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花卉诗乃宋代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独特的社会环境及宋人的补亡心理促成了花卉诗的繁荣,而“杜甫无海棠诗”这一话题则引出宋代海棠诗词之缘起。本文将从“惜春之情”和“宋人的人格写照”两方面探究海棠意象丰富的内涵,更好地说明海棠诗词能在宋代繁荣的缘由。
关键词:宋代 海棠意象 惜春 人格
一、宋代海棠诗词之缘起
(一)宋代的社会环境
有宋一代,乃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个朝代,政治上积贫积弱,经济和文化却相当繁荣。花卉诗的繁荣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王朝的统治,重文抑武,给文人提供一个极为优渥的生活环境,甚至鼓励士人享受生活。两宋统治者都提倡花事,“御宴赐花”也成为宫廷宴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根据《宋史》所载,宋真宗天禧四年的宫廷宴会上,“大宴将更衣,群臣下殿,然后更衣,更衣后再坐,则群臣班于殿庭,候上升坐,起居谢赐花,再拜升殿”a。宋代君王普遍爱花,赐花给大臣已成为一种礼制,臣子也颇以为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宋人自上而下都展现出对花的喜爱与欣赏。且由于科举制的扩招,一大批寒门子弟得以踏入官场。他们入朝为官之后,力图改变原先凡俗的生活方式,避俗就雅,乐于游园赏花、宴游赋诗。
再加之宋代激烈的党争,文人自觉不自觉地追求高雅的生活,企图远离政治的纷争。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尚雅”已成为宋代文人集体的审美意识。b而花卉这种具有美好形象又能展现文人与世无争品格的事物自然成为诗人争相吟诵的对象。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也为文人宴游赏花的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文人注重个体内在的自我满足,他们将对美的追求与个人生活联系起来,试图从凡俗的生活中寻找高雅的情致,而山水园林便成为他们寄托个人情致最佳的载体。宋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花卉种植的繁荣,更进一步促使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取向发生转变。
宋人对花卉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前朝,无论是买花、卖花,抑或是唱花,都有诗人描绘,甚至出现了许多专门研究花卉的书籍。宋代花卉诗数量繁多,牡丹、梅花、菊花、海棠等都是诗中常见的描绘对象。提起牡丹,苏轼笔下那“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的欢乐场景便映入眼帘,而林逋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道尽梅花的风韵,周敦颐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之莲花的喜爱也流传至今。宋代文人用其笔墨道尽了花的万种情态。
海棠也是宋人酷爱吟诵的对象,在《全唐诗》及其《补编》中题咏海棠花的共十六首,到了《全宋诗》中以海棠为题材的诗就有五百多首。c吟咏海棠的风气始自唐朝,“海棠”之名初见于唐代宰相贾耽的《百花谱》,他将其誉为“花中神仙”,但其创作并未形成规模。直至宋代,海棠诗词的创作才进入繁荣期,文人有意识地将海棠作为纯粹的审美对象。
(二)宋人的补亡心理
海棠诗词能在宋代发展起来的另一缘由出自宋人的补亡心理。海棠作为蜀中名花,后人留下许多吟咏它的诗词。而为躲避安史之乱在蜀中浣花溪畔隐居好几年的大诗人杜甫,创作几百首诗,却无一首吟诵海棠,实在令人疑惑和遗憾。似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宋人自然大力吟咏海棠,而“杜甫无海棠诗”也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议题。
唐末诗人郑谷在《蜀中赏海棠》一诗中不仅指出“浣花溪上堪惆怅,子美无心为发扬”,还特意注释道:“杜工部居西蜀,诗集中无海棠之题。”这大概是关于“杜甫无海棠诗”的最早出处,此后宋代的王禹偁、王安石、范成大、杨万里、陆游等人都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讨论。
