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自然 人性呵护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7924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伦斯在其作品《虹》中对自然进行深情书写,体现其是一位具有前瞻性自然生态意识的文学家。劳伦斯将今昔两种自然之景呈现在读者面前,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作者一方面是希望读者发掘自然之美,另一方面则是号召人类谨言慎行,爱护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虹》;自然生态;互惠和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89-02
  20世纪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人类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人类的精神文明在这个百年精彩纷呈。正是在20世纪,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可是这位才子生前却遭到大多数人唾弃,因为他的思想有悖于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他就是D.H.劳伦斯。作为20世纪一位多产的作家,其代表作《虹》也引来了众多专家以及普通读者的非议。然而经典终归是经典,它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经得起读者的品评。有人评价劳伦斯是一位先知,他对地球上人类命运的思考超过了其同时代的大多数作家,即使是现在,我们始终也称他为一代文学大师,尤其是他那前瞻性的环境意识,更让后人钦佩不已。
  如果说劳伦斯是以文字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的话,那么20世纪80、90年代兴起的生态批评理论则是以文字和触目惊心的画面形式为我们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敲响一次又一次的警钟。
  一、昔日的马什农庄——展现自然生态的甜美
  人类早期,一切造化皆为自然,自然与人相濡以沫,血肉相连,因为物我不分,万物有灵。随着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自然在东西方处于不同的地位。在西方,人类对自然是征服和控制;在东方,人类对自然则是依恋和敬畏。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冷漠,自然之美被人们所忽略,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现代科技的顶礼膜拜,对现代都市繁华与奢靡的依恋,那么自然也就失去了神性,成为了没有生命的自然。然而让我们久违的自然生态美景却在《虹》的开篇为我们诗意呈现:
  “布朗文一家祖祖辈辈都住在马什农庄。……埃莉沃斯河在桤木林中蜿蜒舒缓地流淌着……布朗文家的人在田间劳作时,随时抬头都可看见伊开斯顿的教堂,塔楼直插云天……”[1]
  这种宁静、幽雅的乡村生活,仿佛伊甸园一般展现在我们眼前。布朗文家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已经有两百多年了,他们拥有自己的农场——马什农场。这里风景秀美,山谷草地长满了白桤木;这里的土地肥沃,他们祖祖辈辈都在这块土地上耕耘,过着春种秋收的恬静生活。“春天,他们能够感到生命活力的冲动……年年抛洒出生命的种子,落地生根……他们知道天地的交融……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与所见所闻所感仅此而已,触摸着大地的脉搏和身躯,会感到它们在向犁铧敞开胸襟”[2],这是春的旋律;在夏天,你会看到“田野里绿油油的麦浪翻滚,像一匹绸缎在庄户人脚下波光荡漾”[3],这是夏的绚烂;“鹌鹑忽的飞起,鸟群像浪花般的飞掠过休闲的土地”[4],这是秋的交响;冬日里“男人们坐在屋里的火炉旁,女人们则不慌不忙的张罗着”[5],这是冬的闲逸。
  由此可见,一年四季,布朗文家族的人们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其祖祖辈辈都就是这样平静的遵守着大自然的信条,而没有更多的奢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天人合一。正是由于这种天人合一,天地万物各就其职,所以马什农庄的一切才会那么的井然有序,才会有那么难得相见的、甜美的自然生态之景。
  如果从整体上,我们可以看出布朗文家的人年复一年,心情平静的生活在马什农场,大自然也毫不吝啬的将自己的一切送给布朗文家。那么从细节上,我们更能得出布朗文家族的成员是懂得享受生活,懂得接受大自然恩赐的人们。一方面他们将自己的农舍建在蜿蜒的小溪边,叮咚哗啦的水流声仿佛大自然奏响的一首美妙的轻音乐,涤荡着庄稼人的心房,让他们每天都有好心情;另一方面他们也将自己的住所装扮的异常美丽,农舍的房前屋后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可以说一年四季,这座乡间别墅都掩映在花木之中。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去赞叹马什的布朗文家族昔日的安乐祥和美景。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四季的变更,并且和谐的、有规律的安排着自己的一切日常生活。
  正如许多学者所认可的那样,我们之所以能特别注意到作品中美的东西,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正面临着这方面的缺失。如果说文学创作是为人类服务,并能体现人类行为的话,那也就意味着我们正在重新审视人类的行为。劳伦斯用娴熟的绘画写意手法,以及他那质朴、自然的语言为我们传达作品中的诗情画意。而这幅美景所体现的不仅是自然本身的完美和谐,更是我们所期冀的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是一幅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之景。然而这样的景致离我们似乎既亲近又遥远,清晰却又模糊,仿佛就是曾经我们失去的伊甸园。而伊甸园的缺失正是我们当今生态危机造成的恶果,面对生态灾难,文学批评如何能逃避?
