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是一门阐述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学好地理知识能让学生解决更多实际生活问题,还能丰富学生的阅历,初中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环境有直接联系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注重环保教育,地理教育包括世界自然资源中土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环保作用和利用现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作为地理教师应利用这一学科优势融环境道德教育于教学过程,使地理这一学科成为“环保”教育的主渠道。文章主要针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进行略谈,同时提出了几点渗透环保教育的方法供教育人士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 渗透 环保教育 策略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当今时代的教育所需,然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理应担负起向学生传递环境保护意识的重任。同时,初中也是地理教学趋于系统化的过渡阶段,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把握时机,重视在该阶段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环保教育,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知识体系,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改变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环境教育一直是我们所要掌握的重点也是最基础的内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贯彻渗透环保教育的真正意义,还要改变传统教育方法,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上,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例如:讲到“水资源”时,可以让学生事先调查家庭用水情况及费用,并提出相应的节水措施;也可以让学生到附近的工厂调查水体的污染情况。又如在讲到“土地资源”时,同样可以让学生先去调查本地的土地利用情况,找找是否存在一些利用不合理的地方。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又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通过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探究法是要让学生从不同的环节入手,将生活中的以及其他方面的有关于环境问题应用到课堂上。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地理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多样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当然,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地理环境教育中是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的,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才适合于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探究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深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上课时,我让学生就“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不力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钻研教材,进行课堂渗透
地理教学所涉及的问题和内容具有多样化,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不同的环节入手,加大监督力度 ,以及从实际生活中或者教材内容中挖掘等多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在讲授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同时,都要充分地闡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如:在讲授黄河时,要说明黄河及流域概况的知识,同时指出,黄河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貌在历史上原是一片“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由于常年的开垦,毁草弃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导致泥沙淤积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同时还应着重介绍,解放以来黄河两岸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治理改造黄河,化害为利,趋利避害,使晋陕等沿河省区出现了田园似锦、棉麦丰收的喜人景象,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进行了具体生动的环保教育,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地理课的教学之中。
四、渗透环保意识,激发环境危机感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应设法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状况,认识环境问题。首先,我们要激发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初步树立环保方面的意识。其次,要让学生体验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害,让学生建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责任感。最后,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环境问题的所见所闻,向其他同学描述自己周围的真实现象,特别是这其中的哪些现象特别严重,甚至对自己的生活已经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使学生产生急切想要改善环境质量的愿望,此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要实现上述课堂教学目的,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让死板的教材文字内容变成可以听、可以看的影像或教学录像。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破坏生态环境会引发一系列灾难时,教师可以播放泥石流、滑坡等现象的模拟视频,并让学生明白这都是由于人类大量砍伐森林、破坏植被而使水土保持能力下降导致的,以此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使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让学生自然地产生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家园的意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运用单一的模式为学生讲解知识,要学会抛砖引玉,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新鲜事物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学习地理知识,不断增强环境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确环境保护应从我做起。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大执行力度,提高学习方法和效率,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
参考文献
[1]叶清香.加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11):125-126.
[2]阎守轩.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意识[J].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03):551-552.
[3]王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13):145-146.
【关键词】初中地理 渗透 环保教育 策略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当今时代的教育所需,然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理应担负起向学生传递环境保护意识的重任。同时,初中也是地理教学趋于系统化的过渡阶段,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把握时机,重视在该阶段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环保教育,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知识体系,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改变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环境教育一直是我们所要掌握的重点也是最基础的内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贯彻渗透环保教育的真正意义,还要改变传统教育方法,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上,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例如:讲到“水资源”时,可以让学生事先调查家庭用水情况及费用,并提出相应的节水措施;也可以让学生到附近的工厂调查水体的污染情况。又如在讲到“土地资源”时,同样可以让学生先去调查本地的土地利用情况,找找是否存在一些利用不合理的地方。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又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通过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探究法是要让学生从不同的环节入手,将生活中的以及其他方面的有关于环境问题应用到课堂上。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地理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多样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当然,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地理环境教育中是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的,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才适合于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探究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深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上课时,我让学生就“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不力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钻研教材,进行课堂渗透
地理教学所涉及的问题和内容具有多样化,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不同的环节入手,加大监督力度 ,以及从实际生活中或者教材内容中挖掘等多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在讲授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同时,都要充分地闡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如:在讲授黄河时,要说明黄河及流域概况的知识,同时指出,黄河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貌在历史上原是一片“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由于常年的开垦,毁草弃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导致泥沙淤积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同时还应着重介绍,解放以来黄河两岸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治理改造黄河,化害为利,趋利避害,使晋陕等沿河省区出现了田园似锦、棉麦丰收的喜人景象,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进行了具体生动的环保教育,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地理课的教学之中。
四、渗透环保意识,激发环境危机感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应设法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状况,认识环境问题。首先,我们要激发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初步树立环保方面的意识。其次,要让学生体验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害,让学生建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责任感。最后,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环境问题的所见所闻,向其他同学描述自己周围的真实现象,特别是这其中的哪些现象特别严重,甚至对自己的生活已经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使学生产生急切想要改善环境质量的愿望,此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要实现上述课堂教学目的,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让死板的教材文字内容变成可以听、可以看的影像或教学录像。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破坏生态环境会引发一系列灾难时,教师可以播放泥石流、滑坡等现象的模拟视频,并让学生明白这都是由于人类大量砍伐森林、破坏植被而使水土保持能力下降导致的,以此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使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让学生自然地产生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家园的意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运用单一的模式为学生讲解知识,要学会抛砖引玉,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新鲜事物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学习地理知识,不断增强环境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确环境保护应从我做起。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大执行力度,提高学习方法和效率,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
参考文献
[1]叶清香.加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11):125-126.
[2]阎守轩.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意识[J].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03):551-552.
[3]王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13):145-146.