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来自五年前的信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假过后上班,无意中去翻好久没光顾过的信箱,发现有一封信。
  我用剪刀剪开了信封的一条侧边,抽出一张卡片,却怔住了。恍惚间想起来了,原来这是五年前我在西塘的一个叫“洛七慢递”的小店写给五年后自己的信件。因着时间的流逝,我亦慢慢忘记了这件事。信里只有一张卡片,版面有限,上面寥寥数语。当初绞尽脑汁想了好久才写出几个字给自己,如今却恨当年写得太少,不够现在的自己回味。
  亲爱的:
  今天我在西塘行走,内心是平和却略带了点惆怅的。
  五年后的你,是否找到了想要的生活,是否内心更加宁静而充实?
  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此刻,你是否在路上?
  平安,喜乐。
  紫陌
  2013.4.14
  回想五年多前在乌镇和西塘行走的日子,内心充满了回忆的美好。
  乌镇和西塘,都是一个太容易让人沉迷的地方。
  两者的建筑风格和人文特色都很类似,到处都是古朴的民居和几米宽的水道,每家都是依水而建,推窗即可见水,另一边则临巷而立。石板路,古巷,乌篷船,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所有的美的景点这里都占全了,每个地方随意一拍,都美得让人窒息。乌镇的拱桥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半圆的形状都非常规则,映在水里连起来,就是一个整圆,基本上每一座桥都是如此。
  在那里游走,常常会想起这样的一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
  绝不是矫情,这样的诗句放在这里绝对应景。处处皆是风景,就是乌镇和西塘鲜明的特色。很多人在各处留影紀念,远远地看着他们,就着小桥流水古镇,什么姿势都觉得是一道风景。它们像是一个会说话的风景,处处诉说着自己的风情与故事。在这样的小镇,也许发生点什么故事都是美的。因为到了这里,人们已不是现实中的那个人,而是脱离了现实来到童话世界的另一个人。在这里,没有重荷,没有压力,没有责任,有的只是水涤过的平静与舒适。当然,如果没有导游手中的喇叭时刻在叫嚣,这种梦幻的感觉延续得会更久。
  有人列出了在乌镇或西塘必做的十件事。我事先看过,对其中的几项很感兴趣,于是参观时便有了大方向。那些收费的景点其实大多没什么看头,反而是外在的这些不引人注意的风景,更让人心向往之。
  在乌镇,连邮局都是一个极具文艺气息的地方。这个有名的邮局,我已经期盼很久了,据说还是清代的建筑,古色古香,青砖勾上白缝,十分有风情。
  在这里买几张明信片带回家,再盖上他们的特色邮戳,是在乌镇旅游必做的附庸风雅的事情。那几个特有的乌镇的邮戳,也十分有地方风味,完全是乌镇的景点。于是我们几个买了一套明信片,不管三七二十一,在一个空白明信片上全部盖上以作纪念。
  乌镇的西栅书场是必去的,听一段评书,也许整个人都会沉浸在那种古雅的氛围里。我们去的时候没赶上正点,评书已接近尾声,类似苏州评弹的风格,听不太懂是什么词。台上的老师傅是有点岁数的中年人,穿着白大褂子,端端正正坐在那里,带着微笑,感觉很敬业。之后老师傅又用评弹的方式念了那首有名的《枫桥夜泊》,非常有江南韵味。因为非常熟悉这首诗,这回可以细细体会里面的唱腔与意境。简单的一首诗给他念得千回百转,万般滋味,缠绵不已,简直可以当一出戏。
