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人家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383910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忧心忡忡地路过洋湖小学旁边时,突然,一种敦厚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小文,你从哪里来啊?”是舒大爷在喊我,虽然离开舒大爷家四年多了,但他的声音依然很熟悉。
  “爷——”我连忙停住双拐,扭头喊了一声,说,“我从公社来。”
  “找公社干吗?”舒大爷迅速走出屋子,来到我面前,关切地问,“你不是在读书吗?应该读高中了吧?”(舒大爷家就在小学边,读小学时,我寄宿在舒大爷家)“是的,高一刚读三个月,我妈妈就病
  逝了,我……辍学了。”我哽咽着说。
  “啊——妈妈也不在了,”舒大爷一下子惊愕了,凝重的表情一下子蹿上了脸颊,“那……家里不就你一个人了吗?”
  我点点头,我凄苦的面容有如霜打的秋叶。
  “天哪,你一个残疾人怎么过?”
  “找公社……就是为这事的。”我垂着头,嗫嚅着。
  “公社怎么说?”
  “公社说,我这样的处境,只有进福利院,叫我写一份申请,送到县民政局去。”
  “只能如此了,唉——”舒大爷叹了一声,怜悯地说,“你命咋这苦呢,残了双腿,现在又成了举目无亲的孤儿。”思忖片刻后,舒大爷又对我说:“小文,没去福利院之前,你就待在我家吧。”
  舒大爷的话声迅速传进屋里,传进正在厨房炒菜的舒大妈耳朵里,舒大妈连忙放下锅铲,飞快地走出屋外,也来到我面前,说:“快进屋,快进屋,小文,我家吃什么你就吃什么,就等于我们多生了一个。”和舒大爷一样,舒大妈亲切的话语也透着深深的慈爱,刹那间,一股暖流迅速涌遍全身。
  跟在舒大爷夫妇身后,我一步步挪动着双拐,拖着残腿,拐进了舒大爷的家——一个非亲非故的家。
  其实,舒大爷家境并不好,可以用寒酸、窘迫来形容。一家五口挤住在一个三小间又低又矮的茅草屋里。
  “小文,晚上你还是跟星亮睡。”舒大爷指着客厅里的简易木床,对我说。四年前寄宿舒大爷家时,我就是跟星亮一起睡,但那时是求学,这次却是求生,我不由心生悲哀,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命途多舛啊!晌午,舒大爷儿女陆续回家了。大女星云扛着锄头,星亮提着一把锹,小女星霞挎着一只小竹篮,篮里装着猪草。由于家境不大好,仨孩子都没读完小学就辍学了。吃饭时,舒大爷首先盛一碗饭亲自端给我吃。
  “星云、星亮、星霞——”舒大爷把仨孩子喊得响响的,神情严肃地说,“跟你们说件事,小文他妈妈去世了,他一个人在家弄不了吃喝,公社想把他送到福利院去,我和你们妈妈的意见,在他没去福利院之前就在我们家待,希望你们不要嫌弃。”
  在舒大爷家安顿下来之后,我不再流落街头四处乞讨了。第二天,我就搭车去县民政局,没想到民政局说政策规定福利院只收养城镇人口,我是农村的,进不了。
  当知道我进不了福利院后,舒大爷家的气氛顿时不和谐了。连续好几天,星云每次干活儿回家,脸都阴沉沉的,嘴也噘得高高的,对她父母也不理不睬,见到我时更是远远就把头转向一边,好像要避开瘟神一样。
  一天早上,星云的怨忿终于爆发了。
  “他进不了福利院怎么辦?难道就一直待在我们家吗?”星云的低吼声从厨房里传入我的耳朵,我还躺在床上。
  “先让他在我们家待些日子看看吧。”
  舒大妈轻轻地说,“政府不可能丢下他不管的。”
  “真不懂,我们家过得这么紧巴巴的,怎么收养一个外人呢?”
