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语言偏离,文学语言偏离是对常规语言现象的突破、超越。莫里森的《宠儿》的语言偏离不断超越、突破、违反传统常规语言形式,形成语义、语法、书写的独特形式,深刻展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
关键词:文学;语言;偏离;《宠儿》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79-02
文学的第一要素就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读者往往在文学阅读习惯中保留对作品词语的常规意义的理解,但文学语言具有十分丰富的意义。作品词语在常规形态上的意义通常会被超越、冲破,能指与所指的恒定关系被分割、偏转致使意义的不确定性以及作品词语意义的空白。
穆卡洛夫斯基认为基于美学要求对标准语言有意识、有目的的歪曲或是偏离,是语言的前景化。语言的前景化,可以有效实现作品的文体效果。不管人们是否同意文学是由偏离的语言构成的,但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多种形式的语言偏离已成为文学写作的重要特点。人们已经对标准语言的表达手段习以为常,不再关注表达形式,仅关注表达的内容。但是在文学语言中,通过对标准语言的超越、偏转,重新将注意力吸引到语言的表达上。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为诺贝尔获奖者,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大多反映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历史、情感以及特殊文化。《宠儿》是一部讲述女黑奴塞丝携带幼女逃亡并不愿让女儿再次沦为奴隶而弑女的凄惨故事。《宠儿》运用独特的文学语言,利用语言偏离的文学魅力将过去和现在割裂、分离,打乱故事的逻辑,将各个片段凌乱地拼凑在一起,将整个故事进行有机重组。
一、语言偏离的理论分析
语言的偏离是对语言的规范形式的超越、突破、违背。语言的规范形式即零度形式,规范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语言的文字、标点等。语言偏离现象在语义、语法、书写等各语言层面普遍存在,涵盖范围广,表现形式多。而相对规范形式而言,语言偏离常有意识地打破读者对某一现象或是某一事物的预期想象。语言偏离的形式没有任何的限制,它能够跨越从音节到段落的所有篇幅的各种构成要素,包括标点符号等。语言偏离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常规化或是惯例化的语言有时容易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令人产生不快的感觉,甚至是带来反效果,冒犯他人、引起纠纷冲突等。为了有效避免日常生活中发生这种现象,交际者往往运用语言偏离的方式,使语言得到突出,即“前景化”,从而保证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1964年穆卡洛夫斯基提出了标准的语言只是背景或陪衬,与之相对照的文学语言是从美学角度有意识、有目的的扭曲语言成分,也就是主观上明确的违背标准语言的规范化表现形式。且他指出文学语言的功能应是最大限度的前景化或是突出。偏离与突出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偏离是突出的有效手段,突出是偏离的最终目的。1969年利奇对文学语言的偏离现象作了详细的分类,对语汇、语法、语音、书写、语义、历史时代、语域等的偏离现象进行了细致区分。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评论界也逐渐意识到,分析文学作品离不开对语言偏离现象的讨论,文学作品的语言与规范语言相比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常常被用作渲染情感、调动读者情绪、烘托气氛等。文学作品中采用语言偏离现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实现交际目的,向读者表达出其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特定感悟。
二、文学语言中的偏离现象
(一)语义偏离
所谓语义偏离,就是词义超越、突破常规发生变异,语义在逻辑上是明显不合理的,通常表现为语义的反常、荒诞、不符合逻辑。而正是这种表面上的不合理,使交际者的目的能够得以实现。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交际者常常运用比喻或者是引申等方式赋予词语新的词义,也或者突破常规方式进行词语的搭配。
在莫里森的《宠儿》中,作者频繁的使用语义偏离的形式,运用矛盾修饰和转移修饰的手法,将抽象的修饰和黑人具体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灵活运用语言的搭配方式。