  西栅的露天电影场也是必去的。空旷的场地上有一棵大大的泡桐树,彼时开满了紫色的花朵,香味扑鼻。泡桐花的香味也许有些人不太喜欢闻,也不喜欢看泡桐花的形状,我却是喜欢的。其一,紫色是我喜欢的颜色;其二,大朵大朵的泡桐花映在枝上,有一种分明的孤寂的风情,而且常常给我一种鸟儿欲展翅飞翔的感觉。我原来的办公室门口有一扇窗,楼下的院子里也种有一棵大泡桐树。每当泡桐开花的季节,窗户朝外拉起打开,玻璃上就会映出泡桐的繁茂花枝,好似花已经开到了五楼的窗户口,触手可得。那样的定格像是照相时特意取景取了那么一片花枝,又像是名家国画上的花卉,写意而美丽。那样的一幅画常常让我走到窗户旁便怔怔地,不必往下看原树,直接在窗户玻璃上看着泡桐花的花枝发呆。
  而在东栅,你会发现有很多景点是在《似水年华》里看到过的。大概《似水年华》多半是以东栅取景的,因为东栅相比西栅,游人相对少些,安静一些。记忆深刻的就是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古书图书馆。门口的摇椅,是齐叔常常坐的。屋子里进深其实也只有两间屋,只是大门与堂屋、堂屋与后面的房子之间都有一个天井,从门口望去,显得很是悠长。屋子里还保留着拍摄时的书架,用来修补古书的大书桌和各种工具。本来都是用线拦着不让进去的,我一时兴起,悄悄地从下面钻进去,照了张相,算是得偿心愿。
  说起来,我小时候最大的心愿,便是在一个小型图书馆当个图书管理员。三三两两的读者就已足够,每天微笑着跟他们打招呼,看他们来来往往;而自己也可以徜徉在书海,不受外间世事纷扰,自得其乐。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兼顾工作和家庭,每日不断进行生命里多重身份的随时转换—— 妻子、母亲、女儿、媳妇……唯独没有我自己。此次旅游,偷得浮生几日闲,这样闲适的心情,这样轻松的生活,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在要离开的最后几个小时,我们不停地游走,贪婪地观赏着那些随手一拍都可以是明信片感觉的风景。
其他文献
散文诗创作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活动过程,我们在字里行间可以窥见创作者的心境、秉性乃至气质和风格,有的飘逸洒脱,大开大阖,如江河奔涌,有的沉静秀隽,清新质朴,如细流涓涓,各式的形态风貌互相呼应,相互映衬,共同构筑了多元的创作景观。在散文诗世界里,贾文华的诗笔是朴实且细腻、真挚而富有哲思的。在当下的诗歌界,贾文华一直安静地写作,悉心耕耘在散文诗的园地里,从没放弃。   面对花草林木,山河湖海,面对芸芸众
期刊
当2021年的秋天收割了北方,我忽然想起了父亲——那个不用再为了生计而奔波的乡村退休教师。尽管这种联想有些牵强附会,但他的书法与笛声确如一堂原始的艺术课,滋养了我面黄肌瘦的童年。   艺术的魅力究竟有多大,三月不知肉味的人知道,花开淡墨痕的树也知道,但海德格尔那句话他们却没有听见—— 一切艺术的本质都是诗。如何将那些潜在的诗性、理性与个性呈现出来,成为了我创作这组散文诗的初衷。   这是一个善
期刊
“老鹰偷鸡了!”  我们聚在屋里吃午饭的时候,一道褐色的影子从屋顶直扑院子,吓得院子里的鸡四处逃窜,腾起的灰尘满院子飞扬……  母亲第一个反应过来,拖着扫帚冲到院子里挥舞着。等我们老老少少一家人全都冲到院子里的时候,空中隐隐约约传来鸡撕心裂肺的呼救声,呼救声随着那只鹰,掠过树头,朝对岸飞去。母亲把扫帚掷在地上,朝着老鹰飞去的方向捶胸顿足:“该死的贼鹰,你再来偷鸡就整死你!”  等院子里平静下来,母
期刊
