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先学”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知识联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等。所以,要從教师层面改进“先学”,即落实“先学”的内容、目标、要求,对学生的“先学”进行有效指导,使之真正有助于“后教”,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先学”的指导,使学生掌握“如何自主先学”的方法。具体实施中,要根据教学需要,确定“先学后教”的实施是针对整节课还是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明确的“先学”目标;选择适合在某个具体课堂教学中开展的“先学后教”的策略,如循序渐进的策略、指导的策略、适量的策略、反馈的策略、深化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先学后教;策略
自主学习能力是科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只有当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时,才意味着学生真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对知识有了渴求,对学习的过程本身有了兴趣;也只有当学生逐渐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时,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的能力、科学实践的能力和科学思维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等也在不断的自我运用中得以熟练和提高。
“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并不只是如同字面所体现的那样 “先学”是为了“后教”,那样的理解就又转回到“教师主体”的旧路上去了。诚然,学生有效的“先学”,必定对教师有效、有针对性的“后教”带来便利,但更深远的意义是,教师的“先学”指导传递的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思想。目的是通过教师长时间的坚持“先学”指导和后续学习的配合,使学生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先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得的效果。
在课堂实践中要综合运用以下几个策略,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循序渐进的策略
一种学习方式的培养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学生接受“先学后教”方式之前,教师要善于对各种强化物加以有效控制,以取得学生持续地保持“先学”的行为,并逐渐产生强烈的“先学”动机而达到学习的自主。如尽量在每节课中都有具体的“先学”任务,在交流中表扬任务完成得好的学生和提出新想法的学生,一方面使这些学生保持“先学”行为,另一方面他们能起到榜样作用,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先学”的行列中。但要使学生把“先学”这个“外部要求”内化为从自身出发的内在的“求知需要”仍是个漫长的过程。
二、指导的策略
要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先学后教”,教师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不流于形式,也不放任自流。通过不同方式指导学生“先学”,最终是为了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先学”,并真正能“先学出些东西来”。
三、适量的策略
“先学”不能变成学生课堂学习的又一项沉重负担,一定要内容适量、难度适中,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一般挑选重难点的内容,设计成阶梯式的要求或问题,数量控制在四五个。“先学”应要求明确、问题精选,中等程度的学生可以在15分钟左右完成。
四、反馈的策略
即要在“后教”中检查学生的“先学”,及时了解学生的“先学”效果,发现学生“先学”中的困境、疑难。在教师的“后教”中要体现出对学生“先学”成果的评价,对重点问题的突出和更为明确的解析,对学生“先学”中的困境的“解困突围”。
五、深化的策略
即在“后教”中既要能落实明确的知识点,也要能通过教师的指导形成知识结构;既要能解决“先学”任务中提出的问题,也要再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引起进一步的思考,从而突出、突破难点。还要明确提出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一些科学方法。
【案例一】对科学概念的“先学后教”:如“质量守衡定律”“光合作用”的教学——“会读才会懂”
(1)教师布置的“先学”要求:对概念中你认为要重点关注的词汇进行画线,并思考这个词汇若是拿掉,意思是否改变,说明这个词汇在这个概念中有什么意义。
(2)学生的“先学”反馈:以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为例,学生把“参加”“化学反应”“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都画了线。以学习“光合作用”为例,学生把“绿色”“光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如淀粉”“释放氧气”都画了线。
(3)教师“后教”过程:在课堂上,学生对这些画线词汇的解释是:“不参加的不算”(通过教师引导,明确了过量剩余的质量、不参加反应的杂质的质量不能记入总和)、“只对化学反应而言”(通过教师设问,学生明确了有些物理变化前后质量虽不变,但不能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反映的是质量总和间的关系”。
通过教师引导后,让学生从“部位”“条件”“反应物”“生成物”“意义”等不同角度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4)对今后教学的借鉴作用和影响: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如呼吸作用、电磁感应现象、摩擦力等内容的学习。
从科学方法的角度来看,在“先学”基础上进行的“后教”体现了“找重点+思考理解”的方法。不少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时常常“丢三落四”或是“看不出重点”,造成对概念理解的偏差。通过教师的提示,有利于学生找出重点、思考重点、理解重点,为全面、深刻地理解科学概念打下基础。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任何一个科学的概念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又是可分的,如它可能包括了条件、现象、效果、意义、变化等各个方面,如果学生能把一个概念拆分成这些小方面去理解,再把它们整合成整体去理解,理解当然更深刻了。