有人认为海棠之美难以描绘,连诗圣杜甫都搁笔不写,吴中复在《江左谓海棠谓川红》中写道:“子美诗才犹搁笔,至今寂寞锦城中。”这一推测令人难以认同,所以杨万里提出反驳,“岂是少陵无句子,少陵未见欲如何”。他认为并非杜甫才气不足以描绘海棠,只是未曾见过,所以无从创作。但海棠作为蜀中名花,杜甫在川蜀之地生活多年却未曾一见似是有些不合逻辑。因此,有人提出杜甫母亲名为海棠,所以他因避讳而不写海棠诗,这当然是无稽之谈。陆游则认为杜甫不应无海棠诗,只不过是失传罢了,所以他在其《剑南诗稿》卷三《海棠》诗下作注说:“老杜不应无海棠诗,意其失传尔。”当然,这只是陆游的猜测,他拿不出证据,后人也无从考证。
“莫学当年杜工部,因循不写海棠诗”则是王禹偁的推测。他认为杜甫不写海棠诗是因循先人之故,而查阅《全唐诗》及历代诗集,发现初唐及盛唐诗人确实没有在诗中或诗题提及海棠。而唐代诗人如薛涛、李绅、贾岛、郑谷等吟咏海棠者,皆出于杜甫之后。d“海棠之名”最早见于贾耽在唐德宗贞元年间编写的《百花谱》,由于他是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此书颇有影响。但杜甫逝世时此书尚未编成,与杜甫同时代的王维曾作过一首《左掖梨花》,宋人注说“梨花”即“海棠花也”,可见当时海棠之名在中唐以前并未流通,所以其诗集不写海棠实在不足为奇。
尽管如此,“杜甫无海棠诗”依旧是一个重要的文学话题,宋代诗人对此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与讨论。诗歌发展至唐朝已臻于极致,宋人惟有另辟蹊径,关注唐人尚未描绘的领域,“杜甫无海棠诗”本就是个讨巧的话题,与宋诗爱关注的平凡生活相关,又是诗圣所“遗漏”的话题。宋人为填补这一“空白”创作了许多质量颇高的诗词。苏轼对海棠的爱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e,陆游对其之爱则更加热烈,“为爱名花抵死狂”。无论是出于对海棠的喜爱,还是它自身的话题性,宋人都以极高的热情完成了海棠诗的创作。
二、海棠意象之内涵
(一)惜春之情
“意象”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中,“圣人立象以尽意”。南朝刘勰在其《文心雕龍》中首次从艺术创作角度提出意象的范畴,“独照之匠,方窥意象而运斤。此盖御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象是一种传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表意工具。“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海棠浑怯冷,为我强留春”“犹谢海棠花始发,似留春色向凋零”,这些描述海棠的诗词都与“春”相伴。海棠花开时节多在“清明”“寒食”期间开放,那时春意正浓,海棠自然而然地成为与春紧密相联的意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正值花期的海棠少不了风雨摧残,花瓣飘零更是常事,实在令人惋惜,宋人便用海棠表达自身的惜春之情。李清照在其《好事近》中写道:“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词人于诸多花卉之中选择海棠,或许是由于海棠与这春情紧密相联。词人以其敏感的心灵注意到风雨过后,必是落红一片,遂写下“风定落红深,帘外拥红堆雪”f这样的词句。而男性诗人虽也会关心风雨过后花的状况,但毕竟不如女词人细腻,孟浩然留下的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叹问,韩偓则是“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想着帘外的落红,词人李清照又忆起从前海棠花开,她那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是对自身的叹息。
王雱的《眼儿媚》g亦是触景生情之作,先写柳丝如烟织成愁云,后又将笔触转向春天的两种花朵:海棠和梨花。“海棠未雨,梨花先雪”,在海棠花还未像阵雨飘落大地之时,洁白的梨花已耐不住寂寞如雪花般洒落人间,诗人不禁感叹道“一半春休”。这人间的万种情思与这花开花落纠缠在一起,作者面对此景顿生春愁。他的惜春之情更在于感慨韶华易逝,时光难倒流。薛涛曾道:“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处。”诗人看这落花满地,忆起了从前与妻子生活的点滴,而这相思只能在“豆蔻梢头”寻找。惜春之情与对故人的思念交织,更令人感动。
宋人对海棠是分外怜惜的,陆游在其《花时遍游诸家园》中写道:“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惜花之情跃然纸上。而管鉴的《醉落魄》h更将这份关怀显露无遗。“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春风本该是和煦温暖的,词人却见那东风无情地吹向海棠,所以哪怕酒醒也不忘殷勤地叮嘱东风,“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却”,也正应了词中那句“人情不似春情薄”。哪怕春风无情,词人对海棠的关爱依旧,他“守定花枝”,不留海棠在冷风中独自零落。全词通篇描述词人对海棠之关爱,却不见对花的描绘,更加反衬海棠花的娇美,才能引起词人如此爱怜之心、惜春之情。
