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成遗韵品茗雅玩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f1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紫砂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静下心来,寄情紫砂,把玩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人雅士的一种时尚和风韵,也是健康生活的选择。人生如一壶白水,一杯清茶。在如水如茶的人生里,我们能悟出什么呢?某个闲适的午后,随情所至,空气里迷漫着阳光的味道,壁上挂有苍劲飘逸的书法,手捧一壶清茶,继而在肺腑间回旋……百样的琐事也随着沁人心脾的茶香而飘散。心就这样沉下来、定下来,而我们的生活也随着紫砂茗壶而慢了下来。同时,国家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发展,给玉成窑墨宝紫砂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生机,玉成窑墨宝紫砂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玉成窑墨宝紫砂是中国紫砂名器的杰出代表之一。墨宝紫砂指在紫砂器体上镌刻著名文人、书画家墨宝的紫砂。这类紫砂器集金石、书画、壶艺为一体,有很高的鉴赏和艺术价值。墨宝紫砂在明清时期就有,董其昌、郑板桥、陈曼生、梅调鼎、任伯年、吴昌硕等,都曾和著名紫砂艺人合作,在紫砂器上留下珍贵的墨宝,正所谓“字随壶传,壶以字贵”。紫砂界曾有这样的评价:“千年紫砂,绵延至今;雅俗共赏,文化先行;前有陈曼生,后有梅调鼎。”玉成窑墨宝紫砂,被收藏界视为珍品,在中国紫砂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文人紫砂至梅调鼎时代已达巅峰成为绝唱。玉成窑墨宝紫砂是以梅调鼎为代表的一代书法家以文人的审美情趣在紫砂器具上的一种艺术张扬,也是中国紫砂艺术品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据考证,玉成窑窑址在今浙江宁波慈城林家院内,该窑始创时间大约为清同治年间,其创始人就是被日本书法界誉为“清朝王羲之”的宁波籍书法大家、诗人梅调鼎。梅调鼎(公元1839年~公元1906年)字友竹,号赧翁。为浙东书风的开创者。今浙江宁波人,书法二王,诣臻神妙。当代书法泰斗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评价:“说到他的作品价值,不但当时没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呢?”梅调鼎喜品茗,更爱紫砂。出于文人的爱好,在沪甬两地的名门资助下,在今宁波慈城创办了玉成窑,合作的有任伯年、胡公寿、虚谷、吴昌硕等书画大家、文化名人,还有制壶名家何心舟、王东石等,铭刻高手陈山农等。玉成窑墨宝紫砂都是文人之间相互交流把玩且传世不多,但品种齐全,件件精品。作品除了紫砂壶、花瓶、花盆等外,也有紫砂笔筒、水盂、笔洗、砚台、印泥盒等文人用具。业内人士认为,玉成窑不仅仅是一个文人紫砂窑口,它更是一个有书画大家、文化名人领衔,制壶名手、陶刻高手共同参与的制陶工坊。“玉成”系敬辞,意为成全。当时宁波文风鼎盛,文人墨客云集,文人雅士为紫砂器题词作画,所刻词句切器、切题,隽永秀丽,美不胜收。紫砂器造工又精妙简巧,可与美玉媲美。大家又各尽其长,其浓厚的文化底蕴,玉成了玉成窑墨宝紫砂,成为曼生后又一文人紫砂杰作代表。
  玉成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生(和记张生创始人)为收藏、研究、传播玉成窑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恢复玉成窑的作品特点(书画镌刻、造型、泥料、烧成,印款及文人精神),在宁波已经投资筹建了玉成窑紫砂博物馆和玉成窑紫砂文化研究所,在给玉成窑爱好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交流平台外,还推广创新研制出当代玉成窑墨宝系列紫砂,让玉成窑文化弘扬世间,使之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玉成窑墨宝紫砂限量摹古作品六大特点
  
  一、文人书法紫砂
  和记张生创始人、玉成窑传人张生联合书画家、文化名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和相关权威机构传承玉成窑的特点,限量摹古创新系列墨宝紫砂已经推出了博浪椎壶、汉铎壶、柱础壶、瓜娄壶、秦权壶等套装系列,作品均造型独特、做工精致,铭文、书法精妙入神、独具匠心,切器切茶,体现出高深的文化底蕴,尤其镌刻精美自然。
  
  二、艺术大师指导
  墨宝紫砂由艺术顾问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先生指导壶艺,何道洪先生在紫砂界有口皆碑,是位德高望重的一代紫砂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在拍卖市场拍价已达300多万元,为现代壶价之最。他指导的作品带来精湛工艺的同时也让作品更有精神、韵味和价值。
  
  三、权威机构监制
  墨宝紫砂全部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和中国茶叶博物馆两家权威机构联合监制,并为中国高尔夫球协会贵宾指定礼品,因此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化品位和收藏的权威性。
  
  四、手工精制镌刻
  作品的壶坯经过手工“打泥片”、“拍身筒”等十几道复杂成型工序,制成坯体后用毛笔在坯身上书法题铭,采用传统刀法镌刻而成,壶坯凉干后经1200度左右的高温烧成,并采取两次烧成。
  
  五、原矿稀有泥料
  墨宝紫砂泥料以原矿段泥为主,泥料上等并采用传统方法加工炼成。用紫砂壶泡茶,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而且对身体有益。壶使用越久色泽越光润,也因此有了“紫玉金砂”的雅号。
  
