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老王》的“愧怍”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jmyu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王书月老师《金钱在<老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兼议“我”为什么“愧怍”》(《语文学习》2011年第6期)一文后,深受启发。王老师观摩了众多公开课后,提出了疑问:“钱”在《老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钱”是展示爱心的媒介;“钱”是情感交流的鸿沟以及“钱”是唤醒良知的醒木,王老师独具慧眼,给读者具体分析了造成杨绛“愧怍”的原因。受王老师的启发,笔者在备课时,决定也从金钱这个角度去挖掘杨绛愧怍的原因。但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杨绛先生在记叙和老王交往的几件事时,尤其在给老王钱的时候,老王有关钱的表述都有所不同,从“车费减半”到“我不要钱”再到“我不是要钱”,笔者发现,这一表述说明老王对杨绛一家的情感是有所变化的,但是杨绛对老王的回应却仍然是“坚持给钱”,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挖掘杨绛“愧怍”很好的切入口。于是笔者开始更细致的备课。
  一、从“车费减半”到“不要钱”再到“我不是要钱”中看老王的心理变化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让我们知道老王是一个人力车夫。他所依靠的谋生手段就是凭借那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去载客或拉货。因此,他收取车费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为什么给“我们家”送冰他却要“车费减半”呢?这还得要从“我”和他的关系说起。
  文章一开始就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让读者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我”是坐他车的顾客。本来不会有什么关系,但是因为“我常坐”,因此,“我们”还会“说着闲话”,也就是唠唠家常。这样一来二去,”我”和老王的关系就进了一步,不再仅仅是拉车和坐车的关系,而是熟人关系。在“闲话”中,“我”知道了老王是个单干户,没能够进入组织,没有组织的照顾;谋生的唯一手段就是这辆破旧的三轮车;没有亲人,没有人关爱;身体上了有残疾;住处很糟糕。出于同情弱者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心理,“我”对老王很照顾。别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而“我”“常”坐他的三轮;别的人揣测他的眼睛是得了恶病,并且还称呼他是“老光棍”,从这个略带贬义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老王身边的人对他的态度,而“我”却丝毫不介意,“我”的女儿还给他大瓶的鱼肝油吃,可见“我们”一家对老王都是很照顾的。
  对于这样一个孤独的老人,我们一家对他的照顾,他无以为报,于是就想通过做一些事情来表达感谢。于是就出现了文中“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是“车费减半”而不是不要?笔者分析,此时的老王与“我”的关系也仅是熟人,一个比较照顾他的乘客。出于生活的需要,他需要钱,因此,多给几家人家运送,就能多赚一些车费,但是,因为“我”于他有恩,因此,老王就在车费上减半。这也比较符合老王当时的心理。但是面对老王给“我们”送冰要“车费减半”的表示,“我”首先的表态就是“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王书月老师已经分析了,核心应该是“当然”上,并分析“只有‘我’在经济或者精神处于优越的前提下才会有这样的心理。”我们发现,老王对于“我”再一次的同情,只能用“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来报答。我们可以发现,老王非常希望能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车费减半”,让杨绛一家也感受到他的帮助,但是当杨绛没有接受时,老王的心里一定是失落的,不然他也不会“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了。即便面对老王的如此表示,“我”没有体会到老王的心理感受,而是归结为老王是最老实的,不欺负我们。潜台词就是前任送冰的人不老实,因此送的冰小。因此,杨绛此时并没有完全理解老王,老王的这种心理落差一直存在,直到后来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杨绛需要请老王送其去医院。老王知道终于可以帮助杨绛一家了,于是就出现了“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这句话,“坚决不肯拿钱”。在老王看来,这是能帮助他们的一个机会,也是让老王觉得自己和杨绛可以互不相欠的机会。但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对底层人的同情再次涌起,“我”坚决不能让老王白拉车,“一定要给钱”,此时的老王,应该比较了解他们的处境,因此,“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从这一个细节看,老王和我们一家的关系又进了一步。老王对我们一家已经很关心了,因此才会说“不要钱”。但是“我”仍然没有给他报答我们的机会,这还是让老王觉得欠我们的。这种心理差距仍然存在。