海棠还自有一股倔强品格,在那春寒料峭时节,反而逆势绽放,留下一抹春色绽放人间,所以词人李弥逊赞叹:“海棠浑怯冷,为我强留春。”宋代诗人寇准在其诗《和人暮春》中也感慨:“犹谢海棠花始发,似留春色向凋零。”i只有海棠能在这凋零季节,为他留下那片明丽的春色。正是因为海棠独特的品格,无数诗人才吟诵至今。
(二)诗人的人格寫照
宋人对海棠之爱本就不加掩饰,苏轼《海棠》诗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就坦言其爱花心事。他们除了通过描写海棠表达自身的惜春之情,更多的是借助海棠展现自身人格、情操。
苏轼的海棠诗数量不多,却立意深刻,突显海棠高贵独立的品格。《寓居定慧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j一诗前半部分刻画海棠形象,后半部分则借海棠抒发自身“天涯沦落俱可念”的情感。诗人赞叹海棠身处江城瘴气环绕的恶劣环境,却依然保持名花品格。它于竹篱间的“嫣然一笑”,更突显其不同于桃李等漫山之花的高贵品质。苏轼感慨造物者有深意,将蜀地的佳人置于幽谷之中。“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一句化用杜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的诗意,同时也是作者以此株海棠的遭遇自比自身境况。苏轼生于眉州而被贬黄州,海棠则是蜀地名花,两者在此地相遇,所以下阕才会发出“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的感慨。此诗最绝之处在于通篇写海棠,却令人自然地联想到诗人的境遇,难怪后人盛赞此诗“兴象之深微,词格之超逸,更是东坡戛戛独造”。诗人赞美海棠,其实也是寄托自身情操。
吴潜更是由观海棠花而联想到“海棠国”的战局,表现其在暮年仍忧心国事的热忱。《海棠春》一词展现海棠花在疏雨之后的鲜活冶艳,“便一饷、胭脂吐尽”,年老的词人面对这一春色顿生怜惜之心,更是“相对花无语”,不知如何面对。而下阕又是笔锋一转,“羽书万里飞来处。极扫荡、狐嗥兔舞”,军书从万里之遥传递而来,锦江头处的川蜀之地依旧战火纷飞。海棠是蜀中名花,作者从眼前的海棠花联想到蜀国战事,说明词人哪怕身处暮年,仍旧忧心国事,可见其爱国之心。
南北宋之际,战火纷飞,许多诗人虽然能在战乱频繁的年代暂得一丝喘息,但依旧心念国家的局势,他们借描写海棠表达自己的爱国热忱,陈与义的《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k就是一例。建炎三年(1129),诗人于岳州暂避战火,却仍忧心国事,所以借酒消愁,可是头脑依旧清醒,只恨自己醉得太迟,“草草杯觞恨醉迟”。窗外连绵的寒雨能使柔弱的燕子暂避风头,唯有海棠经雨不谢,独自傲立。“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海棠与燕子形成鲜明对比,那些柔弱的燕子如同没有气节的宵小之辈,国难之时只会四处躲避。而本该娇弱的海棠却在风吹雨打之后坚守那份春色。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都浇筑在小小的海棠花之中。而宋末诗人谢翱的《雨后海棠》亦是如此。蜀地的海棠如同亡国的诗人一般,历经漂泊,“万里移根泪如洗”“苍苔裹枝雪坠地”“滞魄游魂恨未已”,即便如此,海棠依旧绽放如火,“至今鹦鹉啼猩红,不随明月葬空中”l。诗人以海棠之品格自喻,表明其昂扬的斗志。被雨水打湿的海棠本该更为娇艳,像那“海棠经雨胭脂透”m,但在谢翱的《雨中观海棠》中海棠花已是粉尽香微,“烛消春粉尽,泪湿野香微”n。谢翱所处的宋末境况比陈与义所处的两宋之交更为惨烈,国之不复,海棠自然也是香消粉尽。故国的一草一木承载的是诗人对美好家园的思念。海棠是花,也是曾经美好生活的缩影。就像汪元量来到“海棠香国”,却发现曾经遍地飘香的蜀地,“只有州衙一枝香”o。家国破碎,过去闲适的生活自然也不复存在,曾经的海棠乐土也只剩一树海棠遗落人间。
从屈原的“香草美人”开始,花草就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寄托了无数文人骚客的独特情操。海棠虽不似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却仍有“似留春色向凋零”的勇气,值得文人吟诵。无论是苏轼以海棠自比“花格即人格”,还是陈与义、谢翱等爱国诗人借海棠表达自己的爱国忠诚,海棠花都很好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也是诗人人格的完美写照。 三、结语
宋代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花卉诗的繁荣景象。那些因科举扩招而跻身朝堂的寒士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自然大力创作花卉诗。另外,“杜甫无海棠诗”这一话题在宋代的持续发酵,也使海棠诗词的创作在宋代走向高潮。