  六、品茗欣赏把玩
  墨宝紫砂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生活品质,可以陶冶情操,是我们健康生活的一种选择,更是各界政要、商界名流等卓越人士品茗雅玩、馈赠的首选艺术品。
其他文献
茶叶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是:过去散茶打天下,未来品牌坐江山。在中国,普及茶叶消费及推广茶文化方面散茶起到了关键作用,散茶大军经营灵活、服务深入、方便消费者的体验,培养了大批消费者的喝茶习惯,为中国茶产业发展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的成熟,消费者慢慢地把眼光转移到了品牌茶叶身上,品牌消费逐步成为茶叶消费的主流。茶叶企业想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品牌建设是决定因
期刊
茶文化交流活动,听见有位茶道老师与他学生的对话,老师说规定了在茶道表演时不能佩戴首饰,为何还戴?学生说那并非首饰,是我的订婚戒。老师说不按照规例的,只好踢出局,不能上台表演。学生说上次老师在海边泡茶,手腕上不是也戴着一个花布制的圈圈橡皮筋。老师说不一样,那时是非正式的茶会,现在是正式茶道表演。  首先要提出“茶道”应该分成正式与非正式吗?然后是有关茶道表演时一些行为举止、言语神态、服饰装扮的礼数,
期刊
在当今社会,家里来了客人以茶相待,或者受邀参加茶会,以茶会友或是以友会茶的情形,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喝茶、品茶成为人与人之间交际应酬很重要的一环。出席茶会或参与喝茶、品茶的聚会,如果能表现得优秀得体,必然受大家欢迎;如果表现得不能恰如其分,很可能成为不受欢迎的茶客。  茶是清高的饮品,自古以来就为文人雅士、逸士高僧的重要的喜好,品茶、喝茶是人们优雅、健康的嗜好,茶会是培养超凡脱俗气质的好环境,不论是
期刊
它是饱含南武夷乡土气息的山歌,从遥远传唱至今;它是一颗古朴的明珠,从遥远璀璨到今天;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抖落的是尘埃,留下的是珍贵。它的观星茶以神奇的碎铜奇效闻名于世,它就是奇迹般地保留着300余栋明清古民居的和平古镇。    初春,朦胧的细雨一直下个不停,从武夷山驱车2个小时,来到千年文化古镇和平。和平镇,始于唐朝,它是地处闽西北的边陲小镇,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也是一处全国罕见的
期刊
放眼望去,周遭群山环绕,如同襁褓把山城严严实实地包裹其中,默默流淌了也不知多少个世纪的蟾溪,穿城而过,蜿蜒着往山的那一边流去。翠微的青山,清澈的溪水,恰似彩虹卧波横跨溪流的廊桥,还有那年湮代远的故人旧事,杂糅着渐渐被城市化的建筑,皆纳于这一座情韵兼胜的小山城中。一座沿溪而建、古香古色的双层茶楼玉立在山城新旧两区的交接处,一边是古旧,一边是簇新。乌瓦白墙的外观,雕绘满眼的窗格,很容易就让人目摇神迷,
期刊
好茶的人,总是博爱的,与茶息息相关的人或物总能吸引他们的关注,与品茶煮水相关的物品总有玩味不尽的乐趣。近年来,来自东洋的日式生铁壶进入了越来越多茶友的茶室。能在短时间改善水质的“神壶”到底奥妙在哪里?本期“三人行”请来了三位铁壶发烧友与大家一同探讨日式生铁壶的选购和保养。    [主持]卦卦  [嘉宾]牧歌洋洋(生铁壶发烧友)  茶色(古典文学教授普洱茶爱好者)  冷雨夜(茶具玩家青岛铁壶卖家) 
期刊
台湾早年大多数的茶树品种都源自福建,且多在清朝中叶至民国初期所引进。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来自安溪县的铁观音品种“红心歪尾桃”与“硬枝红心”,以及来自永春县的佛手茶等。  充满浓浓宗教意味的“佛手”,指的不仅是芸香科中一种清香名贵的水果,也是葫芦科的一种常见蔬果,更是大叶种的一个茶树品种。尽管三者分属全然不同的植物,却都由于形似佛手而得名。  佛手柑属芸香科柑橘属,有佛手、五指香橼、五指柑等多种别名,果
期刊
拜读2011年2月1日《海峡茶道》郑先生的文章,颇有几分认同。求同存异,也谈谈自己的陋见。  关于茶叶“过度包装”和“立顿茶、中国茶”,我基本认同郑先生的见解,这是两个茶叶消费文化问题。  茶树原产地问题,郑先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一个文化人心态的坦荡和科学精神。但这是一个生命科学问题,不是茶文化问题。如果说是文化问题,倒有点似茶人的价值观问题。  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毋庸置疑,翻一
期刊
4月8日,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厅内高朋满座,金碧辉煌,首届微博营销大会在此盛大开幕。新浪网副总裁、微博事业部总经理彭少彬,国际著名投资人、环商数据董事长薛蛮子,著名天使投资人、4399游戏董事长蔡文胜等众多嘉宾及一千多名社会各界名流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微博营销新模式,交流微博营销理念,展望微博营销的发展趋势。  本届微博营销大会由山国饮艺电子商务事业部尚客茶业旗下品牌“福村梅记普洱茶”独家冠名,
期刊
先从卢仝说起。  卢仝,約生于795,約卒于835年——典籍里生死年月不详的卢仝,给人陡生出一份神秘感——但他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则是确切无疑的。早年隐于少室山的卢仝,博览经史,工诗精文,却不谋仕进,后又迁居洛阳,家贫,虽破屋数间但图书满架。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一场图谋诛灭宦官的“甘露之变”以失败而告终时,留宿宰相王涯之家的卢仝未能幸免,与宰相同时遇难。据清乾隆年间萧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