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巍两年前建立了我国首座NGO金融博物馆,他试图拷贝他国模式,通过创办这家博物馆,与世界同步来帮助中国人了解世界金融,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中国金融的发展。用展品勾勒出一条金融发展之路,为人们提供一个接受金融教育、了解金融发展和知识的平台。
不安分的创始人
生于政治狂飙的年代,长在经济改革的岁月,他接触过土老板,也喝过洋墨水,他从一个体制内高管变成了一个个体户,他把赚到的钱大多花在了一家博物馆——中国金融博物馆上。他就是王巍。
王巍好像一生下来就不安分,又好像天生跟金融有缘。从小学到中学,他受过最多的批评就是:个人英雄主义,骄傲散漫,不守纪律。大学毕业一年后,王巍被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录取,1985年,王巍从“五道口”毕业,分配到中国银行工作。当时的他胸怀大志,利用业余时间跟一帮金融界的改革青年一起,创办了一所名叫“财政金融函授学院”的民办大学,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讲课、编教材,同时,他们还组建了民间机构“北京社会经济研究所”,经常聚到一起,讨论中国经济改革问题。
两年后,王巍在单位的挽留下辞职来到美国,此时他再次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这是一种更强烈的反差。除了正常学习外,他还在花旗银行、大通、世界银行等公司实习,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更多时候,他和一批同样留学海外的优秀金融人才聚会讨论。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中国改革有了新的流行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有利于;发展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纽约,王巍第一次唱起了卡拉OK,他记得当时唱的第一首曲子是齐秦的《大约在冬季》。后来,大伙集体唱了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完,哭成一片。因为唱完这首歌,王巍就要回国了。
早在“南巡讲话”前,王巍就已经决定回国。其间,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混不下去才回国,他还应聘进入高盛然后又马上回绝,为此,当时高盛主管招聘的刘二飞气得一年没搭理他。当年5月,留学5年后,王巍第一次回到国内。因为倒时差,他第二天早晨5点便起了床,从王府井走到天安门广场,又走到朋友开的一间公司。几个小时候后,他决定先在朋友那里干,等待国家安排工作。
1992年9月,人民银行批准组建国泰、华夏、南方三大全国性证券公司。33岁的王巍被派往南方,参与南方证券的筹建。在南方证券,王巍最早负责筹备海南分公司,担任总经理。后来,他调回北方,在北京筹备了北部湾国际信投公司和基金部,做到副总裁后,开始主导基金业务和并购业务。他说,在中国,“并购”这个词就是自己最早提出来的,他不喜欢先前“兼并”的叫法,“感觉像东汉末年豪强兼并。”但他注定要和“豪强”打交道。
在南方证券,王巍几乎每做一个单子,背后都有非市场化的力量在相互博弈,“政府关系、公关、江湖势力”。其实,在中国市场环境里生存过的他早有心理准备,反而感觉如鱼得水。在南方证券待了两三年后,另外一些事情让他不能适应。1996年,他在中国股市最热闹的时候却选择了辞职。
折腾出个博物馆
“下海”后,他仍然到处“折腾”,搞了两个行业协会,还著书立说,跑到商学院给人讲课,要制定行业规范,得了一个“中国并购之父”的诨名。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没多久,王巍去了一趟纽约。闲来无事,他有个逛博物馆的习惯。这一次,他去的是纽约金融博物馆。在美国,金融交易、投资问题、货币和银行业务经常使很多人感到错综复杂、困惑难解。为此,位于纽约曼哈顿金融区中心的美国金融博物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华尔街以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
王巍第一次来到这家博物馆后彻底被震撼了。原来金融这个东西竟然可以这么表现。当年大萧条时候的消防员队服被摆进了博物馆,因为当年华尔街防火很重要。看到墙上那些照片,才知道当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员都是睡在交易台上的,因为业务实在太忙了。
