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专题能力 培养探究意识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y7208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与提升,因此,二者在教学目标上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弄清楚必修课与选修课在教材编排体例上的和教学目标上的差异性,是上好选修课的关键。必修课是按照文学体裁来划分单元的,如:诗歌单元、散文单元、古文单元、写作单元等;而选修课本则是在特定文学体裁下按照专题来划分单元的,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诗歌专题就分为以下三部分:以意逆志?摇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置身诗境?摇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因声求气?摇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声韵)。此外,探究能力也在选修课本中被提升到相当重要的位置,在每一篇自主赏析的作品后面都列有“探究·讨论”的题目。
  可见,突出专题性和探究性是选修课的基本任务,也是选修课的最大特色。
  一、专题性
  1.在欣赏文本中渗透专题知识 选修课本是按照专题来编排的,每一个专题中,既有文学文本,又有专题知识介绍,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处理呢?我认为,虽然每一个文学文本都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魅力,但是他们被编入某些特定的专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两者兼顾,突出专题要求。例如《外国小说欣赏》,我们就不能把小说文本和单元话题割裂开来,辜负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也不能只以单元话题为重,把小说文本当作一种佐证;而是在小说文本欣赏过程中,渗透单元话题。具体而言,就是在设计教案是心中一定要有专题(单元话题)意识,但在具体设计时,应先就小说文本的内容、语言、特点等方面做具体赏析,然后水到渠成地落实专题的相关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对小说文本有充分到位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得出的专题知识,是在感性解读上的理性归纳,从而实现文本与专题知识的水乳交融。
  2.在训练中落实专题的应试能力 专题学习的效果虽然有很多方面可以体现,但是,应试能力是其中学生最在乎,老师检查起来也最方便的一种。例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书,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小学、初中、高中必修课的学习,他们已经领略了许多作品的文采和意境,也已经背熟了许多篇章和警句,若只是再增加几首古诗欣赏与背诵,那就辜负了编书人的苦心了。这本书是按照三个章节来编排的,分别是:以意逆志?摇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置身诗境?摇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因声求气?摇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声韵)。我们不难看出,它的编排和我们考试的诗歌鉴赏试题类型非常相似,分别是主旨型、意境型和声韵型。除了第三章与我们的试题结合不够紧,其他两章基本是我们试题的热点。与其一篇一篇详细赏析,不如把大量的自主赏析作品作为题目,让学生在训练中找到答题技巧与答题步骤,从而提升答题能力。
  例如“置身诗境?摇缘景明情”这一章节,我就把它和原来的诗歌复习中的“赏析诗歌意境”对接起来了。
  由学生分小组赏析其中两首诗歌的意境,然后讨论诗歌意境题的答题步骤,最后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最后总结得出的答题方法是:找出意象,通过想象将意象组合形成画面。答题步骤是:(1)找出描写手法,(2)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3)概括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的氛围特点,(4)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最后,发给学生一套练习题,通过习题强化并巩固学生的应试能力。
  3.在探究中升华专题认知 选修课本在每一专题里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学习方法。但是,作为专题研究,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中的相关方法介绍,而是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了解、丰富相关的专题知识,从而形成能力。
  例如“以意逆志?摇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这一专题的学习,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探讨如何读懂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学生通过研讨给出了众多方法,远不止“赏析指导”中仅有的两种。他们给出的方法分别是:
