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新的初中数学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创造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是学生素质形成的主渠道,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仍然以教师为主,对学生要求太多,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强,学习效率低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不强。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呢?结合新教材的特点,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让学生愿参与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特点,采用故事引入、设计悬念、问题质疑、实验操作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可以通过一幅画面、一段录像、一个游戏、一组图片、一个故事、一个介绍等形式,模拟教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的、有意义的实际情境中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用正多边形拼地板》
在多媒体教室里,老师通过屏幕出示一组生活中用正多边形拼成的地板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评评哪组地板的图片漂亮?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为什么用这些正多边形可以拼成平整的地板,这其中又有什么奥秘呢?又有哪些正多边形可以拼成无间隙地板呢?
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正多边形拼地板》
在学生的疑问和高涨的兴趣中自然地转入到教学中。
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爱参与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对教师只有服从,教师所传授的一切,学生必须接受。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听讲状态,而教师则处于主动的地位,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而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我们应该做到:
首先,教师要以人格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初中学生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自主探索。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一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氛围,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就会使学生愿学、爱学。因此,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允许和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和发现都要给予肯定,这样学生的情绪会不断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也会不断增强。
其次,鼓励学生个体之间的融洽合作和平等竞争。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班集体就如同一个大家庭,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应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姐妹,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合作。形成民主和谐、平等竞争的学习氛围,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三、留给学生学习时空,让学生能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目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教师应着力改善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提供充分的时间,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给学生创设高谈阔论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反思等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努力营造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环境。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做一做”、“比一比”、“试一试”、“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想一想”……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么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调动学生耳听、口说、眼看、手动等感官功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以提高课堂教堂效果。“把课堂还给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活动时间愈多,知识内化率就越高,保持的时间也就越长久,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越强。
例如:探索规律
老师通过屏幕展示一张2006年9月的日历。
老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日历中的三个数字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A:同一直线上横行三个相邻数的关系是后者比前者多1。
学生B:同一直线上竖列三个相邻数的关系是下者比上者多7。
老师:还能发现其他规律吗?
学生c:左上右下对角线上三个相邻数,右下者比左上者多8。
学生D:左下右上对角线上三个相邻数,左下者比右上者多6。
同学们情绪高涨。
老师:是否这三个相邻数之间有什么相等关系?以上规律怎样用字母来表示和验证呢?日历中3×3方框内九数之和与方框中正中间的数又有什么等量关系?你还能发现其他规律吗?以上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
这个例子通过设置问题串,使学生经历了归纳、建构猜想、用数学符号表示、并给出证明这一重要的数学自主探索过程。
四、体验成功喜悦,让学生乐参与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从学习中品尝成功的乐趣,获得成就感,这种激励是强有力、最有效、最持久的,也是将激励转化为学习动力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想着让所有学生体验成功,同时,要给予后进生更多的活动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和自由,各尽其力,各显所长。例如教学《用正多边形拼地板》时,在图案设计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后进生非常积极,态度非常认真,设计的图案也别出心裁,十分漂亮。这时我让学生们将他们的作品纷纷放在展示台上一一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展示,及时地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对以后数学的学习也将更有信心。比尔·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愿望,因此,作为老师,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课堂上的闪光点,多给学生肯定。例如“你的方法真有创见!”“你的解题方法真棒!”“你考虑问题真严密!”等等,并及时启发、引导、点拔和鼓励,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在探索中获取成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人生的积极态度“贵在参与”,诚然,学习也不例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才能真正使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一、创设情境导入,让学生愿参与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特点,采用故事引入、设计悬念、问题质疑、实验操作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可以通过一幅画面、一段录像、一个游戏、一组图片、一个故事、一个介绍等形式,模拟教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的、有意义的实际情境中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用正多边形拼地板》
在多媒体教室里,老师通过屏幕出示一组生活中用正多边形拼成的地板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评评哪组地板的图片漂亮?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为什么用这些正多边形可以拼成平整的地板,这其中又有什么奥秘呢?又有哪些正多边形可以拼成无间隙地板呢?
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正多边形拼地板》
在学生的疑问和高涨的兴趣中自然地转入到教学中。
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爱参与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对教师只有服从,教师所传授的一切,学生必须接受。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听讲状态,而教师则处于主动的地位,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而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我们应该做到:
首先,教师要以人格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初中学生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自主探索。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一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氛围,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就会使学生愿学、爱学。因此,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允许和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和发现都要给予肯定,这样学生的情绪会不断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也会不断增强。
其次,鼓励学生个体之间的融洽合作和平等竞争。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班集体就如同一个大家庭,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应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姐妹,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合作。形成民主和谐、平等竞争的学习氛围,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三、留给学生学习时空,让学生能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目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教师应着力改善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提供充分的时间,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给学生创设高谈阔论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反思等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努力营造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环境。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做一做”、“比一比”、“试一试”、“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想一想”……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么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调动学生耳听、口说、眼看、手动等感官功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以提高课堂教堂效果。“把课堂还给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活动时间愈多,知识内化率就越高,保持的时间也就越长久,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越强。
例如:探索规律
老师通过屏幕展示一张2006年9月的日历。
老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日历中的三个数字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A:同一直线上横行三个相邻数的关系是后者比前者多1。
学生B:同一直线上竖列三个相邻数的关系是下者比上者多7。
老师:还能发现其他规律吗?
学生c:左上右下对角线上三个相邻数,右下者比左上者多8。
学生D:左下右上对角线上三个相邻数,左下者比右上者多6。
同学们情绪高涨。
老师:是否这三个相邻数之间有什么相等关系?以上规律怎样用字母来表示和验证呢?日历中3×3方框内九数之和与方框中正中间的数又有什么等量关系?你还能发现其他规律吗?以上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
这个例子通过设置问题串,使学生经历了归纳、建构猜想、用数学符号表示、并给出证明这一重要的数学自主探索过程。
四、体验成功喜悦,让学生乐参与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从学习中品尝成功的乐趣,获得成就感,这种激励是强有力、最有效、最持久的,也是将激励转化为学习动力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想着让所有学生体验成功,同时,要给予后进生更多的活动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和自由,各尽其力,各显所长。例如教学《用正多边形拼地板》时,在图案设计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后进生非常积极,态度非常认真,设计的图案也别出心裁,十分漂亮。这时我让学生们将他们的作品纷纷放在展示台上一一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展示,及时地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对以后数学的学习也将更有信心。比尔·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愿望,因此,作为老师,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课堂上的闪光点,多给学生肯定。例如“你的方法真有创见!”“你的解题方法真棒!”“你考虑问题真严密!”等等,并及时启发、引导、点拔和鼓励,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在探索中获取成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人生的积极态度“贵在参与”,诚然,学习也不例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才能真正使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