所谓矛盾修饰,即作者有意将两个通常情况下相悖、不协调的词组合在一起,使构成要素表面上看是自相矛盾的,进而以此来表现复杂的思想情感或是富有韵味的哲理。在莫里森《宠儿》的结尾中有一句话:It was not a story to pass on.(那不是一个可以重复的故事。)这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修饰的例子,这样的叙述在读者看来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反复、多次讲述了塞丝杀死婴儿、塞丝所遭遇的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打击的事件。但作者在最后强调故事是不可以重复的,事实上是指这样的故事不能令人忘怀,不能被遗弃。读者在读到这本小说时,无法将这个故事忘怀,被迫想起塞丝的人生遭遇,以及黑人奴隶不堪回首的过往。我们没有办法不去想,就好象塞丝和保罗不愿去想过去悲惨的生活,但是又不得不去想。
所谓转移修饰,类似于修辞学上的通感,是指用表示性质、特征的形容词来修饰或限制名词,比如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分词短语等。这种修饰看起来似乎是一种非常规的搭配,也不符合逻辑,但是巧妙的运用转移修饰,可以达到情景交融、耐人寻味、富有意蕴的艺术效果。莫里森的《宠儿》(Beloved),其小说名有着特殊的含义。在圣经中,那些受苦受难的人被上帝称为宠儿,而“beloved”一词是“心爱的”意思,这是一个是形容词。莫里森没有在这形容词前加上任何定冠词,直接使形容词名词化,这种新奇的用法赋予了这本作品书名非常深刻的寓意。作者以此想要告诉读者,“宠儿”不仅是书中描写的人物,也代表着几百年来承受奴役之苦的千千万万的黑人同胞。《宠儿》并非讲述的是一个人的历史,莫里森用心打造的这个形象再次模糊了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幻的界限,把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在紧紧的相连,交融在一起。
(二)语法偏离
英语语法体系相当完备,因而保证了英语语言的稳定性和规范化,但同时也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打破、超越常规的机会。所谓语法偏离,即违背英语的结构规律,打破能指与所指之间相对恒定的关系,从而致使其在句式、时态、语序上偏离既定的规则。语法偏离通常表现为指称的含糊、句子结构的残缺、语序的混乱不堪等等,往往给读者创造出意外惊喜。在莫里森的《宠儿》中,作者反复、多次使用常规语法形式,达到非常规的程度,以及一些超长句子的出现。 莫里森在《宠儿》中经常使用词语的重复,在不同的语境的频繁出现,以此塑造出形象更为逼真的人物,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宠儿》第一部分的最后两章,当保罗在报纸上看到有关塞丝杀死婴儿的消息时,他实在是难以相信塞丝会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That (This) ain’t her mouth”在其中一个章节连续重复6次。这种词语的重复深刻地表达出保罗的十分震惊和难以相信的复杂内心感受。而后在塞丝回想自己杀死女儿的情景里,莫里森重复使用了“simple”、“no”这两个词,将塞丝在紧急情况下内心的不安、心底深处的愿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她唯一的想法就是她不能让自己的女儿重复她的命运,她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避免遭受那样的困难,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奴隶而遭受非人的待遇,她宁愿杀死自己的女儿。
超长句子缺乏逻辑性,但是能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宠儿》运用内心独白形式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尤其是第二部分二、三、四、五章都是塞丝母女3人的内心独白。在这种独白的形式中,作者大量使用超长句子,让读者深刻感受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情感。
(三)书写偏离
所谓书写偏离,即文字的特殊排列,不同字体的混合使用,违反常规化形式使用大小写字母。《宠儿》中书写偏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标点和字母大小写的异变、特殊符号的使用。
《宠儿》中塞丝的独白由一个大段、两个小段构成,其中第一个段落由2000词组成,篇幅很长,占据4页篇幅,在英语段落中甚为少见。而且整个独白部分,句法成分残缺,标点停顿不流畅。如:own free will and I don’t have ex-plain a thing. I didn’t have time to ex-plain before because it had to be done quick. Quick.......支离破碎的语言鲜明生动地传达出塞丝在认定宠儿是自己的女儿后,其无法向人诉说但是又不能停止的思绪,读者更能深刻的感受到塞丝对宠儿的关爱、面对残暴奴隶制度的无助以及杀死宠儿内心的挣扎和负疚感。
