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a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慕课的兴起,对高校德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其中,慕课的开放性创新德育理念;慕课的共享性创新德育内容;慕课的民主性创新德育方法;慕课的交互性创新德育评价。
  【关键词】慕课 高校德育 启示
  【基金项目】湖南省优秀社科研究基地专项资助项目“网络德育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2JDZ9)。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8-0057-01
  慕课从其产生时起就备受关注,尽管也有这样或那样不尽完善的方面,但一直备受欢迎和赞誉。这表明了现时代的学习者们需要更加优质和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而德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性质。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是高校德育工作者们一直在努力研究和实践的。而慕课的兴起,对高校德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慕课的开放性创新德育理念
  慕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Open,即开放性。慕课的开放性主张排除妨碍学习的诸如地域、经济等一切障碍,从而让人们得以自主、自由且免费地共享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
  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封闭性”、“强制性”等等,是最常见的关键词。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大学生反感,滋生抵触情绪。其实,高校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品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与情感需求,使高校德育工作既接地气,又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我们的高校德育工作,应当让大学生们成为真正的主体,应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让他们享有足够宽广的认知和学习空间。而德育工作者们则居于主导地位,要努力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高校德育工作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始终是努力使大学生们成长为既能独立思维,又具有自主判断能力的自觉、自律、自励的和谐的人。
  二、慕课的共享性创新德育内容
  慕课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免费共享”。它通过最新的网络技术,普及高品质课程教学,以实现资源共享理念。而且慕课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和新颖性,学习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也更愿意主动思考,从而更能促进品格的自主养成。
  反观我国高校德育的内容,则显得枯燥乏味和空洞单一,缺乏针对性,很难激起大学生们的学习和参与热情。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在德育内容上形成新的亮点。一方面,应努力实现高校优秀德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尽力创造条件使更多大学生们能够聆听和感悟到德育大师们的教诲。德育工作者们可以密切关注并实际引进大学生们喜欢的人文慕课课程,促进优秀德育资源的共享,以增强大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拓展大学生们的人文视野。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网络飞速发展的自媒体时代,以网络为传播平台的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层出不穷,其中虽不乏优质的德育资源,却也有不少阻碍德育开展的负能量。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们大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们对于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所具有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质疑能力和选择能力。
  三、慕课的民主性创新德育方法
  在慕课平台上,学习者可以随时就课程内容向教师咨询或质疑,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地相互交流。学生的观点和见解得到尊重,学生的思考和争辩得到鼓励。慕课通过它的民主氛围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还是更多地使用了“灌输”的方式,教师是占据价值最高点的权威,大学生只需接受并遵从教师的单向宣传。这种方法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很难赢得学生的参与和认同。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只能是主导,教师可以启发、鼓励、引导但绝不能代替学生思考。高校德育工作可以借鉴慕课的民主性,大力发展具有亲和力和归属感的交流平台,努力营造平等包容的学习氛围。
  四、慕课的交互性创新德育评价
  慕课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分散于课程的全过程中的。如在课程视频中会不时穿插一些知识性的关卡式问题,回答正确才能通关从而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讨论以及完成课外作业等。慕课平台不仅提倡鼓励学习者与教师在虚拟空间中的沟通与互动,也非常重视学习者之间线上线下的交流与合作,并且鼓励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估与评价。这样的实时性反馈方式的效果评价更能让学习者接受,也更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和效果水平。德育效果评价是为了真实客观地进行评估,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自我反省、自我激励、自我改进。如何借鉴慕课平台效果评价的优点,使高校德育效果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能实现德育目标,是今后广大德育工作者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作者简介:
  孙宏云(1978-),女,汉族,湖南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税收政策变化之快、幅度之大,大家深有感触,而因为税收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富兰克林曾说过,人的一生有两件事不可避免——死亡和纳税。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财会专业都开设了税法课程,财会专业的学生掌握税收技能已成为一种需要。但是,由于税种多、变化快、知识点多而具体,对税法课程的教与学都是一种挑战。为此,笔者经过不断的积累、反思、总结,针对税法课程的特点,提出优质税法课堂的实施建议。  【关键
期刊
【摘要】在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和大量应用的今天,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已不再适合形势的发展要求,用《互联网》教程彻底取代老旧落后的《计算机网络》教程势在必行,必须用全新的互联网视角来重新审视和编排高校《互联网》的相关课程,并在高校各专业普及《互联网》相关课程的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 创新能力 协议 TCP/IP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8-0035-01  教学目标: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2.通过以读代讲、读写结合等方式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  3.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自由、闲适的情感。  教學难点:体会诗人自由、闲适的情感。  教学
期刊
【摘要】医德是医护与医护之间、医护与病患之间、医护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伴随着经济发展,医疗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的短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诉求之间的矛盾加深,医患关系紧张,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探索建立了“早期临床实践—师友沙龙—志愿服务—医患访谈”多位一体的“天使立德工程”,建立了医学生医德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医学生 医德 教育模式  【基金项目】2016
期刊
【摘要】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能有效的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抽象概念的理解、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和提高课堂效率四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现代教学手段能显著提高课堂实效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 增强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
期刊
【摘要】如今已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化发展成为社会的主导风向标,对于国内各大高校而言进行信息化建设也是势在必行的改革计划。但是,如今很多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出现了诸多问题,笔者采取了文献查阅以及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探索,在文中主要介绍了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据此提出相对应的策略,最后做出总结认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不能脱离自身发展情况,而是应当将信息化建设与本身的发展相互结合
期刊
【摘要】微信是人们日常联络的一种新方式,它不简简单单是一种概念,它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生活中。随着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从有线网络时代迈向了无线网络世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软件的应用,以及微时代的到来,使得微信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利用微信的及时通信、视频、图片、文字等功能翻转课堂教学,构建了基于微信环境下的微时代教学的模式,使泛在学习成为传统教学的一支“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在信息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应用于教学中。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信心技术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其实践能力,从而使中职语文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本文就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进行中职语文教与学的变革作探究,望与广大教师进行交流。  【关键词】信息化 中职语文教学 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我国高校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教育改革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目前高校教育存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生评价、就业创业等问题。高校教育改革通过探索课程设置多元化、教育开放化、学生个体创新与集体智慧融合、学生自助式教育及学生评价体系多元化等方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校教育 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8-0048-01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传统文化的传承就要从小学阶段奠定牢固基础,让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小学生的心中扎根、生长。而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认知和熏陶的重担则落在小学语文教学上,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属于随机性、偶发性、间断性,教材有则讲,教材无则避谈。传统文化借助语文课堂这一平台的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