【案例二】对“科学概念→物理公式”的“先学后教”:如功率的概念及公式表达——“复习、迁移有助于学习新知识”
(1)教师布置的“先学”要求:请学生先找出“功率”的概念,联想与之相像的概念有哪些,它们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2)学生的“先学”反馈: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并写出正确的相像的概念和公式,如速度、密度、压强,也把“功率”公式写出来了。
(3)教师“后教”的过程:让学生分析“速度、密度、压强”的概念中涉及了哪些物理量,体现了物理量之间怎样的数学关系。再分析“功率”概念中涉及哪两个物理量,如何表示它们的数学关系,并总结出此类概念中共同体现的数学关系。
(4)对今后教学的借鉴作用和影响:“科学概念→物理公式”对学生的思维是个考验,如果直接在课堂上来转变,中等及偏下的学生可能就转不过弯来了,要让学生先从已经学过的“概念→公式”中去体会、总结转化的方法。由于“速度”“密度”“压强”概念的概念表述极其相似,公式写法也一样,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不难总结出特点,即使是弱一些的学生也能体会到其中的规律。带着这样的基础,就不难理解相互间的计算关系了,通过这种方法总结得到,既便于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和公式,也利于对以往的相似内容加深理解。
可见,学习某节课的内容,并不能只局限于這节课本身,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迁移”的方法,用已有的方法和经验解决新的问题。但由于学生的联系能力较弱,所以教师需要在上课前做好“先学”的准备工作,在“先学”阶段适当增加一些“复习”的内容,也就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
【案例三】对化学实验的“先学后教”:如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从一个知识到一类知识的学习”
(1)教师布置的“先学”要求:了解反应物是什么、需要什么条件、可能有怎样的现象(即观察的重点)、用到什么器材、操作上有何特别之处。可以对课本中的文字、图进行重点画线。
(2)学生的“先学”反馈和“后教”过程:在教师边做实验边提问的过程中,学生能及时、准确地说出上述结果,尤其是因为预先思考过要观察什么,所以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目标很集中,对现象的描述就比较全面。学生也预先找到了操作要点,如“燃烧匙要铺细砂”“少量硫粉”,通过对剧烈燃烧现象的实际观察,学生也就明白了这是为了防止燃烧匙熔断,防止有过多的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产生。
(3)对今后教学的借鉴作用和影响: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化学反应,为了避免学生把化学变化只当作“好看的戏法”,需要在学生的头脑中树立起“化学不只好看更很科学”的观念。同时,对于刚接触化学反应的学生而言,化学又是很“繁琐”的,有许多东西要记而又记不全,这又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上述的“先学”要求的布置,学生带着学习的态度来观察化学变化,就减少了“看时兴高采烈,看后哑口无言”的情况的发生。如对于“操作上有何特别之处,为什么这么做”这个问题,学生一开始不太摸得着头脑,但是有了疑问,学生听课、看实验时就更专注,更有目的性。
这之后的化学实验的“先学后教”过程基本与此相似,“先学”要求基本上就是上述的几个问题,这就给了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每一个化学反应都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学习,纳入相似的一条记忆链中,即“怎样的反应物在怎样的条件下、在怎样的器材中发生反应,有怎样的现象,生成怎样的生成物,操作有何特点,为什么”。通过教师的多次强调、多次点明,一种学习方法的多次使用,最终能使学生从学习一个知识进入到学习一类知识的更广阔的天地中。
【案例四】对控制变量法的实验的“先学后教”:从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到学会“自己怎样做”
(1)教师布置的“先学”要求:以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实验为例,“先学”要求是:整理出实验进行的基本步骤和顺序;画出每个步骤的实施要点(包括要用的器材、试剂、操作细节等),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从什么现象来判断结论。
(2)学生的“先学”反馈和“后教”过程:课堂上由学生来列举画线的地方,学生的回答很全面,“银边”“放在暗处一昼夜”“铝箔盖严”“光下照射”“酒精”“水浴加热”“清水洗净”“滴碘液”全都注意到了。
布置针对实验过程的“先学”要求,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验“素材”,而要检验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实验的思想,则要通过对设计的问题串的回答来体现的,如怎样设计光照条件的对比、怎样判断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有哪些是要排除的干扰、怎么排除等。
(3)对今后教学的借鉴作用和影响:控制变量法既是初中科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对此,可采用相似的问题串来设计预习的要求,如问题是什么,主要变量有哪些,怎样设置对比,其他的条件怎样设置,预计的现象如何(或是如何使现象更明显)、有哪些干扰、如何排除。通过多次实验的“先学”,可以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探究过程就是从“提问—假设—初步设想—细节完善—现象显现—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一路走来。若要自己设计一个新实验,也可以参考这个过程去设计。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先学后教”的真正价值在于“学生会学习、爱学习”。这样的理想,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坚持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廖文旺.教法研究:课堂上的“边教边学”与“先学后教”[J].中国科技博览,2009,(26).
[2]刘明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践“先学后教”模式[J].吉林教育:综合,2010,(09).
