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生生物学研学实践活动,深化学科德育价值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jia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研学旅行作为当下基础教育领域协同育人的重要方式,对学科育人的价值深化至关重要。生物学课程育人的现代转型中,教师组织主题鲜明、统整贯穿的生物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在研学旅行中搭建移动实验室、借力传统工作坊和开展调查报告等方面的具体案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公民意识及生命共同体意识,实现生物学科德育价值的深化,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 研学实践;课程思政;学科德育;科学素养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任,而道德学习不能离开知识教学单独进行。高中生物学科涉及的知识极其丰富,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在生物知识的学习中渗透德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研学旅行作为新型的校外实践活动,强调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生物学科创生性的实践融入丰富多样的研学活动,在发展生物学科素养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笔者从研学旅行中的搭建移动实验室、借力传统工作坊及开展调查报告等方面探讨如何在研学过程中达成德育渗透。
  一、搭建移动实验室,进行科学实践,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公民意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六大要素,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是重要的两大环节,而科学实践活动正是二者的有机结合。相对于科学探究,科学实践更加注重以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多种知识的运用、多样能力的提升和多个素养的形成。在研学过程中,借助移动实验室开展科学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借助移动实验室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公民意识。而要想在研学中开展科学实践,就要紧扣相关课程标准,寻找适合开展的科学实践项目;要根据研学旅行的参与群体、季节、地点等制定科学实践的主题,准确把握实践难度;还应该冲破学科的界限,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通过人教版生物必修3“种群和群落”的学习,在学生掌握了样方法的基本原理后,教师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带领学生开展“樣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科学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利用提前准备好的实验仪器设备在长沙的黑麋峰国家森林公园临时搭建“种群密度调查移动实验室”,一起研究样方法的具体操作。又如,学生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学习,初步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却对环境污染的检测方法知之甚少。为此,研学活动中,利用携带的各种环境检测传感器,笔者和学生一起搭建“环境检测移动实验室”,检测不同地域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通过这些研学活动,让学生对实际操作中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取样方、如何寻找更加科学的环境检测方法等有了进一步学习,更对实验所得数据如何分析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学生更加团结互助,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大幅提升,能够以批判性思维看待问题,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二、借力传统工作坊,关注工艺细节,培养学生传承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的意识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也拥有独特的民族传统魅力。从2016年开始,我校就积极开发了不同研学路线的“地理大发现”。生物组利用不同研学途中的地域优势,探索将与生物相关的传统工作坊(传统工艺)选择性地融入研学活动中。通过传统的加工方式、浓厚的地域文化,让学生研平常中之不同寻常,学生物中之科学思想;也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不易,感受到劳动创造美,进而迸发出保护优秀传统工艺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学习必修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时,教师通过视频介绍了普洱茶中的“酶”。此时告诉学生:酶促发酵是普洱茶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发酵形式,是普洱茶发酵的精髓。这让学生对普洱茶的制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后续带领学生前往云南开展研学实践埋下了伏笔。在研学中,我们便带领学生开展了“茶与悟——感悟茶文化”的生物科学魅力发现之旅。在研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切身领略到了“酶”的生物学魅力,更体验了采茶、制茶的苦与乐,感受中国传统工作坊之美。
  又如,在学习选修1有关酿醋的知识后,为了让酿醋这一传统工艺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带着孩子们开展了“醋与酸——感受劳动之美”的生物科学魅力发现之旅。通过这次研学实践,学生明白:酿醋工艺并不复杂,但是想要做一坛好醋,需要关注很多细节。他们感觉到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精深,不足以解决实际酿造过程遇到的问题,更无法感受醋酿制背后的传统文化。细小平常的生活细节背后是真情和真理,要以清亮的眼睛,敏感的头脑去感受、体味平常下的不同寻常。
  三、开展调查报告,关注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环境保护和生命共同体意识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教育是顺应自然、极富人性化的教育,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是当今终身教育的灵动体现。
  关于生态教育,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通过提供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素材向学生灌输相关知识。研学旅行具有开展生态教育的天然优势,在研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态问题,提出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案,撰写调查报告。将所学的生态学知识内化为具体的调查行动,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保护生态的意义,形成生态道德和生命共同体的意识。
  我们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去过的地方有四川、云南、重庆、湖南、贵州、安徽、山西、陕西、青海、甘肃、新疆等,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生态问题,为开展生态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在青海、甘肃等黄土高原地区调查水土流失问题,在西部一些地区调查土地沙漠化问题,在安徽调查大气污染状况,在西安调研皂河水质污染问题等。利用测量的数据,结合当地生态实例,增加说服力,加深学生对生态问题的感悟。通过调查、整理调查报告,分析出现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让学生明白生态问题的产生虽然有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为破坏。同时,还可以请学生结合实际写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激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去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生命共同体意识。