宠儿的独白也运用了书写偏离的表现形式,在文章非常引人注目,整个大章节除了第一句话,其余全部没有标点符号,除了每段的第一个单词,其余都没有大小写的区分。文中宠儿回忆起自己的母亲,忆起大规模暴行发生后痛失母亲的复杂心情:My face is coming I have to have it I am looking for the join I am loving my face so much I want to join I am loving my face so much my dark face is close to me I want to join....... 我们可以看出宠儿的独白句子中没有停顿符号,除了第一人称“I”其余都没有用大小字母。如此频繁出现、如此多的“I”在这些段落中显得十分突兀、直接,它紧紧的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深切体会到宠儿对塞丝的爱,以及对塞丝的占有欲,表现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标点符号的使用是为了表达的逻辑和理性的思维,而没有标点符号正是恰当的体现了宠儿混乱的意识,同时也使读者感受到宠儿的神秘性。这一连串的“I”,深刻体现出莫里森强烈的身份认同的要求,
文学语言偏离现象在作品中的出现,对文学表现性的丰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学语言能够创造性的使用词汇、语法、修辞、文体等偏离方式,运用最具表现力、最富创造性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丰富作品涵义,从而取得动人的效果。每个优秀的小说家都能够用独具自己个性的文体意识来打破、超越传统规范,进行不同程度的文学偏离和创新。以写作为一种思考方式的莫里森,正是凭借语言的偏离方式将黑人的历史、命运深刻的展现出来,揭露了奴隶制的残暴与荒谬,同时有助于黑人妇女真正认识自我、重建自我。
参考文献:
〔1〕戴连云.浅论语言偏离意识与文学教学[J].台州学院学报,2009,(2):142-145.
〔2〕胡明珠.《宠儿》中前景化语言对主题的表达和深化作用[J].外国语文,2009,(3):372-375.
〔3〕梁晓丽.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语言偏离现象[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5):128-132.
〔4〕王英.试论文学语言的偏离效益[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4):78-83.
〔5〕于建华.语言偏离的诱惑[J].外语研究,2006,(2):540-543.
〔6〕赵静.文学语言的前景化与翻译[J].文教资料,2008,(34):113-115.
(责任编辑 张海鹏)
关键词:文学;语言;偏离;《宠儿》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79-02
文学的第一要素就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读者往往在文学阅读习惯中保留对作品词语的常规意义的理解,但文学语言具有十分丰富的意义。作品词语在常规形态上的意义通常会被超越、冲破,能指与所指的恒定关系被分割、偏转致使意义的不确定性以及作品词语意义的空白。
穆卡洛夫斯基认为基于美学要求对标准语言有意识、有目的的歪曲或是偏离,是语言的前景化。语言的前景化,可以有效实现作品的文体效果。不管人们是否同意文学是由偏离的语言构成的,但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多种形式的语言偏离已成为文学写作的重要特点。人们已经对标准语言的表达手段习以为常,不再关注表达形式,仅关注表达的内容。但是在文学语言中,通过对标准语言的超越、偏转,重新将注意力吸引到语言的表达上。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为诺贝尔获奖者,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大多反映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历史、情感以及特殊文化。《宠儿》是一部讲述女黑奴塞丝携带幼女逃亡并不愿让女儿再次沦为奴隶而弑女的凄惨故事。《宠儿》运用独特的文学语言,利用语言偏离的文学魅力将过去和现在割裂、分离,打乱故事的逻辑,将各个片段凌乱地拼凑在一起,将整个故事进行有机重组。
一、语言偏离的理论分析
