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地狱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43532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不仔》是日裔美籍作家约翰·冈田的一部杰作,也是作者唯一一部出版作品。它对主人公山田一郎在拒绝征兵令后所陷入的生存困境的描述散发着浓重的存在主义气息。
  关键词:《不-不仔》;存在主义;一郎;地狱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73-03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给交战各方的人民都带来了沉重的苦难,远在美国本土的日裔美国人也不例外。战争爆发后,日裔美国人在美国被认为是“最不可信的公民”。美国政府以“军事需要”为借口将120231名日裔美国人关进了拘留营[1]。拘留营中的日裔美国人都面临两个问题:你愿意服从当局命令加入美国军队吗?你愿意发誓永远效忠美国,并保护她不受国内外势力的破坏,同时发誓放弃对日本天皇,或者其他任何国外政府、力量和组织的服从和效忠吗?约翰·冈田的《不-不仔》以此为历史背景,以山田一郎在回答了两个不后的悲惨遭遇为切入点,再现了日裔美国人在二战中和二战后的生存状态。
  一、存在主义和萨特
  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是一场兴起于20世纪初兴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哲学非理性思潮。萨特是这场思潮的卓越人物。他把存在分为两类:“一是我以外的世界的存在,这是‘自在的存在’,……另一种‘自为的存在’即人的自我存在、人的主观意识,这才是真正的存在。”[2]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大致可以概括为:“人生是荒诞的,现实是令人恶心的,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人存在着,进行自由选择,进行自由创造,而后获得本质,人在选择、创造自我本质的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由,然而,这种本事的获得和确定却是在整个过程的终结才最后完成。”[3]他的这些哲学思想在二战后几乎席卷整个世界。采用萨特的存在主义来解析出版于20世纪中期的《不-不仔》,也许更能反映当时的时代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一郎的监禁生活
  萨特的存在主义所研究的存在更多地聚焦于自为的存在,即人的存在。他提出“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存在,然后用自己的行为来确立自身的本质。在此,他否定了人的一切先天的本质和道德。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角度来看,美国政府把山田一郎赶入拘留营,最后扔进监狱的理由是不成立的。美国人不是天生的,而是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出来的。一郎在美国长大,接受美国文化,热爱美国。他选择了成为美国人。虽然一郎回答了两个不,成为了一名“不-不仔”,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的本质就是反对美国的日本人。他的两个不只能表明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美国政府傲慢态度的极度不满。美国政府把一郎的日本血统当成了他的本质,这与“存在先于本质”相悖。他们用一个错误的理由把一郎扔入了监狱。一郎此后所遭遇的一切苦难几乎都来自于此。
  小说对他出狱后第一天从自己的床上醒来的描述反映了他在这4年中所经历的痛苦。“9点钟他醒来,痛苦,咒骂,憎恨和恐惧不必再被唤醒。他不用再问自己在哪里和为什么在这里。因为一切都不重要了。”[4]由此可见,他在监狱中每次醒来都必定饱受痛苦的煎熬,不断咒骂。他恐惧,害怕自己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憎恨一切阻碍自己存在的因素;他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在这里承受他不该承受的痛苦。监禁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禁锢,更是对一郎的自由的剥夺。“行动的首要条件就是自由。”[5]被监禁的一郎无法通过“自由的选择”来造就自己的本质,这使他无法摆脱的噩梦。即使重新获得自由后,一郎还是无法摆脱这种创伤所带来的后遗症。他所进入的监狱是“一个没有假释没有饶恕的监狱,一个永远的监狱”[6]。
  在小说第三章中,叙事者的声音直接介入,“健四还有两年的时光。如果他的病情停止恶化,也许他还有一辈子。而一郎,他两年前就已经不再活着了。”[7]这或许也代表了全体日裔美国人对美国政府的傲慢与偏见的无力地反抗。对一郎来说来说,自从他进入监狱的那天起,他就的心就已经死去了。监狱就是美国政府剥夺他的自由、囚禁他灵魂的地狱。他只是一个在地狱中游荡的孤魂野鬼。默默地忍受,无声地挣扎是他唯一的选择。只要他活着,他就无法摆脱这无间地狱。
  三、一郎生存的社会环境
  出狱后的一郎再次回到了美国社会,而迎接他的却不是欢迎和抚慰。在刚抵达西雅图的时候,他被老朋友江藤侮辱;在酒吧他被布尔侮辱;在波特兰找工作时,他由于不能解释两年的监狱生活四处碰壁;在他在好心的白人老板卡莫森帮助下得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时,他又因内心的愧疚放弃了这次机会;再次回到西雅图,他只能在基督康复中心找到一份白人不愿干,“好的日本人”也不愿做的工作。这一切不仅仅起因于一郎“不-不仔”的身份,更多的是在于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的社会问题。