  “你不是不知道,你爸一直行善。”舒大妈依然温和地说。
  “行善,行善,行一辈子善不还是住个茅草屋。”
  “我们知道他遭难了,能不闻不问吗?”舒大妈心平气和地说。
  星云继续发泄着不满:“一日三餐还要端给他吃,端给他喝,还要给他洗衣服,本来家里就很忙,还找一个瘫子来伺候。”
  “孩子,你别叫他瘫子,好吗?人不到八十八,莫笑跛和瞎。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命哪天会怎样。”
  “你知道外面怎么说我吗?”停顿了一会儿,星云又低吼着。
  “说啥?”舒大妈问。
  “说……说我找了一个瘫子老公。”嘤嘤……嘤嘤嘤……星云发出低低的啜泣声。
  这时,我心里似乎被刀捅了般难受,这才意识到我来舒大爷家是一个错,不但连累了舒大爷一家人,而且让星云也遭受了莫大的委屈。我的双眼酸酸的,后面的争吵我没有听下去,连忙穿衣起床,悄悄离开了舒大爷家。
  我又四处流浪了。
  直到第三天傍晚,当我像丧家之犬一样无精打采地游荡到洋湖街一个巷道口时,突然又被人叫住了,“ 小文哥,小文哥——”我扭头一看,是星云。星云还是穿着红底碎黑花的褂子,淡青色的裤子,脚上一双军绿色解放鞋上粘着星星点点的泥土,显然是干农活儿才回来。“小文哥,”星云又走近两步,声调诚恳又温柔地说,“还来我们家吧。”见我没吱声,身子也没动,星云低下头,怯怯地说:“原谅我,是我错了。我爸爸狠狠地骂了我。”这一刻,我浑身猛地一颤,没想到星云不仅亲自来找我,还向我道歉。其实,她根本就没有错,错的是我,道歉的也应该是我。看着她歉疚而恳切的目光,我又回到了舒大爷家。
  好在过了不久,公安局把我户口转了,我有城镇户口了,民政局也接受了我进福利院的申请。基本生存条件有了保障,我心里踏实多了,舒大爷一家人也替我高兴,特别是星云,晚饭后的闲暇之际,还跟我谈乡间的趣事,谈农活儿的艰辛,谈未来的憧憬……
  友好的气氛使我感到少有的快乐,恍惚间,我仿佛有了家的感觉。
其他文献
遇见二妮,是在云南战区医院。  当时,排长带领我和几名战士在前线无名高地进行抵近侦察,首长通过电台要求我们在任务完成后直接赶往“前指”汇报,然后再赶到边境一个叫平寨的小山村,与先行到达此处休整的侦察连会合。想到任务已圆满完成,马上就能回到后方,不再天天啃压缩饼干,能吃上一口热饭,洗上一次澡,心情不禁高兴起来,几个月来蜷缩在猫耳洞里的心也顿时放飞起来。  军用地图显示,我们所处的位置离“前指”还有不
期刊
寒假过后上班,无意中去翻好久没光顾过的信箱,发现有一封信。  我用剪刀剪开了信封的一条侧边,抽出一张卡片,却怔住了。恍惚间想起来了,原来这是五年前我在西塘的一个叫“洛七慢递”的小店写给五年后自己的信件。因着时间的流逝,我亦慢慢忘记了这件事。信里只有一张卡片,版面有限,上面寥寥数语。当初绞尽脑汁想了好久才写出几个字给自己,如今却恨当年写得太少,不够现在的自己回味。  亲爱的:  今天我在西塘行走,内
期刊
鸭阵  我的小叔叔是一个养鸭子的行家里手,经过他饲养的鸭子大概不下一个兵团,而他无疑就是司令了。  看着成群的鸭子长途迁徙,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单个的鸭子,你也许发现不了它们有哪些优秀的品质,一旦成群,并得到恰到好处的训练,它们就不再是普通的动物了。小叔叔将他的鸭兵也分出了先锋、中军和后卫。充当先锋的不过是几十只鸭子,这几十只由小叔叔亲自指挥行进,大部队便连绵不断随着先锋而行。到了岔路或转弯处,小
期刊
