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赏析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yl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刘禹锡风华绝代、多才多艺。他在文学、书法、医学、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最闻名天下的便是他的诗作,无论是同代还是后代的无数文人都推崇他的诗歌。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在当时的唐朝自成一派,既有气骨与情致,又有豪健与清丽,好用典但仍给人自然流畅之感,诗中哲理蕴含丰富又简洁明快。其诗歌的主导风格可以概括为豪放雄奇,清新婉美。这是因为他的诗歌融合了许多他个人的思想情感。少年入仕,意气风发,后一贬再贬,仍乐观进取。《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正是他被贬谪所作,虽然借秋景表达了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羁旅匆匆,壮志未酬之感,但是悲而不哀,怨而无悔,绝不消沉,绝不颓靡。
  关键词:刘禹锡 贬谪 《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
  秋次池上馆,林塘照南荣。尘衣纷未解,幽思浩已盈。风莲坠故萼,露菊含晚英。恨为一夕客,愁听晨鸡鸣。(刘禹锡:《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有“诗豪”之称,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他曾经称他的家乡本来是荥阳,祖籍在洛阳。后又说自己系出中山,中山靖王刘胜是自己的祖先。饱读诗书的他受到儒道佛三家的影响,而影响最深的是儒家思想,他也将儒家思想作为人生的信仰与不竭的动力。刘禹锡被公认为是中唐时期的诗歌大家,才华横溢、胸怀大志。
  刘禹锡的诗歌也如其人一样比较有特色,与同期的诗人相比,他的诗歌既不像韩愈的奇崛险怪,也不像白居易的平易通俗,其诗歌的主导风格可以概括为豪放雄奇,清新婉美。刘禹锡的诗歌既继承了盛唐的遗韵又有宋诗的风骨,其诗歌的内容、语言、手法等方面在中唐时期别具一格,在唐代诗坛取得了傲人的成就。许多文人都纷纷称赞刘禹锡的诗歌,白居易就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力量,往往犯之。”现代的许多多学者也对于刘禹锡的诗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刘禹锡一生的理想大概就是入仕做官,功名济世。所以他自入仕以来,积极投入到建功立业当中,意气风发。但是自古政治时局难以预料,“永贞革新”便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这次运动失败后,他就一直在宦海中沉浮、漂泊不定,几次辗转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后半生几乎都在被贬中度过。但也正是这舛逆的人生和坎坷的仕途经历反而促成了一届文豪的诞生,让他在文学地位上发光发亮。他在被贬谪中创作了无数首佳作,透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诗歌风格,知晓他的心理情感。
  《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是刘禹锡永贞元年九月赴连州,在贬谪途中停宿湖城所创作的一首诗歌。首联“秋次池上馆,林塘照南荣”,交代诗人留宿在湖城的一个池中的驿馆,看到了树林边的池塘照映出房屋的南檐。首联点题,给我们展现出诗人身处的环境,描写了秋天里湖城驿站的一派静谧之景。秋景在刘禹锡的诗中非常频繁出现,而且他通过描绘秋景表达出来的情感既有颂秋又有悲秋。如他在《秋风引》中写道:“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秋风起与雁南飞给人凄凉孤独之感。又如《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则表现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表达了对秋景的赞美之情。不仅仅只有刘禹锡喜欢秋天,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将秋景作为自己诗歌的描写对象。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了山林秋景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秋景的喜爱之情;李白的《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描写了寂静深秋之景,表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描写了凄清、寂寥的秋景,表达了诗人的寂寞之情。无论何时何地,秋总能引起人们对其的特殊情感,因“秋”所作的名篇佳作更是数不胜数。