  从理论到实践,从素材到行动,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互依赖更相互影响,只有真正做到保护环境,我们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总之,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努力挖掘与生物学科相关的德育渗透点,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不仅带领学生探究生命规律,体会科学精神,增强生命意识,更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题式探究实验促进初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构建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C-c/2020/02/72)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 美国阅读教学盛行阅读工作坊模式。该模式十分重视时间保障、材料选择、成果分享、教师指导四种机制的建设,主要分为小课教学、独立阅读、分享阅读三个步骤。对我国阅读教学的启示:在阅读环境方面,从氛围营造走向机制建设;在阅读指导方面,从以教导学走向以学定教;在阅读分享方面,从一元表达走向多元展示。  [关键词] 阅读工作坊;机制;步骤;启示  受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美国阅读教学盛行阅读工作坊模
[摘要] 思维可视化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显性化、可视化。趣味的形式既能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思维的质量。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例,从“搭框架”“理关系”“磨细节”三个方面探讨思维可视化表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趣味阅读;思维提升  当下,不少教师虽然秉持着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但在平常教学中仍然有诸多困惑。很多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性不强,
[摘要] 语文课堂的精彩在于课堂教学生成,更在于学生的生命存在与成长。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践为案例,探究基于文本细读的教学改进。通过三次教学改进的思考,不断优化教学设计,突出文本细读对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让语文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 文本细读;教学改进;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去理解作品,分析人物,思考问题。
[摘要] 依据现行英语课标要求,分析教师实施读写整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阐述支架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实践。以一节读写整合课为例,探究支架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够为初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 支架理论;初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三至五级分级目标中对初中学生写作教学提出要求:能编写简单
[摘要] 数学符号能将数学问题从抽象化演变为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提升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情境,作为适应性的存在,通过适应儿童所在的境脉,适应知识真实的样态,适应儿童数学的需求,培育儿童数学符号素养。  [关键词] 数学符号;适应;情境教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符号以其表意贴切、简洁明了、抽象程度高、概括性强等特质,便于儿童更好地通晓数学知识关系,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体系,架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
[摘要]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重要的语文教学目标,整本书阅读是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通过确立阅读目标,串联阅读任务;采取有效策略,引导整体阅读;基于阅读核心,促进阅读内化;激发阅读兴趣,引发阅读期待,以期达到赋能增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核心素养  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渗透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形成,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品读。部编语文
[摘要] 习作教学应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呵护他们的习作情感,保护他们的习作意识,以促进习作能力不断发展。具体策略:结合生活实际,蓄积生本化的习作素材;表达真实情感,激发生本化的自我感受;依托教材体系,链接生本化的认知经验;关注发展轨迹,推动生本化的能力生长。  [关键词] 生本理念;习作素材;自我感受;认知经验;能力生长  习作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题,很多学生之所以谈“作”色变,
[摘要] 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洞察文本内容,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为学生搭建学练结合的实践平台。具体策略:依托语言单位,在循序渐进中学练结合;关注文本语言,在综合实践中学练结合;强化写法关注,在理性洞察中学练结合。  [关键词] 学练结合;循序渐进;综合实践;理性洞察  学以致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洞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揣摩作者
[摘要] 对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学校层面应注重学生对研学内容的了解,构建主题阅读实践策略,积极开展与主题阅读相对接的研学旅行活动,以更好地实现文本阅读与体验实践的有机统一,增强学生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 主题阅读;研学旅行;实践策略  所谓主题阅读,是就同一主题进行的系统阅读,以避免碎片化阅读造成的知识遗忘。开展一系列主题阅读活动,可以看作阅读积累的过程。有了积累,
[摘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需要加强专业化建设,从教育政策导向、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教学实施等多方面看,情感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认识和把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情感素养,从关系性的情感指向来看,它至少包括指向自身价值系统、课程整体观念、具体课程内容、学生价值学习、课堂交往等方面的情感性表征;从主体性的情感品质来看,它主要包含教师的生活品质与情感态度、价值敏感性、价值鉴赏力、情感构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