王巍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躁动了。他开始琢磨着,自己是不是能在中国也办个金融博物馆。对于成立金融博物馆的初衷,王巍是这样描述:金融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价值取舍,更是一种充满创造力和激情的朗朗大道,我们需要通过充满争议的金融事件来体验历史,与毁誉参半的金融人物一起感受人生。他甚至认为,世界历史不过就是一部金融史罢了:“当年中日甲午战争,所有人都认为中国能赢。可是日本人跟德国人发行债券,买了新船新炮,德国人一看,日本人要是输了他们就捞不回本,于是大力支持日本。最后日本就赢了。包括美国内战,也是棉花和钢铁的战争。这些背后都是金融的力量。”
但是当王巍第一次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朋友们时,所有人都笑了。“只有两个人没笑。不过后来他们又告诉我,当时没笑只是因为不想叫我太难堪。”
谁也没有想到,两年后的2010年,中国金融博物馆不声不响地建成并且开始对外迎接来客。没有大规模宣传,也没有商业赞助,仅靠着王巍的个人投入与影响力、中国诸多有分量的金融人物支持与捐赠以及天津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金融与公益的联姻初具雏形。
偌大的展厅内,从王莽改制到1997亚洲金融风暴,从卓文君、清明上河图到王熙凤,从1929年大萧条到2008年金融危机,从美第奇家族到达·芬奇,从宋子文到私有化改造,一路看过去,还真有点魔幻电影的时光穿梭之感。
博物馆内门道多
中国金融博物馆位于天津海河旁,早先是租界里的法国俱乐部。从天津火车站出来,过了解放桥就可以望见。金融博物馆的展馆面积约2400平方米,馆内收藏了中国各个时期大量的货币、金融票据以及其他金融实物。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内容分为5个部分8个专题,包括金融历史和现状、金融与我们、中国货币历史、金融危机与金融海啸以及各种专题展览。
在博物馆内,88岁的刘爷爷穿着老式钱庄学徒褂子,端坐在摄像机前,摆弄着一套古老的记账箱。他所展示的是一种几乎已经失传的记账技术。在中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曾在钱庄当过学徒的老人还掌握着这项技术,而刘爷爷面前这台摄像机,正是为了将这种烙印着中国金融发展痕迹的历史完整记录下来而架设的。
博物馆的门票很有意思,是中国早年发行的股票认购申请表过塑而成。王巍觉得自己做的是一个NGO项目,原本没打算收费。为了和整体风格协调,金融博物馆的洗手间装修精美,结果,很多人把它当成了公厕,有时影响到正常参观,无奈下,开始收取10块钱门票。
自成立以来,金融博物馆内所有陈设皆不乏名人的身影。博物馆专家委员会成员包括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吴晓灵、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余永定、经济学家陈志武、经济学教授许小年等人。而最能将名人效应发挥到极致的一种扩展活动,则是王巍等人在北京成立的“金融博物馆书院”。地产大佬加微博名人任志强成为王巍在“金融博物馆书院”的合作伙伴,两人对这个项目的发起一拍即合,由任志强出任书院理事会主席,并担任首期书院活动的嘉宾。
读书平台建立以后,书院定期举办读书会、品书沙龙以及书友见面会等活动,邀请到的嘉宾不收取任何费用,而听众也都是免费报名参加。同样作为王巍的老朋友,著名作家许知远被邀请成为书院的阅读导师。据参与者透露,能容纳500人的读书会现场,每次场面都十分火爆。
不论是金融博物馆还是书院,它们的存在都为公众对金融和文化加深了解提供一个好的平台。金融博物馆成功落户天津后,使得当地金融产业的发展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招商引资的机会也大大增加。王巍这种“民营公助”的博物馆模式受到全国各地政府的追捧。在建立中国金融博物馆之后,王巍等人又相继与苏州市政府、上海市政府联合筹建了中国基金博物馆、上海并购博物馆,位于北京的博物馆也会在今年6月筹建完成。
世界各地的金融博物馆
美国金融博物馆
美国金融博物馆坐落在由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米尔顿1784年创建的美国银行遗址上,博物馆所在地本身就是美国金融史的一部分。但是重新整修、搬迁新址的美国金融博物馆希望展现给人们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建筑。它要成为一个既有娱乐性又有知识性的互动式展览中心,让公众尽情探索金融世界的奥秘。博物馆馆长谢乐仁说,他希望人们能从中得到启发,并且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他们个人的金融决策中去。
日本银行货币博物馆
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1982年为庆祝建行一百周年,日本银行建了日本银行货币博物馆,并于1985年正式开放,该博物馆隶属于日本银行的货币与经济研究所。博物馆收藏有日本本国和外国的钱币和纸币,它的核心部分是“二战”结束时获得的著名钱币学家田中启文的大量藏品。此后,日本银行货币博物馆的收藏不断丰富,已成为日本最大的钱币收藏地之一。
英格兰银行博物馆