语言的偏离是对语言的规范形式的超越、突破、违背。语言的规范形式即零度形式,规范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语言的文字、标点等。语言偏离现象在语义、语法、书写等各语言层面普遍存在,涵盖范围广,表现形式多。而相对规范形式而言,语言偏离常有意识地打破读者对某一现象或是某一事物的预期想象。语言偏离的形式没有任何的限制,它能够跨越从音节到段落的所有篇幅的各种构成要素,包括标点符号等。语言偏离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常规化或是惯例化的语言有时容易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令人产生不快的感觉,甚至是带来反效果,冒犯他人、引起纠纷冲突等。为了有效避免日常生活中发生这种现象,交际者往往运用语言偏离的方式,使语言得到突出,即“前景化”,从而保证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1964年穆卡洛夫斯基提出了标准的语言只是背景或陪衬,与之相对照的文学语言是从美学角度有意识、有目的的扭曲语言成分,也就是主观上明确的违背标准语言的规范化表现形式。且他指出文学语言的功能应是最大限度的前景化或是突出。偏离与突出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偏离是突出的有效手段,突出是偏离的最终目的。1969年利奇对文学语言的偏离现象作了详细的分类,对语汇、语法、语音、书写、语义、历史时代、语域等的偏离现象进行了细致区分。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评论界也逐渐意识到,分析文学作品离不开对语言偏离现象的讨论,文学作品的语言与规范语言相比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常常被用作渲染情感、调动读者情绪、烘托气氛等。文学作品中采用语言偏离现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实现交际目的,向读者表达出其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特定感悟。
二、文学语言中的偏离现象
(一)语义偏离
所谓语义偏离,就是词义超越、突破常规发生变异,语义在逻辑上是明显不合理的,通常表现为语义的反常、荒诞、不符合逻辑。而正是这种表面上的不合理,使交际者的目的能够得以实现。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交际者常常运用比喻或者是引申等方式赋予词语新的词义,也或者突破常规方式进行词语的搭配。
在莫里森的《宠儿》中,作者频繁的使用语义偏离的形式,运用矛盾修饰和转移修饰的手法,将抽象的修饰和黑人具体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灵活运用语言的搭配方式。
所谓矛盾修饰,即作者有意将两个通常情况下相悖、不协调的词组合在一起,使构成要素表面上看是自相矛盾的,进而以此来表现复杂的思想情感或是富有韵味的哲理。在莫里森《宠儿》的结尾中有一句话:It was not a story to pass on.(那不是一个可以重复的故事。)这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修饰的例子,这样的叙述在读者看来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反复、多次讲述了塞丝杀死婴儿、塞丝所遭遇的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打击的事件。但作者在最后强调故事是不可以重复的,事实上是指这样的故事不能令人忘怀,不能被遗弃。读者在读到这本小说时,无法将这个故事忘怀,被迫想起塞丝的人生遭遇,以及黑人奴隶不堪回首的过往。我们没有办法不去想,就好象塞丝和保罗不愿去想过去悲惨的生活,但是又不得不去想。
所谓转移修饰,类似于修辞学上的通感,是指用表示性质、特征的形容词来修饰或限制名词,比如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分词短语等。这种修饰看起来似乎是一种非常规的搭配,也不符合逻辑,但是巧妙的运用转移修饰,可以达到情景交融、耐人寻味、富有意蕴的艺术效果。莫里森的《宠儿》(Beloved),其小说名有着特殊的含义。在圣经中,那些受苦受难的人被上帝称为宠儿,而“beloved”一词是“心爱的”意思,这是一个是形容词。莫里森没有在这形容词前加上任何定冠词,直接使形容词名词化,这种新奇的用法赋予了这本作品书名非常深刻的寓意。作者以此想要告诉读者,“宠儿”不仅是书中描写的人物,也代表着几百年来承受奴役之苦的千千万万的黑人同胞。《宠儿》并非讲述的是一个人的历史,莫里森用心打造的这个形象再次模糊了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幻的界限,把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在紧紧的相连,交融在一起。
(二)语法偏离
英语语法体系相当完备,因而保证了英语语言的稳定性和规范化,但同时也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打破、超越常规的机会。所谓语法偏离,即违背英语的结构规律,打破能指与所指之间相对恒定的关系,从而致使其在句式、时态、语序上偏离既定的规则。语法偏离通常表现为指称的含糊、句子结构的残缺、语序的混乱不堪等等,往往给读者创造出意外惊喜。在莫里森的《宠儿》中,作者反复、多次使用常规语法形式,达到非常规的程度,以及一些超长句子的出现。 莫里森在《宠儿》中经常使用词语的重复,在不同的语境的频繁出现,以此塑造出形象更为逼真的人物,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宠儿》第一部分的最后两章,当保罗在报纸上看到有关塞丝杀死婴儿的消息时,他实在是难以相信塞丝会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That (This) ain’t her mouth”在其中一个章节连续重复6次。