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先友好,才能有好友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k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初,当婴儿看到另一个婴儿时,他会伸出手摸一摸或推一推那个孩子,有时甚至会咬他的耳朵一口,但他并不是真正想和那个孩子交往。
  1岁半到2岁半之间,孩子能够发出最简单的邀请,如:“跟我一起玩吧。”这时,他们是在学习如何交往,但到了一起,一般还是自己玩自己的。
  
  故事一:小表哥来了
  毛豆
  表妹的儿子兜兜比谦谦大1个月,两个小家伙自四五个月大的时候见过一面后,已经有两年没在一起玩过了。表妹觉得应该让两个孩子重叙一下友情。再说,现在的孩子也没什么玩伴,于是就决定带着孩子到我家来一趟。
  一见到兜兜,谦谦有点兴奋,总是追着兜兜到处跑,可兜兜却显得有点不适应,儿子一靠近他身边,他就往后退。由于动作还不很协调,偶尔两个孩子的头撞到一块儿,谦谦只是用小手揉一揉,可兜兜却是扁起嘴要哭的样子。表妹告诉我,兜兜小时候挺有闯劲,可因为他个子比同龄的小朋友大,出去
  玩,和小朋友抢玩具的时候总是打别人。为了对被打的小朋友的家长有个交待,表妹打了兜兜几次,结果搞成了现在这种情况。
  一次,兜兜走进厨房,要看看姥姥给他做了什么好吃的,谦谦也跟了进去,并且一不小心把门带上了。只听里面传来一声凄厉的叫声,我们跑进去一看,“没什么事呀。”大家正奇怪,只听兜兜哭着说:“弟弟想关起门来打我!”我们一听都笑了:“小小的孩儿,想的还挺多。”这下,兜兜更害怕
  了,最后发展到他躲进一间睡房里,只要谦谦一推门,他就大哭:“妈妈,他又来了!”
  看来,两个孩子在屋里很难和平共处了。吃过午饭,我们决定带孩子去公园走走。到了公园,两个孩子都是各自拉着妈妈的手,去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路过小卖部,表妹给他们买了一个金箍棒和一个猪八戒的钉耙,对他们说:“用这个打着玩吧,男孩子嘛!”这下可惹祸了,谦谦拿着金箍棒到处追,兜兜就到处跑。跑到一个小道上,前面没有出口,这回兜兜真急了,转过身,拿着手中的钉耙使劲地往谦谦头上打去。我们跑过去一看,谦谦的头上被打破了好几处。这下可好,也甭玩儿了,回家擦药去吧!
  小哥俩的这次交往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了。
  追与打,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之间经常出现的现象。一方面,孩子开始渴望与同伴交流;另一方面,他们还没有掌握相应的交友技能。这时,他们即使能一起玩,也很快会为争抢玩具而打起来。因为,他们总是觉得别人手里的玩具更好玩。给这么大的孩子提供一定数量的同一种玩具,如拼插玩具,也许是减少他们之间争抢的一种方法。故事中的兜兜还不能理解向他走近的伙伴是否友善,这恐怕和家长的养育态度有一定关系。如果孩子和同伴接触的经历都不曾给他带来快乐,又如何发展他的友好行为呢?