作为国家金融系统的护卫者,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94年,当时的政府急需筹集大量的现金以应付与法国的战争。1734年搬迁到现在的位置,并由索恩爵士进行修复。博物馆通过各种互动技术介绍了银行和钞票的历史。
不安分的创始人
生于政治狂飙的年代,长在经济改革的岁月,他接触过土老板,也喝过洋墨水,他从一个体制内高管变成了一个个体户,他把赚到的钱大多花在了一家博物馆——中国金融博物馆上。他就是王巍。
王巍好像一生下来就不安分,又好像天生跟金融有缘。从小学到中学,他受过最多的批评就是:个人英雄主义,骄傲散漫,不守纪律。大学毕业一年后,王巍被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录取,1985年,王巍从“五道口”毕业,分配到中国银行工作。当时的他胸怀大志,利用业余时间跟一帮金融界的改革青年一起,创办了一所名叫“财政金融函授学院”的民办大学,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讲课、编教材,同时,他们还组建了民间机构“北京社会经济研究所”,经常聚到一起,讨论中国经济改革问题。
两年后,王巍在单位的挽留下辞职来到美国,此时他再次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这是一种更强烈的反差。除了正常学习外,他还在花旗银行、大通、世界银行等公司实习,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更多时候,他和一批同样留学海外的优秀金融人才聚会讨论。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中国改革有了新的流行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有利于;发展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纽约,王巍第一次唱起了卡拉OK,他记得当时唱的第一首曲子是齐秦的《大约在冬季》。后来,大伙集体唱了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完,哭成一片。因为唱完这首歌,王巍就要回国了。
早在“南巡讲话”前,王巍就已经决定回国。其间,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混不下去才回国,他还应聘进入高盛然后又马上回绝,为此,当时高盛主管招聘的刘二飞气得一年没搭理他。当年5月,留学5年后,王巍第一次回到国内。因为倒时差,他第二天早晨5点便起了床,从王府井走到天安门广场,又走到朋友开的一间公司。几个小时候后,他决定先在朋友那里干,等待国家安排工作。
1992年9月,人民银行批准组建国泰、华夏、南方三大全国性证券公司。33岁的王巍被派往南方,参与南方证券的筹建。在南方证券,王巍最早负责筹备海南分公司,担任总经理。后来,他调回北方,在北京筹备了北部湾国际信投公司和基金部,做到副总裁后,开始主导基金业务和并购业务。他说,在中国,“并购”这个词就是自己最早提出来的,他不喜欢先前“兼并”的叫法,“感觉像东汉末年豪强兼并。”但他注定要和“豪强”打交道。
在南方证券,王巍几乎每做一个单子,背后都有非市场化的力量在相互博弈,“政府关系、公关、江湖势力”。其实,在中国市场环境里生存过的他早有心理准备,反而感觉如鱼得水。在南方证券待了两三年后,另外一些事情让他不能适应。1996年,他在中国股市最热闹的时候却选择了辞职。
折腾出个博物馆
“下海”后,他仍然到处“折腾”,搞了两个行业协会,还著书立说,跑到商学院给人讲课,要制定行业规范,得了一个“中国并购之父”的诨名。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没多久,王巍去了一趟纽约。闲来无事,他有个逛博物馆的习惯。这一次,他去的是纽约金融博物馆。在美国,金融交易、投资问题、货币和银行业务经常使很多人感到错综复杂、困惑难解。为此,位于纽约曼哈顿金融区中心的美国金融博物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华尔街以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
王巍第一次来到这家博物馆后彻底被震撼了。原来金融这个东西竟然可以这么表现。当年大萧条时候的消防员队服被摆进了博物馆,因为当年华尔街防火很重要。看到墙上那些照片,才知道当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员都是睡在交易台上的,因为业务实在太忙了。
王巍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躁动了。他开始琢磨着,自己是不是能在中国也办个金融博物馆。对于成立金融博物馆的初衷,王巍是这样描述:金融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价值取舍,更是一种充满创造力和激情的朗朗大道,我们需要通过充满争议的金融事件来体验历史,与毁誉参半的金融人物一起感受人生。他甚至认为,世界历史不过就是一部金融史罢了:“当年中日甲午战争,所有人都认为中国能赢。可是日本人跟德国人发行债券,买了新船新炮,德国人一看,日本人要是输了他们就捞不回本,于是大力支持日本。最后日本就赢了。包括美国内战,也是棉花和钢铁的战争。这些背后都是金融的力量。”