  颔联“尘衣纷未解,幽思浩已盈”,诗人风尘仆仆地赶路,蒙尘的旧衣杂乱还来不及解下,望着这静谧的秋景思绪万千,脑海中已被忧愁占满了。所谓触景生情,大抵如此。“尘衣”二字直接向我们展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并不如意,一个“纷”字更体现了诗人此时的窘迫与狼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经过一天的劳作与忙碌,都会各自回家闲话家常,安然入睡。只有驿站冷冷清清,让诗人备感孤独。虽然暂时结束了赶路,身体能稍作休息,但此时静谧的秋景并不能让诗人心中平静,反而让诗人的忧愁之感更加浓重。秋天预示着一年的尾声即将来临,秋日之景再美也不能留住时光前进的脚步。这正如人生的短暂,世事的艰难,诗人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颈联“风莲坠故萼,露菊含晚英”,诗人看到莲花的花瓣被风吹得坠落以至于只剩下花的萼片,沾了露水的菊花绽放迟开的花瓣。这一联中的“莲”“英”分别承接首联的“塘”“荣”。莲花在池塘中逐渐衰败,菊花在向阳中绽放。“菊”这个意象在唐诗中很受欢迎,很多诗人都喜欢将其放入诗中抒情抒怀。“菊”象征着美好高洁的精神品质,如孟郊的《秋怀十五首(其十二)》:“清诗既名朓,金菊亦姓陶。”在这里诗人就用菊花夸赞陶渊明淡泊名利的高洁品质。诗人还借“菊”表达愉悦之情,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喜悦的心情都在字里行间中展现了出来。“菊”还可以象征深厚的友谊,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与好友约好下次一起赏菊,表达了分开的不舍,情谊的深厚。“菊”又可以象征凄苦、思乡之情,如陆龟蒙的《憶白菊》:“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相滞未容回。”家乡的菊花开了自己却不能回去,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而本诗中诗人借经过露水洗礼的“露菊”,暗示时光的流逝,岁月的蹉跎。
  尾联“恨为一夕客,愁听晨鸡鸣”,诗人身处路途之中,看到美好的秋景心中有着一份感慨,忧愁地听着早上的公鸡叫鸣声,只为自己只是一晚上的旅客而感到遗憾。这一联中“恨”与“愁”二字,充分体现了他内心的遗憾与忧愁。面对如此美景,自己却路途匆忙,天刚亮就得继续赶路,无法继续停留好好欣赏这里的景色。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抒发了自己遭受贬谪,心中有着一丝的忧愁。诗人并不愿意继续赶路,他想留在朝堂发挥自己的价值,建功立业。但事与愿违,朝廷的纷争逼迫他不得不四处漂泊。但是他性格刚毅,积极乐观,寄情山水风景。哪怕在路途之中,也绝不沉沦,绝不颓废,仍能欣赏眼前的美景,在美景中寻找乐趣。他坚信自己一定还会回到朝堂,继续干一番事业,可以说他悲而不哀,怨而无悔。
  中国古代文人的贬谪,对中国文学史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被贬谪者们不平、落寞、恐惧、失落等复杂的人生感受,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许多意蕴丰富的诗、词、歌、赋、论等文学作品,人们称之为“迁谪文学”。这种文学思想深刻,文学价值高,与那些只写歌舞升平、粉饰太平的歌颂篇章是有天壤之别的。在众多“迁谪文学”之中,刘禹锡无疑是贬谪文学界中顶级人物之一。“迁谪文学”经过几千年、几代人的发展,等到刘禹锡手中,有了新的突破。他因其乐观豪放的精神,写出了不同以往的佳作,创造了豪壮雄奇的崭新风貌,突破了迁谪文学以往悲情、沉沦的风格,而另辟出了一条迁谪诗歌的新道路。他将他人生的经历与真挚的情感融入诗中,用他绝妙的文笔展示出来,留给我们的是情感的共鸣与无限的遐想。
  参考文献:
  [1]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四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543,599.
  [2] 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六十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711.
  [3]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二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680,1686,474,1775.
  [4]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五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299.
  [5]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一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433,1254.
  [6]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53.