小时候,总觉得蚊子特别多,而且个又大,嘴尖脚长,浑身布满绒毛,模样怪异,令人生厌,也许与家乡位于海边有关,而我家屋旁偏偏又有大片水塘,周边长满树木杂草,更容易滋生蚊子。  那时,人们生活水平低,环境卫生差,导致蚊子盛行,密密麻麻,如群魔乱舞,到处嗡嗡飞行。特别是夏天夜晚,每每在家门前或天井乘凉时,成群结队的蚊子突然浩浩荡荡地飞过来,像无数的轰炸机一样,在我们头顶或身边盘旋、轰炸,将我们重重包围,见
期刊
一  地球光荣牺牲了,在霍金的小冰河里。  白幡,拼命地扒着直往上翻的白眼,掐着断气的锣声,扬起来了,稀稀拉拉的碎冰碴儿。  咣当一声,征服者的悲悯之心,将烧了半拉子的地球从焚尸炉里拉了出来,甩到太阳的星云里——  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又回头抢了一把灰白的灰,又拔了一根小冰河的羽毛,又捡来几个蹩脚的字母文字,拼凑了一纸通告——悬赏: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斜歪的嘴角,叼着一根疲沓的管子,挤出一
期刊
天黑了,在田间劳作的母亲还没有回来。  穿過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田埂,我去找她。田地离家并不远,站在屋后的树下大声吆喝,母亲肯定能听到。但是,我想去找找她,想去田地里看看。  去田地里找母亲,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占了大多数。每次放学回到家,看到紧闭的堂屋门,我就知道应该去田里找母亲。若干个黄昏,抑或天色已黑,我一个人顺着屋后蜿蜒的田间小道,一直向尽头走过去,甚或不用走到尽头,在我一声声的呼唤中,母亲爽
期刊
风停,雨住,遮阳棚上有滴滴答答水声。楼下的玉兰花洁白,圆润,像田田荷叶中亭立的白莲,香气很浓,飘进屋来一阵清香。忽地窗外传来乐器的吹奏声。  而此时,花香清幽,乐声悠扬,城市的夜灯火明亮,岁月安稳而静美。  老周在客厅与书房之间忙个不停,他也听到了窗外的乐声,站我身边问:“这人笛子吹得好呀!你以前也吹笛,你的笛子现在在哪里?”我猛然一惊,我的笛子呢?若不是他提起,我都忘了以前学过吹笛。  我们是护
期刊
一个月前在博尔瓦纳的时候,Tom 告诉我,千万不要去敦刻尔克的狂欢节,因为你会被狂欢的人群拉去跳舞,然后会因为喝太多酒而失去后面的全部记忆。  从波尔多回到里尔之后,我回家收拾了一下,上午8 点多,就坐上了开往敦刻尔克的巴士。  我们到得很早。狂欢节下午1 点钟才开始,高潮是5 点的扔鱼活动,所以我们决定先去敦刻尔克的海边。自从高中毕业之后看了《敦刻尔克》,我对敦刻尔克的这一片海就有了无限期待。在
期刊
城市的早晨,来得特别早。  这是一家三甲医院,门诊大楼外,门诊大厅内,到处人头涌动,有那么一瞬间,竟以为自己仿佛置身于春运期间的火车站。上午的就诊号很快就放完,拿到号的人涌向候诊大厅。大厅的长椅上,早已挤满了人。那些没抢到座位的,或站着,或蹲着,或直接坐在地上。楼道里闹哄哄的,闷得人有些头疼。避开人群,靠在墙角,默默地盯着LED 屏上滚动的名字,等待叫号。  终于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上,赶紧起
期刊
在儿时,我最喜欢去的地方,要算是宜山老影剧院旁担水巷里的宜山兽医站了。最喜欢的人,除了母亲,就是宜山兽医站的站长——银花阿姨。母亲当村妇女主任时,银花阿姨是临村妇女主任的朋友。  每次银花阿姨到我村里给猪看病时,即便我家里的猪没病,她也会到我家坐坐,跟母亲拉拉家常。她好像特别喜欢我,每次过来总会带一些糖果之类的给我吃,即便有时忘记带了,当我习惯性地伸出小手向她要时,这时她便会忙不迭地满药箱里翻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