  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个体,而这些个体对自身来说都是自我。当每个个体都进行自由的选择以创造自己的本质时,就无法避免地产生了相互之间残酷的斗争。萨特也曾说:“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一郎作为一个个体他必须面对这个荒诞的世界,经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他选择回答两个不,由此不仅被政府歧视,被白人歧视,被黑人歧视,还被同为日裔美国人的同伴歧视。他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也更加残酷。这种斗争的残酷性在一郎和老熟人江藤的会面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久别重逢时江藤对一郎表现出的友善是真诚的。他微笑着伸出手掌,友好地拍打一郎的手臂,还提议要和一郎去喝一杯。但是当他知道一郎是个“不-不仔”的时候,他的态度就完全变了。江藤最后的一句话给人印象深刻:“下次再让我见到你,我就在你身上撒尿。”[8]他对一郎毫无顾忌的咒骂和挑衅的行为让人很难想象他俩曾经是朋友。但是从存在主义的观点来重新审视这场冲突的话,其发生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面对美国政府的两个问题,江藤做出的选择同一郎做截然相反。他决定效忠美国政府,为美国为战。他所追求的是美国人的身份,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在他的眼中,一郎是敌人,是个日本鬼子。他试图通过对一郎这个“不-不仔”的侮辱给自己下一个定义—我是美国人。江藤对一郎的所作所为是他自由选择的结果,而他的这种选择同一郎的选择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朋友从此割袍断义,分道扬镳。   一郎和江藤之间的冲突只是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在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友善被彻底的撕裂,剩下的只有相互的倾轧;人们就像欲壑难平的饿鬼一样不断地选择,不断地给自身添加价值;一旦他们的选择发生冲突时,他们就相互迫害,相互倾轧,相互吞噬;他们把人类社会变成了饿鬼地狱。一郎也无法避免地被卷入了这地狱之中。为了生存,他也必须加入这种残酷的、血腥的、充满痛苦和绝望的斗争。只要他活着,他就无法摆脱这无间地狱。
  四、一郎的家庭环境
  对出狱以后的一郎来说,家本应当是一个温馨的字眼;他本应当在家中洗去一身尘土,找到一份宁静,抚平心中的创伤;同家人一起分享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共享天伦之乐。可悲的是,家庭成员之间激烈冲突使这一切都成了泡影。这场悲剧根源于家人对一郎错误的认识。
  萨特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与存在的关系。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谈认识,就无法忽视“我的存在的新结构”,即“为他的存在”。“我们的身体——其特性即本质上是被他人认识的:我认识的东西就是他人的身体,而我关于我的身体所知道的主要东西来自他人认识它的方式。这样我的身体的本性把我推向他人的存在和我的为他的存在。对人的实在来说,我与我的身体一起发现了与自为存在同样重要的另一种方式,而我将之称为为他的存在。”[9]这也就是说,为他的存在是我在他者意识中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并不等同于我。“这个形象完全可归因于他人的,而且不可能触到我。在它面前我可能感到不适,感到愤怒,就像在我的一幅画得不伦不类,将我所没有的丑陋或卑劣加之与我的肖像面前那样;但是我不可能被彻底触及……”[1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他的存在是被剥夺了主观意识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自在的存在。在《不-不仔》中,母亲和弟弟在认识上的错误就是把一郎的为他的存在当成了他的自为的存在。
  母亲视全家都为日本人,更把一郎视为自己的成功和骄傲,并希望他最终能回到日本。她带着一郎走亲访友,炫耀着自己一家对天皇的忠诚。一郎对此深恶痛绝。他和母亲的冲突在一次激烈争吵中达到了顶点。一郎对母亲狂吼:“那不是你的力量,疯女人。妈妈,你疯了。那不是你的力量,那只是你的疯狂。你让我也疯了。看看我吧!”[11]这次争吵之后,母子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虽然如此,一郎还是深深地爱着他的母亲。他知道,“不管她做的对或错,她都以她的方式努力,比大部分母亲都更加努力地去做一个好母亲”[12]。但一郎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母亲对自己的期望。母亲对一郎的自由空间过度地挤压使他产生了怨恨。一郎对母亲的爱、怨和恨让他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煎熬之中。
  一郎同他的弟弟—太郎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劣。太郎把自己看做是一个纯粹的美国人,要和日本家庭划清界限。他认为“正是由于哥哥的软弱才使他除了参军没有其他的选择”[13]。在他眼中,一郎这个“不-不仔”使全家蒙羞。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洗刷耻辱。这才有了太郎把一郎骗出酒吧,让一郎被一帮人殴打和侮辱的一幕。在此,一郎对弟弟的爱和恨交织在一起,这种复杂的情感几欲沸腾。
  母子反目,兄弟阋墙。这都是错误的认识造成的。他们都忽略一郎是一个人,一个有主观意识的自为的存在;他有权利通过自由选择创造自我。他们眼中的一郎只能是一幅“肖像图”,它永远无法完全触及一郎。他们是要通过“凝视”来剥夺一郎的自为,把他客体化为偶然的、荒诞的存在。他们比美国政府更加残酷。美国政府剥夺的只是一郎的自由,而他们要剥夺的却是一郎的自为。萨特的“他人即地狱”是对一郎的家庭关系的最好的诠释。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一方面,一郎不愿做弟弟和母亲目光下的奴隶,要摆脱他们,去追求自由。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一郎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一郎爱他们,不忍和他们分离。此时,家成为了一个荒诞的世界,一个无间地狱。
  作者对山田一郎生存困境的描写是对日裔美国人悲惨遭遇的哀叹,也是对美国政府和美国社会的控诉。然而,如何面对生存困境才是这部作品所要探讨的主题。在这无间地狱中,是奋起反抗,还是永生沉沦,这都依赖于人的选择。小说的主人公山田一郎最终追寻着在他心中和意识里出现的那一抹来自于希望的、暗淡的、难以捉摸的暗示,走向了他的美国梦。这既是对一郎自由的选择的肯定,也是对日裔美国人乃至整个人类的鼓励,鼓励人们用自己的行动去对抗这个荒诞的、无意义的、如地狱一般的世界。
  参考文献:
  〔1〕Chan, Jeffrey Paul. The Big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American and Japa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M]. New York: Meridian, 1911.52.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12.
