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反渎工作中的“宽严相济”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ei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严有度”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有区别的处罚轻重不同的犯罪行为和犯罪人员。这种对犯罪行为的处罚策略,既体现了刑法法治的宽容与人道,又体现了刑法的惩罚和威慑,能最大限度的在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之间达成平衡。因此,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实现我国刑法的立法宗旨,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执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高检院也要求各级检察院要把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落实到各个执法办案的环节中去,今年,江苏省检察院和淮安市检察院提出,反渎工作要贯彻宽严相济的政策,倾向于查办后果十分严重、认罪态度不好、社会影响恶劣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渎职侵权案件。
  一、对反渎工作中的“宽严相济”认识的误区
  首先是“宽”的滥用。有些干警认为,宽严相济的“宽”就是可以冲破罪刑法定的束缚,给予犯罪嫌疑人无边的宽大,该立的案件不立,该定的罪不定,该重罚的轻罚,该轻罚的不罚。这种思想导致对犯罪行为的放纵,和我国宽严相济的精神严重不符,甚至有人还以此为借口,为徇私枉法者开脱,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影响了反渎职侵权工作的开展。
  其次是“严”的过分,有些干警习惯于用“严打” 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处理案件。导致实际工作中对所有的案件一律“严打”,与我国目前的司法环境和全世界范围内的轻刑化趋势不相符合。
  最后是宽严不分。该“严”的不严,该“宽”的不宽,对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把握不准,甚至在个案的处理上受人为因素、主观因素、外界因素的影响,对案件的处理不公,严重阻碍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顺利贯彻实施,影响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使用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要合理合法的贯彻宽严相济的政策,就必须切实有效的贯彻刑罚的确定性原则。一方面,刑罚的确定性可以降低刑罚的严酷性,以较小的刑罚代价换取较大的阻止犯罪的功利效果;另一方面,刑罚的确定性要求有罪必罚,如果我们在反渎工作中放纵了犯罪,那样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二、原因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对宽严相济政策的理解存在误区,但跟重要的是由反渎职侵权工作的特殊性造成的。
  1.目前,我国刑法对渎职罪的量刑偏低,从渎职行为与其他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考察,渎职罪的法定刑明显偏低,即使渎职罪与社会危害相近的其他职务犯罪相比,渎职罪的法定刑也偏低。这导致了部分反渎职侵权工作人员形成对渎职犯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主观思想,使得渎职案件的处理得到了无边的宽大。
  2.各级人大、政府、检察院经常下发各种“严打”的通知。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大可以通过颁布法律的形式实现对国家的管理,各级政府是我国的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可以通过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形式进行行政管理。在实践中,各级人大、政府经常会下达各种“严打”的通知,有的通知超出了本部门的职权范围,由于我国的检察机关具有一定的行政属性,因此,在这些“严打”活动中,反渎职侵权部门只有被动的配合这些“严打”行动,这就使得反渎部门的部分干警养成了用“严打” 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处理案件得习惯,导致部分干警在实际工作中对所有的案件一律采取“严打”方针。
  三、在反渎工作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尺度的掌握
  在反渎办案工作中,要将宽严相济的核心精神和落脚点放在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上。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的刑事法律,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案件,该宽当宽,该严当严。
  (一)依法从宽,严把法律尺度,大胆创新机制
  要区别对待,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犯罪情况和形势,同时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全面分析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主观恶性,以及案件的社会影响等,明确不同的宽严界限,依法予以从宽或者从严处理,做到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适度。不拘泥于就案办案,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达到严格执法与法律、社会、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办一个案子可以搞垮一个企业、使一批人失业,也可以挽救一个企业、养活一批人,同样是执法,不同的方式方法所产生的结果反差是巨大的。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对犯罪数额不大、情节轻微、有自首或立功情节、认罪态度好、积极退赃的,可视情形做出不起诉决定;对采取逮捕之外的其它强制措施不影响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可不予逮捕;除确有必要,一般不轻易扣押、冻结涉案单位的账户或重要业务资料;对基本事实已查清,涉嫌犯罪情节轻微,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或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处理。同时,结合侦查搞好个案预防,根据发案单位在管理、机制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与漏洞,开展旨在堵塞漏洞、防止其他人再犯罪的教育及整章、建制等活动,力求达到查办一案、警示一片、教育一面的效果,努力为全市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治安环境、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二)依法从重,严格执法,加大反渎职侵权工作力度
