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技工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实用型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几年,部分技工院校却存在着举步维艰的发展窘境,由于认识上存在偏颇、技工院校生源短缺及生源基础较差、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就业准入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原因,造成技工教育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从拓宽生源、提高培训质量、改变就业观念入手进行分析,提出了技工教育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技工教育 现状 质量 改革 多元化 就业准入制度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教育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技工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仍然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诸多问题,特别是技工生的生源、教育、就业问题。因此,探究技工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对策,对提高技工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技工教育现状
1、招生困难,生源数量短缺,生源素质差
当前虽然技校招生有自主化的趋向,但仍是以行政指令性计划为主,招生工作存在迟滞现象。同时受当前企业失业率高的现象和“不愿当工人”的陈旧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存在轻视工人的倾向,人们对技工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颇,不能正确认识技工教育地位。招生中没有主动权,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状,一些地方行政上不合理的操作与垄断行为,设置了重重障碍,严重干扰了市场的自由竞争,没有形成人力资源合理有序的分流,使得技工学校招生成了一本难念的经,成为招生大战中的弱势群体,往往在别人的后面拾遗补漏,使得技校的招生周期拉长、成本增高,招生门槛放低,广泛接纳初中流失生,造成了技校生源短缺、素质低下的后果,从而给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让用人单位造成了对职教生的不信任。
2、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1)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适应市场需要。由于生源差,学生入学的成绩与素质差异大,管理压力大,很难组织教学与提高教学质量,技工教育已成为我国毫无门槛的兜底教育。教育与需求相脱节,这是技工教育目前自身教育质量不高所致。我省技工教育由于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相比一直滞后,难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虽然每年从技工院校走出数以万计的技工人才,但难以满足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以致于技工人才需求出现严重短缺。
(2)技工院校重“硬”轻“软”。改革开放以来,技工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硬件”上,如不少技工院校的教学楼、教学设施、校园面积可以说堪称一流,而更为重要的“软件”方面显得极其薄弱。一些地方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办学条件等方面对技工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技工院校的办学机制不够灵活,教育观念落后,管理体制陈旧,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和质量与市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仍然把技工教育等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充分体现出技工教育紧跟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特征。很多技工院校由于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教师队伍与社会对技工教育的要求还不能适应。技工学校普遍存在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文化课教师比重偏大的问题;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40岁以上的教师占到了70%多,缺乏年轻教师,工作缺乏活力,因而造成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少。不少专业教师和实习教师是理论课教师转来的,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技工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3、学无致用,就业准入制度落实不到位
由于行业管理不规范,给就业准入制度的落实带来了负面影响;在需要就业准入的职业(工种)中,由于执法不严,“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有些企业和单位用人用工只注重学历、不注重职业技能,学生学不能致用,大部分技校毕业生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使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激励机制,挫伤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到技工学校生源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也给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二、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考
根据以上现状,要改变技校面临的困境,必须从拓宽生源、提高培训质量、改变就业观念三个方面入手,即把好学生入口关、培训关、出口关。
1、改革招生录取制度,使招生政策完全市场化
(1)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进一步提高技工教育的地位,克服人们对技工教育认识上的偏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技工院校招生的有力保证。
(2)改革现在技校的招生录取制度。要改变技校最后录取的现状,建议从中考和高考统一招生改成分类招生,根据学校不同类型和专业不同科类,分别制定若干大类的考试录取标准,实行分类招收学生。所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报考各类学校。
(3)建立综合性招生培训机构,选派责任心强、 业务熟的同志负责。要跟踪市场调查,加强招生信息收集与反馈工作;邀请教育行政部门、劳动部门及有关中学校长定期召开座谈会,通报信息,掌握生源分布情况,提前形成市场需求预测,指导年度招生计划的制定。
2、通过不断创新来创造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实施多元化的办学体制,以合作促发展。多年来我校在多元化的办学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①与高校联合求学历。受几千年“学而优则仕”封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还存在着单纯追求学历的心理。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提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多年以来我校先后与山东劳动技术学院、山东技师学院、山东烟台城市服务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成功地走出了“大专+高技”、“大专+技师”、“本科+技师”培养高技能人才之路,形成了“学历+技能+就业”招生、就业两旺的良好局面。
②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校企合作是合作办学的关键,是理念的更新,是模式的创新,是特色的体现,是根基之所在。我校校企“无缝对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实行班级企业冠名制。近年来,沂源县技工学校越来越受企业欢迎,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我们办学培训紧贴企业需求实际,全方位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实现这一宗旨,学校按企业需求招生,为企业量身定做办“专班”—— 企业冠名制,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实行工学交替。保证学校人才的培养能够主动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沂源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我们为企业量身定做地办起了富有特色的专业人才班,如“鲁阳班”、“鲁泰班”、“药玻班”等一批定向培训的专业特色班,深受企业、家庭及社会各界的欢迎。二是接企业进课堂。实行实习车间企业化教学管理模式,进一步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全面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做到让学生在校实习期间就了解和适应企业管理模式,培养现场生产的基本职业素质;同时规范我校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学工作,在实习教学中实行“5S”实训教学管理模式,做到车间企业化管理。三是送课堂进企业。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为企业的在职职工技能培训、开发服务,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也符合双方的利益。在对企业职工的培训上,我们创立了“企业设课堂、离岗不离厂、教师来回跑”的课堂设在企业里、送教到企业的新模式,受到企业的认可,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