  〔3〕柳鸣九.为什么要萨特[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5.
  〔4〕〔6〕〔7〕〔8〕〔11〕〔12〕〔13〕Okada, John. No-No Boy [M].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9.39,39,64,4,43,104,67.
  〔5〕〔9〕〔10〕萨特.存在与虚无[M].北京:三联书店,1982.527,289,292.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摘 要:维吾尔文学近十年的发展同时带动了维吾尔翻译文学的繁荣,翻译后的文本在叙事关系上发生了变化,《棱角玻璃杯》在翻译中把叙述者和作者等同起来,但原文中是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我”叙述“疯子”的故事,“疯子”叙述他自己的故事,这是买买提明·吾守尔“疯子”系列小说的叙述风格,而这种处理也与译者本人的生活与学习背景有着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叙述者;作者;叙述风格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肖熟语文化意义的分析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民族性格的有效方式。关于生肖“虎”的歇后语是十分丰富和精彩的,从其内容和性质的角度可以分为三大类。与“虎”有关的歇后语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语言材料,通过分析整理已有与“虎”有关的歇后语,可得出此类歇后语所蕴含的典型文化意义。  关键词:生肖虎;歇后语;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在鸦片战争之前中西社会就有了一定的接触,但彼此仍然是雾里看花,由于双方各自生活在不同的文明结构中,存在着不少的误读。在英国企图通过所谓“和平”遣使手段打开中国大门失败后,终于选择以武力的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序幕。中国也被迫卷入到了西方的资本主义体系中,从朝贡体系到条约制度,中西两种文明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冲突,而这种冲突的本身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在刑事诉讼侦查程序中坚持侦查法制化以保障人权,对于防止刑讯逼供、冤假错案现象的出现,对于维护侦查活动的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新《刑事诉讼法》对侦查程序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对于侦查程序的法制化与人权保障问题有着很大的进步,但是此次修法中的不足之处也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新刑诉法;侦查法制原则;人权保障;比较考察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
期刊
摘 要:教学管理队伍对新建本科院校保证教学工作有序、高效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教学管理队伍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本文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现状进行分析,找寻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提高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肇庆学院网络引导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网络引导作为肇庆学院学生社区文化建设途径的革新典型,通过网络引导使学工干部和学生对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视角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从社区文化建设的享受者转变建设者,进一步推进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关键词:网络引导;大学生;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73
期刊
摘 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运用浪漫主义笔法将现实人生中的种种以梦幻形式表达出来,创造了一个个扑朔迷离而又扎根现实的梦幻世界。在这些众多的梦境中,有进行道德劝诫的警诫梦,有反映人物情感心理的思绪梦,也有预兆未来生活的预示梦等。这些千姿百态的梦境使故事充满了奇异性,使人读之精彩,感之颇深。梦境在作品中有着重要的艺术作用,梦境深化了人物性格,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生活。  关键词:《聊斋志
期刊
摘 要:以黄山景区的旅游翻译为例,首先分析了译者作为源语文本读者与目的语文本创造者的双重身份,指出译者是一个特殊的读者,他在自己的期待视野制约下对源语文本进行阅读、理解与接受;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创造者,译者本人的接受、参与与阐释都对译本产生极大的影响。接着探讨了译者的创造、视野融合与视野分歧,指出译者的期待视野对于源语文本的接受与所采取的旅游翻译策略的影响,提出作为源语文本读者与目的语文本创造者,
期刊
摘 要:我国股指期货业务在现行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和三级监管体制的较严格规制下,交易秩序总体平稳,但是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通过借鉴和吸收美国股指期货市场法律规制的先进经验,我国应积极采取加快期货立法、改善监管体制等措施,以完善我国股指期货的法律规制。  关键词:股指期货;法律规制;监管;美国  中图分类号:D922.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3
期刊
摘 要:“80后”文学属于“新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文坛对“80”后写作大多持否定态度,批评应该进行,但同时也应该有反批评,任何一方的过于高大都会造成极端的灭亡,通过分析“80后”个体特色及作品,达到正确认识“80后”文学的目的:批评声音过大,“80”后再不敢涉足写作,文坛后继无人,褒扬声音过大,又势必会使传统因素丧失阵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应是对待这一群体的正确态度。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