  后来老王生病了,“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里。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一个生了病的人还要到杨绛家里去,他去干什么,让老李代他传话,传的是什么话,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于“我”有恩而“我”却没有能力报答的人,去看望一下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因此,老王后来不能去了,托老李传话,应该也是问好的一类话。这个时候,老王绝不只是把“我”当成一个相熟的乘客,而是一个像亲人一样的人。因此,到后来,老王快要不行了还要把自己留下来的香油和鸡蛋送给我。这应该看作老王最后想表示感激的举动,而且还说了一句“我不是要钱”。的确,老王此行绝不仅是想送香油和鸡蛋。如果是,那完全也可以让老李带送。所以,我们探讨的重点应该就是“我不是要钱”,“我”要什么或是“我”要干什么。王书月老师谈到他应该是来交代一下“身后事”的。对此,笔者存疑,以待商榷。老王此行来的目的,只是以送香油和鸡蛋为由,一则是来感恩,感谢杨绛一家对他的帮助;二则也是最重要的是来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我不是要钱,我是要和你好好聊聊。但是杨绛仍然拿了钱给他,连一口茶水都没有请他喝,完全拒绝了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可以说,钱,永远是横亘在他们中间的一条鸿沟。老王走了,带走了无尽了失落,可以说,作者最后给他的钱,加速了他生命的衰竭。
  二、“我”究竟为什么“愧怍”?
  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文章的文眼,也是学生存疑的地方,同样也是分析这篇文章的重点。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老王非常的同情和照顾。但也只能说是“同情”和“照顾”。因为面对老王的通过“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的方式来表示感激的时候,“我”并没有明白老王的苦心,而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是老王是最老实的,前任送冰的人不老实。我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老王的做法;其次,当老王生病时,“我”不知道他生的是什么病,也不知道吃的是什么药。作为一个非常关切“我”生活的人(送钱先生看病一事),“我”却并不了解他的生活。如果“我”也能像老王一样,把我们一家当成一个他非常关心的人,那么,一定会弄清楚生的是什么病,吃的是什么药,甚至还会到他家里去看望。但是,我们没有看到作者做出这样的行为,只是看到老王抱病来看望作者。如果是作者生病,我们可以想见,老王一定会前来看望。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不同生活层次的人在交流上的隔膜。第三,老王生前来给“我”送香油和鸡蛋,因为害怕得糊涂了而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这些事,“我”当时就感到“抱歉”。但这种抱歉并不是愧怍,而是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认识,“来而不往非礼也”,别人来“我”家做客,“我”没有接待,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当“我”后来从老李那里知道了老王第二天就过世了的时候,“我”因为不懂,也没有多问。同样让我们看不到作者对老王的关心。直到“我”回到了家,再次看到“香油和鸡蛋”,“我”才有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才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我”的种种行为,尤其是当老王说“我不是要钱”而“我”却仍旧给他钱这个做法,“我”感觉到了良心不安。但是是因为钱吗?杨绛说“都不是”。几年过去了,作者终于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相较于老王,“我”无论是家庭,还是身体,还是学识、工作等等都是幸运的,对于不幸的老王,作者始终把他当成一个底层的人,一个需要同情和帮助的人。无形中会用一种俯视的眼光去看待的人。因此这种愧怍就起源于一个用心来和我们交往的人,“我”并没有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人,而是一直用一种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优越眼光去同情他、俯视他。虽然作者也否认了不是因为拿钱侮辱他,但是作者却能从“给钱”这个动作上反省自己的行为,这也是以作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伟大之处。我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就是希望我们在面对底层人的时候,首先要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人,以尊重其尊严的方式去帮助他们,让人间充满大爱。
其他文献