虽然提起宋代的花卉诗,人们的第一印象还是梅、菊、牡丹等传统花卉,但海棠依旧以其独特的风姿为宋人所喜爱。在宋代诗词中,海棠这一意象包含着无限内涵。海棠多开在清明时节,正是春尽之时,文人爱以海棠表达自己的惜春之情;同时,海棠以其娇艳外貌为世人所爱,能够雅俗共赏。海棠在表达惜春之情外,也能展現宋代文人的人格,他们爱以海棠自比,希望用它来展现风雨飘摇时代中自身的爱国热忱。
a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六十六)礼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686页。
b 吴丹丹:《花卉与宋代文人生活》,安徽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
c 古红琼:《宋代海棠诗研究》,西华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d 李凤能:《杜甫因何未写海棠诗?》,《文史杂志》2017年第5期。
eijklno 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3页,第1037页,第9301页,第19534页,第44298页,第44304页,第44052页。
fghm 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06页,第495页,第2033页,第495页。其中《眼儿媚》乃存目词,按类编草堂诗馀卷二有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一首,乃无名氏作,见《草堂诗馀前集(卷上)》。
参考文献:
[1] 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 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5] 李镜池著,曹础基整理.周易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
[6] 刘勰著,黄叔琳注.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
[7] 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 .
作 者: 顾晓瑜,杭州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方向)。
编 辑: 水涓 E-mail:[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宋代 海棠意象 惜春 人格
一、宋代海棠诗词之缘起
(一)宋代的社会环境
有宋一代,乃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个朝代,政治上积贫积弱,经济和文化却相当繁荣。花卉诗的繁荣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王朝的统治,重文抑武,给文人提供一个极为优渥的生活环境,甚至鼓励士人享受生活。两宋统治者都提倡花事,“御宴赐花”也成为宫廷宴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根据《宋史》所载,宋真宗天禧四年的宫廷宴会上,“大宴将更衣,群臣下殿,然后更衣,更衣后再坐,则群臣班于殿庭,候上升坐,起居谢赐花,再拜升殿”a。宋代君王普遍爱花,赐花给大臣已成为一种礼制,臣子也颇以为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宋人自上而下都展现出对花的喜爱与欣赏。且由于科举制的扩招,一大批寒门子弟得以踏入官场。他们入朝为官之后,力图改变原先凡俗的生活方式,避俗就雅,乐于游园赏花、宴游赋诗。
再加之宋代激烈的党争,文人自觉不自觉地追求高雅的生活,企图远离政治的纷争。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尚雅”已成为宋代文人集体的审美意识。b而花卉这种具有美好形象又能展现文人与世无争品格的事物自然成为诗人争相吟诵的对象。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也为文人宴游赏花的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文人注重个体内在的自我满足,他们将对美的追求与个人生活联系起来,试图从凡俗的生活中寻找高雅的情致,而山水园林便成为他们寄托个人情致最佳的载体。宋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花卉种植的繁荣,更进一步促使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取向发生转变。
