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空间想象,严谨推理都提出较高要求。如果没有学生个体内心的驱动,没有学生个体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向往,要学好数学,只能是空谈。
面对学生对学习的厌倦,作为数学教师,我想,我们应该给枯燥、抽象、深奥的数学赋予更多人性的温情,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从而主动地学习数学、探究数学。
【题记】
学习,真的很苦、很累,对于好奇而贪玩的孩子,至少90%以上更愿意选择玩,而远离作业。就在前段时间,有一些学生就公然在自己的QQ个性签名处写道:万恶的作业,去死吧;讨厌作业,什么时候放假呀...
看着这些稚嫩而充满怨气的语言,有一种痛隐隐的,不知该说些什么,又能说些什么?
从应试教育转型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很天才的设想,是一个很伟大的举措。可惜,国情的复杂,理解的偏差...素质教育,还没迈开步子,就已被现实绊倒。目前的教育,更多地走回了应试的模式。
懒、怕吃苦,也许是人性的共性,是人性共同的劣根。因此,就有了以上的QQ签名,因此在某些班级,每天都有将近1/3的学生没能按时完成作业,有1/3的学生想方设法地抄袭作业。因此常常看到满脸疲惫的老师在课后还找来一批批学生到办公室补写作业,而这一批批补写作业的学生同样满脸疲惫,每根神经都写着:不情愿。
如何讓学生更为主动地学习,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正文】
数学,是数字与数字堆砌起来的大厦。数字的枯燥,不亚于城市间钢筋水泥的冰冷。而冰冷的大厦经过精心装修,甚至可以成为富丽堂皇的宫殿。一样,只要我们能赋予数学人性的温情。数学,也一定会生动得唱出歌谣的。
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这一课时,授课教师就巧妙地添加了一些温情,把整节课给上“活”了。
一、巧妙更改课题。
作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其最基本的能力便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意识地整合教材资源。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这一课时,授课教师就把课题巧妙地改为《神奇的小数点》
1、制造悬念,激起兴趣
《小数点的移动》这一课,从字面上理解课题,意思非常清楚,但并不生动。授课时,教师没有直接出示原有课题:《小数点的移动》,而是先给学生制造悬念。
上课伊始,教师就在黑板上板出一串很有特点的数字:
10001001010.10.010.001。这样的一串数字,立即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且迫切地想知道这节课到底要学什么。
教师的这招“激趣”做得滴水不漏。
2、巧改课题,引发探知欲望
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但并不急于抛出课题,而是再次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教师利用这串数字,面对学生声情并茂地说:在数字王国里,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就比如说这小小的小数点吧,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又跑到那,多调皮呀,有时他在数字中一站,千军万马都抵不过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神奇的小数点!教师说完,转身在黑板的最显眼处板出课题:
《神奇的小数点》
这下学生更为好奇了,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小数点有什么神奇呢?学生的这一问,问得恰好!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疑问,为学生学好本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老师这样不着痕迹的“改”。使得整节课,就在这“神奇的小数点”的引领下愉快的开始了。
二、巧妙使用动词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故意把处于被动位置的“移动”换成主动性非常强烈的动词“跑”和“躲”。
本节课,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不是移动,而是“跑”和“躲”。“移动”是要人为地去帮忙,而“跑”和“躲”是人和动物才具有的属性,是具有非常强烈的主动性的动词,是小数点“调皮”的生动再现。在枯燥的数学课上使用这样具有灵性的的动词,效果是:生动、有趣。
比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快就理解:由“1”变到“0.01”,小数点向左“跑”了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了100倍;由“0.1”变到“1”,小数点向右“跑”了一位,原来的数了扩大了10倍,小数点躲在了1的右下角;由“0.1”变到“100”,小数点向右“跑”了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了1000倍,这时的小数点,“躲在”100的右下角......
接着,教师又有意安排一组数据:
0.025 0.25 2.5 25 250 2500
同时针对这组数据提出两个要求。
1、用“跑”字说话
教师请学生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仔细观察这组数据,用“跑”或“躲”在四人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观察发现,说一说小数点变化后数字的变化特点。
比如:由“0.025”到“0.25”,小数点向右“跑”了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了10倍;由“0.025”到“2.5”,小数点向右“跑”了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了10倍。由于学生在前面对小数点的移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这一要求根本难不住他们,纷纷抢着说出自己的发现,纷纷抢着说出各个数字的变化特点。其实,教师的目的不在于为难学生,教师的需要正是学生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驱动下,学生顺理成章地总结出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也就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数就扩大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扩大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数就扩大1000倍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数缩小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数缩小1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数缩小1000倍
......
2、猜一猜
同样的一组数据,在上一个的环节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还有什么可猜的呢?疑问再次出现,激情再度点燃!
“猜”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抛砖引玉
第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配合,教师出题学生猜,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比如教师说某某数扩大100倍或缩小10倍,学生就说小数点是向左“跑”?还是向右“跑”?“跑”了第几位?“跑到“什么位置或“躲在”谁的后面等等。
第二环节玉石生辉
第二环节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猜。学生的互猜,高潮叠起。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有趣的课堂学习之中,焕发了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使其煦煦生辉!
这样的猜,把老师与学生融合在同一学习情境之中,把学生与学生融合在同一个和谐的集体之中。这样的猜,把小数点的“调皮”、“神奇”与学生“好奇”、“好胜”心理完美的结合起来。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熟练掌握以及考察学生的快速反应,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保持在高度状态,可谓一举多得。
......