  一百年前,劳伦斯在自己的作品中再现昔日甜美的自然生态之景,因为在那个时代,就已经面临着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危机,所以在接下来的叙述中,作者一反轻松甜美的格调,取而代之是以一种异常沉重的、近乎愤怒的语气在控诉自然生态惨遭破坏的场景。
  二、今日的马什农庄——品尝自然生态的苦涩
  然而从1840年之后,平静的马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运河的修筑给农庄带来了外面的气息,让马什农庄的人们原本平静的心情变得躁动不安。运河的大坝横卧在田野之上,布朗文家的农舍就在大坝的边上穿过,这种视觉的压抑感所带来身心的压抑感让这些原本安分守己的人不知所措。然而更糟的是“高架在空中的引水渠里黑魆魆的拱洞,……最远处则是城里那吐着黑烟的小山包”[6]。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来自外面世界的人疯狂的开采煤矿,黑魆魆的水渠,冒着黑烟的山包,当然还有文中提到的黑乎乎的矿工,作者用一个“黑”字将原本甜美的场景顿时变得凝重起来,今非昔比的马什农庄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落差。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这来自文明世界的一切给布朗文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由于大坝占了耕地,他家得到数目不小的一笔赔款,这一家人整天忙着生产给养,几乎成了商人,比以前富裕多了。可是他们也身不由己的卷入现代文明的漩涡中。当然此处并不是在指责文明的进步,也并不是讴歌原始的落后。只是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物质上的富足如果要以双倍甚至是双倍以上的代价来换取,则是得不偿失的。就布朗文一家来看,高耸的运河大坝就在农舍边上,破坏了这里原本和谐的自然美景,同时也人为地改变了水中的生态系统。人类这种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无视他者生存及存在的权利,必然招致自然的报复。所以作者在小说接下来的叙述中让老汤姆·布朗文最终死于滔滔洪水之中,这也许就是劳伦斯给还在陶醉于自己伟大创造中的人们敲响的警钟吧。
  戈尔,美国前副总统,生态主义的支持者曾经说过:“对我们这个地球环境的最大威胁,不是那些威胁本身,而是人们对那些威胁的认识不足,是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生态危机发展下去绝对会把人类引向坟墓。”[7]事实上,作者让老汤姆·布朗文淹没于滔滔洪水之中,就是在暗示由于马什自然生态的破坏,最终会将这里的人们引向坟墓。而处于当局者迷的马什农庄的所有成员,由于角色的变化,即农民向商人的转变,更是由于文明世界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他们就更不可能意识到接踵而来的威胁,何谈认识这些自然生态被破坏的威胁。所以尽管他们喝着不纯净的水,闻着硫质燃烧的味儿,他们也没有丝毫的异常反应,因此今日的马什农庄的自然生态不再甜美,而是苦涩的,然而这里的人们却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则更是可悲的。
  三、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自工业革命起,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凭着自己的智慧,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地球,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自己所谓的宏伟蓝图,全然不顾它者的生存权利与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由于人类的自私,人类成了毁坏自己家园的刽子手,昔日清新的空气如今都属于奢侈品,因为如今有这样甜美空气的地方实在太少,昔日碧波荡漾的河流湖泊现在却难得一见。所以人们喜欢做梦,因为在梦中,那如诗如画的天堂才能浮现在眼前。因此当劳伦斯将“虹”架在人间,使人们看到一幅憧憬中的伊甸园。
  然而劳伦斯又是现实的,他敏锐的看到了人类的行为给自然带来的伤害,他在痛心的同时不断地在作品中警示人们。自然是纯美的,是诗性的,同时人又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呵护自然,尊重自然,更要敬重自然生命,使人与自然互惠互利,和平相处。
  劳伦斯将今昔两种自然之景呈现在读者面前,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作者一方面是希望读者发掘自然之美,另一方面则是号召人类谨言慎行,爱护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劳伦斯淳朴的动机正应了文学的使命,即文学反应现实。同时,劳伦斯的文学思想与当今社会的文学思潮即生态文学不谋而合。作为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奇葩,劳伦斯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生态意识,尤其是他关于自然生态之景的描述无不表明其具有前瞻性的环境危机意识,而此种意识正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2〕〔3〕〔4〕〔5〕〔6〕D.H.劳伦斯.虹[Z].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2,2,2,2,6.