[3]马小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1,(16).
[4]陈凯.把握“先学”先机 策应有效“后教”[J].陕西教育,2010,(10).
[5]黄彩仁,翟洪亮.对实施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回眸[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10).
关键词:课堂教学;先学后教;策略
自主学习能力是科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只有当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时,才意味着学生真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对知识有了渴求,对学习的过程本身有了兴趣;也只有当学生逐渐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时,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的能力、科学实践的能力和科学思维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等也在不断的自我运用中得以熟练和提高。
“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并不只是如同字面所体现的那样 “先学”是为了“后教”,那样的理解就又转回到“教师主体”的旧路上去了。诚然,学生有效的“先学”,必定对教师有效、有针对性的“后教”带来便利,但更深远的意义是,教师的“先学”指导传递的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思想。目的是通过教师长时间的坚持“先学”指导和后续学习的配合,使学生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先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得的效果。
在课堂实践中要综合运用以下几个策略,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循序渐进的策略
一种学习方式的培养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学生接受“先学后教”方式之前,教师要善于对各种强化物加以有效控制,以取得学生持续地保持“先学”的行为,并逐渐产生强烈的“先学”动机而达到学习的自主。如尽量在每节课中都有具体的“先学”任务,在交流中表扬任务完成得好的学生和提出新想法的学生,一方面使这些学生保持“先学”行为,另一方面他们能起到榜样作用,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先学”的行列中。但要使学生把“先学”这个“外部要求”内化为从自身出发的内在的“求知需要”仍是个漫长的过程。
二、指导的策略
要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先学后教”,教师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不流于形式,也不放任自流。通过不同方式指导学生“先学”,最终是为了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先学”,并真正能“先学出些东西来”。
三、适量的策略
“先学”不能变成学生课堂学习的又一项沉重负担,一定要内容适量、难度适中,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一般挑选重难点的内容,设计成阶梯式的要求或问题,数量控制在四五个。“先学”应要求明确、问题精选,中等程度的学生可以在15分钟左右完成。
四、反馈的策略
即要在“后教”中检查学生的“先学”,及时了解学生的“先学”效果,发现学生“先学”中的困境、疑难。在教师的“后教”中要体现出对学生“先学”成果的评价,对重点问题的突出和更为明确的解析,对学生“先学”中的困境的“解困突围”。
五、深化的策略
即在“后教”中既要能落实明确的知识点,也要能通过教师的指导形成知识结构;既要能解决“先学”任务中提出的问题,也要再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引起进一步的思考,从而突出、突破难点。还要明确提出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一些科学方法。
【案例一】对科学概念的“先学后教”:如“质量守衡定律”“光合作用”的教学——“会读才会懂”
(1)教师布置的“先学”要求:对概念中你认为要重点关注的词汇进行画线,并思考这个词汇若是拿掉,意思是否改变,说明这个词汇在这个概念中有什么意义。
(2)学生的“先学”反馈:以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为例,学生把“参加”“化学反应”“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都画了线。以学习“光合作用”为例,学生把“绿色”“光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如淀粉”“释放氧气”都画了线。
(3)教师“后教”过程:在课堂上,学生对这些画线词汇的解释是:“不参加的不算”(通过教师引导,明确了过量剩余的质量、不参加反应的杂质的质量不能记入总和)、“只对化学反应而言”(通过教师设问,学生明确了有些物理变化前后质量虽不变,但不能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反映的是质量总和间的关系”。
通过教师引导后,让学生从“部位”“条件”“反应物”“生成物”“意义”等不同角度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4)对今后教学的借鉴作用和影响: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如呼吸作用、电磁感应现象、摩擦力等内容的学习。
从科学方法的角度来看,在“先学”基础上进行的“后教”体现了“找重点+思考理解”的方法。不少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时常常“丢三落四”或是“看不出重点”,造成对概念理解的偏差。通过教师的提示,有利于学生找出重点、思考重点、理解重点,为全面、深刻地理解科学概念打下基础。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任何一个科学的概念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又是可分的,如它可能包括了条件、现象、效果、意义、变化等各个方面,如果学生能把一个概念拆分成这些小方面去理解,再把它们整合成整体去理解,理解当然更深刻了。
【案例二】对“科学概念→物理公式”的“先学后教”:如功率的概念及公式表达——“复习、迁移有助于学习新知识”
