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信息技术不仅仅能够为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高效率的工具,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渗透,将改变重大教育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对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创新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信息技术不仅仅能够为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高效率的工具,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渗透,将改变重大教育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对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的核心内涵。各种信息技术设备越来越小型化、人性化,价格越来越低廉,计算设备从专业精英的工具,变成普通大众的玩具,这使得技术无处不在, 与物理环境、 生存环境、 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融为一体, 形成虚实融合的智能生态环境。这种智能环境将促使以人为中心、 感知人的需求、 为人服务的新型的管理、 教学、 服务体系的形成。
信息时代强调的是教育创新,“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在确立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目标、任务以外,特别强调保障措施,从组织上到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配套,都是围绕创新教育这个目标制定的。这些措施将在至少三个方面对改革教学模式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是满足教育的互动性的需要。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学互动中,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实现“教师总在我身边”的交互目标。规划中的“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也是针对部分地区的部分老师存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而特别设计的。
二是满足教育的渗透性要求。教育过程不仅仅局限在上课的45分钟内,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各种载体、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就是在明确教学的理念、教学的目标的前提下,探索教育信息化的支持方法和实施策略,避免信息化的专业人员在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自娱自乐”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主力军”的作用,同时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本身的促进作用。
三是满足教育的传承性要求。教育的另一个作用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承,信息时代下的教育资源积累和共享可以以极低的时间和空间成本,极大地促进知识和文化的传播,学生以自己容易接受的方式24小时内获取信息,学校的围墙不再是阻碍市民进入大学学习的障碍,普通市民可以不进大学而享受名师传授的知识。
课程和专业与学生的学习生涯息息相关,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就是对教学方式的整体性变革。当然,仅仅将内容数字化只是表层应用,并不是真正的融合创新,要创新教学与学习模式。我们呼唤的是技术回归教育。现在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基本还是面向内容建设,未来,应该是转向面向学习过程设计,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设计合适的学习工具、学习环境,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使知识内容与其应用情境产生有意义的联系和连接,将学习内容或任务设计在复杂和有意义的任务情景中,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的任务,学习隐含于任务背后的科学知识,训练解决任务的技能,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体现学习的“内化”与“迁移”的本质。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学生获取信息非常容易,教师不能再固守知识权威的角色,而要在教学中设计学习过程,成为平等的学习伙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领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当然,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创新和课程、专业的数字化改造,还要创新教学业务组织和流程。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等行政部门过去一直承担管理的职能,现在要从管理转向服务,在教学信息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人才队伍的组成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引进专业人才,为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建立真正的教学管理体系。同时,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也要发生相应变化。比如教室环境可以尝试多样化,适应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新教育模式的目标不是一两个“项目”、“工程”所能达到的,教育信息化也不是以项目结束验收为目标,而是为了实现以上的目标,在既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又有条件将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单位开展试点,通过“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进行不断摸索,探索技术与装备的使用效果,形成示范,带动更多的单位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相信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推动,可以为教育创新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创新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信息技术不仅仅能够为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高效率的工具,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渗透,将改变重大教育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对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的核心内涵。各种信息技术设备越来越小型化、人性化,价格越来越低廉,计算设备从专业精英的工具,变成普通大众的玩具,这使得技术无处不在, 与物理环境、 生存环境、 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融为一体, 形成虚实融合的智能生态环境。这种智能环境将促使以人为中心、 感知人的需求、 为人服务的新型的管理、 教学、 服务体系的形成。
信息时代强调的是教育创新,“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在确立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目标、任务以外,特别强调保障措施,从组织上到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配套,都是围绕创新教育这个目标制定的。这些措施将在至少三个方面对改革教学模式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是满足教育的互动性的需要。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学互动中,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实现“教师总在我身边”的交互目标。规划中的“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也是针对部分地区的部分老师存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而特别设计的。
二是满足教育的渗透性要求。教育过程不仅仅局限在上课的45分钟内,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各种载体、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就是在明确教学的理念、教学的目标的前提下,探索教育信息化的支持方法和实施策略,避免信息化的专业人员在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自娱自乐”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主力军”的作用,同时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本身的促进作用。
三是满足教育的传承性要求。教育的另一个作用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承,信息时代下的教育资源积累和共享可以以极低的时间和空间成本,极大地促进知识和文化的传播,学生以自己容易接受的方式24小时内获取信息,学校的围墙不再是阻碍市民进入大学学习的障碍,普通市民可以不进大学而享受名师传授的知识。
课程和专业与学生的学习生涯息息相关,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就是对教学方式的整体性变革。当然,仅仅将内容数字化只是表层应用,并不是真正的融合创新,要创新教学与学习模式。我们呼唤的是技术回归教育。现在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基本还是面向内容建设,未来,应该是转向面向学习过程设计,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设计合适的学习工具、学习环境,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使知识内容与其应用情境产生有意义的联系和连接,将学习内容或任务设计在复杂和有意义的任务情景中,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的任务,学习隐含于任务背后的科学知识,训练解决任务的技能,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体现学习的“内化”与“迁移”的本质。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学生获取信息非常容易,教师不能再固守知识权威的角色,而要在教学中设计学习过程,成为平等的学习伙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领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当然,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创新和课程、专业的数字化改造,还要创新教学业务组织和流程。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等行政部门过去一直承担管理的职能,现在要从管理转向服务,在教学信息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人才队伍的组成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引进专业人才,为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建立真正的教学管理体系。同时,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也要发生相应变化。比如教室环境可以尝试多样化,适应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新教育模式的目标不是一两个“项目”、“工程”所能达到的,教育信息化也不是以项目结束验收为目标,而是为了实现以上的目标,在既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又有条件将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单位开展试点,通过“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进行不断摸索,探索技术与装备的使用效果,形成示范,带动更多的单位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相信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推动,可以为教育创新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