宋人对花卉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前朝,无论是买花、卖花,抑或是唱花,都有诗人描绘,甚至出现了许多专门研究花卉的书籍。宋代花卉诗数量繁多,牡丹、梅花、菊花、海棠等都是诗中常见的描绘对象。提起牡丹,苏轼笔下那“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的欢乐场景便映入眼帘,而林逋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道尽梅花的风韵,周敦颐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之莲花的喜爱也流传至今。宋代文人用其笔墨道尽了花的万种情态。
海棠也是宋人酷爱吟诵的对象,在《全唐诗》及其《补编》中题咏海棠花的共十六首,到了《全宋诗》中以海棠为题材的诗就有五百多首。c吟咏海棠的风气始自唐朝,“海棠”之名初见于唐代宰相贾耽的《百花谱》,他将其誉为“花中神仙”,但其创作并未形成规模。直至宋代,海棠诗词的创作才进入繁荣期,文人有意识地将海棠作为纯粹的审美对象。
(二)宋人的补亡心理
海棠诗词能在宋代发展起来的另一缘由出自宋人的补亡心理。海棠作为蜀中名花,后人留下许多吟咏它的诗词。而为躲避安史之乱在蜀中浣花溪畔隐居好几年的大诗人杜甫,创作几百首诗,却无一首吟诵海棠,实在令人疑惑和遗憾。似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宋人自然大力吟咏海棠,而“杜甫无海棠诗”也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议题。
唐末诗人郑谷在《蜀中赏海棠》一诗中不仅指出“浣花溪上堪惆怅,子美无心为发扬”,还特意注释道:“杜工部居西蜀,诗集中无海棠之题。”这大概是关于“杜甫无海棠诗”的最早出处,此后宋代的王禹偁、王安石、范成大、杨万里、陆游等人都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讨论。
有人认为海棠之美难以描绘,连诗圣杜甫都搁笔不写,吴中复在《江左谓海棠谓川红》中写道:“子美诗才犹搁笔,至今寂寞锦城中。”这一推测令人难以认同,所以杨万里提出反驳,“岂是少陵无句子,少陵未见欲如何”。他认为并非杜甫才气不足以描绘海棠,只是未曾见过,所以无从创作。但海棠作为蜀中名花,杜甫在川蜀之地生活多年却未曾一见似是有些不合逻辑。因此,有人提出杜甫母亲名为海棠,所以他因避讳而不写海棠诗,这当然是无稽之谈。陆游则认为杜甫不应无海棠诗,只不过是失传罢了,所以他在其《剑南诗稿》卷三《海棠》诗下作注说:“老杜不应无海棠诗,意其失传尔。”当然,这只是陆游的猜测,他拿不出证据,后人也无从考证。
“莫学当年杜工部,因循不写海棠诗”则是王禹偁的推测。他认为杜甫不写海棠诗是因循先人之故,而查阅《全唐诗》及历代诗集,发现初唐及盛唐诗人确实没有在诗中或诗题提及海棠。而唐代诗人如薛涛、李绅、贾岛、郑谷等吟咏海棠者,皆出于杜甫之后。d“海棠之名”最早见于贾耽在唐德宗贞元年间编写的《百花谱》,由于他是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此书颇有影响。但杜甫逝世时此书尚未编成,与杜甫同时代的王维曾作过一首《左掖梨花》,宋人注说“梨花”即“海棠花也”,可见当时海棠之名在中唐以前并未流通,所以其诗集不写海棠实在不足为奇。
尽管如此,“杜甫无海棠诗”依旧是一个重要的文学话题,宋代诗人对此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与讨论。诗歌发展至唐朝已臻于极致,宋人惟有另辟蹊径,关注唐人尚未描绘的领域,“杜甫无海棠诗”本就是个讨巧的话题,与宋诗爱关注的平凡生活相关,又是诗圣所“遗漏”的话题。宋人为填补这一“空白”创作了许多质量颇高的诗词。苏轼对海棠的爱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e,陆游对其之爱则更加热烈,“为爱名花抵死狂”。无论是出于对海棠的喜爱,还是它自身的话题性,宋人都以极高的热情完成了海棠诗的创作。
二、海棠意象之内涵
(一)惜春之情
“意象”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中,“圣人立象以尽意”。南朝刘勰在其《文心雕龍》中首次从艺术创作角度提出意象的范畴,“独照之匠,方窥意象而运斤。此盖御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象是一种传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表意工具。“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海棠浑怯冷,为我强留春”“犹谢海棠花始发,似留春色向凋零”,这些描述海棠的诗词都与“春”相伴。海棠花开时节多在“清明”“寒食”期间开放,那时春意正浓,海棠自然而然地成为与春紧密相联的意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正值花期的海棠少不了风雨摧残,花瓣飘零更是常事,实在令人惋惜,宋人便用海棠表达自身的惜春之情。