  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和孩子玩到一起的恐怕还是成年人。这种“忘年交”,让孩子充分地体验了自己的能干。
  


  故事二:奶奶是孙子的老兵
  张琪
  奶奶在球球2个月到1岁之间一直带他。因为一个人带孩子很累,所以有时候孩子干点什么淘气事儿,奶奶总是大声地对他嚷嚷,而且奶奶身体不好,很少带他下楼去玩儿。虽然奶奶带他这么长时间,小家伙却一直跟奶奶不是很亲。姥姥、老爷是很会哄孩子玩的人。每次见到球球,总是带他到处走,和他玩这玩那,又是骑马又是藏猫儿……有一次,姥姥来接他,他一头扎进姥姥的怀里说:“上街街。”无论奶奶怎么哄,再也不让奶奶抱了。为此,奶奶伤心了很久。
  球球1岁后去了姥姥家,奶奶有时候会来看他。一来奶奶身体好了些,能陪他做游戏了。二来,由于很长时间才见孙子一面,所以奶奶一句重话都舍不得对孙子说。孙子说东她绝不往西。这下,球球和奶奶比以前亲了许多,没事总说想奶奶。
  有一段时间,姥姥外出有事,奶奶来带了球球几天。祖孙俩好得不得了。这天,我回到家里,看到球球正命令奶奶:“跟我做操。”说完边在前边示范,边回头检查奶奶做得怎么样。奶奶虽然在笑,却不敢有半点马虎。
  我和爱人都说:“怪不得球球现在那么喜欢奶奶,原来,奶奶是孙子的老兵。孙子指哪儿打哪儿,绝对没有二话。”
  “忘年交”的成功在于成人能够充分地理解孩子,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游戏之中。虽然这种游戏偶尔玩玩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但玩多了就会造就一个新的“小皇帝”。
  2~3岁的幼儿已经能建立巩固的友谊。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模仿,互相提供情绪的和社会的支持。孩子们从这种初级友谊中学到了同情和理解,也在游戏中和伙伴分享快乐。
  3~6岁儿童的友谊是为了在游戏中分享快乐。当然,他们之间也会有辩论和争吵。学习社会交往规则是学前儿童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规则之一是如何用语言表达感情,结果就有了辩论。和朋友意见不一致,迫使孩子们学习自我控制。尽管这时孩子需要指导才知如何妥协,但他们会不断地实践并强化解决问题的技能。
  


  故事三:找伙伴
  海怡心
  今年刚满4岁的儿子突然间长大了好多。从幼儿园回家以后,自己出门找伙伴,再也不要妈妈陪着玩了。
  儿子和楼上的小明是铁哥儿们,经常在一起奔来跑去的。小明回奶奶家后,儿子有些兴味索然,便出去找别的小朋友。圆圆是个女孩,她对男孩女孩分得特清,不好意思和男孩子玩。我让儿子主动去找她。儿子叫着“圆圆—圆圆”奔了过去。圆圆不理他钻回了家里。儿子黯然:“圆圆不和我玩。”“那你就自己玩。”我说。
  转眼再找,已不见了儿子的踪影。急得我大叫儿子的名字。叫了半天,才见儿子从圆圆家探出头来,我又好气又好笑。推开圆圆家门,见儿子正穿圆圆的旱冰鞋呢。“圆圆和我玩了,妈妈。”儿子高兴地叫着。我问儿子:“圆圆为什么和你玩了?”“我把我的大汽车送给圆圆啦。”儿子满脸得意。
  


  故事四:分享的快乐
  唐洪
  孩子之间的交往,往往以玩具和游戏为媒介。他们怎样共享玩具,怎样合作游戏,都需要学习。当他们明白大家共享玩具一起游戏才最愉快时,就会乐意与别人分享。
  小雨是个小小的“守财奴”。凡是她自己的爱物,不管是精美的娃娃,还是一张破树叶子,都舍不得扔掉,也不乐意借给别的小朋友玩。
  有一次,她手里抱着球,脚下踏着车,在院子里玩。邻居一个小女孩向她借车骑,她不肯;跟她借球拍,她也不干。为了防备小朋友拿走她的玩具,她便死死地坐在车上,双手紧紧抱球,结果一样玩具也没法玩。小邻居没借到玩具,就跟别人一起跳绳。小雨看着小朋友一起蹦蹦跳跳,说说笑笑,渐渐地开始羡慕起来。天黑了,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她还抱着自己的玩具,一副怅然若失的样子。
  我问她:“想跟小朋友玩么?”小雨点点头。“自己一个人占着玩具好玩么?”小雨摇摇头。“那你以后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小朋友,大家一起玩好不好?”小雨又点点头。看来,自己身上发生的这件事情确实触动了她。
  此后,她渐渐愿意把自己的玩具与别的小朋友分享了。对于她的小小变化,我感到满意。像有些小朋友那样慷慨大方,她也许做不到,但她至少明白了:光有玩具并不一定快乐,没有玩具不见得痛苦;分享可以带来加倍的快乐。