(1)教师布置的“先学”要求:请学生先找出“功率”的概念,联想与之相像的概念有哪些,它们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2)学生的“先学”反馈: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并写出正确的相像的概念和公式,如速度、密度、压强,也把“功率”公式写出来了。
(3)教师“后教”的过程:让学生分析“速度、密度、压强”的概念中涉及了哪些物理量,体现了物理量之间怎样的数学关系。再分析“功率”概念中涉及哪两个物理量,如何表示它们的数学关系,并总结出此类概念中共同体现的数学关系。
(4)对今后教学的借鉴作用和影响:“科学概念→物理公式”对学生的思维是个考验,如果直接在课堂上来转变,中等及偏下的学生可能就转不过弯来了,要让学生先从已经学过的“概念→公式”中去体会、总结转化的方法。由于“速度”“密度”“压强”概念的概念表述极其相似,公式写法也一样,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不难总结出特点,即使是弱一些的学生也能体会到其中的规律。带着这样的基础,就不难理解相互间的计算关系了,通过这种方法总结得到,既便于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和公式,也利于对以往的相似内容加深理解。
可见,学习某节课的内容,并不能只局限于這节课本身,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迁移”的方法,用已有的方法和经验解决新的问题。但由于学生的联系能力较弱,所以教师需要在上课前做好“先学”的准备工作,在“先学”阶段适当增加一些“复习”的内容,也就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
【案例三】对化学实验的“先学后教”:如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从一个知识到一类知识的学习”
(1)教师布置的“先学”要求:了解反应物是什么、需要什么条件、可能有怎样的现象(即观察的重点)、用到什么器材、操作上有何特别之处。可以对课本中的文字、图进行重点画线。
(2)学生的“先学”反馈和“后教”过程:在教师边做实验边提问的过程中,学生能及时、准确地说出上述结果,尤其是因为预先思考过要观察什么,所以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目标很集中,对现象的描述就比较全面。学生也预先找到了操作要点,如“燃烧匙要铺细砂”“少量硫粉”,通过对剧烈燃烧现象的实际观察,学生也就明白了这是为了防止燃烧匙熔断,防止有过多的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产生。
(3)对今后教学的借鉴作用和影响: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化学反应,为了避免学生把化学变化只当作“好看的戏法”,需要在学生的头脑中树立起“化学不只好看更很科学”的观念。同时,对于刚接触化学反应的学生而言,化学又是很“繁琐”的,有许多东西要记而又记不全,这又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上述的“先学”要求的布置,学生带着学习的态度来观察化学变化,就减少了“看时兴高采烈,看后哑口无言”的情况的发生。如对于“操作上有何特别之处,为什么这么做”这个问题,学生一开始不太摸得着头脑,但是有了疑问,学生听课、看实验时就更专注,更有目的性。
这之后的化学实验的“先学后教”过程基本与此相似,“先学”要求基本上就是上述的几个问题,这就给了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每一个化学反应都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学习,纳入相似的一条记忆链中,即“怎样的反应物在怎样的条件下、在怎样的器材中发生反应,有怎样的现象,生成怎样的生成物,操作有何特点,为什么”。通过教师的多次强调、多次点明,一种学习方法的多次使用,最终能使学生从学习一个知识进入到学习一类知识的更广阔的天地中。
【案例四】对控制变量法的实验的“先学后教”:从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到学会“自己怎样做”
(1)教师布置的“先学”要求:以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实验为例,“先学”要求是:整理出实验进行的基本步骤和顺序;画出每个步骤的实施要点(包括要用的器材、试剂、操作细节等),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从什么现象来判断结论。
(2)学生的“先学”反馈和“后教”过程:课堂上由学生来列举画线的地方,学生的回答很全面,“银边”“放在暗处一昼夜”“铝箔盖严”“光下照射”“酒精”“水浴加热”“清水洗净”“滴碘液”全都注意到了。
布置针对实验过程的“先学”要求,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验“素材”,而要检验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实验的思想,则要通过对设计的问题串的回答来体现的,如怎样设计光照条件的对比、怎样判断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有哪些是要排除的干扰、怎么排除等。
(3)对今后教学的借鉴作用和影响:控制变量法既是初中科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对此,可采用相似的问题串来设计预习的要求,如问题是什么,主要变量有哪些,怎样设置对比,其他的条件怎样设置,预计的现象如何(或是如何使现象更明显)、有哪些干扰、如何排除。通过多次实验的“先学”,可以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探究过程就是从“提问—假设—初步设想—细节完善—现象显现—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一路走来。若要自己设计一个新实验,也可以参考这个过程去设计。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先学后教”的真正价值在于“学生会学习、爱学习”。这样的理想,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坚持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廖文旺.教法研究:课堂上的“边教边学”与“先学后教”[J].中国科技博览,2009,(26).
[2]刘明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践“先学后教”模式[J].吉林教育:综合,2010,(09).
[3]马小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1,(16).
[4]陈凯.把握“先学”先机 策应有效“后教”[J].陕西教育,2010,(10).
[5]黄彩仁,翟洪亮.对实施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回眸[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