李清照在其《好事近》中写道:“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词人于诸多花卉之中选择海棠,或许是由于海棠与这春情紧密相联。词人以其敏感的心灵注意到风雨过后,必是落红一片,遂写下“风定落红深,帘外拥红堆雪”f这样的词句。而男性诗人虽也会关心风雨过后花的状况,但毕竟不如女词人细腻,孟浩然留下的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叹问,韩偓则是“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想着帘外的落红,词人李清照又忆起从前海棠花开,她那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是对自身的叹息。
王雱的《眼儿媚》g亦是触景生情之作,先写柳丝如烟织成愁云,后又将笔触转向春天的两种花朵:海棠和梨花。“海棠未雨,梨花先雪”,在海棠花还未像阵雨飘落大地之时,洁白的梨花已耐不住寂寞如雪花般洒落人间,诗人不禁感叹道“一半春休”。这人间的万种情思与这花开花落纠缠在一起,作者面对此景顿生春愁。他的惜春之情更在于感慨韶华易逝,时光难倒流。薛涛曾道:“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处。”诗人看这落花满地,忆起了从前与妻子生活的点滴,而这相思只能在“豆蔻梢头”寻找。惜春之情与对故人的思念交织,更令人感动。
宋人对海棠是分外怜惜的,陆游在其《花时遍游诸家园》中写道:“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惜花之情跃然纸上。而管鉴的《醉落魄》h更将这份关怀显露无遗。“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春风本该是和煦温暖的,词人却见那东风无情地吹向海棠,所以哪怕酒醒也不忘殷勤地叮嘱东风,“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却”,也正应了词中那句“人情不似春情薄”。哪怕春风无情,词人对海棠的关爱依旧,他“守定花枝”,不留海棠在冷风中独自零落。全词通篇描述词人对海棠之关爱,却不见对花的描绘,更加反衬海棠花的娇美,才能引起词人如此爱怜之心、惜春之情。
海棠还自有一股倔强品格,在那春寒料峭时节,反而逆势绽放,留下一抹春色绽放人间,所以词人李弥逊赞叹:“海棠浑怯冷,为我强留春。”宋代诗人寇准在其诗《和人暮春》中也感慨:“犹谢海棠花始发,似留春色向凋零。”i只有海棠能在这凋零季节,为他留下那片明丽的春色。正是因为海棠独特的品格,无数诗人才吟诵至今。
(二)诗人的人格寫照
宋人对海棠之爱本就不加掩饰,苏轼《海棠》诗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就坦言其爱花心事。他们除了通过描写海棠表达自身的惜春之情,更多的是借助海棠展现自身人格、情操。
苏轼的海棠诗数量不多,却立意深刻,突显海棠高贵独立的品格。《寓居定慧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j一诗前半部分刻画海棠形象,后半部分则借海棠抒发自身“天涯沦落俱可念”的情感。诗人赞叹海棠身处江城瘴气环绕的恶劣环境,却依然保持名花品格。它于竹篱间的“嫣然一笑”,更突显其不同于桃李等漫山之花的高贵品质。苏轼感慨造物者有深意,将蜀地的佳人置于幽谷之中。“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一句化用杜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的诗意,同时也是作者以此株海棠的遭遇自比自身境况。苏轼生于眉州而被贬黄州,海棠则是蜀地名花,两者在此地相遇,所以下阕才会发出“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的感慨。此诗最绝之处在于通篇写海棠,却令人自然地联想到诗人的境遇,难怪后人盛赞此诗“兴象之深微,词格之超逸,更是东坡戛戛独造”。诗人赞美海棠,其实也是寄托自身情操。
吴潜更是由观海棠花而联想到“海棠国”的战局,表现其在暮年仍忧心国事的热忱。《海棠春》一词展现海棠花在疏雨之后的鲜活冶艳,“便一饷、胭脂吐尽”,年老的词人面对这一春色顿生怜惜之心,更是“相对花无语”,不知如何面对。而下阕又是笔锋一转,“羽书万里飞来处。极扫荡、狐嗥兔舞”,军书从万里之遥传递而来,锦江头处的川蜀之地依旧战火纷飞。海棠是蜀中名花,作者从眼前的海棠花联想到蜀国战事,说明词人哪怕身处暮年,仍旧忧心国事,可见其爱国之心。