但是当王巍第一次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朋友们时,所有人都笑了。“只有两个人没笑。不过后来他们又告诉我,当时没笑只是因为不想叫我太难堪。”
谁也没有想到,两年后的2010年,中国金融博物馆不声不响地建成并且开始对外迎接来客。没有大规模宣传,也没有商业赞助,仅靠着王巍的个人投入与影响力、中国诸多有分量的金融人物支持与捐赠以及天津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金融与公益的联姻初具雏形。
偌大的展厅内,从王莽改制到1997亚洲金融风暴,从卓文君、清明上河图到王熙凤,从1929年大萧条到2008年金融危机,从美第奇家族到达·芬奇,从宋子文到私有化改造,一路看过去,还真有点魔幻电影的时光穿梭之感。
博物馆内门道多
中国金融博物馆位于天津海河旁,早先是租界里的法国俱乐部。从天津火车站出来,过了解放桥就可以望见。金融博物馆的展馆面积约2400平方米,馆内收藏了中国各个时期大量的货币、金融票据以及其他金融实物。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内容分为5个部分8个专题,包括金融历史和现状、金融与我们、中国货币历史、金融危机与金融海啸以及各种专题展览。
在博物馆内,88岁的刘爷爷穿着老式钱庄学徒褂子,端坐在摄像机前,摆弄着一套古老的记账箱。他所展示的是一种几乎已经失传的记账技术。在中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曾在钱庄当过学徒的老人还掌握着这项技术,而刘爷爷面前这台摄像机,正是为了将这种烙印着中国金融发展痕迹的历史完整记录下来而架设的。
博物馆的门票很有意思,是中国早年发行的股票认购申请表过塑而成。王巍觉得自己做的是一个NGO项目,原本没打算收费。为了和整体风格协调,金融博物馆的洗手间装修精美,结果,很多人把它当成了公厕,有时影响到正常参观,无奈下,开始收取10块钱门票。
自成立以来,金融博物馆内所有陈设皆不乏名人的身影。博物馆专家委员会成员包括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吴晓灵、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余永定、经济学家陈志武、经济学教授许小年等人。而最能将名人效应发挥到极致的一种扩展活动,则是王巍等人在北京成立的“金融博物馆书院”。地产大佬加微博名人任志强成为王巍在“金融博物馆书院”的合作伙伴,两人对这个项目的发起一拍即合,由任志强出任书院理事会主席,并担任首期书院活动的嘉宾。
读书平台建立以后,书院定期举办读书会、品书沙龙以及书友见面会等活动,邀请到的嘉宾不收取任何费用,而听众也都是免费报名参加。同样作为王巍的老朋友,著名作家许知远被邀请成为书院的阅读导师。据参与者透露,能容纳500人的读书会现场,每次场面都十分火爆。
不论是金融博物馆还是书院,它们的存在都为公众对金融和文化加深了解提供一个好的平台。金融博物馆成功落户天津后,使得当地金融产业的发展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招商引资的机会也大大增加。王巍这种“民营公助”的博物馆模式受到全国各地政府的追捧。在建立中国金融博物馆之后,王巍等人又相继与苏州市政府、上海市政府联合筹建了中国基金博物馆、上海并购博物馆,位于北京的博物馆也会在今年6月筹建完成。
世界各地的金融博物馆
美国金融博物馆
美国金融博物馆坐落在由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米尔顿1784年创建的美国银行遗址上,博物馆所在地本身就是美国金融史的一部分。但是重新整修、搬迁新址的美国金融博物馆希望展现给人们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建筑。它要成为一个既有娱乐性又有知识性的互动式展览中心,让公众尽情探索金融世界的奥秘。博物馆馆长谢乐仁说,他希望人们能从中得到启发,并且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他们个人的金融决策中去。
日本银行货币博物馆
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1982年为庆祝建行一百周年,日本银行建了日本银行货币博物馆,并于1985年正式开放,该博物馆隶属于日本银行的货币与经济研究所。博物馆收藏有日本本国和外国的钱币和纸币,它的核心部分是“二战”结束时获得的著名钱币学家田中启文的大量藏品。此后,日本银行货币博物馆的收藏不断丰富,已成为日本最大的钱币收藏地之一。
英格兰银行博物馆
作为国家金融系统的护卫者,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94年,当时的政府急需筹集大量的现金以应付与法国的战争。1734年搬迁到现在的位置,并由索恩爵士进行修复。博物馆通过各种互动技术介绍了银行和钞票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