  要严格执行法律,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宽不是法外施恩,严不是无限加重,无论是从宽还是从严,都要于法有据。对发生在党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中的职务犯罪案件,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有关职权实施的重大职务犯罪案件以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手段恶劣、情节严重的其他职务犯罪案件,主观恶性大,犯罪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要坚决依法查办;对引发集体上访、多次上访民愤较大,侵害群众利益较大的犯罪嫌疑人,在严格依法的前提下,予以从严处理,对串供、毁证、潜逃等妨碍诉讼活动的,要果断采取必要的侦查、控制手段和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及时、准确、有力地进行打击。要把党和政府关心、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极大、严重阻碍经济发展、严重危害"民生"的渎职侵权犯罪作为查办重点,加大打击力度,坚决依法查办。要让群众满意,增强群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四、对反渎职侵权工作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几点想法
  (一)要区别对待故意和过失犯罪。
  在渎职罪中,一类是故意犯罪,这类犯罪不仅主观恶性大,而且严重败坏党和国家机关的声誉,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因此,反渎职侵权部门要深挖此类犯罪,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决不手软。而另一类是过失犯罪,相对而言此类犯罪的主观恶性较小,要在依法查处的同时,充分考虑其犯罪的情节和悔罪的表现,给予宽缓的处理。
  (二)要区别对待一般渎职侵权犯罪和造成严重后果和社会恶劣影响的渎职侵权犯罪。
  从渎职侵权犯罪的后果来看,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的渎职侵权犯罪,此类犯罪刚刚达到立案标准,犯罪情节一般都较轻,往往是一念之差,只要能够悔罪的,应该给予轻缓的处理。另一类是造成严重后果和社会恶劣影响的渎职侵权犯罪,此类犯罪社会危害性大,不严厉查处不足于平民愤。
  (三)要区别对待徇私和“为公”渎职侵权犯罪。
  从犯罪动机来看,一类犯罪是为了徇私而渎职侵权犯罪,此类犯罪的主观恶性深,败坏党和国家机关的声誉严重,对此类犯罪就应从严查处。另一类是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国家、集体的利益在工作中失职、渎职,构成犯罪的,此类犯罪主观恶性小,查处时可以给予宽缓的政策。
  (四)要区别对待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渎职侵权犯罪。
  从渎职侵权犯罪的主体身份来看,一类是一般主体,即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另一类是特殊主体,如司法工作人员等。特殊主体的渎侵权犯罪造成的社会危害性通常要大于一般主体的渎职侵权犯罪,故在对一般主体的渎职侵权犯罪查处时要体现出比查处特殊主体渎职侵权犯罪要轻缓的政策。
  (五)要在程序上体现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反渎职侵权工作中的应用。
  1.强制措施的适用要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上述较轻的渎职侵权犯罪要尽量适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对较重渎职侵权犯罪一般都要适用刑事拘留、逮捕等较严厉的强制措施。
  2.在刑罚适用上要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较轻的渎职侵权犯罪要建议法院适用缓刑、免于刑事处罚或相对不起诉;对较重渎职侵权犯罪要尽可能不适用缓刑、免于刑事处罚或相对不起诉。
  3.在初查时间上要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渎职侵权犯罪线索要优先初查,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立案查处,有的有渎职侵权行为但不构成犯罪的,也要及时向案发单位发出检察建议,必要时提出党政纪律处分建议。
  反渎职侵权工作作为检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打击和震慑渎职侵权犯罪,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极因素,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反渎办案工作中,要将宽严相济的核心精神和落脚点放在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上,努力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作者通讯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检察院,江苏 淮安 211600)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宪法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能,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确有错误的法院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予以监督,但如何进行审查监督,是全面审查还是仅仅围绕当事人的申请请求进行审查并未有法律明确规定。文章从民事检察监督权的性质和职能,全面审查与当事人意思自治、公平审判权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民事检察监督应当坚持全面审查原则的必要性。  关键词:民事检察监督;全面审查;意思自治;公平审判权  全面审
