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skao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先审视了当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分析了语文阅读教学乏味的主要原因,最后谈到了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感触,提出了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知识和技巧的教学,还应让学生在感动中阅读,在审美中阅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动  审美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89-02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的,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逐渐形成的。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热衷于引导学生以获取答案和结论为满足。在让学生草率读过课文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表现了什么思想,给了我们什么教育。或者机械地挑出文章中的一些词句,要求分析“为什么”。这种用所谓“启发”直接代替学生理解的做法,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浮光掠影,囫囵吞枣。
  【案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教案:
  1.这节文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月光下的荷塘
  2.有没有从整体上写荷塘?——没有,是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等四个方面来写荷塘。
  3.描写景色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比喻修辞法。如,“叶子出水很好,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等。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与一般比喻句有什么不同?——讨论后教师明确:这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5.请分析一下比喻句的好处。——形象生动。
  教案抓住所写景物及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概括出本段文字的要点。这些问题没有错,但综合整个教学课程,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于技能训练和细致的分析上,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深层领悟,教学抹杀了文章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依然非常狭窄,多局限于课本,没有把课本之外的资源纳入阅读教学中来。虽然,现在的新教材中又增加了一本内容丰富的读本,但这读本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少被纳入日常语文阅读教学计划中。即使有,也只是蜻蜓点水,片言只语,提一下了事。课本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经典和权威,也成了一只茧,将语文阅读教学牢牢地封闭起来,很少会有人突破它的束缚,去触及课本之外的其他鲜活生动的阅读材料。
  在魏书生的成功经验中得知,他曾经就拿《世界地理》杂志的一些文章让学生去学习;“绿色阅读”的倡导者赵谦翔老师就把央视的《东方之子》搬入课堂……
  二、语文阅读教学乏味的主要原因
  语文阅读教学使学生提不起兴趣,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考试机制的制约。现在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紧紧地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进行的。阅读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文字教学,在“考试”这块金字招牌下,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现在需要追求高分,语文课堂上无一不是逻辑分析、知识结构和习题训练,阅读教学强调语文知识的覆盖,侧重于阅读材料的分析。这些做法虽能培养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形成,但忽略了阅读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忽略了阅读能提升他们的人生追求。阅读教学中的弊端恰好是考试之中的优点。这也正是阅读教学改革苦喊多年而收效甚微的关键所在,戴着镣铐跳舞是不会有收获的。
  其次,一些语文老师在上课时普遍存在着“三多一少”现象,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篇原本好好课本搞得支离破碎;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大板,学生都忙于记笔记,老师讲的一点也记不进去;不必要的提问多,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课堂看似热闹,学生收获甚少;老师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少。
  第三,频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弄得学生眼花缭乱。“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在这里提点本人肤浅的看法与尝试与大家共同探讨。
  1.让学生在感动中阅读
  阅读作品,为人们情感交流创造了最佳的情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与古代的哲人对话,也可以与现代的大家谈笑。可以在最美丽的描述中,一起品味彼此心中曾经有过的孤独或者快乐、悲凉或者幸福,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是阅读的一个重要品质,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所追求的一个重要价值。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永恒的名作。面对“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等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我认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都是次要的,重要是能够获取一种感动,因而把重点落到“亲情体验”上。在课堂上,我主要通过简要的问题设计,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各自真诚地说说自己与父亲母亲的感情,从而唤起学生的亲情体验,并且通过现实与作品的交互理解,深化学生的这种体验,以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以下为笔者执教《背影》的课堂实录:
  师:读了《背影》这篇作品,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深情。那么,在你的生活经历中,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你能否在今天的课堂上说给大家听听。
  生1:在我的心中,一直藏着对于妈妈的内疚。七年级时一个星期一早晨,我匆匆忙忙地从家里赶到学校,发现课本忘在家里了。家离学校有二、三十里路,回去拿已经来不及了。我是新转入的学生,其他班的同学又都不认识。我正急的时候,妈妈来到了教室门口,她是租别人的摩托车来的。妈妈扬起手中的课本,大声地叫着我的小名。在同学们的哄笑中,我一把拽过课本,转身又回到座位上去了。她顿时像做错什么似的,轻声转过身,一声不吭地离开。看见她后背上溅起的泥点印迹,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了。现在想起来,我一直很后悔。
  生2:去年暑假,我骑自行车到外婆家去玩,下午回家,半路上车链卡死了,怎么弄也弄不好,天眼看就快黑了,还下起了雨,路上没有一个人。我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将自行车,撂在路旁,到树下躲雨去了,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反正天已经全黑了,雨也越下越大,我被淋得一身湿透,肚子也饿得咕咕直叫。爸爸打着手电筒,撑起伞来找我,爸爸看到我的狼狈样后,将雨伞和手电筒递给我,然后将自行车稳稳地扛在肩头……那时爸爸的形象,确实如山一般高大。
  师:大家说得真好,我听了以后非常感动。有时候亲情就隐藏在这些细小的事情当中。当我们再次回味这些琐事时,不觉怦然心动。