  (1)找诗歌中有关情感的词语,(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修饰意象的词语,(3)读诗歌的标题和注释,(4)知人论世,(5)了解相关的典故,(6)注意诗歌中的一些细节描写等等。
  当我们把某个具体问题提出来了,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研究,最后我发现学生的潜能还是很大的,他们也比我想象中积极。
  二、探究性
  1.摸清学情积极组织引导是语文探究教学的前提条件 对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语文知识功底、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合作能力、探究意识等方面的底子一定要清楚,甚至对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欠缺也要清楚,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探究教学。例如,在上《归去来兮辞》时,课后就有题目探讨“归隐”。但是,学生此时接触的归隐诗人并不是很多,所以,我把这一问题留到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因为,书中收录了大量隐逸诗人的作品。在布置任务时,充分考虑这一话题的宽广性,所以让每一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隐逸诗人或隐逸名人(可多选)来介绍他们的生平经历以及他们的作品和他们的思想。并且,提出自己关于隐士的定义,和隐士的等级划分。最后,有意思的是,学生们不但涉及到了我们课本中出现的人物也涉及了课本中未出现的人物,如鬼谷子、许由等。更有意思的是其中两小组对陶渊明是否是隐士展开了激烈辩论。
  由于学生意犹未尽,于是,又进行了一个作文写作训练,谈谈对归隐的看法。其中“归隐者的抗争——浅谈陶渊明和他的归隐”“归隐者的惆怅”“谈归隐”三篇文章成为“佳作展示”中的一分子。其他同学的一些经典语段成为“众说纷纭话归隐”中的一部分。此外,小组合作探究的人物介绍资料也汇编起来成为以后的作文素材。
  2.单元主题是语文探究教学的核心 对于教材中的重点,或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需要精心设计一个主问题,作为重点探究的内容。如果设计的问题过多、过碎,缺乏主线,既显得思绪混乱,又浪费时间。所以,设计一个能够提纲挈领、统领全文的主问题,通过深入探究,既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选修课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这就很好的解决了主问题的设计问题。如教学《牲畜林》,可把主问题设计为:为什么不设计让朱阿一枪就把德国兵打死?围绕这个主问题组织学生充分探究,进而弄清楚小说故事情节的“延迟”的好处。
  3.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并不会对课本里的探究问题都感兴趣,相反,很多未出现在课本中的话题,学生却相当感兴趣。其实,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独立的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完全没有必要一定是要探究课本里的话题。另外,语文,原本就是一个大的概念,生活中的事情基本上都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若把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的探讨,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调剂,这样既解决学习枯燥的问题,同时,又让学生自主探究岂不很好。当年本·拉登被击毙,电视台一度热点报道,学生课间也讨论得异常兴奋,有人说本·拉登死得可惜了,有人说他死得应该。于是,问学生有没有兴趣探讨一下,学生立马响应。一场主题为“本·拉登是英雄吗?”的辩论赛便很快布置下去了。没有想到的是,它的影响很大,很多老师说,这个题目不适合辩论,容易扰乱学生的价值观,很多其他班的同学也积极提出观赛。我也为此捏了一把冷汗,学生若没有正确认识英雄,那就麻烦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对英雄的把握很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并不偏激,他们引经据典,同时对本·拉登的生平也查得很详细,辩论很精彩。看似与课本没有什么关系,却没有想到,在上《项羽之死》这篇课文时,学生在对项羽进行评价时自觉地用上了英雄的定义,在探讨时体现出思考的深度,有一种意外收获之感。
  在专题中探究,使得探究有的放矢;在探究中以专题为核心,使专题知识得以落实,专题的探究能力得以增强。因此,把握专题与探究这两者,一定会让选修课大放光彩,成为学生最喜欢、教学效果最好的课程。
其他文献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变化出人意料,但撩开试题变化的面纱,通过分析研究高考命题的理念、思路、方向,能够更清晰地看透语文学科的本质,更好地指导中学语文教学。  一、冷门与热点的错位  1.题型结构变化 高考之前从各类模拟试卷预测,选择题会走到历史的尽头,结果却是前七题都是选择题,占分21分。“文言文阅读”部分,原来以选择题呈现的信息筛选、内容概括题,现为以选择题的题型考查文言虚词,以主观题的形
