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在大学生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贫困生。本文通过分析贫困生的特点和高校贫困资助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思政教育的策略,更好的培养学生去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思政教育;策略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算是其中相对较“弱势”的群体,做好这部分同学的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贫困生全面健康的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并走向社会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思想。
一、贫困生的特点及资助现状
(一)自卑心理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如其他的同学,很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对于大多数贫困生来说,学费和生活费都要靠资助或者四处拼凑来支撑,他们在其它方面的消费就显得更力不从心了。比如:周末的时候舍友们一起出去逛街、聚餐,贫困生由于经济的压力可能就会选择不参加,时间久了贫困生就会远离宿舍群体形成“孤岛”。这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贫困生自卑的心理,不愿意交友、很少参加课外活动、经常独来独往等,甚至对学习也造成了影响。
(二)三观不正
部分贫困生,不能正视贫困,怨天尤人、态度悲观消极,把原生家庭原因作为不思进取或者不努力的挡箭牌,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遇到困难就逃避,不能直面挫折,往往遇到一点小得困难就退缩;甚至有的同学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一味的“等、靠、要”,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认为社会和国家给予的帮助是应该的,没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心理压力大
现在普通高校里的贫困生基本上都是来自偏远农村或者由于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引起的,这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期的成绩都是不错的,他们是中学老师眼中的“三好学生”,更是村民茶余饭后谈论的“有出息的孩子”。这一路走来他们收到了很多关注和帮助,更是肩负着大家的期望,这也使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很高的要求,从而给自己带来压力。在大学里无处不存在着竞争,有的时候不能做到每个方面都优秀也是正常的,所以时间久了他们的心理会积攒压力。
(四)就业面窄
绝大多数的贫困生由于经济的压力,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少,很多家长的思维没那么开阔,普遍认为学习就是唯一的出路,考上了大学就是“出人头地”。所以,大部分贫困生在完成四年的本科学习后,由于经济的压力会选择直接就业,考研的学生较少。家乡的教师编和事业编是他们的首选,多数贫困生会选择相对稳定的工作,缺少去大城市闯荡的勇气,更不敢去创业,因为一旦创业失败,无论从经济还是心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这就导致了贫困生的就业面相对较窄。
(五)资助现状
在当今高校里,对于贫困学生的关注日益加强,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客观的问题。对于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比较笼统,很难制定出一套完整、明确、客观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大多数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认定标准为:家庭收入除去正常生活外难以支付在校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学生。这部分学生里包括家庭没有劳动力贫困的、家庭发生重要变故贫困的、单亲或孤儿的、低保户和建档立卡户等。
由于各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学生在家庭所在地获得建档立卡、低保户和贫困证明时标准不一,各地区经济水平不一样,这就出现了贫困认定差异。并且在贫困生的实际认定过程中,思政教育与贫困资助工作发生了脱节,对贫困生的帮助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帮助,没有将思政教育融入资助工作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的发展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完善贫困生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家校联动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大多数贫困生比较自卑、敏感,所以在对贫困生的资助过程中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为每位贫困生制定工作台账、制定心理辅导计划,了解每位贫困生的家庭情况,这样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候才能有针对性的辅导。与贫困生交流时要注意沟通方式和态度,最好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心里的防备跟老师坦诚交流。辅导员在对贫困生的认定和资助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隐私,不要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老师和家长要做好交流和沟通,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多的压力,让孩子背负沉重的负担。家长和老师定期交流学生的现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自身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完善贫困生评定方式
在贫困生的资助评定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国家助学金的名额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班级,这样才能惠及更多贫困的学生。对大一新生进行贫困生认定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考察,大一新生刚入学大家都不是很了解,辅导员跟同学们的接触时间相对较短暂,对学生的个人及家庭情况都不是很了解。这就需要辅导员通过向周围同学了解申请贫困生同学的消费水平以及家庭情况;或者进入宿舍与学生们交流谈心等了解学生的情况。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每年都要进行评定人员的更新,及时加入需要资助的学生。
(三)培养自立意识和感恩精神
贫困资助的目的是让条件差的同学通过国家和学校的帮助顺利完成学业,但是有些同学把这当成的理所当然的事情并形成了依赖。所以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政教育,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独立意识,不能一味的去依赖别人,要自食其力,自己为自己的将来打算。同时要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对国家、对社会都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这样他们进入社会后才能增强责任感,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也会想着去帮助别人、回馈社会,从而为以后的学弟、学妹做一个好榜样,高校的贫困资助工作产生良性循环,助力和谐社会的发展。
(四)用好“第二课堂”
鼓励学生除了认真上课外,多参加一些活动、认识更多的人,去拓宽思想、开阔眼界。辅导员可以每周开办一次“贫困生座谈会”,让大家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这就在无形中释放了学生的压力或者增涨了见识。在平常的学习中,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以及公益类的活动,比如:引导学生参加为周围的养老院志愿服务活动,学生通过去帮助别人,认可自身的价值所在,并对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这比传统思政教育课堂更能提升学生的思政素质。
(五)丰富思政教育形式
思政教育不應该只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将新媒体、新技术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博客等推送一些思政教育文章或者一些思政教育连载漫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用这些新技术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三、结束语
新时期在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时候,改进和落实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强和感恩的精神,呵护每一位大学生健康的成长,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仝立人,史笑晗.高校学生资助与思政教育结合路径探究[J].智库时代,2019(48):98-99.
[2]陈勤.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解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5):89-90.
[3]李玉秀.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03):464.