这种词语的重复深刻地表达出保罗的十分震惊和难以相信的复杂内心感受。而后在塞丝回想自己杀死女儿的情景里,莫里森重复使用了“simple”、“no”这两个词,将塞丝在紧急情况下内心的不安、心底深处的愿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她唯一的想法就是她不能让自己的女儿重复她的命运,她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避免遭受那样的困难,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奴隶而遭受非人的待遇,她宁愿杀死自己的女儿。
超长句子缺乏逻辑性,但是能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宠儿》运用内心独白形式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尤其是第二部分二、三、四、五章都是塞丝母女3人的内心独白。在这种独白的形式中,作者大量使用超长句子,让读者深刻感受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情感。
(三)书写偏离
所谓书写偏离,即文字的特殊排列,不同字体的混合使用,违反常规化形式使用大小写字母。《宠儿》中书写偏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标点和字母大小写的异变、特殊符号的使用。
《宠儿》中塞丝的独白由一个大段、两个小段构成,其中第一个段落由2000词组成,篇幅很长,占据4页篇幅,在英语段落中甚为少见。而且整个独白部分,句法成分残缺,标点停顿不流畅。如:own free will and I don’t have ex-plain a thing. I didn’t have time to ex-plain before because it had to be done quick. Quick.......支离破碎的语言鲜明生动地传达出塞丝在认定宠儿是自己的女儿后,其无法向人诉说但是又不能停止的思绪,读者更能深刻的感受到塞丝对宠儿的关爱、面对残暴奴隶制度的无助以及杀死宠儿内心的挣扎和负疚感。
宠儿的独白也运用了书写偏离的表现形式,在文章非常引人注目,整个大章节除了第一句话,其余全部没有标点符号,除了每段的第一个单词,其余都没有大小写的区分。文中宠儿回忆起自己的母亲,忆起大规模暴行发生后痛失母亲的复杂心情:My face is coming I have to have it I am looking for the join I am loving my face so much I want to join I am loving my face so much my dark face is close to me I want to join....... 我们可以看出宠儿的独白句子中没有停顿符号,除了第一人称“I”其余都没有用大小字母。如此频繁出现、如此多的“I”在这些段落中显得十分突兀、直接,它紧紧的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深切体会到宠儿对塞丝的爱,以及对塞丝的占有欲,表现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标点符号的使用是为了表达的逻辑和理性的思维,而没有标点符号正是恰当的体现了宠儿混乱的意识,同时也使读者感受到宠儿的神秘性。这一连串的“I”,深刻体现出莫里森强烈的身份认同的要求,
文学语言偏离现象在作品中的出现,对文学表现性的丰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学语言能够创造性的使用词汇、语法、修辞、文体等偏离方式,运用最具表现力、最富创造性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丰富作品涵义,从而取得动人的效果。每个优秀的小说家都能够用独具自己个性的文体意识来打破、超越传统规范,进行不同程度的文学偏离和创新。以写作为一种思考方式的莫里森,正是凭借语言的偏离方式将黑人的历史、命运深刻的展现出来,揭露了奴隶制的残暴与荒谬,同时有助于黑人妇女真正认识自我、重建自我。
参考文献:
〔1〕戴连云.浅论语言偏离意识与文学教学[J].台州学院学报,2009,(2):142-145.
〔2〕胡明珠.《宠儿》中前景化语言对主题的表达和深化作用[J].外国语文,2009,(3):372-375.
〔3〕梁晓丽.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语言偏离现象[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5):128-132.
〔4〕王英.试论文学语言的偏离效益[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4):78-83.
〔5〕于建华.语言偏离的诱惑[J].外语研究,2006,(2):540-543.
〔6〕赵静.文学语言的前景化与翻译[J].文教资料,2008,(34):113-115.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