  〔7〕Albert Gore, Earth in the Balance: Ecology and the Human Spirit,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92:36.
  (责任编辑 张海鹏)
其他文献
摘 要:《不-不仔》是日裔美籍作家约翰·冈田的一部杰作,也是作者唯一一部出版作品。它对主人公山田一郎在拒绝征兵令后所陷入的生存困境的描述散发着浓重的存在主义气息。  关键词:《不-不仔》;存在主义;一郎;地狱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73-03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给交战各方的人民都带来
期刊
摘 要:美弥子是夏目漱石在小说《三四郎》中着意塑造的新女性形象,她虽然从小接受新思想的熏陶,勇于追求自我,但是最终仍旧无力抗争现实,而选择了精于算计的婚姻。夏目漱石旨在通过描写日本近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来传达对彷徨于东西文明之间女性的焦虑,意在批判肤浅的文明开化必然导致自我意识的沉沦。  关键词:夏目漱石;美弥子;近代女性;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
期刊
摘 要:《拉辛与莎士比亚》成书于19世纪20年代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当时的法国社会已经经历了大革命、共和国和拿破仑第一帝国的洗礼。法国经济已经踏上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列车,去而复返的封建王朝统治因而更加令人窒息。重新登上政治舞台的封建贵族极力扭转却难挡其没落之势。这样一个逆时代潮流而动的阶级,自然不会给文坛带来任何新鲜的力量。他们在文艺上仍顽强固守古典主义的领地,企图借以封建全盛时期的文艺来掩饰其没落之
期刊
摘 要:2012年《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正式确立了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制度,但该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着事前程序监督不到位、事中实际操作不规范和事后证据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在借鉴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应当完善制度自身的程序设计,加强侦查权力的有效控制,确保辩护权利的充分行使。  关键词: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侦查权力;辩护权利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在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向读者讲述了几对男女青年的婚姻,利用小说中各位男女主人公的表述,作者借机表达了自己对婚姻的看法和态度:只重视金钱、财产的婚姻最终结局一定是不幸福的,但是结婚完全不考虑金钱和财产也是脱离现实生活、盲目不可取的;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要涉足婚姻的殿堂,因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无幸福可言,完美的婚姻都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故此她突显了自己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全国各地非法集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中的农村连续发案,案值巨大,受害人众多,不仅扰乱了国家金融市场秩序,危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而且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严重的冲击,为此,对该类型犯罪开展实证研究显得尤有必要。  关键词:非法集资;犯罪特点;犯罪成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4
期刊
摘 要:英语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语言偏离,文学语言偏离是对常规语言现象的突破、超越。莫里森的《宠儿》的语言偏离不断超越、突破、违反传统常规语言形式,形成语义、语法、书写的独特形式,深刻展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  关键词:文学;语言;偏离;《宠儿》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79-02  文学的第一要素就是语言,语言是文学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市民问政以各种形式在全国各地兴起,其实质就是市民的一种政治参与的新平台。作为一种市民的政治参与途径,探析其兴起的原因,对进一步完善市民问政和推动市民政治参与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市民问政;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合法性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056-03  近些年来,市民问政以各种形式在全国各地广泛兴起,有的借助网络平
期刊
摘 要:昆曲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西的弋阳腔。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由于昆曲起源的地域性,决定了它的唱腔中所具有的南方方言特有的语调中的高位置感和咬字方式,这种说话的位置感正好与美声唱法中强调的位置感极为相像,两种演唱艺术的咬字归韵方式又存在着很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关键词:昆曲唱腔;美声唱法;咬字方式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台湾名诗人施士洁在甲午战后,大义凛然抛弃在台田庐家产,毅然回归大陆祖籍泉州西岑。内渡以后,他常来往于省垣福州与闽南之间,通过诗文唱和与福州文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本文梳理施士洁《后苏龛合集》中与省垣文友的交往情况,展示近代台湾诗人与福建文人在文化上同脉同源的历史事实。  关键词:施士洁;福州文人;交往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