  当儿童开始上小学时,友谊成为他们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5岁以上,儿童开始实践“向同龄人学习”。每一个孩子都令其他孩子睁开了眼睛,看到自己原先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如果一个孩子原来对游泳没有兴趣,但他看到其他孩子在游泳池里玩得那么开心,他可能也会参加进去,并爱上游泳。
  6岁左右,儿童开始寻求同龄人的接纳和批准。学习成绩突出,可提高儿童受欢迎的程度,而不受同伴欢迎会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
  朋友是一个社会支持系统,特别是在学校,在这个系统中可以学到很多协作技能。到了6岁,孩子们开始选择性地交朋友。
  8岁时,一个层级社会结构已具雏形:顶层是最受欢迎的一些孩子,处于中层的孩子有几个好朋友,底层是被拒绝的孩子,他们总是制造麻烦。受欢迎的孩子善于发布命令,并善于使他的命令得以执行。
  


  故事五:“姐姐拉琴特棒”
  施鸽
  9岁的冬冬在一个寄宿学校上三年级。妈妈最担心的是她在新学校是否还能够坚持练琴。周五回到家,冬冬没有忘记带琴,再练时,五天前新学的曲目,已能从孩子的指端如歌地流淌出来。
  冬冬告诉妈妈,她有了一个新朋友:“告诉你吧,六年级有个大姐姐,她拉琴特棒。她都考过7级了。每天我都和她一块儿练琴。她还能帮我调弦呢。她是大队委,有一天,要通知开会,我就跟着她一个班一个班地跑,跑完了我们再练琴……”
  女儿的话匣子打开了,妈妈也彻底放心了。同时妈妈也感到,好朋友的力量可真大,练琴这件以前总要不停地催促的事儿,现在已经成了她能够和好朋友相处的机会,她大概不愿意轻易放过。从她现在的情绪和琴声中可以推想,这一周,她练琴的状态一定是快乐的、积极的。
  支配着学龄儿童友谊关系的“大欺小、强凌弱”法则,对孩子们来说是严酷的,但这些法则对儿童进一步社会性心理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孩子们需要增加他们在别的孩子眼中的得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儿童正是通过伙伴对他们的看法而形成对自我的认识的。在选择朋友的同时,儿童也选择了自己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
  


  故事六:帮择友不如教做人
  石绍华
  女儿上初中时,交的朋友都是“坏”孩子,最要好的朋友有3个,小A是女孩,小B和小C是男孩。他们不爱学习,不尊重师长,贪玩,逃学,撒谎。小A放学后明明在我们家里玩,却给她妈妈打电话说在图书馆温习功课。在我眼里,他们不仅满口谎言,而且简直一无是处。为了这些朋友,我跟女儿不知争执过多少次。据我所知,另外3个孩子的父母也极力反对他们在一起。上高中以后,这些孩子进入不同的学校,但他们仍是最要好的朋友,放学后还是经常在一起。学习成绩最差,最不爱学习的是小B,我女儿竟跟他一起决定不再上学,到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做起小买卖来了。我觉得我教育孩子的“事业”彻底失败了。我哭着对自己说:“你不是从小就教育她要爱人如己吗?她对这些朋友可真是两肋插刀;你不是从小就培养她的独立自主吗?她确实对自己的未来独立做决定了。你能抱怨什么呢?”
  ……
  很快,孩子们长大了。我女儿现在美国依利诺大学学建筑学,她还准备考研究生。她深知父母供她上学不容易,学习非常勤奋,有时甚至连续学习30小时以上,我不得不经常叮嘱她注意身体。小B进了政府部门,他在完成成人自学,并准备考公务员。小A一心想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去深造,去和我女儿汇合。她的TOFEL和GRE都考得很好,我也为她高兴。
  有一天我收到女儿转发来的小A给她的邮件。小A写道,尽管她TOFEL和GRE都考得不错,但她平时成绩不理想,她想到过篡改平时成绩(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如果改了成绩,她就可能去美国读博士,她人生的这个目标就实现了,但这样做距离她做人的目标就更远了。最后她选择了做人的标准不能改,现在她已经在国内一家网络公司上班了。这就是我印象中的那个谎话连篇的小姑娘吗?在我们周围到处充斥着谎言的今天,她是一株超凡脱俗的莲花!她知道在原则问题上不能有一点儿虚假。我真为女儿的朋友骄傲!