整节课,学生就在这充满温情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各个知识点都是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
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却可以是一门艺术。把人性的温情融入到科学的艺术当中,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思维得以飞扬,灵性得到激发,生命活力得到彰显。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精彩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洪庆小学数学教学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2]戴宝云.新课程小学生能力培养90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严先元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面对学生对学习的厌倦,作为数学教师,我想,我们应该给枯燥、抽象、深奥的数学赋予更多人性的温情,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从而主动地学习数学、探究数学。
【题记】
学习,真的很苦、很累,对于好奇而贪玩的孩子,至少90%以上更愿意选择玩,而远离作业。就在前段时间,有一些学生就公然在自己的QQ个性签名处写道:万恶的作业,去死吧;讨厌作业,什么时候放假呀...
看着这些稚嫩而充满怨气的语言,有一种痛隐隐的,不知该说些什么,又能说些什么?
从应试教育转型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很天才的设想,是一个很伟大的举措。可惜,国情的复杂,理解的偏差...素质教育,还没迈开步子,就已被现实绊倒。目前的教育,更多地走回了应试的模式。
懒、怕吃苦,也许是人性的共性,是人性共同的劣根。因此,就有了以上的QQ签名,因此在某些班级,每天都有将近1/3的学生没能按时完成作业,有1/3的学生想方设法地抄袭作业。因此常常看到满脸疲惫的老师在课后还找来一批批学生到办公室补写作业,而这一批批补写作业的学生同样满脸疲惫,每根神经都写着:不情愿。
如何讓学生更为主动地学习,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正文】
数学,是数字与数字堆砌起来的大厦。数字的枯燥,不亚于城市间钢筋水泥的冰冷。而冰冷的大厦经过精心装修,甚至可以成为富丽堂皇的宫殿。一样,只要我们能赋予数学人性的温情。数学,也一定会生动得唱出歌谣的。
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这一课时,授课教师就巧妙地添加了一些温情,把整节课给上“活”了。
一、巧妙更改课题。
作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其最基本的能力便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意识地整合教材资源。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这一课时,授课教师就把课题巧妙地改为《神奇的小数点》
1、制造悬念,激起兴趣
《小数点的移动》这一课,从字面上理解课题,意思非常清楚,但并不生动。授课时,教师没有直接出示原有课题:《小数点的移动》,而是先给学生制造悬念。
上课伊始,教师就在黑板上板出一串很有特点的数字:
10001001010.10.010.001。这样的一串数字,立即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且迫切地想知道这节课到底要学什么。
教师的这招“激趣”做得滴水不漏。
2、巧改课题,引发探知欲望
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但并不急于抛出课题,而是再次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教师利用这串数字,面对学生声情并茂地说:在数字王国里,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就比如说这小小的小数点吧,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又跑到那,多调皮呀,有时他在数字中一站,千军万马都抵不过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神奇的小数点!教师说完,转身在黑板的最显眼处板出课题:
《神奇的小数点》
这下学生更为好奇了,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小数点有什么神奇呢?学生的这一问,问得恰好!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疑问,为学生学好本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老师这样不着痕迹的“改”。使得整节课,就在这“神奇的小数点”的引领下愉快的开始了。
二、巧妙使用动词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故意把处于被动位置的“移动”换成主动性非常强烈的动词“跑”和“躲”。
本节课,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不是移动,而是“跑”和“躲”。“移动”是要人为地去帮忙,而“跑”和“躲”是人和动物才具有的属性,是具有非常强烈的主动性的动词,是小数点“调皮”的生动再现。在枯燥的数学课上使用这样具有灵性的的动词,效果是:生动、有趣。
比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快就理解:由“1”变到“0.01”,小数点向左“跑”了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了100倍;由“0.1”变到“1”,小数点向右“跑”了一位,原来的数了扩大了10倍,小数点躲在了1的右下角;由“0.1”变到“100”,小数点向右“跑”了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了1000倍,这时的小数点,“躲在”100的右下角......
接着,教师又有意安排一组数据:
0.025 0.25 2.5 25 250 2500
同时针对这组数据提出两个要求。
1、用“跑”字说话
教师请学生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仔细观察这组数据,用“跑”或“躲”在四人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观察发现,说一说小数点变化后数字的变化特点。
比如:由“0.025”到“0.25”,小数点向右“跑”了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了10倍;由“0.025”到“2.5”,小数点向右“跑”了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了10倍。由于学生在前面对小数点的移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这一要求根本难不住他们,纷纷抢着说出自己的发现,纷纷抢着说出各个数字的变化特点。其实,教师的目的不在于为难学生,教师的需要正是学生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驱动下,学生顺理成章地总结出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也就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数就扩大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扩大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数就扩大1000倍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数缩小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数缩小1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数缩小1000倍
......
2、猜一猜
同样的一组数据,在上一个的环节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还有什么可猜的呢?疑问再次出现,激情再度点燃!
“猜”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抛砖引玉
第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配合,教师出题学生猜,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比如教师说某某数扩大100倍或缩小10倍,学生就说小数点是向左“跑”?还是向右“跑”?“跑”了第几位?“跑到“什么位置或“躲在”谁的后面等等。
第二环节玉石生辉
第二环节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猜。学生的互猜,高潮叠起。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有趣的课堂学习之中,焕发了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使其煦煦生辉!
这样的猜,把老师与学生融合在同一学习情境之中,把学生与学生融合在同一个和谐的集体之中。这样的猜,把小数点的“调皮”、“神奇”与学生“好奇”、“好胜”心理完美的结合起来。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熟练掌握以及考察学生的快速反应,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保持在高度状态,可谓一举多得。
......
整节课,学生就在这充满温情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各个知识点都是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
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却可以是一门艺术。把人性的温情融入到科学的艺术当中,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思维得以飞扬,灵性得到激发,生命活力得到彰显。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精彩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洪庆小学数学教学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2]戴宝云.新课程小学生能力培养90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严先元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