  作 者: 刘佳薇,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编 辑: 水涓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曹七巧”也被认为是张爱玲塑造的“最彻底”的一个人物。萧红与张爱玲极善从身边取材,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女性意识融入创作中,而这本身就包含着创伤经验,因此本文试图以此为文本参照,探讨创伤性体验在文艺创作中的书写。  关键词:萧红 张爱玲 创伤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使心灵受到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
期刊
摘 要:在石舒清笔下,动物书写的反复出现不仅源于作家的农耕情节,还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和谐的生命观及作家的乡土记忆以及作家直面苦难的态度有关。作家赋予动物人性和生命意识,一些动物成为作家表达对安详生命形态追求的一种载体,还有一些动物则主要是作为虚化的意象起到衬托环境和描写人物的作用。这些特点使得石舒清笔下的动物书写具有了独特性。  关键词:石舒清 动物书写 生命观 安详生活 情绪化  动物是西北作
期刊
摘 要:萧红的小说语言极具个人特色,既带有孩童的天真稚气,又饱含成人世界的敏感与智慧。在高度诗化的语言背后,是不合时宜的词语拼贴、丰富而感性的生活细节、虚词的有意识使用……萧红的动物小说熔诗、画为一炉,动物常在画面中占据重要位置,镜头的推拉为萧红的小说展开了一片极具纵深感的内在空间。  关键词:萧红 动物小说 语言 诗性  万物有灵,语言亦有灵。萧红的语言初看可能并无惊奇之处,读完却令人回味无穷,
期刊
摘 要:《包法利夫人》问世百年有余,爱玛之死亦犹盖棺定论:女主人公未履行应尽义务,服毒自杀罪有应得。爱玛独立女性的身份淡出人们视野,冠以夫姓的包法利夫人代其主体性获得合法性。纵观后世评论,妻子、母亲、情妇等身份,无一不延续女性的附属性质。从小说文本到现实世界,爱玛终于成为第二性悲剧的典型。仅仅将爱玛置于父权制下审视,随着制度本身问题的暴露,以往批评的缺陷也日益显现。爱玛在成长期接触的浪漫主义文本,
期刊
摘 要:唐寅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诗如其人,通过分析和解读唐寅的诗歌,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唐寅的内心世界,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一个真实的唐寅搭建了桥梁。解读唐寅,同样也是在解读明朝文人的处境和精神世界,有利于明朝文学的研究乃至明史的研究。  关键词:唐寅 唐寅诗 明朝  一、矛盾纠结的内心世界  唐寅,字伯虎,“吴中四才子”之首。不仅书画绝世,诗作也名垂千古。他命途多舛,仕途家庭皆
期刊
摘 要:《论语》中记载了包括微生亩、晨门、荷蒉者、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伯夷、叔齐及柳下惠等隐士的言行,这些文字勾画了春秋时期隐士群体的形象。尽管寥寥数笔,但隐士们的形象显得极为生动。他们有的狂傲潇洒,有的温和善良,有的倔强固执。他们注重精神内涵,追求最本真纯善的内心生活,不在乎外在的物质。他们或因为本性乐隐而回归山林,或因为厌恶俗世而隐居避世。无论隐士们由于何种原因做了归隐的选择,都表明了
期刊
摘 要: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最引人深思的恐怕就是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其中缘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生态伦理的视域探析包法利夫人的不幸遭遇,我们会发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男性与女性关系中所存在的中心主义,而其症结则在于现代科学理性的泛滥,故而只有在反思、批判中心主义—工具理性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探讨现代社会走向生态伦理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生存困境 工具理性 侵凌性 主体间性 生态伦理  《
期刊
摘 要:萧红的《呼兰河传》描写了她童年时代闭塞荒诞的呼兰小城,民众忙着生、忙着死,无意识地以他们的生存方式去领会生存活动本身。人们的精神状态陷入了自己都无法感知的虚无当中,时间的静止与流逝在呼兰小城里失去了意义。人们看不见自己和整个世界,就可能陷入“存在的被遗忘”当中。萧红把对生存的意义和对生活的思考投射到这部小说中,用天真无邪的童年的生活境遇缓解了麻木荒芜的社会带给人们的紧张感、焦虑感,揭示了人
期刊
摘 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汉诗和英诗中的惜时主题体现出不同特点。通过对比唐诗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可知,两者体现的时间意象不同,前者侧重时间的宝贵性,而后者强调时间的破坏性;两者的惜时方式不同,前者主张治学、建功立业,并修道以追求长生的惜时方式,而后者则采用及时行乐、繁衍子嗣和文学创作等途径来战胜时间。两者在处理惜时主题时体现出的不同特点与背后的文化差异密切相关,也为我们理解中西文化提供了一个新
期刊
摘 要:《鲜花十字架》是2010年俄语布克奖作品,这部根据真实民间故事改编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对民族历史精神的寻根,而且隐含着作家对俄罗斯人民当下精神生活的思考。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民族语言个性。本文运用卡拉乌洛夫的语言个性理论,对作品中语言个性的三个结构层级进行分析,旨在传达俄罗斯北方地区民族语言中所反映的传统价值认知和作家对于传统价值认知中两性关系不平等的态度与思考。  关键词:《鲜花十字架》 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