无处不在,难见一丝丝的绿。平地、沙丘处处都是让人无奈的尘土的颜色。感慨之际,远远看见连绵的沙山,山旁大片类似土房子似的,两层、三层,还有“窗户”, 画中的莫高窟缓缓映入眼帘,车上的乘客惊呼起来,同样的沙丘,同样的泥土本色,层层大小不一的洞窟,还有洞窟下干涸的河床及河床周围的一片绿洲,让我们喜出望外。当年,沙门乐尊云游到此,见夕阳下的三危山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奇妙的佛光感动,于是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佛门弟子,达官贵人,商贾百姓,善男信女纷纷来这里捐资开窟,长达一千多年,经久不衰。感谢乐尊,是他缔造了莫高窟,开创了这盛世敦煌。
从公元366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三华里长的三危山崖壁上,密密层层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壁画技巧高超,数量惊人,一方方连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藏经洞中,还发现了大量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珍贵文物。因游客众多,出于对壁画的保护,每组游客只能随机选取八个洞窟参观。虽然我们这组没有反弹琵琶的飞天洞窟,但几乎每个洞窟中都可看见飞天的画像,出现最多的是说法图、经变图,绘有各式各样的菩萨,是名副其实的千佛洞。
敦煌莫高窟254窟的《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中国早期佛教艺术中最流行的题材之一。我们有幸参观了这个现存北魏第254窟主室,南壁表现的十个情节,构图独特别致,在单幅画面内把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同情节交叉编排在一起,既形成鲜明的主题又有变化,且整体结构完整。莫高窟第148窟,是一个大型涅槃窟,佛像卧于塌上,身长14.4米,肩宽3米。卧佛的身后和头前足后,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菩萨等举哀塑像七十三身。讲的是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观佛的卧姿,犹如安睡一般,面容安详,衣服上的纹理清晰可见。曾经,以为佛是永远的佛,包括肉身和灵魂,来到这里,才知道佛也是会涅槃的,由此想来,天下万物莫不如此。
参观洞窟时,每进一个门,我都会小心翼翼,唯恐弄出声响,又怕呼吸过重,伤害到壁画。因为我已经在好几个洞窟中,看到原本饱满圆润的壁画人物失去了鲜艳的色彩,他们的脸,他们的手臂,他们的衣服还有他们的手指和脚趾,已经变黑。当年,为了让自己的美貌得以永恒,那些王公贵族,名门闺秀,商贾巨富纷纷捐资修建洞窟,把自己的塑像放在洞中供万世敬仰,不曾想,随着丝绸之路的没落,敦煌慢慢淡出历史舞台,千年黄沙缓缓入倾,洞窟迟早也会被黄沙淹没,更别说壁画上的色彩,天下没有不褪的颜色,更没有不散的筵席……
敦煌,敦煌,默念这个名字,好像有一种来自远方的内心深处的呼唤,沙漠、驼铃、莫高窟、月牙泉,每一处都是大梦开始的地方。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随手捧起一把沙,就是一段历史,随手翻开一卷书,就是一段故事。而我们要做的便是翻开古卷,拨开尘沙,穿越千年,让敦煌神秘曼妙的艺术,飞出敦煌,飞向世界。
从莫高窟洞口走出来的时候,三危山不再有刚来时看到的荒凉和孤独。三危山是幸运的,莫高窟及窟中充满灵气和动感的人物,赋予它超凡脱俗的气质,它不再是一座看一眼就会忘却的荒山,因为,那里有无数鲜活的灵魂和故事。“我从未离开,我是你的苍天,我是你的麦田,我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