南北宋之际,战火纷飞,许多诗人虽然能在战乱频繁的年代暂得一丝喘息,但依旧心念国家的局势,他们借描写海棠表达自己的爱国热忱,陈与义的《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k就是一例。建炎三年(1129),诗人于岳州暂避战火,却仍忧心国事,所以借酒消愁,可是头脑依旧清醒,只恨自己醉得太迟,“草草杯觞恨醉迟”。窗外连绵的寒雨能使柔弱的燕子暂避风头,唯有海棠经雨不谢,独自傲立。“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海棠与燕子形成鲜明对比,那些柔弱的燕子如同没有气节的宵小之辈,国难之时只会四处躲避。而本该娇弱的海棠却在风吹雨打之后坚守那份春色。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都浇筑在小小的海棠花之中。而宋末诗人谢翱的《雨后海棠》亦是如此。蜀地的海棠如同亡国的诗人一般,历经漂泊,“万里移根泪如洗”“苍苔裹枝雪坠地”“滞魄游魂恨未已”,即便如此,海棠依旧绽放如火,“至今鹦鹉啼猩红,不随明月葬空中”l。诗人以海棠之品格自喻,表明其昂扬的斗志。被雨水打湿的海棠本该更为娇艳,像那“海棠经雨胭脂透”m,但在谢翱的《雨中观海棠》中海棠花已是粉尽香微,“烛消春粉尽,泪湿野香微”n。谢翱所处的宋末境况比陈与义所处的两宋之交更为惨烈,国之不复,海棠自然也是香消粉尽。故国的一草一木承载的是诗人对美好家园的思念。海棠是花,也是曾经美好生活的缩影。就像汪元量来到“海棠香国”,却发现曾经遍地飘香的蜀地,“只有州衙一枝香”o。家国破碎,过去闲适的生活自然也不复存在,曾经的海棠乐土也只剩一树海棠遗落人间。
从屈原的“香草美人”开始,花草就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寄托了无数文人骚客的独特情操。海棠虽不似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却仍有“似留春色向凋零”的勇气,值得文人吟诵。无论是苏轼以海棠自比“花格即人格”,还是陈与义、谢翱等爱国诗人借海棠表达自己的爱国忠诚,海棠花都很好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也是诗人人格的完美写照。 三、结语
宋代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花卉诗的繁荣景象。那些因科举扩招而跻身朝堂的寒士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自然大力创作花卉诗。另外,“杜甫无海棠诗”这一话题在宋代的持续发酵,也使海棠诗词的创作在宋代走向高潮。
虽然提起宋代的花卉诗,人们的第一印象还是梅、菊、牡丹等传统花卉,但海棠依旧以其独特的风姿为宋人所喜爱。在宋代诗词中,海棠这一意象包含着无限内涵。海棠多开在清明时节,正是春尽之时,文人爱以海棠表达自己的惜春之情;同时,海棠以其娇艳外貌为世人所爱,能够雅俗共赏。海棠在表达惜春之情外,也能展現宋代文人的人格,他们爱以海棠自比,希望用它来展现风雨飘摇时代中自身的爱国热忱。
a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六十六)礼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686页。
b 吴丹丹:《花卉与宋代文人生活》,安徽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
c 古红琼:《宋代海棠诗研究》,西华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d 李凤能:《杜甫因何未写海棠诗?》,《文史杂志》2017年第5期。
eijklno 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3页,第1037页,第9301页,第19534页,第44298页,第44304页,第44052页。
fghm 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06页,第495页,第2033页,第495页。其中《眼儿媚》乃存目词,按类编草堂诗馀卷二有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一首,乃无名氏作,见《草堂诗馀前集(卷上)》。
参考文献:
[1] 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 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5] 李镜池著,曹础基整理.周易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
[6] 刘勰著,黄叔琳注.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
[7] 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 .
作 者: 顾晓瑜,杭州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方向)。
编 辑: 水涓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