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勇士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j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之余,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又读了一遍,再一次感受到桑迪亚哥与自然搏斗的无与伦比的勇气时,忽然生出这样的疑问:这部作品为什么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按照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说法:“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作者把勇气在小说中表现到了无可与敌的地步,得到了举世公认,于是那一代表着无上智慧和荣耀地位之奖项——诺贝尔文学奖就该授予他了。
  其实对于诺奖委员会的见解,海明威还有自己的说法。海明威说:“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的尊严。”这种说法当然比诺奖委员会的勇气说更广泛得多,它把小说的主题从一个侧面扩展到更为宽泛的层面上。因为有关人的表现永远是小说家高举的大旗,在这面旗帜下涌现出了无数人物形象。
  桑地亚哥也算得上其中的一个人物。可是,我觉得只是按照上述两种意见来解读这个人物或者这部作品,似乎不能让人很满意。按照诺奖委员会的勇气说,桑地亚哥的勇气表现在他能够面对大海,风浪鱼群,特别是鲨鱼的攻击。这些构成了整个大自然,凭借独自一个人的力量与大自然抗衡,是需要几分勇气的。虽然桑地亚哥最后以精疲力竭的胜利者的姿态躺在他那简陋的茅屋里,这只是小说要告诉人们桑地亚哥并不是什么英雄人物,正像作者所说的,他是一个人而已。
  文学的解读是有局限性的。这种途径去思考问题往往会被所谓人物形象诸因素所限制,本来很能够发挥思想的空间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或者换一个角度,英雄和人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需要的,同样在作品中也是不可否认的。可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人,我们会停留在这个人身上,被他的光鲜所吸引。同样的,桑地亚哥在于大海搏斗的生活中,是如何守候着那一条大马林鱼的到来,凭自己一人之力捕获它,又为了保卫自己的战利品不断地与大鲨鱼做生死较量。于是我们说,啊,人在与自然的斗争具有多么雄厚的力量啊!
  这是何等的简洁啊!人们的认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样的阶段,这与我们的先祖们钻木取火的生活有多大差别呢?我虽然不能就这样下结论,这样的认识或许只是人们希望把很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吧!推荐一部作品总是需要理由的,即使用一个最简单的词语来评价某部优秀的作品,也会吸引旁观者的眼球。好在海明威把自己对这部小说创作的原委做了说明,似乎显得他自己比委员们理解更深刻一些。
  这恰恰又会误导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必须回到桑地亚哥这个人物形象身上。桑地亚哥是一个人吗?在小说中可以肯定地回答这个问题。他绝不是一个神,作者也没有要从神的角度去表现他。可是在我看来,他确实又是一个神,是一位把精神和肉体紧紧地与自然结合在一起的神。
  不错,在小说中,他的身份是一位渔民,一位与大海朝夕相伴的老渔民。我以为之所以把他看做一位神,是因为在小说中,海明威把桑地亚哥性格的矛盾揭示得简洁明显。桑地亚哥是一位矛盾的人物,他在穷困面前坚持着一份执着,真是这份执着让他等到了机会;但是机会绝不是天上掉下馅饼,即使是馅饼掉下来,也要人们去伸手接住。桑地亚哥还得凭自己去接这块馅饼——大马哈林鱼。可是要真正享有自己的成果必须付出艰辛甚至生命,面对鲨鱼不断地攻击,桑地亚哥拼死反击,他杀死了那么多的鲨鱼,可是最终也没有享有自己应得的战利品。
  显然,在与大海的搏斗中,桑地亚哥是一位勇敢者。可是这位勇敢者恰恰又有性格懦弱的一面。他不时地怀疑自己的行动,怀疑自己杀死了大马哈林鱼,杀死了过多的鲨鱼;他不断地表白,自己是爱它们的。有时还为自己的勇敢而残忍的行为寻找理由,以为正是因为爱它们才杀死它们。
  在我看来,在与大自然生死搏斗中,能够具有如此的精神世界是令人十分佩服的,也是让人无法想象的。茹毛吮血的年代里,人们集体围猎,公平分获战利品,大家一起享有劳动成果,是因为认识到集体协作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桑地亚哥的生活环境与那种年代相隔多远呢?这从他简陋的房屋和捕鱼工具以及微妙的收获可以得到一定的解答。
  一位在温饱中苦苦挣扎的人具有耶稣基督那样的精神境界,这是令人无法想象的。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推测过最早产生人类情感的条件。情感的产生与人的欲念是分不开的。一个人饥饿的时候,他看见挂在树上的果实,毫不犹豫地爬上树把果实摘下来放进口里,那甜滋滋的味道在他口中,此时,他的心理是超出世俗俗念的那种爱,还是身体五官感受得到极大享受的愉悦(这种愉悦应该是产生爱的基础之一),虽然不能绝然作出判断,但是,可以从某种情感占主导地位来做出选择。
  很明显,桑地亚哥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和家人的温饱问题。小说中也有这样的表现,每当他感到有愧疚的时候,不是冒出爱这些鱼,就是爱自己的家人。前者的爱超脱了人本身的俗念,它会引导人们去欣赏美丽的大海,哪怕面前突然出现一条令人可恶的鲨鱼,想想蓝蓝的天空和蔚蓝的大海,大海里悠游着活泼自由的鱼儿,即使一个贫者,就像中国古代的庄子一样,产生的就不只是鱼梁之乐,而是大海之乐了。可是桑地亚哥具有这样超脱的情感吗?我很怀疑。在还没有开发成熟的年代,一位生活在南美洲岛屿上的渔民,他心中的大海本身就是获取生存物质的地方,他的情感首先表现在每天如何能够早一点躺到那张可爱的床上,他是不可能做到把人的情感主体转移到另一面——鱼的上面去的。
  所以,在这里,并不是小说中所宣扬的那种爱,让桑地亚哥具备不惜疲劳地战斗的精神的。除了因为生计所迫,另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孤独。孤独的桑地亚哥,孤独简陋的小屋,孤独的小船,面对浩瀚的大海,捕获了一条大马哈林鱼;面对鲨鱼的不断的多轮次的攻击,桑地亚哥孤独地奋战,最后他拖着一具鱼骨架船孤独地回到小屋,一个人孤独地等到天明。
  如果我们承认桑地亚哥是一位具有大勇的人的话,问题既在于它表现的程度,还在于这勇气产生的根基是什么?从哪儿来?面对大海具有一种不屈不饶的精神,首先是因为他只有一个人。一个人要解决生存所面对的一切问题。鲁滨逊漂流时还有一个星期五来陪伴,桑地亚哥就全得依靠自己,就是在靠独自一个人的力量解决了生存问题后,他的大勇现出了人性的光辉。由此看来,这种勇气是由孤独产生的。不孤独不能成就桑地亚哥。就是这样的孤独中,桑地亚哥把自己的潜能挥洒出来。
  这种孤独是和生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生存空间和时间,必须从自己身边最基本的事情做起。我想起了大草原上猎豹追逐羚羊的情景,猎豹如云朵飞动的身姿固然是千百年来自然渐化的结果,这潇洒的身姿具有令人叫绝的锐气;羚羊呢,它登动的四肢与身体形成互动的协调,只要它能够坚持相当的速度和相对的时间,它也能死里逃生。
