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假过后上班,无意中去翻好久没光顾过的信箱,发现有一封信。
我用剪刀剪开了信封的一条侧边,抽出一张卡片,却怔住了。恍惚间想起来了,原来这是五年前我在西塘的一个叫“洛七慢递”的小店写给五年后自己的信件。因着时间的流逝,我亦慢慢忘记了这件事。信里只有一张卡片,版面有限,上面寥寥数语。当初绞尽脑汁想了好久才写出几个字给自己,如今却恨当年写得太少,不够现在的自己回味。
亲爱的:
今天我在西塘行走,内心是平和却略带了点惆怅的。
五年后的你,是否找到了想要的生活,是否内心更加宁静而充实?
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此刻,你是否在路上?
平安,喜乐。
紫陌
2013.4.14
回想五年多前在乌镇和西塘行走的日子,内心充满了回忆的美好。
乌镇和西塘,都是一个太容易让人沉迷的地方。
两者的建筑风格和人文特色都很类似,到处都是古朴的民居和几米宽的水道,每家都是依水而建,推窗即可见水,另一边则临巷而立。石板路,古巷,乌篷船,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所有的美的景点这里都占全了,每个地方随意一拍,都美得让人窒息。乌镇的拱桥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半圆的形状都非常规则,映在水里连起来,就是一个整圆,基本上每一座桥都是如此。
在那里游走,常常会想起这样的一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
绝不是矫情,这样的诗句放在这里绝对应景。处处皆是风景,就是乌镇和西塘鲜明的特色。很多人在各处留影紀念,远远地看着他们,就着小桥流水古镇,什么姿势都觉得是一道风景。它们像是一个会说话的风景,处处诉说着自己的风情与故事。在这样的小镇,也许发生点什么故事都是美的。因为到了这里,人们已不是现实中的那个人,而是脱离了现实来到童话世界的另一个人。在这里,没有重荷,没有压力,没有责任,有的只是水涤过的平静与舒适。当然,如果没有导游手中的喇叭时刻在叫嚣,这种梦幻的感觉延续得会更久。
有人列出了在乌镇或西塘必做的十件事。我事先看过,对其中的几项很感兴趣,于是参观时便有了大方向。那些收费的景点其实大多没什么看头,反而是外在的这些不引人注意的风景,更让人心向往之。
在乌镇,连邮局都是一个极具文艺气息的地方。这个有名的邮局,我已经期盼很久了,据说还是清代的建筑,古色古香,青砖勾上白缝,十分有风情。
在这里买几张明信片带回家,再盖上他们的特色邮戳,是在乌镇旅游必做的附庸风雅的事情。那几个特有的乌镇的邮戳,也十分有地方风味,完全是乌镇的景点。于是我们几个买了一套明信片,不管三七二十一,在一个空白明信片上全部盖上以作纪念。
乌镇的西栅书场是必去的,听一段评书,也许整个人都会沉浸在那种古雅的氛围里。我们去的时候没赶上正点,评书已接近尾声,类似苏州评弹的风格,听不太懂是什么词。台上的老师傅是有点岁数的中年人,穿着白大褂子,端端正正坐在那里,带着微笑,感觉很敬业。之后老师傅又用评弹的方式念了那首有名的《枫桥夜泊》,非常有江南韵味。因为非常熟悉这首诗,这回可以细细体会里面的唱腔与意境。简单的一首诗给他念得千回百转,万般滋味,缠绵不已,简直可以当一出戏。
西栅的露天电影场也是必去的。空旷的场地上有一棵大大的泡桐树,彼时开满了紫色的花朵,香味扑鼻。泡桐花的香味也许有些人不太喜欢闻,也不喜欢看泡桐花的形状,我却是喜欢的。其一,紫色是我喜欢的颜色;其二,大朵大朵的泡桐花映在枝上,有一种分明的孤寂的风情,而且常常给我一种鸟儿欲展翅飞翔的感觉。我原来的办公室门口有一扇窗,楼下的院子里也种有一棵大泡桐树。每当泡桐开花的季节,窗户朝外拉起打开,玻璃上就会映出泡桐的繁茂花枝,好似花已经开到了五楼的窗户口,触手可得。那样的定格像是照相时特意取景取了那么一片花枝,又像是名家国画上的花卉,写意而美丽。那样的一幅画常常让我走到窗户旁便怔怔地,不必往下看原树,直接在窗户玻璃上看着泡桐花的花枝发呆。
而在东栅,你会发现有很多景点是在《似水年华》里看到过的。大概《似水年华》多半是以东栅取景的,因为东栅相比西栅,游人相对少些,安静一些。记忆深刻的就是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古书图书馆。门口的摇椅,是齐叔常常坐的。屋子里进深其实也只有两间屋,只是大门与堂屋、堂屋与后面的房子之间都有一个天井,从门口望去,显得很是悠长。屋子里还保留着拍摄时的书架,用来修补古书的大书桌和各种工具。本来都是用线拦着不让进去的,我一时兴起,悄悄地从下面钻进去,照了张相,算是得偿心愿。
说起来,我小时候最大的心愿,便是在一个小型图书馆当个图书管理员。三三两两的读者就已足够,每天微笑着跟他们打招呼,看他们来来往往;而自己也可以徜徉在书海,不受外间世事纷扰,自得其乐。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兼顾工作和家庭,每日不断进行生命里多重身份的随时转换—— 妻子、母亲、女儿、媳妇……唯独没有我自己。此次旅游,偷得浮生几日闲,这样闲适的心情,这样轻松的生活,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在要离开的最后几个小时,我们不停地游走,贪婪地观赏着那些随手一拍都可以是明信片感觉的风景。
我用剪刀剪开了信封的一条侧边,抽出一张卡片,却怔住了。恍惚间想起来了,原来这是五年前我在西塘的一个叫“洛七慢递”的小店写给五年后自己的信件。因着时间的流逝,我亦慢慢忘记了这件事。信里只有一张卡片,版面有限,上面寥寥数语。当初绞尽脑汁想了好久才写出几个字给自己,如今却恨当年写得太少,不够现在的自己回味。
亲爱的:
今天我在西塘行走,内心是平和却略带了点惆怅的。
五年后的你,是否找到了想要的生活,是否内心更加宁静而充实?
