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均衡问题一直是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使得原有的教育资源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需求。加上众多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家门口择校、跨地域的“迁徙式择校”也频繁出现,不少有条件有能力的人,想尽各种办法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读书。均衡教育资源这个问题很早就已经提出了,也一直是公众热议的焦点话题,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水平而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需要长时间的不断改善,逐步平衡。
教育部下发的有关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这是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实施多校划片。多校划片意味着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与以前单片区入学相比,此举更能确保各片区之间学校数量与质量的相对均衡,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学区房房价居高不下、甚至愈演愈烈的现实背景下,实施多校划片有利于为学区房降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调节一些地方人口分布和学校布局间的不均衡性。这是国家近年来又一次针对教育资源不均衡提出的一个举措,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教育集群”是新出现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教育集团办学模式,以区域内的龙头学校带动区域内薄弱学校的发展,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区域间流动、流通,从而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和公平,这也是集团(集群)化办学的愿景。但这种新模式下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都存在较大的办学差异,将几所学校集合成一个教育集团,其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
之前有过一个“错时上学”的新闻,天津一所“百年名校”因“超额招生”,提出让一、二年级学生错时前往其他校区上课,一年级上午上课,二年级下午上课,周末全天补课,二年级学生还要轮流前往临时校区上课,且时间频次不定。正是这样一所名校,却被学生家长曝光存在“超额招生”的嫌疑,看似“不可思议”,实则正在情理之中。随着“就近入学”政策的落地,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挤进“名校”,挖空心思购买学区房,不但让学区房的价格涨上了天,也让很多学校的入学压力激增,学校的承载能力已经远远跟不上生源增长的速度。
以上几个涉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看到了目前形势的严峻,我们也在积极的改善处理。造成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性欠缺造成的不均衡。义务教育制度规定就近入学,但由于学校招生额度以及部分家长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等原因,造成了有些优质学校,即使在学区内,不交钱也不能入学的情况出现。二是区域经济发展条件造成的学校资源不均衡。有些经费充足的中小学校,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而有些区域因财政投入困难,场地狭窄、房屋破旧。三是家庭经济条件的差距引起的机会不均衡。这实际上就是收入差距造成的,按现在的情况,学区房的热炒,将优质学校的门槛提高了很多,低收入家庭也基本没有能力去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四是城市化政策缺失造成的教育不均衡。近年来,众多城市都取消了农村户籍,但实际上这些进城的农民并没有真正市民化。他们还不能完全享受到市民的住房政策、子女受教育政策和医疗、保障政策等。在这些地方,学生教育主要是以民办学校为主,民办学校环境差,师资力量不足,也必然与公办学校有巨大差距。
造成教育不均衡的原因有涉及政府层面的、经济发展程度及个人家庭因素等等,又应该怎样解决不均衡问题呢。
第一是要政府对教育支持力度不断提高,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要清醒地看到教育发展上的差距将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增强发展教育事业的紧迫感,切实在政策措施上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第二要动员和调动社会力量发展教育事业。要逐步改变教育资源的差距,除了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外,还必须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要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扩大优质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教育领域,要健全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教育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
第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师资队伍薄弱和不稳定,是造成各地区教育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应采取各项政策,吸引和稳定教师队伍,重视提高特教师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等内涵发展问题。同时,对现有师资加强业务培训,并在生活和工作条件上给予关心和照顾,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只靠追求教师数量来实现质量的提高,必须按照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第四要积极推进办学的标准化。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要制定“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基本建设标准,中小学办学条件现状都要对照基本建设标准,逐一分析每一所学校的薄弱环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原则,认真创建“标准化学校”。标准化的范围根据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扩大,不仅仅是学校建设、装备条件、队伍建设及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教师待遇等都应该纳入其中。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有些地方已经在探索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促进教育均衡有很大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问题,由此促使教育均衡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教育部下发的有关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这是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实施多校划片。多校划片意味着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与以前单片区入学相比,此举更能确保各片区之间学校数量与质量的相对均衡,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学区房房价居高不下、甚至愈演愈烈的现实背景下,实施多校划片有利于为学区房降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调节一些地方人口分布和学校布局间的不均衡性。这是国家近年来又一次针对教育资源不均衡提出的一个举措,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教育集群”是新出现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教育集团办学模式,以区域内的龙头学校带动区域内薄弱学校的发展,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区域间流动、流通,从而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和公平,这也是集团(集群)化办学的愿景。但这种新模式下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都存在较大的办学差异,将几所学校集合成一个教育集团,其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
之前有过一个“错时上学”的新闻,天津一所“百年名校”因“超额招生”,提出让一、二年级学生错时前往其他校区上课,一年级上午上课,二年级下午上课,周末全天补课,二年级学生还要轮流前往临时校区上课,且时间频次不定。正是这样一所名校,却被学生家长曝光存在“超额招生”的嫌疑,看似“不可思议”,实则正在情理之中。随着“就近入学”政策的落地,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挤进“名校”,挖空心思购买学区房,不但让学区房的价格涨上了天,也让很多学校的入学压力激增,学校的承载能力已经远远跟不上生源增长的速度。
以上几个涉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看到了目前形势的严峻,我们也在积极的改善处理。造成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性欠缺造成的不均衡。义务教育制度规定就近入学,但由于学校招生额度以及部分家长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等原因,造成了有些优质学校,即使在学区内,不交钱也不能入学的情况出现。二是区域经济发展条件造成的学校资源不均衡。有些经费充足的中小学校,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而有些区域因财政投入困难,场地狭窄、房屋破旧。三是家庭经济条件的差距引起的机会不均衡。这实际上就是收入差距造成的,按现在的情况,学区房的热炒,将优质学校的门槛提高了很多,低收入家庭也基本没有能力去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四是城市化政策缺失造成的教育不均衡。近年来,众多城市都取消了农村户籍,但实际上这些进城的农民并没有真正市民化。他们还不能完全享受到市民的住房政策、子女受教育政策和医疗、保障政策等。在这些地方,学生教育主要是以民办学校为主,民办学校环境差,师资力量不足,也必然与公办学校有巨大差距。
造成教育不均衡的原因有涉及政府层面的、经济发展程度及个人家庭因素等等,又应该怎样解决不均衡问题呢。
第一是要政府对教育支持力度不断提高,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要清醒地看到教育发展上的差距将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增强发展教育事业的紧迫感,切实在政策措施上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第二要动员和调动社会力量发展教育事业。要逐步改变教育资源的差距,除了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外,还必须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要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扩大优质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教育领域,要健全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教育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
第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师资队伍薄弱和不稳定,是造成各地区教育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应采取各项政策,吸引和稳定教师队伍,重视提高特教师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等内涵发展问题。同时,对现有师资加强业务培训,并在生活和工作条件上给予关心和照顾,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只靠追求教师数量来实现质量的提高,必须按照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第四要积极推进办学的标准化。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要制定“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基本建设标准,中小学办学条件现状都要对照基本建设标准,逐一分析每一所学校的薄弱环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原则,认真创建“标准化学校”。标准化的范围根据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扩大,不仅仅是学校建设、装备条件、队伍建设及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教师待遇等都应该纳入其中。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有些地方已经在探索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促进教育均衡有很大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问题,由此促使教育均衡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