  至今,他们4个人仍是最好的朋友,不论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会互相支持。我想,他们会成为终生的好朋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一个好人才能交到好朋友。如果我们教育孩子仁慈、诚实、独立等等基本的品质,并且以身作则,孩子同样会把仁慈、诚实、独立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当他们还小的时候,他们不可能完全理解这些好品质,有时候会犯错误,但这些好品质最终会起作用,不仅在他们同伴之间相互影响,而且影响他们的一生。
  但是,许多少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还没有稳定下来,同伴的影响还是非常之大。这时,深入地了解孩子,将有利于对孩子的指导。石绍华女士给我们提供的故事七和故事八非常有参考价值。
  


  故事七:设立明确的规矩
  李丽结交了一群女孩子,她们有入店行窃的名声。李丽的父母并没有禁止李丽和她们交往,而是警告她们:如果李丽或是她的朋友做坏事时被抓到,就要受惩罚。他们告诉女儿,不论她在哪里有了麻烦,不管有没有其他姑娘在场,不管是她的责任还是其他姑娘的责任,她都必须
  向商店赔钱,或把商品还回去。有一天,李丽气喘吁吁地告诉她的父母:“她们正在计划干坏事,我离开她们回家来。如果她们做了什么,可没我的份!”她还说,她已经找到了新朋友,因为跟那些女孩在一起,麻烦太多了。
  
  故事八:了解和影响赵卫
  王刚是个14岁的男孩,她母亲是个单身母亲。王刚最亲密的朋友赵卫名声很不好,王刚的母亲十分担忧。但她并没有对儿子进行说教,也没有命令儿子不许和赵卫来往,而是问儿子对赵卫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把他看做朋友,他自己从这个友谊中获得了什么。通过这次谈话,母亲了解到儿子多么渴望有父亲,朋友对儿子是多么重要。母亲决定支持这份友谊,同时定下一些规矩,她的儿子也同意遵守这些规矩:只有在家里,在母亲在场的情况下,他才能和赵卫在一起。以后,他们邀请赵卫来家里学习、吃晚饭、看电影。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开始了解赵卫和他的家庭生活,对他产生了同情和关怀,也理解了儿子为什么喜欢赵卫。在这个关爱的家庭中,赵卫也开始进步了。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深入介入孩子的生活,知道他们的朋友,以及朋友的家庭,这样我们才能估计这个朋友对我们的孩子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我们的孩子选择坏朋友,和他们一起去干坏事,如:吸毒、作弊或出去破坏、偷盗,我们必须有相应的对策。同时我们必须记住,对孩子,尤其是12~15岁的孩子来说,友谊往往是一条生命线,被同龄人接受是至关重要的。不被同龄人接受,少年就犹如在大海中绝望挣扎的一叶小舟;被同龄人接受,他们就站在坚实的大地上。父母千万不可以讽刺、挖苦、不屑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朋友。
其他文献
随意翻出的美丽  因为爱看书,下岗后便开起报刊亭。由于报纸杂志太多,而时间和精力又有限,所以只能限定自己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报纸和杂志。  去年11月的一天夜晚,我一觉醒来睡不着,便顺手抓起一本当月的《父母必读》杂志。随手翻读,不想一瞥惊情,欲罢不能。直至东方大白。数年不见,对《父母必读》当刮目相看:丰富的内容、精彩的文章,新颖的栏目,清新怡人的风格,整洁精美的版面,真是看一看相见恨晚,读一读难
期刊
走在大街上,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这样的话:“小孩子家,你懂什么?”“小孩子,别乱讲!”“小孩子,别瞎问”……每当我听到这些,心里总会为那些父母眼中的“小孩子”鸣不平,有时我甚至会上前说上两句。因为在我这名幼儿教师的眼中,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只是个头矮小了一点,他们的心可不小。不信就请看看孩子们的表现。     第一幕:刚满4周岁的杨文妍长得白白胖胖、文文静静,特别讨人喜欢。一次午睡前,我蹲