【主旨摘要】  议论文写作训练要求中非常注重“能设置分论点,且层层深入”,要求“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而高考作文也一再强调“论证有层次感,立体感”。在这里,议论文的“结构”是否“清晰”,“层次”是否“分明”,其实关键就在于议论文的分论设置是否清晰、有条理。因为议论文在内容上进行分论点设置直接构成了议论文形式上的论证结构,它相当程度上体现着议论文的论证力量。与此同时,一些理论上颇为肯定的看上去也很美
【摘 要】音乐与文学是相融相通的,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诗、词、精美的散文等文学作品教学时,适当地引入音乐,可以创设优美的情境,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使读者能与作品、作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音乐 文学 共鸣  音乐与文学是有很深渊源的,从《诗经》中的风、雅、颂中就可看:“风”有很多就是各地的民俗歌谣,“雅”是朝廷正声,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
读了王书月老师《金钱在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兼议“我”为什么“愧怍”》(《语文学习》2011年第6期)一文后,深受启发。王老师观摩了众多公开课后,提出了疑问:“钱”在《老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钱”是展示爱心的媒介;“钱”是情感交流的鸿沟以及“钱”是唤醒良知的醒木,王老师独具慧眼,给读者具体分析了造成杨绛“愧怍”的原因。受王老师的启发,笔者在备课时,决定也从金钱
教学之余,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又读了一遍,再一次感受到桑迪亚哥与自然搏斗的无与伦比的勇气时,忽然生出这样的疑问:这部作品为什么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按照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说法:“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作者把勇气在小说中表现到了无可与敌的地步,得到了举世公认,于是那一代表着无上智慧和荣耀地位之奖项——诺贝尔文学奖就该授予他了。  其实对于诺奖委员会的见解,海明威还有自己的说法。海明威说:“这本
近些年来,基于新课程理念的作文教学改革研究一直非常活跃,各种新思潮、新理念、新思想、新作法层出不穷,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从小学到高中作文教学实践服务于考试的现状始终没有改变,打着新课程旗号的作文改革愈演愈烈。本文就“好词好句”和“流水作文”两种情况作一些分析,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有好词好句未必是好作文  新课标对写作的界定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
朱自清先生的经世之作《荷塘月色》可谓文质兼美,尤其是其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更是让人折服。读先生的文字,会陶醉于那多彩的修辞,也会沉湎于那丰富的叠词。如果说修辞让文章清新扑面的话,叠词则让文章摇曳生姿。那遍布全篇的叠词,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光彩夺目。  一、叠词让景物情貌俱见,生动形象  试看作者笔下的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田田”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点缀
奚素文  半张纸能干什么?把它当作草稿纸使用的话,或许一两分钟它的使命就完结了;而瑞典戏剧大师斯特林堡却让“半张纸”物尽其用,甚至物“超”其用。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选修》“结构”单元中的《半张纸》写一位刚刚丧妻失子的年轻人在搬离住所前,由电话机旁半张写满各种字迹的便条纸引起了对过去两年生活的追忆,当他最后离开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这小小的半张电话号码便条纸记录了
《海滨仲夏夜》是现代散文作家峻青的重要作品,曾入选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作品内容平实,生活味浓,语言朴素,读来自然亲切,初学者可读可写。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欣赏写景抓住景物变化的手法,可以组接画面理解内容,可以抓时空脉络进行分析,可以学习由景及人的谋篇布局,还可以体会恰当贴切的比喻手法的运用等等。不管你站在哪个角度去阅读审视都引人入胜,都可以让你创造性地去发挥。这样的作品是我们喜欢阅读的,在简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情感性较强的写人散文所占篇幅不少。在阅读教学中,这类散文理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文中写作的“那个人”,即写作对象、客体;一是“我”,即作者、写作主体。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不少老师把教学重点完全放在写作对象身上,而忽略了“我”。本文以胡适的《我的母亲》为例,探讨这类情感性较强的写人散文教学的几个要素。  【关键词】写人散文 “那个人” “我” 阅读教学  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