  动物的本能在自然竞争中达到极限,由此而得到进化,繁衍下去。在桑地亚哥身上,我们似乎也看到了这种和动物一样的属性。当然,在桑地亚哥身上还表现着动物所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在前面我已经说过,海明威在心理上把桑地亚哥赋予了神的东西,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其他文献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提问能够诱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以此更好地展开课堂探究。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学生的自主参与尤为重要,而思维在这一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且极其关键。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个性解读的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探讨、自己推论,尽量让学生问得多,其思考也会随之增多,而教师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就能
《童趣》属于一篇文言文,而且本篇文言文正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这篇文言文并不是特别难,相反,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作者描述的几件童年趣事来反映童年的无限快乐,这样也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同样的感觉,所以,老师在进行这篇文章的讲解时并不会显得特别吃力。文章虽然简单,但是老师在进行讲解这篇文言文时却不能敷衍,在进行文章的讲解时,老师更加需要强调“童趣”二字,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回忆起童年趣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文学修养。  2.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感知、领悟、鉴赏、表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寄情山水,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的能力
【案例背景】  我校研究地方文化,开发金陵文化校本课程以来,教学效果值得期待。学生能否通过亲近金陵文化来丰富语文素养?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亟需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教学范式开展具体的实践研究。  下面是一篇金陵文化校本课程文学作品品读课的教学案例。教师旨在通过文本阅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诵读和涵咏中,了解文化,丰富认知,陶冶情操并且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  【案例呈现】  李煜词二首
[摘要]语文作业是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语文作业的设计。在作业设计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应包含明确的评价机制,惟其如此,语文作业才能真正体现其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作业 设计 主动性 探究性 评价机制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教师们调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目光,学生也在课堂上活跃兴奋起来。可是,在如此缤纷的教学环境下,很
初中阶段,与小学相比,进入写作稍微复杂的记叙文阶段,学生虽在小学高年级也接触到一些写作知识,但相对其年龄特点而言,写作知识的接触还是较少的,更不用说用理论去指导写作实践了,这就要求初中的写作必须脚踏实地,步步为营,才能保证初中生写作水平的扎实提高,而采用有序连环相扣的方法则能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  所谓有序连环,即是一环扣一环之意。平时在批改作文时,常有些作文会重复以前作文的毛病,这除了受作文基础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变化出人意料,但撩开试题变化的面纱,通过分析研究高考命题的理念、思路、方向,能够更清晰地看透语文学科的本质,更好地指导中学语文教学。  一、冷门与热点的错位  1.题型结构变化 高考之前从各类模拟试卷预测,选择题会走到历史的尽头,结果却是前七题都是选择题,占分21分。“文言文阅读”部分,原来以选择题呈现的信息筛选、内容概括题,现为以选择题的题型考查文言虚词,以主观题的形
【主旨摘要】  议论文写作训练要求中非常注重“能设置分论点,且层层深入”,要求“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而高考作文也一再强调“论证有层次感,立体感”。在这里,议论文的“结构”是否“清晰”,“层次”是否“分明”,其实关键就在于议论文的分论设置是否清晰、有条理。因为议论文在内容上进行分论点设置直接构成了议论文形式上的论证结构,它相当程度上体现着议论文的论证力量。与此同时,一些理论上颇为肯定的看上去也很美
【摘 要】音乐与文学是相融相通的,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诗、词、精美的散文等文学作品教学时,适当地引入音乐,可以创设优美的情境,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使读者能与作品、作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音乐 文学 共鸣  音乐与文学是有很深渊源的,从《诗经》中的风、雅、颂中就可看:“风”有很多就是各地的民俗歌谣,“雅”是朝廷正声,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
读了王书月老师《金钱在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兼议“我”为什么“愧怍”》(《语文学习》2011年第6期)一文后,深受启发。王老师观摩了众多公开课后,提出了疑问:“钱”在《老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钱”是展示爱心的媒介;“钱”是情感交流的鸿沟以及“钱”是唤醒良知的醒木,王老师独具慧眼,给读者具体分析了造成杨绛“愧怍”的原因。受王老师的启发,笔者在备课时,决定也从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