(2)建立健全监督体系。主管部门要成立督导委员会,对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督导评估,通过教学检查、督导听课、学生评价、网络信息等措施,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有效地进行质量监控。
(3)创新教师培训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系统化的教师培训管理体系,对教师培训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综合配套改革,把教师培训与薪酬激励、绩效考核、职业发展、竞争上岗等结合起来,建立起教师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培训机制。要鼓励教师学历进修,选送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给教师创新和发展的空间;还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切实制定并落实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等评选制度,设立人才津贴,不断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给予教师更多的成长空间,以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同时也强化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意识。
3、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要通过推进就业准入制度来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持有“双证书”的比例和就业率,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1)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促进技工教育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凡是属于国家和省规定的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从事一般职业或工种的,必须优先录用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必须接受必要的技工教育和培训。
(2)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技工院校学生参加中级技能鉴定可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合格者便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制定、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用人单位招工时应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的规定。
(4)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劳动、人事、工商等部门要选择与人民生活、安全、健康最密切的职业工种重点进行监察,严格就业准入、持证上岗。只要政府通过加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力度,扩大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工种数量,继续推行就业准入制度,技工教育将大有所为。
思路决定成败,技工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技工院校应抓住社会经济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大的机遇,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方式,深入探索多元化的途径和方法,依靠人才战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新形势下技工学校现状与发展的思考.硕博网(http://www.china-b.com),2008-5-3。
[2]郭赟 技工教育面向新世纪的思考[J].现代技能开发,2001,(10)。
[3]对我省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http://www.stats-fj.gov.c),2006-05-09。
[4]全国多名职教专家讲座资料。
关键词:技工教育 现状 质量 改革 多元化 就业准入制度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教育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技工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仍然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诸多问题,特别是技工生的生源、教育、就业问题。因此,探究技工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对策,对提高技工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技工教育现状
1、招生困难,生源数量短缺,生源素质差
当前虽然技校招生有自主化的趋向,但仍是以行政指令性计划为主,招生工作存在迟滞现象。同时受当前企业失业率高的现象和“不愿当工人”的陈旧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存在轻视工人的倾向,人们对技工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颇,不能正确认识技工教育地位。招生中没有主动权,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状,一些地方行政上不合理的操作与垄断行为,设置了重重障碍,严重干扰了市场的自由竞争,没有形成人力资源合理有序的分流,使得技工学校招生成了一本难念的经,成为招生大战中的弱势群体,往往在别人的后面拾遗补漏,使得技校的招生周期拉长、成本增高,招生门槛放低,广泛接纳初中流失生,造成了技校生源短缺、素质低下的后果,从而给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让用人单位造成了对职教生的不信任。
2、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1)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适应市场需要。由于生源差,学生入学的成绩与素质差异大,管理压力大,很难组织教学与提高教学质量,技工教育已成为我国毫无门槛的兜底教育。教育与需求相脱节,这是技工教育目前自身教育质量不高所致。我省技工教育由于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相比一直滞后,难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虽然每年从技工院校走出数以万计的技工人才,但难以满足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以致于技工人才需求出现严重短缺。
(2)技工院校重“硬”轻“软”。改革开放以来,技工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硬件”上,如不少技工院校的教学楼、教学设施、校园面积可以说堪称一流,而更为重要的“软件”方面显得极其薄弱。一些地方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办学条件等方面对技工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技工院校的办学机制不够灵活,教育观念落后,管理体制陈旧,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和质量与市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仍然把技工教育等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充分体现出技工教育紧跟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特征。很多技工院校由于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教师队伍与社会对技工教育的要求还不能适应。技工学校普遍存在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文化课教师比重偏大的问题;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40岁以上的教师占到了70%多,缺乏年轻教师,工作缺乏活力,因而造成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少。不少专业教师和实习教师是理论课教师转来的,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技工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3、学无致用,就业准入制度落实不到位