期刊
住房公积金能否强制执行?目前法律、司法解释尚无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与与住房公积金部门就住房公积金可否强制执行这一问题出现了严重分歧。法院认为住房公积金本质上,属职工个人合法财产,在法律和司法解释没有明确限制和禁止执行,且不属于执行豁免事项,可以强制执行。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则认为,住房公积金作为保障公民住房权利的专项基金,具有很强的人身属性及用途限制等特点,应该专款专用,不能强制执行。  
期刊
摘要:近年来,社会管理创新作为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全国各级政法机关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三大任务之一,备受关注。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法治力量,检察机关必须有所作为,以保障社会管理创新行走在法治的轨道上,从而结出法治的硕果。本文试图从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的弊端分析入手,转而得出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推行法治主导的结论,进而提出检察机关如何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社会管理
期刊
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部门应当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参与者、保障者和促进者,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办案力度,紧紧围绕执法办案这个中心,坚持公正执法、服务大局,做到领导力量向办案工作凝聚、工作措施向办案工作深化、人财物资源向办案工作倾斜,
期刊
摘要:当前,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贸易中,涉外定牌加工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一种主要贸易方式。但涉外定牌加工中涉及到商标的使用,这使得我国与定牌加工有关的商标侵权纠纷呈现上升的趋势。由于我国法律在定牌加工商标侵权问题方面的空白,导致当前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该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所以对定牌加工行为的性质进行讨论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定牌加工;商标侵权;混淆可能性原则  我国
期刊
摘要:管制作为我国刑罚体系中独具特色的刑种,是我国唯一的限制自由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管制刑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有必要借鉴西方的限制自由刑罚。对于我国而言,社会服务刑罚有利于完善现行刑罚体系的缺陷,降低刑罚执行的成本,而且与我国的刑事政策和刑罚理念想吻合。通过对比,吸收社会服务的合理因素,改革完善管制刑内容,设立完善的管理监督机构,并规定完善的制裁和缍罚机制,对于完善我国刑罚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可以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应当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录音或者录像应当全程进行,保持完整性。”这一新增条款一方面是对司法机关推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积极肯定,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讯问制度。但是根据检察机关近年来有关同步录音录像的实践来看,这条规定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推进司法制度改革的精神推行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其出发点是通过引入有组织性的外部监督力量解决检察机关自侦案件长期缺乏有效外部监督的问题。作为一项尚在试验阶段的新生制度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找到依托,更应该立足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出践行该制度的有效途径。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产生的背景  长期以来,对检察体制改革较为关注的人们讨论到一点,即作为监督机关的
期刊
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即作为义务是不作为犯罪成立在客观方面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不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有下列四种:  一、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条例、规章等等。但是,违反非刑事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并非都构成不作为的义务根据,只有经刑法认可或要求的,才能视为作为义务的来源。此外,
期刊
摘要:社区矫正在我国进行了十余年的探索,在制度层面已经基本成型,我们需要针对在执法层面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思索怎样科学的转变执法方式以达到刑罚宽缓化与刑法人文关怀和刑罚的一般预防功能之间的统一。人本主义是我国“以人为本”法治理念的法哲学思想渊源,人本主义法律观是社区矫正的理论根基,我们需要理解理解人本主义法律观在社区矫正制度中的内涵与具体体现,以此指导我们执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人本主义;社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