期刊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增加了胆量,锻炼了筋骨,培养了协调能力,学会了如何与小朋友相处。除了动物园,最吸引孩子的地方莫过于游乐场了。游乐场是孩子的乐园,也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同时,多数孩子喜欢模仿比自己大一些的哥哥姐姐玩的游戏,可往往正是那些不适当的器械会对孩子造成危害。因此,家长要寸步不离孩子的左右,一直在孩子身边看着他玩儿,否则,一眼没照看到,就可能发生意
期刊
原来是我的心情不好  自从儿子落户腹中,我就一天也没有舒服过。整整10个月的怀孕反应,儿子出生后的哭闹不止以及一桩接一桩数不清的琐事,初为人母的快乐渐渐地被焦灼、烦恼所代替。明知发脾气不对,明知过错并不能全怪在儿子头上,我仍然动不动就冲儿子大呼小叫。儿子两岁前基本上就是这样过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在读《父母必读》杂志,一边读一边反思一件件发生在我和儿子之间的事:  儿子玩马桶里的水,固然不卫生
期刊
新生儿脑病是最近20多年来逐渐被认识的新生儿疾病。其中包括脑发育异常,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外伤等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后期的脑瘫等运动功能障碍和智力低下。    诱因    引起新生儿脑病的原因很多,而且十分复杂,其中较明显的有以下几种:    1.胎儿急慢性缺氧  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不仅需要各种充足的营养物质,还必须有足够的氧气来保证这些营养物质在细胞内的正常代谢。氧气是靠血液输送
期刊
爱之天成    凡是做了父母的人,都会在高尔基的一句名言“爱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面前打一个奔儿,先问自己一句:难道我只是一只母鸡吗?静下来一想,大概他指的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的爱吧?如果连这种爱都没有,那他们就算不上是父母。天下的父母,自从见到这个有着一头茸茸毛发,一个皱皱巴巴的小脸蛋的小“怪人”的那一刻起,内心就会涌动起不可节制的爱意。只要有机会,做父母的都会滔滔不绝地倾诉,这孩子有多可爱:  他
期刊
父母必读:近年来,小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情况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曾教授:2000年在郑州召开的全国小儿基层医师会议上,有关医院做了一个由过去15年中14808例住院病例总结分析得出的疾病谱的报告。从中发现疾病谱有了一定的改变。    疾疾谱的改变  排在第一位的是呼吸道感染,而在呼吸道疾病里,由感染所致的居第一位。  第二位是神经系统疾病。它由15年前的第三位上升为第二位。  第三位是消化
期刊
进了北京体育大学,马路两边停放着许多车,从小卧车到面包车,车上的人,看书、打盹、织毛衣。游泳馆大厅里也有几个人在打牌。许老师告诉小明的爸爸,这些都是送孩子来游泳的家长。按规定,家长不能进入游泳馆内,只好等在外面。如果想看自己孩子游泳,可以到二楼隔着玻璃远远地看。  一行人来到二楼。这里又有几位家长,有的坐着聊天,有的站在玻璃窗前看着下面的游泳池。小明和爸妈顺着他们的视线望去:一池碧水,几条红白相间
期刊
我父亲是一位传统的男人,在他的原生家庭中,他是长子,弟妹很多,自幼被赋予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年纪轻轻就离家求学。在面对人生大部分职责时,他通常尽量保持符合社会传统的角色,惟独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他竭力做一位开明又民主的现代父亲,尤其对于我的性别角色的教导,从我出生取名开始,他就不想让我局限在女生空间。  我的母亲则是重男轻女传统观念及社会价值下的牺牲者,她痛恨女孩子被父母视为赔钱货,她认为每一个人都
期刊
女儿朱莉6岁时,她给牙齿仙女写了一封信,和她的牙一起放在枕头下边。我写了回信,告诉她要做一个好孩子,并且一直要仔细地刷牙齿。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我们一个传统的开始。  朱莉上四年级时,已经感觉到写信比欢迎牙齿仙女更有意义了。一次,在我们就她为何不能买木底鞋而激烈争论后,朱莉写下了下面的话。  亲爱的妈妈:  下面是我想要木底鞋的理由:  1. 你一直想要一双靴子,最后你得到了;  2. 如果木底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