由于行业管理不规范,给就业准入制度的落实带来了负面影响;在需要就业准入的职业(工种)中,由于执法不严,“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有些企业和单位用人用工只注重学历、不注重职业技能,学生学不能致用,大部分技校毕业生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使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激励机制,挫伤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到技工学校生源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也给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二、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考
根据以上现状,要改变技校面临的困境,必须从拓宽生源、提高培训质量、改变就业观念三个方面入手,即把好学生入口关、培训关、出口关。
1、改革招生录取制度,使招生政策完全市场化
(1)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进一步提高技工教育的地位,克服人们对技工教育认识上的偏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技工院校招生的有力保证。
(2)改革现在技校的招生录取制度。要改变技校最后录取的现状,建议从中考和高考统一招生改成分类招生,根据学校不同类型和专业不同科类,分别制定若干大类的考试录取标准,实行分类招收学生。所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报考各类学校。
(3)建立综合性招生培训机构,选派责任心强、 业务熟的同志负责。要跟踪市场调查,加强招生信息收集与反馈工作;邀请教育行政部门、劳动部门及有关中学校长定期召开座谈会,通报信息,掌握生源分布情况,提前形成市场需求预测,指导年度招生计划的制定。
2、通过不断创新来创造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实施多元化的办学体制,以合作促发展。多年来我校在多元化的办学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①与高校联合求学历。受几千年“学而优则仕”封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还存在着单纯追求学历的心理。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提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多年以来我校先后与山东劳动技术学院、山东技师学院、山东烟台城市服务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成功地走出了“大专+高技”、“大专+技师”、“本科+技师”培养高技能人才之路,形成了“学历+技能+就业”招生、就业两旺的良好局面。
②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校企合作是合作办学的关键,是理念的更新,是模式的创新,是特色的体现,是根基之所在。我校校企“无缝对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实行班级企业冠名制。近年来,沂源县技工学校越来越受企业欢迎,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我们办学培训紧贴企业需求实际,全方位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实现这一宗旨,学校按企业需求招生,为企业量身定做办“专班”—— 企业冠名制,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实行工学交替。保证学校人才的培养能够主动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沂源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我们为企业量身定做地办起了富有特色的专业人才班,如“鲁阳班”、“鲁泰班”、“药玻班”等一批定向培训的专业特色班,深受企业、家庭及社会各界的欢迎。二是接企业进课堂。实行实习车间企业化教学管理模式,进一步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全面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做到让学生在校实习期间就了解和适应企业管理模式,培养现场生产的基本职业素质;同时规范我校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学工作,在实习教学中实行“5S”实训教学管理模式,做到车间企业化管理。三是送课堂进企业。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为企业的在职职工技能培训、开发服务,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也符合双方的利益。在对企业职工的培训上,我们创立了“企业设课堂、离岗不离厂、教师来回跑”的课堂设在企业里、送教到企业的新模式,受到企业的认可,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
(2)建立健全监督体系。主管部门要成立督导委员会,对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督导评估,通过教学检查、督导听课、学生评价、网络信息等措施,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有效地进行质量监控。
(3)创新教师培训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系统化的教师培训管理体系,对教师培训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综合配套改革,把教师培训与薪酬激励、绩效考核、职业发展、竞争上岗等结合起来,建立起教师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培训机制。要鼓励教师学历进修,选送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给教师创新和发展的空间;还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切实制定并落实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等评选制度,设立人才津贴,不断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给予教师更多的成长空间,以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同时也强化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意识。
3、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要通过推进就业准入制度来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持有“双证书”的比例和就业率,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1)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促进技工教育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凡是属于国家和省规定的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从事一般职业或工种的,必须优先录用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必须接受必要的技工教育和培训。
(2)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技工院校学生参加中级技能鉴定可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合格者便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制定、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用人单位招工时应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的规定。
(4)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劳动、人事、工商等部门要选择与人民生活、安全、健康最密切的职业工种重点进行监察,严格就业准入、持证上岗。只要政府通过加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力度,扩大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工种数量,继续推行就业准入制度,技工教育将大有所为。
思路决定成败,技工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技工院校应抓住社会经济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大的机遇,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方式,深入探索多元化的途径和方法,依靠人才战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新形势下技工学校现状与发展的思考.硕博网(http://www.china-b.com),2008-5-3。
[2]郭赟 技工教育面向新世纪的思考[J].现代技能开发,2001,(10)。
[3]对我省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http://www.stats-fj.gov.c),2006-05-09。
[4]全国多名职教专家讲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