殷常青:1969年出生于陕西省眉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有《岁月帖》《春秋记》《沿途》《纸上烟岚》等诗歌、散文、随笔、评论集20余部。曾参加诗刊社第16届青春诗会。先后荣获河北省首届孙犁文学奖、中华铁人文学奖、河北文艺评论奖、河北省第2届“十佳青年作家”、第4届河北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奖项与称号。  1 ▲ ——石油。这个词语如果被一段岁月轻轻
期刊
当她呱呱降临到赣西小城莲花县琴亭南门村时,全家人别提有多高兴了,她是家中的长女,父亲给她起了个单名“露”。长到一岁多,家人发现她对外界的声音没有任何反应,才知道可能是听力出现了问题。父母带着她四处寻医问药,却无法改变这一现状,小姑娘从此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更为遗憾的是,县城和市区都没有一所聋哑学校,眼看到了学龄,小伙伴们一个个都去离家不到百米远的琴亭小学上学了,李露只能眼睁睁羡慕地看着,自
期刊
那个炎热的午后,先是狂风大作,接着大雨倾盆。  姐姐班级有活动撑着伞早早走了,谁知等到快打预备铃,雨也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我急得直嚷嚷,抱怨姐姐自私霸道。父亲把油布伞拿给我,我嫌笨旧,一把推开,父亲着急忙慌找来一块塑料布让我披上,我哭着大叫:“难看死了,不要!”已經来不及了,我抓起书包冲进雨中。  泪和雨在脸上交汇,怒和怨在心里吼叫,哪里积水越多我越往哪里跑,而且使劲去跺那一凹凹有些混浊的雨水。父亲
期刊
中午时分,有人敲门。  开门看到是老先生,很意外。  很久没有和老先生联系。偶尔能在街上看到他,目光对上了,也就点个头而已。前些时日在大卖场面对面地碰上了,寒暄了几句,感觉他言谈举止迟钝了许多。毕竟,岁月不饶人。  开门请他进来。他扬了扬手里提着的一只黑色塑料袋,就是那种可降解的垃圾袋,说:“给你看一样东西。”我知道,一定是要给我看旧瓷器。老先生是搞考古的,一辈子东奔西跑,和出土文物打交道。前几年
期刊
爷爷有两个妹妹,作为爷爷的孙女,我便有了两个姑奶奶。一个是大姑奶,一个是二姑奶。  新中国成立前,做小生意的曾祖父带着一家人进城时,大姑奶和二姑奶正是谈婚论嫁的年龄。进了城,顺势就嫁给了城里人。大姑奶嫁到了世代经商的陶家,做了太太;二姑奶嫁给一名铁路扳道工,做了小市民。  新中国成立后,陶家没落了,生活日渐拮据。日子过得不顺心,大姑奶常跑回娘家鼻涕一把泪一把地诉苦。  二姑奶却日渐荣光。每次来我家
期刊
“你先点了,我给个好评。”边下车,我边从左侧裤袋掏出手机。司机姓陈,也就四十多岁吧,慈眉善目的,有着让人放心舒缓的脸。在这样的深夜,加上司机爽朗的话语,足以让我连续点上五个星。  就在我低头给滴滴司机点好评时,似乎腿脚上有什么东西在缠绕,又似乎是轻轻在拍打。我一惊,深更半夜的,不会是遇上蛇了吧?惊悚中急忙低头看脚下。就着昏黄的路灯光,一团黄绒缠绕着我的双脚。“阿黄?肯定是阿黄!”一阵惊喜如清风掠过
期刊
遇见二妮,是在云南战区医院。  当时,排长带领我和几名战士在前线无名高地进行抵近侦察,首长通过电台要求我们在任务完成后直接赶往“前指”汇报,然后再赶到边境一个叫平寨的小山村,与先行到达此处休整的侦察连会合。想到任务已圆满完成,马上就能回到后方,不再天天啃压缩饼干,能吃上一口热饭,洗上一次澡,心情不禁高兴起来,几个月来蜷缩在猫耳洞里的心也顿时放飞起来。  军用地图显示,我们所处的位置离“前指”还有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