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此刻,你是否在路上?
平安,喜乐。
紫陌
2013.4.14
回想五年多前在乌镇和西塘行走的日子,内心充满了回忆的美好。
乌镇和西塘,都是一个太容易让人沉迷的地方。
两者的建筑风格和人文特色都很类似,到处都是古朴的民居和几米宽的水道,每家都是依水而建,推窗即可见水,另一边则临巷而立。石板路,古巷,乌篷船,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所有的美的景点这里都占全了,每个地方随意一拍,都美得让人窒息。乌镇的拱桥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半圆的形状都非常规则,映在水里连起来,就是一个整圆,基本上每一座桥都是如此。
在那里游走,常常会想起这样的一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
绝不是矫情,这样的诗句放在这里绝对应景。处处皆是风景,就是乌镇和西塘鲜明的特色。很多人在各处留影紀念,远远地看着他们,就着小桥流水古镇,什么姿势都觉得是一道风景。它们像是一个会说话的风景,处处诉说着自己的风情与故事。在这样的小镇,也许发生点什么故事都是美的。因为到了这里,人们已不是现实中的那个人,而是脱离了现实来到童话世界的另一个人。在这里,没有重荷,没有压力,没有责任,有的只是水涤过的平静与舒适。当然,如果没有导游手中的喇叭时刻在叫嚣,这种梦幻的感觉延续得会更久。
有人列出了在乌镇或西塘必做的十件事。我事先看过,对其中的几项很感兴趣,于是参观时便有了大方向。那些收费的景点其实大多没什么看头,反而是外在的这些不引人注意的风景,更让人心向往之。
在乌镇,连邮局都是一个极具文艺气息的地方。这个有名的邮局,我已经期盼很久了,据说还是清代的建筑,古色古香,青砖勾上白缝,十分有风情。
在这里买几张明信片带回家,再盖上他们的特色邮戳,是在乌镇旅游必做的附庸风雅的事情。那几个特有的乌镇的邮戳,也十分有地方风味,完全是乌镇的景点。于是我们几个买了一套明信片,不管三七二十一,在一个空白明信片上全部盖上以作纪念。
乌镇的西栅书场是必去的,听一段评书,也许整个人都会沉浸在那种古雅的氛围里。我们去的时候没赶上正点,评书已接近尾声,类似苏州评弹的风格,听不太懂是什么词。台上的老师傅是有点岁数的中年人,穿着白大褂子,端端正正坐在那里,带着微笑,感觉很敬业。之后老师傅又用评弹的方式念了那首有名的《枫桥夜泊》,非常有江南韵味。因为非常熟悉这首诗,这回可以细细体会里面的唱腔与意境。简单的一首诗给他念得千回百转,万般滋味,缠绵不已,简直可以当一出戏。
西栅的露天电影场也是必去的。空旷的场地上有一棵大大的泡桐树,彼时开满了紫色的花朵,香味扑鼻。泡桐花的香味也许有些人不太喜欢闻,也不喜欢看泡桐花的形状,我却是喜欢的。其一,紫色是我喜欢的颜色;其二,大朵大朵的泡桐花映在枝上,有一种分明的孤寂的风情,而且常常给我一种鸟儿欲展翅飞翔的感觉。我原来的办公室门口有一扇窗,楼下的院子里也种有一棵大泡桐树。每当泡桐开花的季节,窗户朝外拉起打开,玻璃上就会映出泡桐的繁茂花枝,好似花已经开到了五楼的窗户口,触手可得。那样的定格像是照相时特意取景取了那么一片花枝,又像是名家国画上的花卉,写意而美丽。那样的一幅画常常让我走到窗户旁便怔怔地,不必往下看原树,直接在窗户玻璃上看着泡桐花的花枝发呆。
而在东栅,你会发现有很多景点是在《似水年华》里看到过的。大概《似水年华》多半是以东栅取景的,因为东栅相比西栅,游人相对少些,安静一些。记忆深刻的就是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古书图书馆。门口的摇椅,是齐叔常常坐的。屋子里进深其实也只有两间屋,只是大门与堂屋、堂屋与后面的房子之间都有一个天井,从门口望去,显得很是悠长。屋子里还保留着拍摄时的书架,用来修补古书的大书桌和各种工具。本来都是用线拦着不让进去的,我一时兴起,悄悄地从下面钻进去,照了张相,算是得偿心愿。
说起来,我小时候最大的心愿,便是在一个小型图书馆当个图书管理员。三三两两的读者就已足够,每天微笑着跟他们打招呼,看他们来来往往;而自己也可以徜徉在书海,不受外间世事纷扰,自得其乐。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兼顾工作和家庭,每日不断进行生命里多重身份的随时转换—— 妻子、母亲、女儿、媳妇……唯独没有我自己。此次旅游,偷得浮生几日闲,这样闲适的心情,这样轻松的生活,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在要离开的最后几个小时,我们不停地游走,贪婪地观赏着那些随手一拍都可以是明信片感觉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