  最后,再用全班朗诵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地去体验亲情,品味亲情故事中折射出来的深刻的人生意味。那天课堂上,女同学读着读着就流泪了,男生的眼睛了也闪烁着感动的泪花。
  2.让学生在审美中阅读
  古人云:“倾城宜通体,何来独赏眉。”教师要在充分领略文章的整体美后,再要引导学生来感受文章的整体美。让学生喜爱这篇课文,学生才会心甘情愿主动积极地学习它。阅读的重点不仅局限在“写什么”或“怎样写”的范围内,而应着力让学生从语境的体味中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这样写”。教师要在学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选择精彩段落进行精讲。
  《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对夏日暴雨的描写极为精彩,使读者观其形、如临“雨”境。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味作者写雨的精妙,可以在教学中播放一段夏日暴雨的声音,然后让学生朗读课文中集中写雨的一段“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读完,教师提问:“作者写暴雨,为什么写得如此逼真动人?”学生答出:“是因为抓住了暴雨的特征。”教师再问:“作家抓住了夏日暴雨哪些特征?”学生们可以从书中把夏日暴雨的特征一一找出来。
  “直的雨道”,“只那么一片、一阵”,写出了夏雨来势凶猛,铺天盖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写出暴雨落下时冲势猛,力量足。
  “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写出暴雨落下时雨量大,声音响。
  这时,教师要求找出描写春雨的课文,学生马上想到朱自清的《春》,于是教师播放《春》的课文录音,舒缓、清柔,“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听完录音后,让学生说出春雨的特征:细、轻、柔。对夏雨和春雨的描写对比后,教师提问:“朱自清笔下的春雨为什么写得那么美妙动人,而老舍笔下的夏雨为什么写得如此凶猛可怕,近乎残忍?”学生们联想着课文思考,终于找到明确答案: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春雨,是为了表达作家对春天的无限赞美之情;老舍先生写夏雨是为了渲染骆驼祥子生活环境的恶劣。祥子顶着如此凶猛的暴雨还得拉车,足见其生活之艰难痛苦。最后教师归纳,写景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用教。阅读教学使学生接受了人格上的熏陶,同时还培养了各种阅读技能,如学会辨析各种文体;查工具书查资料;圈点勾通、批注文章;做读书笔记、摘录卡片;分析归纳总结;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等。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运用以上技能,面对人类文化瑰宝,就不会无所适从,他们将在海阔天空中任意驰骋,实现他们的理想。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优秀论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于漪.《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梦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用中国梦来引领,因为,开展中国梦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器”、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为了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一是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二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国梦 中国梦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摘要】改善工学院数学教学现状的最关键环节之一是对现有的高等数学知识进行有效地精简,通过查阅资料、调研分析,整合出一套适合工学院六大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体系,以达到数学课程服务专业,数学知识够用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六大专业主干课程所需要高等数学知识的调查分析研究,总结出了三一工学院数学课程的改革思路,并制定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等数学 工学专业 调研 改革 教学方
【摘要】“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这段话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养成阅读习惯,仅靠四十分钟的阅读教学课是不够的,必须将阅读延伸到课外。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简单介绍了自己的一些做法,抛砖引玉。  【关键词】阅读 课外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家庭的亲子阅读教育开展较好,许多家长都认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意义,自觉地进行亲子阅读,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功利性误区,本文在分析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家庭 亲子阅读 误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92-02  亲子阅读,就是家长和孩子以书籍为媒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可见,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上好课内阅读的责任,还担当着做好课外导读的使命。因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经验,探索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变成“读书郎”,一生与书籍为伴,与智慧共舞。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有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
【摘要】近些年来,英语高考要求逐年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应是再是单纯讲解单词、语法的机械性的教学内容。高中英语阅读课应涉及的题材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知识丰富的阅读材料,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试阅读能力。本文从高考命题趋势分析出发,给出了当前情况下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训练方法,与广大同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阅读理解 命题趋势  【中图分类号】G633.41
【摘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搞好作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生在作文的初步阶段逐渐产生兴趣和建立信心,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综合能力的目的,是个重要的课题。在作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读促写;留心观察,练说练写;加强作文指导,重视互批互改。让学生享受付出的努力、收获成功的快乐,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摘要】高等职业学校在我国经济全面转型的时期中起着为行业企业培养技术型人才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尚有不足之处,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中目前存在的教学改革推进和落实难、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模式需改进三方面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困难,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教育改革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