[4]张志行.四圈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政教育创新[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7):56-57.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思政教育;策略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算是其中相对较“弱势”的群体,做好这部分同学的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贫困生全面健康的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并走向社会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思想。
一、贫困生的特点及资助现状
(一)自卑心理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如其他的同学,很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对于大多数贫困生来说,学费和生活费都要靠资助或者四处拼凑来支撑,他们在其它方面的消费就显得更力不从心了。比如:周末的时候舍友们一起出去逛街、聚餐,贫困生由于经济的压力可能就会选择不参加,时间久了贫困生就会远离宿舍群体形成“孤岛”。这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贫困生自卑的心理,不愿意交友、很少参加课外活动、经常独来独往等,甚至对学习也造成了影响。
(二)三观不正
部分贫困生,不能正视贫困,怨天尤人、态度悲观消极,把原生家庭原因作为不思进取或者不努力的挡箭牌,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遇到困难就逃避,不能直面挫折,往往遇到一点小得困难就退缩;甚至有的同学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一味的“等、靠、要”,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认为社会和国家给予的帮助是应该的,没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心理压力大
现在普通高校里的贫困生基本上都是来自偏远农村或者由于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引起的,这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期的成绩都是不错的,他们是中学老师眼中的“三好学生”,更是村民茶余饭后谈论的“有出息的孩子”。这一路走来他们收到了很多关注和帮助,更是肩负着大家的期望,这也使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很高的要求,从而给自己带来压力。在大学里无处不存在着竞争,有的时候不能做到每个方面都优秀也是正常的,所以时间久了他们的心理会积攒压力。
(四)就业面窄
绝大多数的贫困生由于经济的压力,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少,很多家长的思维没那么开阔,普遍认为学习就是唯一的出路,考上了大学就是“出人头地”。所以,大部分贫困生在完成四年的本科学习后,由于经济的压力会选择直接就业,考研的学生较少。家乡的教师编和事业编是他们的首选,多数贫困生会选择相对稳定的工作,缺少去大城市闯荡的勇气,更不敢去创业,因为一旦创业失败,无论从经济还是心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这就导致了贫困生的就业面相对较窄。
(五)资助现状
在当今高校里,对于贫困学生的关注日益加强,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客观的问题。对于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比较笼统,很难制定出一套完整、明确、客观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大多数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认定标准为:家庭收入除去正常生活外难以支付在校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学生。这部分学生里包括家庭没有劳动力贫困的、家庭发生重要变故贫困的、单亲或孤儿的、低保户和建档立卡户等。
由于各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学生在家庭所在地获得建档立卡、低保户和贫困证明时标准不一,各地区经济水平不一样,这就出现了贫困认定差异。并且在贫困生的实际认定过程中,思政教育与贫困资助工作发生了脱节,对贫困生的帮助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帮助,没有将思政教育融入资助工作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的发展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完善贫困生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家校联动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大多数贫困生比较自卑、敏感,所以在对贫困生的资助过程中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为每位贫困生制定工作台账、制定心理辅导计划,了解每位贫困生的家庭情况,这样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候才能有针对性的辅导。与贫困生交流时要注意沟通方式和态度,最好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心里的防备跟老师坦诚交流。辅导员在对贫困生的认定和资助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隐私,不要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老师和家长要做好交流和沟通,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多的压力,让孩子背负沉重的负担。家长和老师定期交流学生的现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自身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完善贫困生评定方式
在贫困生的资助评定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国家助学金的名额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班级,这样才能惠及更多贫困的学生。对大一新生进行贫困生认定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考察,大一新生刚入学大家都不是很了解,辅导员跟同学们的接触时间相对较短暂,对学生的个人及家庭情况都不是很了解。这就需要辅导员通过向周围同学了解申请贫困生同学的消费水平以及家庭情况;或者进入宿舍与学生们交流谈心等了解学生的情况。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每年都要进行评定人员的更新,及时加入需要资助的学生。
(三)培养自立意识和感恩精神
贫困资助的目的是让条件差的同学通过国家和学校的帮助顺利完成学业,但是有些同学把这当成的理所当然的事情并形成了依赖。所以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政教育,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独立意识,不能一味的去依赖别人,要自食其力,自己为自己的将来打算。同时要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对国家、对社会都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这样他们进入社会后才能增强责任感,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也会想着去帮助别人、回馈社会,从而为以后的学弟、学妹做一个好榜样,高校的贫困资助工作产生良性循环,助力和谐社会的发展。
(四)用好“第二课堂”
鼓励学生除了认真上课外,多参加一些活动、认识更多的人,去拓宽思想、开阔眼界。辅导员可以每周开办一次“贫困生座谈会”,让大家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这就在无形中释放了学生的压力或者增涨了见识。在平常的学习中,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以及公益类的活动,比如:引导学生参加为周围的养老院志愿服务活动,学生通过去帮助别人,认可自身的价值所在,并对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这比传统思政教育课堂更能提升学生的思政素质。
(五)丰富思政教育形式
思政教育不應该只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将新媒体、新技术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博客等推送一些思政教育文章或者一些思政教育连载漫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用这些新技术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三、结束语
新时期在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时候,改进和落实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强和感恩的精神,呵护每一位大学生健康的成长,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仝立人,史笑晗.高校学生资助与思政教育结合路径探究[J].智库时代,2019(48):98-99.
[2]陈勤.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解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5):89-90.
[3]李玉秀.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03):464.
[4]张志行.四圈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政教育创新[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