姜夔上承周邦彦,与稼轩词并驾齐驱;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在南宋词坛别具一格,形成了著名的白石体。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都精选了姜夔的典范之作。下面结合姜夔代表词作,对其词作的“清冷”特色进行一些探究。  一、清冷凄婉,意境幽空  姜夔最喜用清冷的字眼和清冷的物象来表现他的情绪,这就使他的词中蕴涵着一种悲凉、清虚的境界。当然,这与他的一生困蹇,怀才不遇以及处于那个动荡的年代是有着很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提问能够诱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以此更好地展开课堂探究。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学生的自主参与尤为重要,而思维在这一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且极其关键。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个性解读的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探讨、自己推论,尽量让学生问得多,其思考也会随之增多,而教师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就能
《童趣》属于一篇文言文,而且本篇文言文正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这篇文言文并不是特别难,相反,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作者描述的几件童年趣事来反映童年的无限快乐,这样也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同样的感觉,所以,老师在进行这篇文章的讲解时并不会显得特别吃力。文章虽然简单,但是老师在进行讲解这篇文言文时却不能敷衍,在进行文章的讲解时,老师更加需要强调“童趣”二字,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回忆起童年趣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文学修养。  2.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感知、领悟、鉴赏、表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寄情山水,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的能力
【案例背景】  我校研究地方文化,开发金陵文化校本课程以来,教学效果值得期待。学生能否通过亲近金陵文化来丰富语文素养?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亟需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教学范式开展具体的实践研究。  下面是一篇金陵文化校本课程文学作品品读课的教学案例。教师旨在通过文本阅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诵读和涵咏中,了解文化,丰富认知,陶冶情操并且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  【案例呈现】  李煜词二首
[摘要]语文作业是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语文作业的设计。在作业设计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应包含明确的评价机制,惟其如此,语文作业才能真正体现其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作业 设计 主动性 探究性 评价机制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教师们调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目光,学生也在课堂上活跃兴奋起来。可是,在如此缤纷的教学环境下,很
初中阶段,与小学相比,进入写作稍微复杂的记叙文阶段,学生虽在小学高年级也接触到一些写作知识,但相对其年龄特点而言,写作知识的接触还是较少的,更不用说用理论去指导写作实践了,这就要求初中的写作必须脚踏实地,步步为营,才能保证初中生写作水平的扎实提高,而采用有序连环相扣的方法则能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  所谓有序连环,即是一环扣一环之意。平时在批改作文时,常有些作文会重复以前作文的毛病,这除了受作文基础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变化出人意料,但撩开试题变化的面纱,通过分析研究高考命题的理念、思路、方向,能够更清晰地看透语文学科的本质,更好地指导中学语文教学。  一、冷门与热点的错位  1.题型结构变化 高考之前从各类模拟试卷预测,选择题会走到历史的尽头,结果却是前七题都是选择题,占分21分。“文言文阅读”部分,原来以选择题呈现的信息筛选、内容概括题,现为以选择题的题型考查文言虚词,以主观题的形
【主旨摘要】  议论文写作训练要求中非常注重“能设置分论点,且层层深入”,要求“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而高考作文也一再强调“论证有层次感,立体感”。在这里,议论文的“结构”是否“清晰”,“层次”是否“分明”,其实关键就在于议论文的分论设置是否清晰、有条理。因为议论文在内容上进行分论点设置直接构成了议论文形式上的论证结构,它相当程度上体现着议论文的论证力量。与此同时,一些理论上颇为肯定的看上去也很美
【摘 要】音乐与文学是相融相通的,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诗、词、精美的散文等文学作品教学时,适当地引入音乐,可以创设优美的情境,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使读者能与作品、作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音乐 文学 共鸣  音乐与文学是有很深渊源的,从《诗经》中的风、雅、颂中就可看:“风”有很多就是各地的民俗歌谣,“雅”是朝廷正声,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